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学杂志社
分享到: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2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短篇及病例报道、临床护理、调查报告、论著、循证医学、卫生管理、生物信息学等。
  •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8348
  • 国内刊号:50-1097/R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27
  • 创刊时间:1972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31
  • 综合影响因子:1.180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重庆医学 2015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重庆医学杂志论著

玻璃体腔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安全性研究及视网膜组织分布

摘要:目的:观察兔玻璃体腔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的安全性及其在视网膜组织的分布。方法兔玻璃体腔注射临床剂型mNGF30μg/100μL后1、7、30d进行行为学观察、裂隙灯眼前节检查、眼底检查、眼部B超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其使用安全性。玻璃体腔注射该剂量标记后的125I‐NGF15、30min,1、3、6、8、12、24、48h,观察视网膜药物峰浓度及达峰时间。结果兔眼玻璃体腔注射mNGF后,眼前节及眼底均未见明显损伤及炎性反应,眼部B超及组织HE染色未见明显眼组织结构异常。视网膜药物含量可于注射后3h达峰值(118.32±18.74)%ID/g,为眼部各组织中最高。结论玻璃体腔注射mNGF是安全的,玻璃体腔注射mNGF能够迅速在视网膜组织中聚集,达到较高药物浓度。
289-292

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黏膜组织细胞因子变化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幽门螺旋杆菌(简称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黏膜组织细胞因子变化,初步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方法选取8~10周龄BALB/c小鼠24只,雌雄各半,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造模前均禁食12h,观察组以2×109CFU/mL浓度的幽门螺杆菌菌液0.5mL/d灌胃,连续7d10对照组灌胃给生理盐水,0.5mL/d,连续7d,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黏膜造模。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timePCR)检测检测感染2、4周后,小鼠血浆中γ干扰素(IFN‐γ)、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以及IL‐10mRNA的表达量,并于感染4周后,处死小鼠,无菌取各组小鼠的胃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夹心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IFN‐γ、TNF‐α、IL‐8及IL‐10蛋白的水平。结果两组小鼠感染2周后,观察组IL‐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4周后,IFN‐γ、TNF‐α、IL‐8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上升,但观察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2细胞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作用表现不明显,能促进TH1型细胞细胞因子的表达,引发TH1为主的免疫反应。
293-294

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生存状况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H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状况,并对影响HD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该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68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将患者分为单纯肝硬化组74例,合并HD组48例以及合并2型糖尿病(T2MD)组46例,所有病例以死亡为随访终点。对比分析各组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肝硬化患者预后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T2MD组患者糖尿病史高于HD组及肝硬化组(P<0.05),HD组及T2MD组酒精性肝硬化比例高于肝硬化组(P<0.05),HD组及T2MD组患者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Child‐Pugh评分及住院时间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D组与T2M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水平高于T2MD组及肝硬化组(P<0.05),肝硬化组空腹血糖水平(FPG)、胰岛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G)、C肽水平低于HD组及T2MD组(P<0.05),而HD组FPG、C肽均高于T2MD组(P<0.05),T2MD组TG水平高于HD组(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饮酒、腹水、合并HD、合并T2DM、Child‐Pugh评分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D患者与肝硬化患者相比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更高,HD可增加肝硬化患者死亡风险。
295-298

即刻行颞浅动脉逆行置管化疗技术对口腔鳞癌患者术后化疗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对口腔鳞癌患者采用不同化疗给药途径并观察奈达铂(nedaplatin,NDP)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4例口腔鳞癌患者分为术后普通静脉化疗组(IV组,32例)和术中即刻行颞浅动脉逆行置管化疗组(IA组,32例),两组化疗方案都为DNP和5‐Fu,其中IA组剂量为IV组的1/3,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IA组疗效优于IV组(P<0.05),同时IA组在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及口腔黏膜炎等化疗后并发症较IV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IA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轻且安全,适合临床推广。
299-302

重庆市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筛选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目的:为建立适合推广应用的重庆市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筛选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方法拟定重庆市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筛选评价指标体系的初稿,采用德尔菲法,通过专家对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分、讨论,经第二轮咨询会议对指标体系做出修改、调整,最终建立筛选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最终建立起以“熟悉程度、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简易性、病例数、所需设备和适合推广应用”8个指标组成的重庆市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筛选评价指标体系。结论利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合理的重庆市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筛选评价指标体系。
303-305
重庆医学杂志论著·基础研究

胆管Cajal间质细胞与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大黄素对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模型相关的生化指标及Cajal间质细胞(ICC)的影响,以期发现胆管ICC在肝内胆汁淤积中的作用及大黄素对ICC及肝内胆汁淤积的影响。方法:5只雄性SD大鼠采用简单随机法均分为3组,即对照组、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模型组及大黄素干预组(n=5)。建立大鼠淤胆型肝炎及大黄素干预的模型。使用反转录PCR(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模型组、大黄素组及对照组间肝功能生化指标、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肝功能生化指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大黄素组上述指标水平较对照组也有明显升高,但较模型组低,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模型组及大黄素组位于548bp处的条带均有表达。模型组c‐kit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干预组及对照组(P<0.05)。大黄素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kit模型组中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大黄素组(P<0.05)。结论胆管ICC与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形成过程可能存在密切关系,肝内胆汁淤积的形成与胆管ICC减少有关,而大黄素对肝内胆汁淤积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所致的胆管ICC数量相对增多或对胆管ICC的保护作用有关。
306-308

抗菌肽MUC7联合双歧杆菌体外抗真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肽粘蛋白7(MUC7)联合双歧杆菌体外抗真菌作用。方法制备双歧杆菌与真菌菌悬液,采用活菌计数法和牛津小杯法检测双歧杆菌及其联合MUC7的抗真菌能力。结果双歧杆菌/MUC7组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和滑假丝酵母菌均表现出有效的抗真菌效果,活菌计数法其菌落数分别为2.00±1.13、2.00±1.42、5.00±2.03、2.00±1.39,少于生理盐水组和双歧杆菌组(P<0.01),MUC7组与生理盐水组、双歧杆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牛津小杯法其抑菌圈分别为(29.00±2.17)、(31.00±3.25)、(29.00±2.89)、(30.00±3.36)mm,与生理盐水组和双歧杆菌组、MUC7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菌肽MUC7联合双歧杆菌表现出良好的抗真菌效果,为进一步研究新一代抗真菌双歧制剂奠定了基础。
309-311

飞机草镇痛作用部位及其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明确飞机草镇痛作用部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充分合理利用飞机草资源提供参考。方法将小鼠分成6组,采用脊髓化小鼠甩尾法,福尔马林致炎性疼痛法及纳洛酮阻断小鼠扭体法、热板法,分析飞机草镇痛作用部位;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和脑组织中NO和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初步研究其镇痛作用机制。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高剂量的飞机草能明显提高脊髓化小鼠热刺激甩尾反应痛阈值(P<0.05);高、中剂量的飞机草对福尔马林致痛早期相、晚期相均有显著镇痛作用(P<0.05),明显减少纳洛酮阻断后冰醋酸性腹膜炎症致痛小鼠扭体次数,并明显延长纳洛酮阻断后热板致痛小鼠舔后足时间(P<0.05),能显著降低福尔马林致炎疼痛小鼠脑组织和血清中NO和PGE2含量(P<0.05)。结论飞机草既有中枢也有外周的镇痛作用,这可能与其降低中枢和外周NO和PGE2含量有关。
312-314

异甘草素诱导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凋亡及自噬的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异甘草素(ISL)对人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细胞株SKOV3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观察ISL对SKOV3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吖啶橙/溴化乙锭双荧光染色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AnnexinⅤ‐FITC/PI双染检测ISL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的表达水平。结果ISL能够抑制SKOV3细胞的增殖,呈时间、剂量依赖性;荧光染色后可见细胞核变圆,碎裂,染色质浓缩;流式细胞仪检测ISL(5、10、20μg/mL)作用于SKOV3细胞48h后,凋亡率明显高于ISL0μg/m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ISL(5、10、20μg/mL)作用于SKOV3细胞48h后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Bax、Beclin1、LC3蛋白的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其抗体外肿瘤机制可能与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及自噬通路相关。
315-317
重庆医学杂志论著·临床研究

舒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在88例患者困难气道盲探插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困难气道患者采取盲探插管时应用舒芬太尼及右美托咪定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唐山工人医院治疗且伴有气道困难患者,根据术前镇静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4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处理,对照组采用舒芬太尼进行麻醉处理,后行盲探气管插管术。分别于麻醉前、麻醉诱导完成后、插管到达悬雍垂时、插管到达会厌时、插管完成时及插管完成后5min检测患者的心率、动脉收缩压、动脉舒张压及呼吸频率,以及患者在插管过程中出现恶心、躁动、呛咳及呼吸抑制的例数。结果从麻醉诱导后直至插管完成后5min治疗组患者的呼吸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自导管到达患者悬雍垂时直至插管完成时治疗组患者的动脉收缩压、动脉舒张压及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插管后5min动脉血氧分压为(98.52±9.18)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插管后5min动脉血氧分压[(93.46±10.81)mmHg](P<0.05);治疗组患者插管过程中出现恶心、躁动、呛咳、呼吸抑制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平均插管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有效改善困难气道患者的气道状况,达到有效的麻醉效果,降低患者心肺反应性,保证了困难气道患者插管过程的顺利进行。
318-320

血浆激肽释放酶水平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关系

摘要:目的:研究血浆激肽释放酶(KLKB1)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经典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和健康成人中的水平,并结合其他指标分析其与LADA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LADA组、T1DM组、T2DM组、健康对照组(NC组)血浆样本中KLKB1、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C肽(FCP)、餐后2hC肽(2hCP)、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等指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DA组与其他各组在FPG(T2DM组除外)、2hPG、HbA1c、FCP、2hCP指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A组与其他各组(T1DM组除外)GAD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LKB1在LADA组血浆中的含量明显高于T2DM组和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LKB1与FCP、HbA1c、FPG、2hPG相关(P<0.05),而与年龄、病程、2hCP无关(P>0.05)。ROC曲线进一步分析显示,单独应用KLKB1对LADA进行诊断或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结论KLKB1对判断LADA发病风险和早期诊断LADA有一定意义,可在LADA高危人群中结合其他指标进行LADA的筛选和监控。
321-323

CTA及动态血清S-100B蛋白检测对SAH患者脑损害程度及脑血管痉挛的评价作用

摘要:目的:分析讨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动态血清S‐100B蛋白检测SAH患者脑损害程度及脑血管痉挛的评价作用。方法对166例SAH患者行CTA检查,抽取患者入院后1、2、3、7d时的肘静脉血检测血清S‐100B蛋白水平。结果166例SAH患者中,CTA共检出119处动脉瘤。Hunt‐HessⅠ~Ⅱ级患者入院后1dS‐100B蛋白水平为(0.71±0.11)μg/L,7d为(0.62±0.09)μg/L,Hunt‐HessⅣ级的患者入院后1dS‐100B蛋白水平为(2.12±0.23)μg/L,7d为(1.97±0.06)μg/L,S‐100B蛋白水平与Hunt‐Hess分级呈正比。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3~8分的患者入院后1dS‐100B蛋白水平为(1.87±0.23)μg/L,7d为(1.87±0.23)μg/L。GCS评分13~15分的患者入院后1dS‐100B蛋白水平为(0.63±0.17)μg/L,7d为(0.44±0.15)μg/L,GCS评分越低,S‐100B蛋白水平越高。结论CTA可显示血管的空间立体结构及周边关系,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难度的评估。检测血清中S‐100B蛋白浓度能评估继发性脑损害的严重情况和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
324-326

妊娠糖尿病患者饮食自我管理与个体化干预研究

摘要:目的:调查妊娠糖尿病(GDM)患者饮食自我管理和认知情况,探讨个体化饮食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以明确诊断为GDM的41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综合评价其遵循饮食控制的影响因素,监测实施个体化营养干预后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的数值变化,并与干预前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饮食认知上接受过饮食教育者占90.2%,饮食态度上有26.8%的患者认为严格的饮食治疗和运动疗法就能有效控制血糖,食物的描述答题全部正确率为2.4%,遵循饮食控制的患者占85.4%。(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GDM患者遵循饮食控制的因素为年龄、BMI、文化程度、接受过饮食教育、定期自我监测血糖、定期到医院复查。(3)41例GDM孕妇经个体化饮食干预,其中38例孕妇治疗后2hPG、HbAlc、TC、TG均较治疗前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个体化饮食干预对GDM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327-328

集训期新兵心理应激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集训期新兵心理应激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新兵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整群抽取2013年某部集训期新兵共720名,应用应激反应问卷(SRQ)、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团体心理测试和分析。结果集训期新兵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2000年新兵常模(P<0.01);与2004年中国军人SCL‐90常模比较,躯体化、焦虑、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国内军人,敌对性、偏执因子分显著低于国内军人(P<0.05),独生子女及兵源所在地为城镇户口的新兵心理应激反应较重,不同文化程度新兵心理应激总分和各因子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CL‐90总分、SRQ总分与情绪稳定性、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内外倾、掩饰性呈显著负相关(P<0.01),SCL‐90总分与SRQ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集训期新兵心理应激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因子依次为:消极应对、稳定性、内外倾、精神质、是否独生子女。5个变量的决定系数R2=0.558,F=163.65,P<0.01。结论2013年集训期新兵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个体心理健康状况、个性特征和应对方式对集训期新兵心理应激有显著预测作用。
329-331

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在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在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因异常子宫出血需进行子宫内膜活检的患者75例,在接受常规分段诊刮术前利用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先获取子宫内膜组织。比较两种方法的取材标本满意率和诊断符合率。结果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取材标本满意率为85.3%(64/75),常规分段诊刮术取材标本满意率为94.7%(71/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取材诊断符合率为90.3%(56/62),常规分段诊刮术取材诊断符合率为93.5%(58/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经济、有效、安全,可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常规分段诊刮术作为评估异常子宫出血的初始检查。
332-333

依达拉奉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研究及机制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观察其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调节血压和血脂、降低颅内压、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依达拉奉。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并对患者治疗前后CRP和MMP‐9水平进行检测,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2周NIHSS评分和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2周CRP和MMP‐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14%)与对照组比较(4.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提高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血清CRP和MMP‐9水平可能参与了其药效调节的机制通路。
334-336

自噬相关基因在乳腺癌ET方案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明确自噬相关基因在乳腺癌ET方案(表柔比星+多西紫杉醇)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41例接受ET方案新辅助化疗患者化疗前的乳腺癌病理组织标本,分别以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Atg3和Beclin1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统计学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化疗前Atg3和Beclin1表达与化疗后疗效的关系。结果经Western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41例化疗前乳腺癌组织标本中有24例Atg3与Beclin1高表达,其中化疗后有效者(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23例(95.8%),无效者(疾病进展)1例;另17例乳腺癌组织Atg3与Beclin1化疗前无表达或低表达,其中化疗后有效者(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3例(17.6%),无效者(疾病稳定或疾病进展)14例。化疗前Atg3与Beclin1高表达的患者化疗有效率明显高于无表达或低表达患者(P<0.05)。结论 Atg3与Beclin1高表达可作为预测乳腺癌ET 方案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指标之一。
337-339

宫颈癌全外显组测定及易感基因研究

摘要:目的:临床研究微小RNA‐96(MiR‐96)、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Twist与Slug等易感基因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4年5月在该院就诊的宫颈癌患者128例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MiR‐96、HIF‐1α、Twist与Slug等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1)HIF‐1α:采用HIF‐1α试剂盒对单克隆抗体HIF‐1α进行检测,按照试剂盒的要求进行染色及制备组织标本,显微镜下观察阳性细胞率大于10%者为阳性;(2)MiR‐96、Twist与Slug:用Trizol试剂按照试剂盒的说明提取总RNA,将RNA进行反转录,通过PCR定量检测MiR‐96、Twist与Slug的相对表达值。结果(1)HIF‐1α在正常组织中无阳性表达,而在肿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远高于正常组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iR‐96在肿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值远高于正常组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wist与Slug基因在肿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远高于正常组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正常组织相比,MiR‐96、HIF‐1α、Twist与Slug基因在肿瘤组织中有显著的高表达。
34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