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重庆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ongqing Medicine

  • 50-1097/R 国内刊号
  • 1671-8348 国际刊号
  • 2.3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重庆医学是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2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重庆医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述、卫生管理、论著、论著·临床研究、循证医学、调查报告、 卫生管理、医学教育、医学教育、短篇及病例报道

重庆医学 2017年第15期杂志 文档列表

重庆医学杂志论著
阻断胃泌素受体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及其信号通路的影响2017-2020

摘要:目的探讨阻断胃泌素受体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及其相关通路中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试验组使用终浓度为5mmol/L的丙谷胺(胃泌素受体阻断剂)处理胃癌细胞SGC-7901和AGS 6d,以不加丙谷胺培养的胃癌细胞SGC-7901和AGS为对照组。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生长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周期,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典型Wnt/β-catenin通路、核因子κB、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中关键蛋白β-连环蛋白(β-catenin)、核转录因子RelA、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糖原合酶激酶3βmRNAs的表达;免疫蛋白印迹检测β-catenin蛋白质的表达。结果用丙谷胺处理后,试验组细胞的生长速度低于对照组细胞,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百分数也低于对照组细胞,而G_0/G_1期细胞百分数高于对照组细胞(P〈0.05);试验组的细胞凋亡数高于对照组(P〈0.05);RT-qPCR结果显示:丙谷胺处理后,胃癌细胞中β-catenin的mRNA表达量降低(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丙谷胺处理后,β-catenin蛋白质的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阻断胃泌素受体能下调胃癌细胞中β-catenin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同时促进细胞凋亡。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2021-2023

摘要: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USP4)对增生性瘢痕(HS)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HS成纤维细胞(HSFB),并取第4代细胞用于试验。利用Vialinin A(USP4抑制剂)干预HS成纤维细胞,Western blot检测干预细胞中不同时间段(0、12、24、48h)USP4、TβRI及Smad7蛋白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MTT)法检测Vialinin A对HS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不作干预)。结果 Vialinin A作用后,随着时间推移,HSFB中的USP4蛋白表达逐渐减低,TβRI的蛋白也逐渐减低,在作用12h后明显降低(P〈0.05);Smad7的蛋白表达则逐渐升高(P〈0.05)。Vialinin A同一浓度作用后,随着时间推移,HSFB增殖活性逐渐受到抑制,试验组与对照组同一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SP4可能通过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影响瘢痕细胞增殖,抑制其表达可使HS成纤维细胞增殖减慢。

不同滴度噬菌体D29对气道上皮细胞9HTE的生长及功能影响研究2024-2026

摘要:目的研究噬菌体D29不同滴度对气道上皮细胞株9HTE的生长及功能影响。方法分别用高滴度(109PFU/mL)和低滴度(107 PFU/mL)噬菌体D29及噬菌体缓冲液组作用于9HTE细胞株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检测细胞生长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量细胞上清液白细胞介素(IL)-6、IL-8水平;用逆转录PCR(RT-PCR)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的表达,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高、低滴度噬菌体D29作用气道上皮细胞一段时间后,对细胞生长活性、细胞因子IL-6、IL-8和ICAM-1mRNA的表达,以及细胞凋亡率的影响与噬菌体缓冲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低滴度噬菌体D29对体外培养的气道上皮细胞生长及功能无明显影响。

K-ras基因状态及ras蛋白表达在胃印戒细胞癌免疫表型分类中的意义2027-2029

摘要:目的探讨K-ras基因状态及ras蛋白表达在胃印戒细胞癌免疫表型分类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80例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ras蛋白的表达;PCR扩增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癌组织中K-ras基因12、13密码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ras蛋白阳性50例(27.8%),ras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肠型印戒细胞癌中显著高于胃型和混合型印戒细胞癌(P〈0.05)。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织中,ras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P〈0.05);随着肿瘤侵袭、演进及临床分期的升高,ras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K-ras基因突变型22例(12.2%)。所有突变位点均位于12密码子,突变类型包括:GGT→AGT 1例,GGT→TGT 1例,GGT→GCT 2例,GGT→GTT 8例,GGT→GAT 10例。13密码子未发现突变。肠型印戒细胞癌K-ras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胃型和混合型印戒细胞癌(P〈0.05)。K-ras基因突变型病例ras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K-ras基因野生型病例(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ras蛋白表达与K-ras基因突变呈正相关(r=0.61,P〈0.05)。结论 ras蛋白的过表达可能与胃印戒细胞癌侵袭潜能、淋巴结转移相关,ras蛋白表达和K-ras基因突变与肿瘤的免疫表型变化存在相关性,它们在癌细胞表型转化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甲状腺激素T3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GF和BDNF表达的影响研究2030-2033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T3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生理盐水组、假手术+T3组、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生理盐水组、MCAO+T3组。应用MCAO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缺血后1h及再灌注后6h给予腹腔注射甲状腺激素10μg/100g,生理盐水为安慰剂。再灌注24h后,观察不同组别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梗死体积变化,以及缺血侧脑皮质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MCAO+生理盐水组比较,MCAO+T3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减轻,脑梗死体积减小,NGF、BDNF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升(P〈0.05)。结论甲状腺激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NGF、BDNF的表达相关。

胃促生长素对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及线粒体融合蛋白2表达的影响2034-2036

摘要:目的通过体外培养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SMCs),研究胃促生长素(ghrelin)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及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ASMCs,第4~6代细胞用于试验。给予不同浓度(10^-9、10^-8、10^-7、10^-6、10^-5 mol/L)的ghrelin或10^-6 mol/L ghrelin不同时间(0、6、12、18、24h)处理,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MMT)法观察其对HASMC增殖的影响。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处理方法对Mfn-2表达的影响。结果 10^-7~10^-5 mol/L的ghrelin可明显抑制HASMC增殖,浓度为10^-6 mol/L抑制作用最为明显(P〈0.01)。ghrelin在6~24h内均能明显抑制HASMC增殖,在24h达最高峰(P〈0.01)。10^-6 mol/L ghrelin能明显上调Mfn-2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10^-6mol/L ghrelin在18h上调Mfn-2mRNA和蛋白表达的作用最为明显(P〈0.01)。结论 ghrelin可能通过上调Mfn-2的表达来抑制HASMC增殖。

《重庆医学》对临床研究论文医学伦理学要求2036-2036

摘要:凡投本刊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论文,作者应说明所在用的试验程序是否经过伦理审查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评估,注明批准号。涉及患者(受试者)的应签订知情同意书。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窒息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2037-2038

摘要: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对新生儿窒息导致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9月在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34例足月分娩窒息新生儿(窒息组)及同期34例健康足月儿(对照组),均于生后6h内开始监测aEEG背景活动、睡眠-觉醒周期(SWC)、痫性活动(SA)的特点,并分析各指标与窒息程度、脑损伤的关系。结果窒息组新生儿脑电图呈连续者占52.9%,SWC成熟率为58.8%,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发生痫性活动的新生儿占11.8%,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后早期aEEG变化与围产期窒息及窒息后脑损伤密切相关,采用aEEG对出生时具有脑损伤高危因素的窒息足月新生儿提供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理论依据。

绷带卷加压包扎预防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出血的应用效果2039-2040

摘要:目的探讨绷带卷加压包扎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591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96例)用两个医用绷带卷并排放置于起搏器囊袋上方,与切口平行,3M胶布条固定绷带卷,松紧以伤口不出血、绷带卷无移位为准,术后6h松解胶布条和绷带卷。对照组(295例)将1 000g沙袋置于起搏器囊袋上方,术后6h取走沙袋。比较两组患者压迫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两组在切口出血、囊袋血肿和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切口疼痛、尿潴留和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绷带卷加压包扎法可明显减少患者伤口疼痛、尿潴留、睡眠障碍的发生。

鼓膜置管或鼓膜穿刺对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影响2041-2044

摘要:目的探讨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或鼓膜置管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对保守治疗无效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影响。方法选取112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喉科2013年7月至2015年8月经药物保守治疗无效的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患儿,分为3组,A组38例(68耳)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B组37例(60耳)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加鼓膜穿刺术,C组37例(59耳)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加鼓膜切开置管术。观察并比较3组患儿术后的临床治疗效果、中耳积液时间、术后复发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组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均较术后1周有所提高(P〈0.05),B、C两组在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其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P〈0.05),而C组在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B组(P〈0.05)。3组患儿术后1年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及ABRⅠ波潜伏期均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B、C组术后1周及术后1年ABR变化均低于A组(P〈0.05)。术后C组中耳积液时间与复发率均小于A、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C组(P〈0.05)。结论鼓膜置管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能有效提高患儿听力,不但能缩短中耳积液时间,还能有效减少复发率。

不同HAART方案对HIV合并HCV感染患儿肝功能和HIV载量的影响2045-2047

摘要:目的探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不同治疗方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儿肝功能、HIV载量、CD4^+T细胞的影响。方法 40例患者分为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联合组13例(A组),AZT+3TC+依非韦伦(EFV)联合组16例(B组),司他夫定(D4T)+3TC+EFV治疗组5例(C组),D4T+3TC+NVP治疗组6例(D组)。检测比较4组治疗前后肝功能、HIV载量、CD4^+T细胞。结果 HAART治疗前肝功能异常8例(20%),均为1级肝损害。4组治疗后A、B组ALT、AST上升(P〈0.01),C组治疗后AST上升(P〈0.01)。HAART治疗后各组CD4^+T细胞明显升高(P〈0.01),HIV-RNA病毒载量明显减低(P〈0.01)。治疗前后HCV-RNA载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合并HCV感染患儿HAART不同治疗方案可增加肝损害,但对HAART治疗效果影响有限。

早期分阶段综合性肺康复措施在颈髓损伤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2048-205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分阶段综合性肺康复措施对颈髓损伤需使用机械通气患者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至12月收治的颈髓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选取2016年1至12月收治的颈髓损伤患者作为治疗组,采取早期分阶段综合性肺康复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在使用呼吸机时间、总住院时间、肺部感染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使用呼吸机时间为(13.98±11.11)d,治疗组为(7.23±4.94)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总住院时间为(25.10±16.98)d,治疗组为(16.26±6.4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肺部感染率76.19%,治疗组为52.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分阶段综合性肺康复措施可以缩短颈髓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总住院时间,降低肺部感染率。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治疗结直肠癌围术期的应用研究2051-2053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理念在结直肠癌围术期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将该院2012年6月到2015年7月收治的110例直肠癌患者纳入研究,分为观察组(55例)与对照组(55例)。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术期方式进行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患者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出现手术切口感染、肠梗阻、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18、7.846,P〈0.01)。观察组首次出现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组的切口感染、肠梗阻、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7,P〈0.05)。结论快速康复理念在结直肠癌围术期中的应用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45例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临床病例分析2054-2055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策略。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45例于该院手术确诊为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患者均出现腹痛表现,其中转移性右下腹痛15例(33.3%),腹部压痛44例(97.8%)。术中发现阑尾坏疽4例,大网膜坏死1例。术后并发症共5例,其中切口愈合不良2例,感染性休克1例,炎性肠梗阻1例,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1例。术后11例患者(孕22^+3~36^+2周)出现先兆流产或先兆早产,最终流产1例(孕25^+3周),早产3例(孕28^+4~30^+)周)。结论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白细胞介素-3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2056-2059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胃癌患者组织标本及血清中表达,以及二者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酶联免疫双抗夹心法(ELISA)检测98例胃癌患者和36名健康体检者胃黏膜组织标本及血清中IL-33和VEGF-C水平。结果胃癌组织中IL-33和VEGF-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35%和74.49%,显著高于正常胃组织(47.22%和61.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33和VEGF-C表达在不同的肿瘤分化程度、组织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IL-33和VEGF-C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胃癌患者血清IL-33和VEGF-C水平为(50.24±13.08)pg/mL和(210.73±58.35)pg/mL,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IL-33和VEGF-C水平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中高水平IL-33可能诱导VEGF-C分泌,促进胃癌淋巴结转移,可作为评估胃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基于血清4项肿瘤标志物的模式识别技术对胃癌的诊断价值2060-2062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血清CA72-4、CA242、CA19-9和CEA的模式识别技术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2例胃癌患者,116例胃良性疾病患者和117例健康体检者血清4项肿瘤标志物测定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单项指标的诊断效能并建立主成分分析(PCA)、决策树、PCA-决策树和Fisher判别分析模型。结果 4项指标中CA242对胃癌的诊断效能最佳,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95%CI:0.804~0.877)。PCA模型表明,胃癌组患者血清4项肿瘤标志物代谢明显紊乱,与胃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个体差异显著。决策树、PCA-决策树和Fisher判别分析模型对胃癌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8.6%、65.5%和58.6%,预测准确率分别为65.7%、77.6%和73.1%;对非胃癌患者(胃良性疾病患者+健康对照)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7%、99.4%和97.6%,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7.5%、96.9%和96.9%。结论血清CA72-4、CA242、CA19-9和CEA的PCA-决策树模型有助于胃癌的鉴别诊断和预测分析。

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血量及安全性疗效研究2063-2065

摘要:目的研究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对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失血量及安全性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3月该院骨科收治的63例初次行单侧TH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A组37例,B组26例。A组于手术缝皮结束后关节腔引流管内注入2.0g TXA(溶于10mL生理盐水)。B组于手术缝皮结束后关节腔引流管内注入同等量的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前和置换后24、48、72h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术后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以及置换前和置换后24、48、72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下肢深静脉彩超。结果 A组患者置换后24、48、72h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术后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均明显优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置换前和置换后24、48、72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下肢深静脉彩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TXA可以明显减少THA围术期的失血量且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134例回盲部病变临床分析2066-2068

摘要:目的探讨回盲部病变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6年3月该院134例回盲部病变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和诊断等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归纳其临床特征。结果共收集回盲部病变134例,其中回盲部癌36例(26.87%),炎症性肠病30例(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22.39%),肠结核26例(19.40%)。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腹泻、便血等。肠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肿胀、红斑、糜烂、溃疡及肿块样新生物。良性疾病(除回盲部癌及淋巴瘤以外病例)以溃疡形成伴局部黏膜充血、肿胀为主,回盲部癌则以回盲部新生物多见。影像学检查以腹部CT为主,共93例(69.40%)行该检查。手术治疗49例,术前诊断错误7例,误诊率14.28%。结论回盲部病变总体以良性疾病为主,诊疗过程复杂,确诊困难,误诊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