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学杂志社
分享到: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2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短篇及病例报道、临床护理、调查报告、论著、循证医学、卫生管理、生物信息学等。
  •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8348
  • 国内刊号:50-1097/R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27
  • 创刊时间:1972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31
  • 综合影响因子:1.180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重庆医学 2014年第14期杂志 文档列表

重庆医学杂志论著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芪倍合剂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T细胞亚群及Fas/FasL系统表达的调节

摘要: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以下简称四联活菌片)联合芪倍合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和ELISA法检测四联活菌片联合芪倍合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前后 T细胞亚群及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及FasL的表达水平,并与四联活菌片及芪倍合剂单一治疗进行比较。结果四联活菌片联合芪倍合剂治疗(第一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四联活菌片单独治疗(第二组)(72.50%)( P<0.01)。各组治疗前外周血 T细胞(CD3+)、辅助性T细胞(CD3+CD4+)、抑制性T细胞(CD3+CD8+)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1),CD4+/CD8+值升高( P<0.05),Fas表达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CD3+、CD3+ CD4+、CD3+ CD8+较治疗前下降(P<0.05),CD4+/CD8+值降低(P<0.05),Fas明显下降(P<0.01)。结论四联活菌片可通过逆转外周血淋巴细胞的Fas/FasL系统表达异常,诱导淋巴细胞的正常凋亡,与中药芪倍合剂合用起协同作用。
1684-1686

6-姜酚降低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衰老的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6‐姜酚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病理衰老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培养的VSMCs细胞,给予血管紧张素Ⅱ(A ng Ⅱ)刺激及6‐姜酚干预,采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衰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TOR蛋白表达及其底物P70‐S6K磷酸化水平。结果 Ang Ⅱ显著增加VSMCs的β‐半乳糖苷酶染色率、G0/G1期停滞、mTOR蛋白表达及P70‐S6K磷酸化,而6‐姜酚能显著干预上述 Ang Ⅱ诱导的细胞衰老表型及相关信号分子变化。结论6‐姜酚可能通过抑制mTOR/P70‐S6K降低Ang Ⅱ诱导的VSMCs衰老。
1687-1689

S HR大鼠左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有/无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LVH)的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诱发室性心律失常(VA)的敏感性差异和意义。方法实验分3组,每组12只,LVH组为已出现明显高血压和LVH的16周龄SHR雄性大鼠,以出现血压升高但未发生LVH的8周龄SHR雄性大鼠作为非LVH对照组,并以16周龄的Wistar雄性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12只);应用Langendorff低钾液灌注3组大鼠离体心脏并全程记录心电图,比较各组心律失常诱发率和心律失常评分的差异;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胶原纤维三色染色法(Masson)染色观察左室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与非LVH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LVH组开始发生心律失常的时间更早;LVH组室性心动过速(VT)、短暂室颤(TVF)和持续性室颤(SVF)的发生率、心律失常评分和CVF改变均显著大于非LVH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心肌细胞明显肥大,细胞间质增多。结论伴有LVH的SHR大鼠VA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增加,提示LVH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1690-1692
重庆医学杂志论著·临床研究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的M eta分析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国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订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检索PubMed、Webof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CBM)、重庆维普(VIP)和万方数据库,收集研究中国新生儿VAP危险因素的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0篇文献,病例1145例,对照2610例。影响新生儿发生VAP的危险因素包括机械通气(MV)≥3d、原发性肺部疾病、头部仰卧位、鼻胃管、早产、重插管、低体质量、血制品应用、剖宫产及肠外营养。结论临床上应针对中国新生儿VAP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从而降低VAP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1693-1696

血浆游离脂肪酸组成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血浆游离脂肪酸组成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西南医院通过B超检查诊断的105例NAFLD患者作为病例(NAFLD组),按照年龄、性别、居住地等信息配比选择相应的健康对象110名作为对照(对照组),应用气相色谱法检测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水平。结果血浆棕榈酸(C16:0)(OR=1.769)水平升高则增加N A FLD的发病风险,血浆亚油酸(C18:2 n‐6)(OR=0.855)和花生四烯酸(C20:4 n‐6)(OR=0.181)水平升高则降低 NAFLD 的发病风险。结论合理的膳食脂肪摄入可能降低NAFLD的患病风险。
1697-1699

血浆检测microRNA-125a-3p、IGF-2在监测NSCLC侵袭转移中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检测microRNA‐125a‐3p(miR‐125a‐3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在监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侵袭转移中的价值,研究二者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方法及2‐△△CT分析法检测20例健康者、73例 NSCLC患者血浆中 miR‐125a‐3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检测血浆中IGF‐2水平。结果Ⅲ/Ⅵ期 miR‐125a‐3p水平较Ⅰ/Ⅱ期、健康组低(P=0.001、P=0.005);Ⅰ/Ⅱ期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6);miR‐125a‐3p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有淋巴结转移组呈低表达( P=0.003)。Ⅰ/Ⅱ期、Ⅲ/Ⅳ期 IG F‐2水平较健康组高表达( P=0.036、P=0.011);Ⅰ/Ⅱ期与Ⅲ/Ⅳ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51);IG F‐2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有淋巴结转移组呈高表达( P=0.037)。血浆中miR‐125a‐3p水平与IGF‐2水平呈负相关(r=-0.280,P=0.007)。结论血浆中miR‐125a‐3p低表达、IGF‐2高表达可能与NSCLC的侵袭转移相关,miR‐125a‐3p可能对IGF‐2起负调控作用。
1700-1702

尿核基质蛋白22和细胞角蛋白20 mRNA 联合监测在膀胱肿瘤复发中的意义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和细胞角蛋白20(CK20) mRNA的表达,探讨联合检测NMP22和CK20 mRNA在膀胱肿瘤复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和巢式RT‐PCR法检测 NM P22和CK20 mRNA在46例膀胱肿瘤复发患者(复发组)、66例未复发患者(未复发组)及4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尿中的表达。结果健康对照组尿中NMP22和CK20 mRNA表达均为阴性,复发组尿中 NMP22和CK20 mRNA的阳性表达率[78.3%(36/46)、80.4%(37/46))]与未复发组[6.1%(4/62)、6.1%(4/62)]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未复发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肿瘤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的增高,尿NMP22阳性表达率明显上升(P<0.05)。随肿瘤数目的增多,CK20 mRNA 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检测膀胱肿瘤复发 NMP22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3%、93.9%,CK20 mRNA 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4%、93.9%,联合检测二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7%、92.4%,联合检测与单一检测相比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20 mR‐NA阳性提示复发可能为多发,尿中NMP22和CK20 mRNA联合检测明显提高了临床监测膀胱肿瘤复发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1703-1706

术前间质化疗对口腔鳞状细胞癌中 Ki-67、Caspase-3蛋白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间质化疗对高分化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 )中Ki‐67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高分化OSCC 60例分为术前未化疗组(30例)、术前静脉化疗组(15例)、术前间质化疗组(15例),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PV‐6000通用型二步法检测Ki‐67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各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OSCC组织中Ki‐67蛋白标记指数在术前未化疗组、术前静脉化疗组、术前间质化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黏膜中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蛋白表达在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CC中术前间质化疗较静脉化疗相比更能有效抑制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1707-1709

CEA 和CA19-9阳性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9‐9(CA19‐9)检测结果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的23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患者术前CEA和CA19‐9的检测结果与其术后临床病理分期结果及临床资料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直肠癌患者中 CEA 总阳性率为51.5%(119/231),CA19‐9总阳性率为46.3%(107/231)。结直肠癌患者中 CEA 阳性率和CA19‐9阳性率均与肿瘤TNM分期和肿瘤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 CEA和CA19‐9的阳性率与结直肠癌的进展和转移密切相关;术前血清CEA和CA19‐9检测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患者临床分期的辅助指标,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和判断结直肠癌患者预后。
1710-1712

健脾化湿颗粒对实验性IBS-D大鼠结肠黏膜5-HT表达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化湿颗粒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 )大鼠结肠黏膜5‐羟色胺(5‐H T )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分为6组,每组10只。采用番泻叶灌胃配合束缚应激造模。造模成功后,健脾化湿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给药浓度分别为1.5、2.5、4.0 g/mL(生药),得舒特组给药浓度3 mg/mL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2周,另外两组为不经任何处理的正常组和造模成功的模型组。实验结束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肠标本5‐H T水平的变化。结果 IBS‐D模型大鼠结肠组织5‐HT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除健脾化湿低剂量组外,各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中5‐HT 的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其中,健脾化湿颗粒高剂量组效果明显,与得舒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健脾化湿颗粒可抑制IBS‐D模型大鼠结肠黏膜5‐H T过高表达,明显改善IB S‐D模型大鼠胃肠功能。
1713-1715

一期复位并截骨术治疗学步期TonnisⅢ~Ⅵ度DDH的早期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一期手术治疗学步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 H )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16例(16髋) DDH 患儿采用开放复位、关节囊紧缩、股骨短缩旋转截骨术加 Salter或加Dega截骨术式治疗。使用McKay′s及Severin′s分类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术后1年后出现股骨颈变宽、股骨头骨化核破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情况。结果按McKay′s标准优良率87.5%,按Severin′s优良率81.25%,3例发生股骨头坏死,坏死率18.75%。结论一期复位并截骨术治疗学步期DD H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1716-1717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摘要: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预防、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用关键词途径从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国知网和万方以及Pubmed、Springlink和 Highwire等外文数据库收录有关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DCVS相关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检索,经严格筛选后对最后纳入的文献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经检验所有数据均均衡,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进行Meta分析。高血压病史、Fisher分级(>2级)、年龄(>50岁)、动脉瘤位置(后循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性别(男性)、吸烟史、手术方式(夹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漏斗图分析对称,提示文献无发表偏倚。结论有高血压病史、Fisher分级(>2级)、年龄(<50岁)、动脉瘤位置(后循环)的患者更易发生DCVS ,临床上应对此类患者加强监测与管理。
1718-1720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干扰素(INF)治疗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13例应用IN 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治疗48周,停药后随访48周,观察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的异常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213例接受INF治疗的患者中,有38例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有9例,其中6例桥本甲状腺炎、3例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有6例,其中3例Graves病,3例破坏性甲状腺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5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18例。治疗结束后随访48周,所有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均恢复正常。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3.696)、同期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OR=3.675)、体内预存抗甲状腺自身抗体(OR=2.008)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INF治疗后诱发甲状腺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患者使用IN F治疗时,尤其是体内预存大量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女性,要监测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定期复查,预防甲状腺疾病的发生。
1721-1723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肺功能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生存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肺功能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生存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该院诊断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行肺功能检查的患者327例,依据第1秒用力呼气量(FVC )预计值将其分为3组:A组(肺功能正常,FVC预计值大于70%),B组(轻度肺功能损伤,FVC预计值60%~70%),C组(中‐重度肺功能损伤,FVC预计值小于60%),随访至2013年1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基线资料及预后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中‐重度肺功能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不同严重程度肺功能损伤的生存率。结果(1)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肺功能损伤的患者有167例(51.1%),其中,并发中‐重度肺功能损伤的为96例(29.4%);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增大的心胸比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中‐重度肺功能损伤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P<0.05);(2)心功能Ⅲ~Ⅳ级、中‐重度肺功能损伤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C组与A组、C组与B组之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并发肺功能损伤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中比较常见,且中‐重度的肺功能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1724-1726

电视胸腹腔镜下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外科手术治疗食管癌中电视胸腹腔镜下和传统开胸手术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选取于该院胸外科治疗的中老年食管癌,根据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腔镜组和开胸组,记录病理诊断结果、手术一般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结果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更少,与开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癌安全性高,疗效肯定,值得广泛研究和推广。
1727-1728

microRNA-219-2-3p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初探

摘要:目的:探讨microRNA‐219‐2‐3p(miR‐219‐2‐3p)与胃癌的相关性及机制。方法运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RT PCR)检测82份配对的胃癌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样本中的 miR‐219‐2‐3p的表达水平。在胃癌细胞株 MGC803中过表达miR‐219‐2‐3p后,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并在细胞株和胃癌组织标本中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与肿瘤增殖相关的蛋白ERK1/2表达水平。结果 miR‐219‐2‐3p在晚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癌细胞株MGC803中过表达miR‐219‐2‐3p后细胞增殖受显著抑制(P<0.05)。过表达miR‐219‐2‐3p后,MGC803细胞中的ERK磷酸化水平显著下降,总ERK表达量不变。在组织标本中,胃癌组织的ERK磷酸化(p‐ERK )水平明显高于周围癌旁组织。结论 miR‐219‐2‐3p可能通过参与调控ERK1/2信号通路而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起抑癌基因的作用。
1729-1731

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心综合征的相关分析及其预后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CVS)患者发生脑心综合征(CCS)及其预后相关性。方法对120例通过脑CT扫描确诊的CVS患者分别测定在发病不同时间的心肌酶谱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SWM A ),并进行十二导联心电图(ECG)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本组120例患者中,50例(41.6%)发生ST‐T波改变,其中38例(76.0%)显示T波改变,而12例(24.0%)显示ST段压低;7例患者观察到心律失常和心电传导异常;有24例患者观察到SWMA改变,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者有32例(26.7%)。经积极治疗后,随着病情的好转35例ECG恢复正常,17例ECG明显好转,无改善者18例;15例患者心肌酶谱恢复正常,8例患者明显好转;共20例患者死亡。结论高血压是CCS的危险因素,ST‐T改变和SWM A改变与CCS有一定联系,心肌酶谱异常和CCS患者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相关性。
1732-1733

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体对特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体在特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特发性T T P患者28例,同时选取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对象血浆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和vWF相关指标。结果(1)28例特发性 TTP患者中有3例患者vWF抗体阳性(vWF抗体阳性组),其余患者 vWF抗体阴性(vWF抗体阴性组)。vWF抗体阳性组血浆 AD‐AM TS13抗体均为阴性。(2) vWF抗体阳性组血浆 ADAM TS13含量明显低于vWF抗体阴性组和健康对照组,3组血浆AD‐AM TS1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WF抗体阳性组血浆vWF抗体 A值明显高于vWF抗体阴性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8例特发性TTP经过血浆置换(PE)后ADAMTS13抗原含量明显升高,vWF抗体A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 vWF抗体在特发性TTP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vWF抗体可能通过影响患者血浆ADAMTS13,促进vWF复合物形成,影响疾病发生。
1734-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