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作物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Agronomica Sinica

  • 11-1809/S 国内刊号
  • 0496-3490 国际刊号
  • 1.6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作物学报是中国作物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0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作物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导读、研究论文、研究简报

作物学报 200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作物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应用三维数字化仪对玉米植株叶片方位分布的研究791-798

摘要:采用三维数字化仪在田间原位测量了玉米(品种为农大108)植株生长过程中每个叶片中脉在空间坐标系中的位置,据此计算出植株每个叶片的方位角,应用对方向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植株叶片的空间伸展方向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单个叶片在生长过程中方位角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单株叶位越高,叶片偏离植株方位平面的程度越大.叶片方位角从露尖到完全展开前3 d变化较大,最大可达150°,此后基本不变.(2)种植行向与行距相同(0.6 m)而株距不同(分别为0.3 m和0.6 m)的2个处理的玉米群体中各植株方位平面取向分布均匀,但株距影响叶片在植株方位平面附近的分散程度,株距小的植株叶片方向对植株方位平面的偏离大,其第9~13片叶分散程度与宽株距处理对应叶片差异显著,但没有发现上层叶片有明显转向行间的趋势.

丽江新团黑谷近等基因系抗稻瘟病分析799-804

摘要:利用31个稻瘟病菌株对由国际水稻研究所育成以不具有主效抗性基因的丽江新团黑谷为轮回亲本的一套单基因近等基因系和8个抗性基因组合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基因的抗谱存在显著差异,其中IRBLZ-Fu(Pi-z)、IRBLZ5-CA(Pi-z-5)、IRBLZt-T(Pi-z-t)、IRBL9-W(Pi-9(t))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3%、97%、90%和96%,可初步认为Pi-z、Pi-z-5、Pi-z-t、Pi-9(t)为广谱抗性基因;不同抗性基因组合的抗谱均较其亲本宽,主要表现为抗性基因间的互补效应和积加效应,本研究为基因聚合培育广谱持久的抗性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水稻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抗性的QTL分析805-810

摘要:水稻品种Kasalath高抗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为剖析不同抗性类型基因之间的关系,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分析了对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抗性的数量性状基因座.结果在第11染色体S2260~G257标记区间检测到1个与条纹病毒抗性相关的QTL(qSTV11),LOD值为9.2,贡献率为35.79%;在第3染色体R1618~C595和R2170~C1135标记区间各检测到1个与介体灰飞虱抗性相关的QTL(qSBPH3-a,qSBPH3-b),LOD值和贡献率分别为3.12和2.96,11.69%和11.36%,表明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抗性由不同基因所控制,而且两者之间不相关.此外,还分别检测到两对与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抗性相关的上位性QTL,暗示水稻对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的抗性受主效和上位性QTL的共同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SSR标记BJ11-8与qSTV11紧密连锁,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高抗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提供了基础.

水分胁迫条件下有机肥对小麦根苗生长的影响811-816

摘要:水分胁迫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对小麦根苗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无论施肥与否,小麦根系均表现出根重下降、根长缩短、根活力降低、次生根数与根系吸收面积减小、根系SOD、POD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和根冠比明显增高的趋势.但施有机肥促进小麦根系的生长,改善根系生理特性,增加根系吸收面积和活力,具以肥促根、以肥调水、延缓根系衰老的作用.有机肥和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特别是在小麦生长中心发生转换的关键时期,即拔节期,水肥的显著互作促进根系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干旱胁迫的影响,最终导致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提高和产量的增加.

转外源法呢基焦磷酸合酶基因烟草抗赤星病研究817-820

摘要:将已克隆的薄荷(Mentha spicata L.)法呢基焦磷酸合酶(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fps)的cDNA插入载体,构建CaMV35S启动子驱动下的植物表达载体pBinARfps。用捕获该质粒的根癌农杆菌菌株LBA4404与烟草叶片外植体共培养,并在附加30mg/L Kan的Ms+0.1 mg/L IAA+1.5mg/LBA培养基上诱导植株分化,再生芽在附加30ms/L Kan的MS培养基上生根,再生植株。Kan阳性植株经PCR-Southern检测筛选,得到5株PCR阳性植株(K-4,K-6,K-17,K-19,K-35),证明外源fps基因在烟草基因组中的整合;Northern blot检测证明外源加基因在转录水平进行了表达;离体叶片接种实验表明,转基因植株(L代)对赤星病抗性明显提高。这表明fps基因在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转反义trxs基因小麦籽粒蛋白组分的巯基含量与α-淀粉酶活性的关系821-826

摘要:利用反义trxs基因特异引物,对扬麦5号转反义trxs基因株系00TY5的T4和T5代进行了PCR分子鉴定,并对其纯合株系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巯基含量、α-淀粉酶活性及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00TY5的T4和T5代PCR分子检测均呈阳性.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在籽粒成熟和后熟过程中,籽粒清蛋白巯基含量在开花后30 d至成熟后5 d平均降低33.2%,球蛋白巯基含量在开花后20d至成熟后5 d平均降低42.5%,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巯基含量有下降的趋势,但降低幅度较小;α-淀粉酶活性低,变异小,尤其在开花后35 d至成熟后10 d,平均比非转基因植株下降36.5%.各种蛋白质组分的巯基含量与α-淀粉酶的活性呈正相关关系,清蛋白巯基含量在成熟前与α-淀粉酶活性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球蛋白巯基含量在成熟前10 d至成熟后10 d达显著水平(P<0.05);贮藏蛋白巯基含量与α-淀粉酶活性的相关性在各时段均较高.

小麦高效吸收和利用磷素的生理机制827-832

摘要:以典型的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为材料,对磷高效小麦品种高效吸收和高效利用磷素的生理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缺磷条件下,与低效型品种(L)相比,吸收高效型品种(Ha)和利用高效型品种(Hu)较高的籽粒产量,分别与各自较强的磷吸收能力和磷利用效率密切相关.在缺磷条件下,单株次生根数以Ha最多,次生根系粗度(根系半径)和单位土体根系干重均以Ha最大,Hu次之,L最小.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中期的根系TTC还原力、可溶蛋白含量和根系分泌的酸性磷酸化酶(APse)活性均以Ha最高,Hu次之,L最低.随着生长进程,叶片的APase活性不断增加,在缺磷条件下,各测定时期均以Hu最高.可见Ha在磷胁迫下对磷素吸收量的增加,是根系形态和根体构型改变、土壤中难溶性磷活化效率增加的结果;Hu磷利用效率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叶片较高APase活性相对改善植株磷的代谢周转和再利用能力所致.

杂交水稻恢复系桂99的抽穗期基因及其效应分析833-839

摘要:以基因型明确的抽穗期主基因近等基因系EG0~EG7、ER~LR、T65系列为测验系(TLs),在江西南昌(28° 36'N)夏季自然高温长日(14 h/d)和人工遮光短日(10 h/d),以及海南三亚(18°14'N)旱季自然低温短日(11.6 h/d)处理条件下,对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桂99的抽穗期基因及其感温性和基因位点间的互作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桂99在E1、E2和E3位点分别带有感光迟熟等位基因E1、E2和E3,在Se-1位点带有非感光等位基因Se-1e,在Ef-1位点带有早熟基因Ef-1,由此推断其抽穗期基因型为E1E1E2E2E3E3Se-1eSe-1eEf-1Ef-1.迟熟基因E1、E3与早熟基因Ef-1同时存在,E1、E3与Se-1e基因位点间的互作使桂99农艺性状表现弱感光性.感光基因Se-1u(或Se-1n)的存在能增强E位点感光迟熟基因的感光性,感光基因对“TLs×桂99”F2植株抽穗的影响,是延长平均抽穗期,增加迟抽穗植株分布频率.分析了感温性对TLs抽穗期的影响,讨论了以桂99为恢复系配置的杂交水稻组合丰产性和广适性的遗传基础.

棉花产量遥感预测的L-Y模型构建840-844

摘要:本文利用LAI动态与棉花产量的关系建立了叶面积指数-产量(L-Y)模型,以期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实现对棉花产量定量遥感预测.模型建立以小区控制和大田生产试验数据为基础,以农学原理为背景,采用数学推演方法,具简单、灵活、普适性强等特点.检验结果表明,用便携式光谱辐射计测定棉花冠层高光谱反射率,以棉花全生育期LAI动态与棉花产量的关系和近地高光谱遥感参数模型监测的多时相LAI,可很好地定量预测棉花产量,估算误差约为5.44%,RMSE达到116.2kg·hm-2,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为0.836,达极显著水平.L-Y模型为棉花卫星遥感估产提供了参考模型,对其他作物使用动态生长信息提高遥感估产水平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籼稻多蘖矮半矮秆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845-850

摘要:对籼稻标记基因系材料多蘖矮的遗传分析表明,其矮生性状是由2对隐性半矮秆基因控制的,分别为sdl和一个新的半矮秆基因,该基因初步定名为sdt3.以多蘖矮与南京6号杂交F2的分离群体为基础,应用SSR标记进行连锁分析,将半矮秆基因sdt3定位于第11染色体的SSR标记SSR98和SSR35之间,分别相距0.06cM、0.13 cM,二者之间的物理距离约为93kb.以南京6号为轮回亲本与多蘖矮进行回交和自交获得由半矮秆基因sdt3控制的近等基因系(新多蘖矮),以赤霉素处理表明,由sdt3控制的半矮秆系新多蘖矮对赤霉素不敏感.

花生黄曲霉侵染抗性持久性及种皮完整性对产毒的影响851-855

摘要:花生种子及制品极易受黄曲霉菌侵染.利用不同的抗病种质为材料,对黄曲霉菌侵染抗性的持久性以及种皮完整性对产毒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抗黄曲霉侵染的花生种子至少可以安全贮藏7个月,其与新鲜种子受黄曲霉菌侵染后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差异不显著.但是,贮藏9个月的花生种子其抗病能力明显降低.完整种皮对黄曲霉菌产毒能力的影响在抗侵染与感病种质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对于抗黄曲霉侵染种质,受黄曲霉菌侵染后,具备完整种皮的种子比破损种皮种子的毒素含量低;对于感病种质,受黄曲霉菌侵染后,具备完整种皮的种子比破损种皮种子的毒素含量高.有关成分分析表明,高含油量、高蛋白质含量和高油酸资源对黄曲霉菌侵染和产毒的抗性较差.相关分析表明,不同花生品种对黄曲霉菌的侵染抗性与油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亚油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花生品种对黄曲霉菌产毒的抗性与含油量呈显著负相关.通过鉴定和筛选,发掘出2份优质抗病资源G845和G8.

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遗传效应研究856-860

摘要:大豆异黄酮含量差异较大的6个大豆品种为亲本,通过双列杂交配置杂交组合,测定了2个环境条件下亲本、F1和F2种子的异黄酮含量.采用双子叶植物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的基因效应以及环境互作效应.结果发现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表现主要受制于母体遗传效应,其次为胚(子叶)基因效应,细胞质效应影响较小.不同遗传体系的基因主效应明显大于环境互作效应.异黄酮含量的机误方差较大,说明异黄酮含量更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化影响.亲本遗传效应分析表明,选用豫豆29或郑90007亲本有利于增加杂种后代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提高品质改良的效果.胚显性方差和母体显性方差均极显著,表明种子杂种优势和母体杂种优势会同时存在,而且是不受环境影响的主效应基因.

土壤水分对冬小麦生长后期光能利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861-866

摘要:通过控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形成不同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群体结构,测定了抽穗到成熟期间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及垂直分布、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研究表明,不同处理小麦冠层对PAR的截获量差异较小(小于15.7%),但冠层上部(60~80 cm)的PAR截获量和生长后期PAR转化效率差异明显(100.7%和63.7%),与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变化一致,可见土壤水分是通过改变小麦群体内PAR垂直分布及PAR转化效率对作物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产生影响.抽穗到成熟期间维持小麦冠层上部PAR截获率在50%左右是实现高产的重要保证.随着土壤水分改善,冬小麦光能利用率和产量持续增加,但水分利用效率却先于二者提前降低,说明改善水分利用效率是提高华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在底墒充足的条件下,分别在拔节和挑旗期灌水60ma可获得较高的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产量.

云南栽培稻生态型矿质元素含量的多样性867-872

摘要:用ICP-AES方法测定了新平县相同生态条件下种植的653份云南稻资源糙米8种矿质元素含量,并按丁颖的栽培稻生态型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水稻改良品种糙米P、Fe和Zn含量比地方稻种分别下降10.53%、14.76%和35.16%,但改良品种特别是粳稻Ca含量比地方种高,8种矿质元素以Ca的多样性指数最大;糙米P、Ca、Mg、Fe、Zu、Cu和Mn平均含量以粳稻的Mg、Fe和Zn,水稻的P、K和Mg,陆稻的Fe和Zn,糯稻的K和Fe,早稻的Mg和Fe相对较高.8种矿质元素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依次为粳>籼,陆>水,粘>糯,早中稻>晚稻和地方种>改良种,且P>K>Mn>Mg>Cu>Zn>Fe>Ca;其变异系数依次为Fe>Ca>Cu>Zn>Mn>K>Mg>P.

欢迎订阅《植物遗传资源学报》872-872

小麦K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873-877

摘要:选用K型不育系豫麦3号、S43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与恢复系豫麦2号和豫麦49组配了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不育系//不育系/恢复系和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三种回交群体,对小麦K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力的恢复系携带的恢复基因对数不同,恢复力较强的豫麦2号携带2对主效基因,恢复力较低的豫麦49仅携带1对主效基因.此外,还有微效基因对育性恢复起作用,这种基因不仅存在于恢复系中,也存在于不育系(保持系)中.在K型细胞质背景下,不携带恢复基因的雄配子的传递率很低,而雌配子传递正常.

^12C重离子束辐照对油菜(Brassica napus)的影响878-884

摘要:重离子束是一种新型辐照源,它对油菜的影响以往研究较少。本文报道了30Gy、50Gy和80Gy”C重离子束辐照对油菜M1和M2生育期、植物学性状、品质性状,根尖和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多态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50Gy和80Gy辐照处理可引起油菜生育期提早,生长繁茂,部分植株发生变异,出现瘤状根、矮茎、淡绿匙形叶,多雌蕊花,双生角果和黄籽株等。80Gy辐照处理使油菜种子含油量有不同程度提高,并出现油酸含量高于70%以上植株。30—80Gy辐照处理,使根尖染色体和花粉母细胞染色体产生畸变,畸变类型有微核、小核、异常四分体、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断片等,其中以微核细胞最多,且辐照剂量愈大畸变率愈高。50Gy和80Gv辐照处理对油菜DNA分子有影响,RAPD分析表明,用40个引物对处理后油菜进行扩增,共扩增出43个DN段,表明不同处理植株存在一定多态性。

氮肥和栽插密度对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885-893

摘要:以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为试材,研究不同N肥用量(纯N 0、112.5、225.0、337.5 kg/hm2)和栽插密度(22.5×104、27.0×104、31.5×104穴/hm2)对产量形成及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在22.5×104~31.5×104穴/hm2的密度范围内,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而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N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用量为337.5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显著,反而极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3)稻株吸N量随供N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植株含N率和N素累积量过高不利于叶鞘茎中的N素向穗部运转,降低籽粒N素积累量,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而减产.(4)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施纯N 225.0 kg/hm2,栽插密度22.5×104穴/hm2,高峰苗控制在500.0万/hm2左右,有利于两优培九抽穗前茎鞘叶N素积累和抽穗后向穗部运转,能较好地协调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而获得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