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重庆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ongqing Medicine

  • 50-1097/R 国内刊号
  • 1671-8348 国际刊号
  • 2.3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重庆医学是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2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重庆医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述、卫生管理、论著、论著·临床研究、循证医学、调查报告、 卫生管理、医学教育、医学教育、短篇及病例报道

重庆医学 2018年第28期杂志 文档列表

重庆医学杂志论著
清热化痰解毒方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对TXNIP/NLRP3通路的影响3605-3609

摘要:目的 探究清热化痰解毒方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TXNIP)/NALP3炎性体(NALP3)通路的影响。方法 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尼莫地平预处理组(8.0mg/kg),清热化痰解毒方低、中、高剂量预处理组,造模后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定,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RT-PCR、Westernblot检测关节组织中TXNIP、NLR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天冬酶1(caspase-1)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大鼠脑梗死面积、NLRP3、IL-1β、ASC、caspase-1mRNA及TXNIP、NLRP3、IL-1β、ASC、caspase-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尼莫地平组、清热化痰解毒方各组能明显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大鼠脑梗死面积,呈剂量依赖性(P<0.05);与模型组相比,尼莫地平组、清热化痰解毒方各剂量组NLRP3、IL-1β、ASC、caspase-1mRNA表达及TXNIP、NLRP3、IL-1β、ASC、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呈剂量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热化痰解毒方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TXNIP/NLRP3通路蛋白表达有关。

重庆医学杂志论著·基础研究
二冬汤和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和脂代谢的影响3610-3613

重庆医学杂志论著·临床研究
牙龈卟啉单胞菌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3614-3617

摘要:目的 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PG)在食管黏膜中的表达,以及PG与食管鳞癌(ESCC)诊断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G及其分泌的独特蛋白酶Kgp在ESCC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中的表达。并分析PG感染和ESCC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PG在ESCC组织、癌旁组织、正常食管黏膜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15%、0;Kg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40%、0,PG感染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正相关。结论 PG感染ESCC患者的食管上皮细胞,且与ESCC进展有关,它可能是ESCC的生物标志物;根治口腔病原菌可能减少ESCC的发生。

皮肤分叶状毛细血管瘤的超声表现3618-3620

摘要:目的 探讨皮肤分叶状毛细血管瘤的特征性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生长于皮肤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分叶状毛细血管瘤的声像图表现,包括病变的位置、大小、形状、回声、边界、是否存在钙化和声晕,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分布特点。结果 4例分叶状毛细血管瘤患者中,头部2例,背部1例,腹部1例;3例隆起性生长,1例向下生长达皮下脂肪层。与脂肪层回声对照,其中1例为等回声,3例为低回声。病灶均呈椭圆形,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内部无钙化灶,周边无声晕。4例病变内部彩色血流信号丰富,其中2例血流信号充满整个病灶,4例病变均见一支较粗大供血血管进入肿块内,脉冲多普勒呈低阻动脉血流频谱。结论 高分辨率超声可以清晰显示皮肤分叶状毛细血管瘤的位置、形态及血流特征,对协助临床诊断及决策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早期综合干预对早产低体质量儿血清脂联素、神经发育的影响3621-3624

比较研究单源序列采集双能CT结肠成像容积和螺旋扫描模式3625-3628

摘要:目的 比较单源序列采集双能CT结肠成像容积和螺旋扫描模式的扫描时间、辐射剂量和运动校正算法体配准后结直肠双能融合图像质量。方法 未影响胃肠道运动功能病史的志愿者46例,接受Acquilion ONE 320排CT机容积和螺旋扫描。容积扫描:wide-volume,层厚0.5 mm,球管电压135 kVp/80 kVp,球管电流自适应球管电压变化。螺旋扫描:螺距因子/螺距=0.085/6.8,层厚0.5 mm×80.0 mm,球管电压135 kVp/80 kVp,球管电流10 mA/60 mA。2位放射科医生盲法评价2种模式运动校正算法体配准前、后结直肠双能融合图像质量,以一致性意见为评价结果。分析2种模式扫描时间和有效辐射剂量,分析2种模式运动校正算法体配准后结直肠双能融合图像质量。结果 容积、螺旋模式扫描时间分别为(12.31±2.32)s、(39.55±3.0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912 4,P<0.01);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4.14±1.51)mSv、(4.71±0.91)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3 0,P<0.05);运动校正算法体配准后结直肠双能融合图像质量1级分别为96.7%、6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978 6,P<0.01)。结论 单源序列采集双能CT结肠成像容积扫描模式扫描时间较短、辐射剂量较低、运动校正算法体配准后结直肠双能融合图像质量较好。

CXCR4抑制剂AMD3100对人卵巢癌OVCAR3细胞凋亡的影响3629-3634

沙利度胺治疗脾功能亢进合并血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3635-3638

摘要: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治疗脾功能亢进合并血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该院住院并确诊为脾功能亢进合并血细胞减少患者87例,分为沙利度胺组(n=33)、对照组(n=32)和手术组(n=22)。沙利度胺组给予内科治疗+沙利度胺治疗,对照组给予内科治疗,手术组给予脾脏切除治疗。比较3组治疗3、6、12个月后的血常规和脾脏大小。结果 3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沙利度胺组和手术组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和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方面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的WBC、Hb、PLT和NEUT较治疗前降低(P<0.05)。WBC方面,治疗3、6、12个月后,手术组显著高于沙利度胺组和对照组(P<0.01);治疗6、12个月后,沙利度胺组的WB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b方面,沙利度胺组和手术组治疗3、6、12个月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沙利度胺组和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方面,手术组治疗3、6、12个月后高于沙利度胺组和对照组(P<0.01);而沙利度胺组治疗12个月后高于对照组(P<0.05)。NEUT方面,手术组治疗3、6、12个月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手术组治疗后的3、6个月的NEUT显著高于沙利度胺组(P<0.01),而在治疗后的12个月后,两组的NE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脾脏大小方面,手术组治疗前的脾脏大小显著大于沙利度胺组和对照组(P<0.05),而沙利度胺组和对照组两组脾脏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沙利度胺组脾脏大小较治疗前显著缩小(P<0.05),对照组脾脏大小较治疗前增大(P<0.05),且沙利度胺组治疗后的脾脏大小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沙利度胺

头颈癌术后患者自我形象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3639-3642

慢性偏头痛首次预防性疗效影响因素和服药依从性研究3643-3645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慢性偏头痛(CM)患者首次口服预防用药治疗效果的因素并评估患者服药依从性。方法 分析185例CM患者预防用药4周后的治疗效果,从人口学特征、偏头痛特点、头痛家族史、药物过度使用史等方面分析可能影响患者预防治疗结局的因素;同时随访患者服药4周、12周的依从性。结果 预防治疗4周后,64.8%CM患者治疗有效(n=107),35.2%患者无效(n=58)。分析发现预防治疗起效与每月头痛天数少有关,15~20 d/月较26~30 d/月的患者效果好(OR=2.82,95%CI:1.33~5.97,P=0.007)。治疗12周后只有35.8%(n=59)患者坚持服药。结论 CM预防治疗效果与头痛频率相关,仅1/3的患者坚持服药12周,提示在CM的预防治疗中应加强患者的依从性。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超声引导腹股沟韧带水平以上髂筋膜间隙阻滞与传统方法镇痛效果的比较3646-3649

摘要: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腹股沟韧带水平以上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单侧外侧入路THA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2组(n=44):试验(TG)组患者术后30 min内行超声引导纵向腹股沟韧带水平以上FICB;对照(CG)组术后30 min内行超声引导腹股沟韧带水平处FICB。两组髂筋膜间隙均注射0.25%罗哌卡因共35 mL,于术后3(T1)、6(T2)、12(T3)、24(T4)、48(T5)、72 h(T6)的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检测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0~24、>24~48、>48~72 h记录舒芬太尼消耗量;术后T2、T3、T4时刻评价股神经(FN)、闭孔神经(ON)和股外侧皮神经(LFCN)感觉阻滞情况;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与CG组比较,TG组各个时间段舒芬太尼消耗量减少(P<0.05),术后T3、T4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VAS评分降低(P<0.05),ON和LFCN感觉阻滞成功率高(P<0.05);患者满意度高(P<0.05)。结论 超声引导腹股沟韧带水平以上FICB应用于THA的术后镇痛效果好,ON和LFCN感觉阻滞成功率高,患者满意度高。

关于早期脑血栓形成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3650-3652

摘要:目的 建立评估早期脑血栓形成风险的模型,控制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做好一级预防。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医院神经内科和外科门诊拟诊为早期脑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评估检测并追踪调查,根据后期不适再次就诊的影像学诊断结果将疑似患者(合计277例)进行分组,分为脑血栓组(186例)和非脑血栓组(91例),选取前期评估检测中脑血栓组和非脑血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指标,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别评价各项指标对脑血栓的诊断价值并采用Fisher判别分析建立脑血栓形成风险的评估模型。结果 年龄、收缩压、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及血清Hcy水平在脑血栓组与非脑血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2±12.7)岁vs.(57.1±11.9)岁]、[(147.0±23.6)mm Hg vs.(132.0±19.3)mm Hg]、[(195.3±54.0)ng/mL vs.(161.5±47.2)ng/mL]、[(16.8±6.2)μmol/L vs.(10.1±3.3)μmol/L],各指标诊断脑血栓形成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8、0.686、0.660、0.868,Youden指数对应的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65.5年、143.5 mm Hg、175.5 ng/mL、14.5μmol/L。采用Fisher判别分析建立的函数模型为F(脑血栓)=0.368X 1+0.272X 2+0.077X 3+0.723X 4-46.493,F(非脑血栓)=0.290X 1+0.249X 2+0.066X 3+0.448X 4-33.352。通过回代性检验,该判别函数模型鉴别诊断的灵敏度为85.70%,特异度为84.80%,准确度为85.10%。结论 应用ROC曲线分析及Fisher判别分析建立了早期脑血栓形成风险评估模型,为诊断脑血栓形成提供早期、客观的参考依据。

Vitalstim吞咽治疗仪对脑瘫患儿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3653-3655

急进高原对汽车兵心理应激和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影响3656-3658

心电网络信息系统对超急性期心肌梗死诊断意义的研究3659-3662

摘要:目的 观察心电网络信息系统对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该住院治疗的疑似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4例,比较传统床旁心电图(A法)和心电网络信息系统(B法)诊断超急性心肌梗死的检测报告时间和就诊费用。以心电图结合心肌酶检查结果作为最终诊断,计算两种系统诊断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计算两种系统对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另观察两种系统诊断2 h内ST段抬高的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结果 B法诊断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检测报告时间和就诊费用均低于A法[(6.48±1.29)vs.(22.08±5.79)min;(15.39±3.75)vs.(25.40±5.53)元,t=28.101、15.994,P=0.000、0.000];B法诊断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灵敏度、准确度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A法(χ2=9.280、5.004、17.351,P=0.004、0.033、0.000),且B法AUC高于A法;B法诊断2 h内ST段抬高的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的灵敏度、准确度及阳性预测值均高于A法(χ2=10.159、5.944、6.152,P=0.002、0.020、0.018)。结论 与A法相比,B法可以降低诊断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的检测报告时间和就诊费用,提高超急性期心肌梗死和2 h内ST段抬高的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中Ig蛋白重链表达与IgH基因重排的研究3663-3667

直接前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对比3668-3670

IL-10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率病情及预后的关系3671-3673

摘要: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原发性肝硬化(PBC)发病率、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间在该院就诊并确诊为PBC的患者48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并以同期480例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清中IL-10基因-1082A/A多态性,采用Child分级和MELD评分评价患者病情,并采用Logistics回归性分析探讨PBC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IL-10基因-1082G/A基因型为A/A占47.5%(76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4.2%,基因型为A/A的患者患PBC的风险是C/C的2.8倍,A/C患者患PBC的风险为C/C的1.6倍,含A基因患者患PBC的风险为不含A基因的1.9倍,观察组基因型为A/A患者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分别为(33.6±9.5)、(18.9±7.3)ng/L,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A/A基因型患者Child分级评分和MELD评分分别为(8.6±1.8)分和(31.5±3.6)分,明显高于A/C、C/C、Any A基因型的患者,IL-10基因-1082A/A(P=0.01)、IL-10(P=0.02)、MELD评分(P=0.01)是PBC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L-10--592A/A基因型为A/A的患者PBC发生率明显增加,病情更严重,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