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作物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Agronomica Sinica

  • 11-1809/S 国内刊号
  • 0496-3490 国际刊号
  • 1.6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作物学报是中国作物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0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作物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导读、研究论文、研究简报

作物学报 2006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作物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Xa23基因培育杂交稻抗白叶枯病恢复系1423-1429

摘要:水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23抗谱广、抗性强,被定位在第11染色体上。以携带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抗病品系CBB23为抗源,以优良杂交稻亲本9311和1826为受体材料,采用杂交和复交,在分离群体中利用与Xa23紧密连锁的EST标记C189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通过苗期分子标记检测和成株期农艺性状选择,获得160份目标基因纯合且农艺性状稳定的株系。使用鉴别菌系P6,采用人工剪叶接种法,在苗期和孕穗期对21份重点株系进行了抗性鉴定,所有株系在苗期和孕穗期都表现抗病。同时对3个不育系与其中5个株系配制的15个杂交组合进行了抗性鉴定,所有组合在苗期表现抗或中抗,在孕穗期表现抗。对其中6个杂交组合进行了品比试验,2个组合产量略低于对照两优培九,其余4个组合的产量均高于两优培九,用于测配的3个株系C6201、C6271和C6351有望作为杂交稻恢复系在生产中应用。研究表明在育种进程中利用与Xa23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C189开展抗白叶枯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欢迎订阅《作物学报》1429-1429

渗透胁迫对玉米幼苗叶片不同形态多胺含量的影响1430-1436

摘要:用高压液相色谱法,研究了玉米品种农大108(抗旱性较强)和掖单13(抗旱性较弱)幼苗叶片中游离态(free,f)、酸可溶性共价结合态(AS-conjugated)和酸不溶性共价结合态(AIS—bound)多胺(polyamine,PA)与渗透胁迫的关系。结果发现,渗透胁迫7d,农大108的fspd和fSpm的含量显著(P〈0.05)上升,而掖单13的fPut的升幅显著(P〈0.05)。用S-腺苷蛋氨酸脱羧酶(SAMDC)抑制剂甲基乙二醛一双(鸟嘌呤腙)(MGBG)处理农大108,显著抑制了渗透胁迫诱导的fspd和fSpm的增加,并且加重了渗透胁迫伤害,用外源Spd处理掖单13,则显著促进了渗透胁迫诱导的fspd和fSpm的增加,并且减缓了渗透胁迫的伤害。渗透胁迫下,农大108幼苗叶片中AS-conjugated—PA和AIS-bound—PA的上升幅度都显著大于掖单13。用转谷氨酰胺酶(TGase)抑制剂菲咯啉(o-Phen)处理,则抑制了渗透胁迫诱导的AIS-bound—PA含量的上升,并加重了渗透胁迫的伤害。上述结果说明,玉米幼苗叶片中的fSpd、fSpm、AS-conjugated—PA和AIS-bound—PA的升高有利于增强幼苗的抗渗透性。

欢迎订阅《中国农业科学》中、英文版1436-1436

利用SSR分子标记划分杂交籼稻亲本群的研究1437-1443

摘要: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可以为植物的杂种优势利用提供重要信息。与玉米相比,水稻杂种优势群的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利用72对SSR引物对我国47个杂交籼稻骨干亲本进行了类群划分。共检测出328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13个,平均4.56个;引物的多态性信息量(P1C)范围为0.120~0.878,平均值为0.567。材料之问的遗传相似系数(GS)范围在0.633~0.928,平均为0.741。用类平均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using an arithmetic average)将亲本材料划分为保持系群、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群、恢复系群,其中保持系群和恢复系群又各分为3个亚群,分群结果基本符合系谱信息。并结合杂交水稻生产实践提出了7种杂种优势组合配组模式。分子标记是一种划分杂交籼稻亲本群的有效途径,本研究结果对杂交籼稻的亲本选配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利用大麦基因芯片筛选簇毛麦抗白粉病相关基因及其抗病机制的初步研究1444-1452

摘要:利用大麦基因芯片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结合RT—PCR分析技术,对簇毛麦的抗白粉病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基因芯片杂交试验获得了抗病簇毛麦非诱导叶片、抗病簇毛麦和感病突变体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f.sp.tritici)诱导叶片的基因表达谱。抗病簇毛麦经白粉菌诱导前后的表达谱及RT—PCR分析,结果表明,抗病簇毛麦中乙烯和水杨酸信号途径的部分基因被白粉菌诱导增强表达,参与了白粉病的抗性过程。另外,通过比较诱导的抗病簇毛麦与诱导的簇毛麦感病突变体的表达谱并结合RT—PCR分析,发现感病突变体中乙烯和茉莉酸途径的部分基因被白粉菌诱导表达参与防卫反应,未观察到水杨酸信号途径参与防卫反应的证据。同时对抗、感簇毛麦经白粉菌诱导不同时间的叶片进行了内源水杨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抗病簇毛麦经白粉菌诱导后水杨酸含量明显上升,而感病突变体中水杨酸含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由于乙烯信号途径是抗、感簇毛麦中共同的信号途径,而水杨酸途径只在抗病簇毛麦中参与抗病反应,所以在簇毛麦的抗病过程中,水杨酸途径是一种最有效的信号传导途径。还筛选出一批与簇毛麦抗白粉病相关的基因,包括病程相关蛋白基因、防卫反应基因、转录因子、信号传导因子和抗病基因类似物等。

欢迎订阅2007年《西南农业学报》1452-1452

玉米抗丝黑穗病的基因效应1453-1457

摘要:利用2个抗玉米丝黑穗病自交系(齐319和Mol7)与2个感病系(E28和黄早四),组配4个抗感杂交组合。2004年,对4个组合的亲本、F1、F2、BCR(F1与抗病亲本回交l代)和BCS(F1与感病亲本回交1代)6个世代群体分别在北京和黑龙江进行丝黑穗病的人工接种鉴定,采用世代平均值分析玉米抗丝黑穗病的遗传特点。研究表明,各杂交组合的抗病性均含有显著的加性效应,其中3个组合有显著的显性效应。不同杂交组合的抗病遗传模式表现不同,用感病亲本E28组配的2个组合(齐319×E28)和(Mol7×E28)的抗病性基本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而用另一个感病亲本黄早四组配的组合(齐319×黄早四)和(M017×黄早四)的抗病性存在明显的上位性效应。这说明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呈现较复杂的遗传模式。因此,在抗玉米丝黑穗病育种中既要重视对自交系抗病水平的鉴定,也要加强杂种F1的合理组配及抗病性评估。

江淮平原小麦渍害预警系统(WWWS)1458-1465

摘要:针对江淮平原小麦生长期常见的渍害问题,对早先自主研制的小麦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WCSODS)加以精简与改造,即删去小麦栽培优化模型部分,增加渍害对小麦光合作用、干物质分配和叶片衰老等生理生态过程的影响模块,并结合土壤水分的计算,实现了渍害逆境下冬小麦生长与产量的模拟。在此基础上,围绕研制目标,就建立渍害警级预警指标、生成支持小麦生长模型(WMOD)运行的未来天气文件、调试与确定地区性参数,以及WMOD与区域性气候模式(RGCM)的结合等,论述了小麦渍害预报的实现途径。利用南京、南通地区近10年(1991--2000)的气候与产量资料,对建成的小麦渍害预警系统(WWWS)进行了可靠性检验,历史渍害的拟合率达到90%;还利用WWWS和RGCM的输出值对南京、南通、合肥3地区近3年(2002--2005)的渍害发生程度进行了试预报,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不同花生基因型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序列分析1466-1471

摘要:根据△^12-脂肪酸脱氢酶(FAD)保守的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进行RT—PCR扩增,获得了花生属不同基因型的全长为1140bp的cDNA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序列编码379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所编码蛋白质的大小约为42kDa。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膜整合蛋白酶特异性的3个组氨酸保守区;氨基酸疏水性分析结果表明,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存在2个具有膜固定蛋白(membrance-anchored protein)重要特征的疏水结构,2个疏水区共跨膜4次,这些分析表明所获得的序列为△^12-脂肪酸脱氢酶。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FAD序列在花生属植物进化过程中较为保守;与其他物种的FAD序列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这为探讨花生属植物之间的进化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分子水平证据。

欢迎订阅 欢迎投稿 欢迎刊登广告——《作物杂志》1471-1471

摘要:《作物杂志》是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农作物实用性技术类期刊,1985年创刊。本刊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发行量大、影响面广。曾荣获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优秀农业科技

花粉不育基因互作的同源四倍体水稻杂种染色体行为和生殖特性1472-1478

摘要:利用同源四倍体水稻台中65—4x及其携带花粉不育基因的四倍体近等基因系组配的花粉不育基因座位互作的四倍体杂种,对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染色体行为及生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倍体亲本及杂种多数细胞在终变期都是四价体与二价体共存,台中65—4x染色体配对方式为9.20IV+5.60Ⅱ,杂种平均为9.52IV+4.90Ⅱ,亲本与杂种间四价体数目差异不显著;随后的过程中均出现各种染色体行为的异常,包括拖曳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断片、微核、染色体不同步分离和形成未减数的配子等。四倍体亲本和杂种的花粉育性、胚囊育性和结实率均比二倍体原种明显下降。杂种与四倍体亲本比较,S-b座位单互作和与S-a或S-c双互作杂种的花粉育性明显较四倍体亲本低,其他座位互作降低幅度相对较小;杂种的结实率普遍较四倍体亲本低,其中s-b座位互作的下降最为明显。初步表明,花粉不育基因互作可能与减数分裂期间染色体异常行为无关,但其中S-b座位互作与四倍体杂种育性下降有关,该基因座可能与染色体异常行为协同作用于同源四倍体水稻杂种的不育性。

不同生态条件下籼稻米饭质地和淀粉RVA谱的特性1479-1484

摘要:研究了6个籼稻品种在大范围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米饭质地和淀粉RVA特征谱的变化。结果表明,供试样品的米饭质地指标硬度和黏度存在极显著环境主效应,环境与品种互作效应在硬度、黏附性和黏度3个性状中均极显著。6项RVA特征值(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消减值和回复值)均存在极显著环境主效应;环境与品种互作效应在上述性状中均极显著;且生态条件对RVA谱的影响因品种不同而异。6个试验点中,米饭质地指标黏附性的变异系数最小;RVA的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峰值黏度、崩解值和回复值以及米饭质地的硬度、黏度值的变异系数较小;RVA的消减值的变异系数最大。

大穗型粳稻籽粒相对充实度的化学调控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1485-1490

摘要:以同一穗上弱势粒占强势粒千粒重的百分比表示籽粒相对充实度。2003—2004年在大田条件下,通过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了籽粒灌浆、充实度和相对充实度的动态,探讨了籽粒相对充实度化学调控及其与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浆速率在灌浆初期(花后5~12d),强势粒平均比弱势粒高256%;而在灌浆盛期(花后12~19d)及后期(19~32d),弱势粒平均分别比强势粒高16.67%、154.55%。PR,处理可明显促进弱势粒的起始灌浆速率,及早启动弱势粒的灌浆。籽粒相对充实度在花后5—12d迅速降低,花后12~19d迅速上升,花后19—32d缓慢上升,呈先降后升的偏“V”型动态曲线。PR、处理在花后19d籽粒相对充实度明显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灌浆中、后期(花后19~32d)的籽粒相对充实度基本上与平均千粒重、经济系数、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强势粒和弱势粒的垩自粒率、垩白面积、垩白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弱势粒的糙米率呈显著正相关,花后19d的相对充实度与弱势粒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呈显著正相关。

氮肥运筹对杂交稻主要品质性状及淀粉RVA谱特征的影响1491-1497

摘要:以杂籼K优818和杂粳常优1号为材料,研究了在高产施氮量条件下(225kg/hm^3),前、中期不同施氮比例及中期依不同叶龄期追氮对主要米质性状及淀粉RVA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比例的前增中减,两品种稻米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消减值、垩白率、垩白度、糊化温度逐渐下降;胶稠度、淀粉峰值黏度、崩解值呈直线上升趋势;而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对氮肥运筹的反应因品种而异。说明适当减少中期施氮比例可改善稻米外观、蒸煮品质并提高淀粉黏性,但同时也对稻米加工、营养品质带来不利的影响;中期不同叶龄期追氮因前期施氮比例的差异和品种的不同,效应也不尽一致,总体而言,随中期施氮比例的减少,相应推迟追肥叶龄期可以获得较好的稻米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和淀粉黏性。对于胶稠度、淀粉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垩白率、垩白度、消减值等品质指标,常优1号较K优818推迟一个叶龄期施肥最佳。

欢迎订阅《植物遗传资源学报》1497-1497

不同试点氮肥水平对强筋小麦加工品质性状及其稳定性的影响1498-1502

摘要:用7个强筋小麦品种,分别在6个省试验,研究氮肥及生态环境对其加工品质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0~300kg/hm。范围内,湿面筋、沉降值、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延伸性、面包体积均随施氮量增加逐渐提高,其中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湿面筋、沉降值的变异系数较大,表明这些性状对氮肥反应敏感,吸水率对氮肥反应迟钝,稳定性较好。稳定时间在不同试验点的变异系数最大,吸水率的变异系数最小。稳定时间、形成时间、拉伸面积在不同品种间变异系数差别较大,而其他品质指标的变异系数差别较小。把施氮处理和试验点统一作为环境因素,把不同品种作为基因型因素,利用AMMI模型对主要加工品质指标进行分析,其中湿面筋、形成时间、延伸性、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的环境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而沉降值、吸水率、稳定时间、拉伸面积的基因型效应大于环境效应;基因型与环境(GXE)的交互作用对各项品质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

利用已测序水稻品种分析其农艺性状基因座1503-1510

摘要: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在育种上具有重要意义。2004年在海南陵水县种植两个完全测序水稻品种日本晴与9311的F2群体及双亲,分别考察了其单株分蘖数、穗数、有效分蘖数、穗长、主穗长、抽穗期、株高和剑叶8个农艺性状3次重复的平均值。用已构建的连锁遗传图谱(Nipponbare/9311-F2遗传图谱)及Excel 2000和Mapmaker/QTL1.1b软件对这8个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和基因位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在LOD〉2.0和P〈0.005的条件下共检测到41个QTk,它们分布在水稻所有染色体上,单个QTL对性状表型贡献率11.0%~46.4%,其中大于20%的有22个。对选用已测序材料为亲本构建图谱来探讨水稻农艺性状的分子基础及其育种意义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