作物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作物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Agronomica Sinica

  • 11-1809/S 国内刊号
  • 0496-3490 国际刊号
  • 1.6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作物学报是中国作物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0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作物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导读、研究论文、研究简报

作物学报 2007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作物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普通小麦近缘物种黑麦1R、簇毛麦1V及鹅观草1Rk^#1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筛选1741-1747

摘要:为筛选普通小麦近缘物种黑麦1R、簇毛麦1v及鹅观草1Rk^#1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根据已定位于普通小麦第一部分同源群的EST序列设计104对STS引物,对中国春、鹅观草、黑麦及簇毛麦进行多态性分析。在104对STS引物中,有53对在对照普通小麦中国春与鹅观草、黑麦及簇毛麦之间存在多态性。利用普通小麦-黑麦1R~7R二体异附加系筛选出5对黑麦1R染色体特异标记,分别是CINAU19—500、CINAU20-950、CINAU21-1500、CINAU22-310和CINAU23-2000;利用普通小麦-簇毛麦1V~7V二体异附加系筛选出5对簇毛麦1V染色体特异标记,分别是CINAU23-1700、CINAU24-1050、CINAU25-1650、CINAU26-500和CINAU27-620;利用鹅观草二体异附加系DA1Rk^#1、异代换系DS1Rk^#1(1A)、端体系DA1Rk^#1L、易位系T1Rk^#1S·W、长臂缺失系Del1Rk^#1L筛选出5对鹅观草1Rk^#1特异标记,分别是CINAU27-960、CINAU28-1360、CINAU29-480、CINAU30-560。和CINAU31-250。研究表明,可以利用普通小麦的EST序列设计PCR引物,转化成STS标记,筛选普通小麦近缘物种黑麦、簇毛麦及鹅观草等染色体特异的分子标记,快速检测和追踪导人普通小麦背景中的黑麦1R、簇毛麦1V及鹅观草1Rk^#1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为深入研究普通小麦远缘杂种材料提供新的工具。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及改良》1747-1747

摘要:《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及改良》集国内外学者一个多世纪来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遗传改良的理解与认识,系统整理、分析和概括所积累的大量的从基础理论到对应策略的发展的论文和资料,对之进行了全面论述。

马铃薯SoFtsH基因全长cDNA克隆与在干旱条件下表达研究1748-1754

摘要:FtsH(Filamentation Temperature—SensitiveH)是一种ATP和Zn^2+依赖型金属蛋白酶,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在真核生物中是多基因家族。FtsH具有ATP酶活性、蛋白水解活性和分子伴侣活性,参与多种胁迫反应。从抗旱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二倍体品系H145中分离得到cDNA—AFLP差异片段,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SoFtsH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长为723bp,编码129个氨基酸。勘几日具有2个铁氧化还原蛋白结合位点,并存在信号肽序列、跨膜区域和Zn^2+结合域。SoFtsH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其他FtsH基因进行同源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该基因与番茄、烟草、拟南芥等高等植物FtsH基因同源性达90%以上。半定量RT-PCR和Northern Blot杂交结果表明勘几日基因在干旱胁迫下叶片和根系里的表达量明显增加,且在抗旱品系H145与干旱敏感品系H214中表达模式不同。说明SoFtsH基因在马铃薯抗旱中起作用。

欢迎订阅2008年《大豆科学》1754-1754

陆地棉重组自交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的上位性QTL分析1755-1762

摘要:棉花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是以复杂的方式遗传,遗传力较低并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经典数量遗传学指出,上位性是复杂性状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湘杂棉2号F8和F9世代重组自交系为材料,调查了3个环境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并构建了遗传连锁图。旨在定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的上位性QTL并分析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所有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均检测到上位性QTL,共检测到16对加性互作QTL(AA),涉及的位点中仅4个有单位点效应,这反映了上位性的复杂性及其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性状的重要贡献。共检测到17对QTL加性和环境互作(AE),以及14对上位性QTL与环境的互作,表明环境因素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性状起重要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还表明上位性效应作为湘杂棉2号的遗传基础起着重要作用。对各性状在不同环境的优良基因型进行了预测。综合优良家系(GSL)和特定环境下的优良家系(SL)的性状表现高于两亲本,表明湘杂棉2号重组自交系各性状都有提高的潜力。由于QTL加性和环境互作以及上位性QTL与环境互作的影响,预测的优良家系基因型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同,表明应针对特定环境开展棉花育种。

欢迎订阅2008年《生命科学》1762-1762

不同施氮水平下两种品质类型小麦植株氮素形态的变化特征1763-1770

摘要:籽粒氮素获取能力对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非常重要。选用小麦品种豫麦47(高籽粒蛋白含量,15.5%)和豫麦50(籽粒蛋白含量12.4%),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植株不同器官营养性N素(AN)、功能性N素(FN)和结构性N素(SN)的变化及其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花后籽粒从营养器官获取氮素的能力以及利用营养器官氮素形成产量的能力,高蛋白品种豫麦47均显著高于低蛋白品种豫麦50。施氮水平对3类N素含量的影响小于品种效应,且3类N素的品种间差异在花后显著大于花前。在叶片和茎秆中,豫麦50的AN含量从拔节至灌浆期持续下降,而豫麦47持续升高;籽粒中,豫麦50的AN含量花后表现下降(由1.98~2.35mgg。下降到1.38~1.70mgg^-1),而豫麦47先降(由5.51~5.70mgg^-1陡降至花后17d时的1.15~1.38mgg^-1)后升(由1.15~1.38mgg^-1缓慢上升至成熟时的1.29~3.29mgg^-1)。两品种间叶片和苇秆中的FN含量差异不显著。两品种叶片和茎秆中SN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先升后降,以开花期最高,但豫麦47比豫麦50花后表现大幅度的显著下降;两品种籽粒中SN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豫麦47开花时SN含量(3.70%~4.28%)极显著高于豫麦50(1.38%~1.74%),因此,其化后下降幅度也极显著大于豫麦50,3个施氮水平下成熟期比开花期豫麦47分别下降49%、49%和49%,而豫麦50仅下降7%、23%和21%。说明豫麦47籽粒比豫麦50具有较强的从营养器官获取氮素的能力,其开花时籽粒具有较高的SN含量,胚及胚乳细胞分裂对AN的需求较大,为籽粒从营养器官获取较多氮素提供了较人的“源动力”。SN合成决定着氮素的流动方向,是驱使氮素流动的重要因素;叶片和茎秆SN的分解物是花后转运氮素的主要来源。

《天津农业科学》2008年征订启事1770-1770

多环境下稻米粒重的QTL定位1771-1776

摘要:以粳稻Asominori为遗传背景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群体为材料,利用基于性状-标记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稻谷粒重和精米粒重进行多环境的QTL定位。结果在5个环境共检测到6个粒重相关QTL,分布于第1、6、7和8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介于13%~35%;其中控制精米粒重的qMRW-1α和稻谷粒重的qPRW-1在不同环境中均能稳定表达,且均佗于第1染色体RFLP标记XNpb113附近,该基因座还同时控制着粒宽。qMRW-1α和qPRW-1共同对应的置换系AIS8和AIS11与Asominori的粒重差异在不同环境中均显著(P〈0.05),表明该QTL的等位基因在不同环境中效应显著。比较发现该QTL在不同遗传群体中均能被重复检测到,且与蔗糖磷酸合酶基因(SPS)位置一致,推测该QTL与淀粉合成代谢有关。qMRW-1。和qPRW-1在不同环境条件和遗传背景中表达,因此可用于进一步的精细定位研究。

我国常用玉米自交系秸秆品质性状及其相关分析1777-1781

摘要: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对我国91份常用普通玉米自交系和11份高油自交系秸秆的体外于物质消化率(IVDMD)、粗蛋白(CP)、粗脂肪(EE)、可溶性糖(WSC)、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木质素(ADL)、中性洗涤纤维(NDF)7个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评价,以探讨秸秆品质性状问的关系以及影响秸秆品质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各品质性状变异较大,各性状自交系问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IVDMD及其相关品质的含量近似正态分布。不同品质性状变异程度不同,其中WSC含量变异最大,变异系数达33.15%。IVDMD与NDF、ADF、ADL极显著负相关,与WSC、EE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cP含量显著正相关。影响秸秆品质的性状依次是IVDMD、ADF、NDF、WSC、ADL、CP和EE含量。根据青贮玉米育种的要求,筛选出5份IVDMD和WSC含量高、NDF、ADF含量低的自交系。

普通小麦背景中长穗偃麦草[Lophopyrum elongatum(Host)A.Loeve]E染色体组的RGAP特异标记1782-1787

摘要:利用已知植物抗病基因编码氨基酸保守区域NBS—LRR(核苷酸结合位点-富亮氨酸区域)设计了42个简并引物组合,运用抗病基因类似物多态性(resistance gene analog polymorphism,RGAP)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国春、中国春-长穗偃麦草双二倍体及其附加系和代换系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共有38对引物组合获得扩增产物,其中35对在普通小麦中国春、中国春-长穗偃麦草双二倍体中能扩增出多态性,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扩增出38.5个片段。在普通小麦背景下,共获得275条长穗偃麦草E基因组多态件谱带,占扩增总谱带数的17.44%,揭示出在普通小麦背景下E基因组和普通小麦A、B、D基因组间的高丰度遗传变异。另外,利用RGAP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长穗偃麦草1E~7E染色体的特异RGAP标记。为小麦背景中长穗偃麦草外源遗传物质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途径。

济麦20面团流变学特性和面包加工品质稳定性及与蛋白质组分的关系分析1788-1793

摘要:以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20在2005-2006年度山东省及天津24个地点的样品为材料,分析了磨粉品质、面团流变学特性和面包品质,并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和凝胶色谱法(SE—HPLC)对其贮藏蛋白组分进行了量化。结果表明,济麦20的多数品质指标较稳定,面包品质较好,体积较大,仅籽粒硬度、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面包颈高的变异系数较大。容重、蛋白质含量和籽粒硬度是影响面团流变学特性和面包加工品质变异的重要因素,籽粒硬度与拉伸面积和最大抗延阻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P〈0.01)和0.47(P〈0.05),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吸水率、形成时间和延伸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6(P〈0.05)、0.71(P〈0.001)和0.77(P〈0.001)。容重和籽粒硬度与向包总分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P〈0.01)和0.50(P〈0.05);籽粒蛋白质含量与面包体积极显著正相关(r=0.55,P〈0.01)。贮藏蛋白组分含量显著影响面团流变学特性,谷蛋白、醇溶蛋白、SDS可溶性谷蛋白聚合体、HMW—GS以及LMW—GS含量与面团形成时间和延伸性极显著正相关(r=0.55-0.79,P〈0.01或P〈0.001),高分予量与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含量比例(HMW/LMW)与面团延伸性旱显著正相关(r=0.46,P〈0.05)。HMW.GS含量和HMW/LMW与面包体积均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6和0.64(P〈0.001),SDS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百分含量与面包结构和总分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P〈0.01)和0.48(P〈0.05)。上述信息对理解和改良小麦品质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的能量积累与热值分析1794-1801

摘要:以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航1号为材料探讨了超高产栽培和常规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的十物质积累以及热值和能量固定特征。结果表明,超高产模式头季稻完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为2220.04gm^-2,是常规模式的1.26倍,再生稻为1697.62gm^-2,是常规模式的1.29倍。超高产模式下的热值,叶为14848.7~18494.9Jg^-1籽粒为15810.3~17438.0Jg^-1鞘为14029.1~17039.6Jg^-1,茎为14405.4~17576.5Jg^-1,叶和籽粒的热值显著高于茎、鞘,各器官及稻株的热值在不同栽培模式间无显著差异。在完熟期,超高产模式头季稻、再生稻的能量积累量分别为35.71MJ^-2和26.24MJm^-2,依次比常规模式高出27.4%和29.6%;籽粒能量分配比例头季稻为52.7%,比常规模式高1.2%,再生稻均为51.5%,不同栽培模式间无显著差异。灌浆过程中,超高产模式头季稻叶、茎、鞘的总能量表观转化率为39.7%,显著高于常规模式(23.1%),再生稻的叶、茎、鞘的总能量表观转化率为16.9%,也高于常规模式(14.7%),超高产模式下水稻群体能流更顺畅。同时,超高产模式头季稻黄熟过程根系的能量输出为7.9%,远低于常规模式(78.2%),保证头季稻灌浆和再生稻萌发的顺利进行;超高产模式再生稻籽粒贮能表观上25.9%来自稻桩的再转运,对后期光合的依赖比较小,保证了再生稻的稳产和高产。

不同水稻氮利用效率基因型的物质生产与积累特性1802-1809

摘要:选用氮素利用高效型和低效型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稻品种,研究225kghm^-2施氮条件下各基因型水稻物质生产与积累特性及其与氮利用效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氮效率类型水稻群体茎蘖数没有鲜明的特征差异,但氮高效类型水稻的茎蘖成穗率极显著高于氮低效类型。氮高效类型水稻物质生产与积累具有“前稳、中小、后高”的特性,即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具有适宜的叶面积、光合势和群体生长速率,物质积累具一定优势,但其占全生育期总积累量的比例较少;有效分蘖临界叶龄至拔节阶段,无效分蘖发生少,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生长速率低,物质积累也不具优势;拔节以后,具有良好的群体质量,叶面积增长较快,群体光合势和生长速率加大,物质积累优势较为明显。不同氮效率类型水稻物质生产与积累的特性不仅可以解释水稻氮素利用的品种间差异,同时也为生产上提高水稻氮利用效率提供了可行的调控途径。

冬小麦品种抗霜冻力的影响因素分析1810-1814

摘要:应用移动式人工霜箱,研究了冬小麦幼穗抗霜冻力随发育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发育期进程,幼穗抗霜冻力呈下降趋势,从药隔前期开始进入低温敏感期。利用室内人工霜箱,在药隔前期对21个品种进行了抗霜冻力鉴定,进而分析了不同品种、冬春性、越冬抗冻力以及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等对冬小麦抗霜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少数品种有一定抗霜冻力外,多数品种抗霜冻力无显著差异。品种抗霜冻力与其冬春性和越冬抗冻力均无显著相关性,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之间亦无显著相关性。

普通菜豆抗炭疽病基因SCAR标记鉴定1815-1821

摘要:利用12个菜豆品种(鉴别寄主)评价了7个抗炭疽病基因SCAR标记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其中SBB141150/1050标记引物扩增没有特异性,SAS13950没有扩增带。用5个可靠的菜豆抗炭疽病基因SCAR标记(SCAreoli1000、SH181100、SAB3400、SB12350和SCF101072),对127份普通菜豆抗炭疽病品种进行抗炭疽病基因分子标记鉴定,82份未检测到SCAR标记,45份分别含有1~3个SCAR标记;检测到SCAR标记的资源中,13份含有SCAreoli1000标记,13份含有SH181100标记,5份含有SAB3400标记,9份含有SB12350标记,11份含有SCF101072标记。分析表明抗病品种含有的抗病基因标记与品种来源存在相关性。

反义PPO基因对马铃薯块茎褐化的影响1822-1827

摘要:对刚收获和贮藏5个月后的12个转基因马铃薯品系及对照块茎进行褐化指标的生理检测,发现2个检测时期的各褐化指标在供试品系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综合2个检测时期并与对照相比,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降幅为26.01%~48.65%;酚物质含量降低22.83%~54.81%;褐化强度除GD-9-qc-1低于对照40.45%~46.78%外,其余品系高于对照或与对照无差别。切割块茎发现,人部分转基因品系较对照褐化出现晚,褐化程度低,褐化指数低于对照88.0%~98.86%。PPO的化学定位显示,低褐化转基因品系的多酚氧化酶集中于维管束环,含量明显少于对照,其中GD-9-qc-1仅有少量多酚氧化酶显现出来,推测是由于反义PPO基因抑制块茎POT32基因表达的结果。方差、相关分析表明,除对多酚氧化酶含量抑制外,反义PPO基因还降低酚物质含量以减轻块茎损伤褐化。

欢迎订阅2008年《作物学报》1827-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