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学杂志社
分享到: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2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短篇及病例报道、临床护理、调查报告、论著、循证医学、卫生管理、生物信息学等。
  •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8348
  • 国内刊号:50-1097/R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27
  • 创刊时间:1972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31
  • 综合影响因子:1.180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重庆医学 2013年第15期杂志 文档列表

重庆医学杂志论著

巨噬细胞表型转换在NAFLD发生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网膜脂肪、皮下脂肪中巨噬细胞数量及不同表型,以及其与NAFLD严重程度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4~12月于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住院的NAFLD伴单纯性胆囊结石患者27例(NAFLD组),以及同期单纯性胆囊结石但排除NAFLD及其他一切肝病的肝功能正常的单纯性胆囊结石患者28例(非NAFLD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腹围、血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游离脂肪酸(FFA)进行比较。使用CD68标记巨噬细胞、CDllC标记M,亚群巨噬细胞,CD206标记M:亚群巨噬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网膜脂肪组织、皮下脂肪组织的巨噬细胞及M。亚群,M2亚群数量。结果NAFLD组和非NAFLD组的年龄、性别、腹围、血糖、ALT、AST、总胆红素(TB)、FF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胰岛素、HOMA指数、TG在NAFLD组明显高于非NAF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AFLD组中,网膜脂肪M。亚群、皮下的脂肪M,亚群及M:亚群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高,与非NAFL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者与NAFLD活动度积分(NAS)评分呈正相关(r-0.465、r-0.657、r-0.496,P〈0.05)。其中网膜及皮下均以M1亚群巨噬细胞增高明显(P〈0.01)。网膜及皮下脂肪组织的M1/M2在NAFLD组中较非NAFLD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NAS评分相关不显著(r-0.168、r-0.242,P〉0.05)。结论NAFLD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及血脂代谢紊乱,网膜脂肪及皮下脂肪中的巨噬细胞数量及其表型转换可能参与了NAFLD的疾病进展。
1681-1684

表达在HEK293细胞上的BK_Ca通道基本特性与动力学调控研究

摘要:目的构建稳定表达人血管平滑肌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ca)的293细胞系,并研究其基本电生理学特征和动力学模型。方法通过脂质体(1ipofectamine 2000)转染法转染BKca表达质粒pcDNA3.1-BKa和(或)pIRES-BKβ1,筛选稳定表达的单克隆细胞系。使用膜片钳多种记录方式研究其基本电生理学特性,同时建立BKc。动力学研究模型。结果构建稳定转染BKca通道α和(或)β1亚单位的HEK293细胞系,通过膜片钳能够记录到具有与天然细胞BKc。电生理学特性相似的电流,包括大电导特性[内面向外式构型下单通道电导为(216.38±3.55)ps]、电压依赖性、Ca^+2”依赖性、钾离子选择性和200nmol/LIbTX(BKca特异性阻断剂)阻断;联合表达β1亚单位能够明显增加通道的开放时程。采用inside-out宏观电流记录方式可以记录到明显的尾电流。可以用于分析通道激活、去激活等动力学模型及药物动力学作用机制。结论成功构建稳定转染BKca通道α和(或)βl亚单位的HEK293细胞系。膜片钳实验证明具有典型的BKca电生理学特性,同时建立的细胞系可以很好的用于BKca通道功能调控研究和动力学参数分析。
1685-1688

代谢综合征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S)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依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MetS诊断标准将736例年龄大于或等于50岁的住院患者分为MetS组(n=216)和非MetS组(n-520),应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判断有无颅内、外动脉狭窄,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的差异并分析MetS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MetS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MetS组(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etS与颅内、外动脉狭窄均显著相关(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etS仅与颅内动脉狭窄独立相关(P〈0.01),而与颅外动脉狭窄无独立相关性(P=0.58)。结论MetS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不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1689-1691

骨形成蛋白-2在上颌骨快速牵引骨愈合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索上颌骨经缝牵引中(当弹性牵引力大于800g)加入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对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将36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5个组,即对照组、400g组、600g组、800g组及800g+rhBMP-2组(联合组)。术后1-8周处死动物,行X线检测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各牵引组上颌骨成功前徙,以600g组效果明显[(25.3±5.2)mm]。800g组在2周内牵引速度快,4周后明显减慢[(12.1±2.3)mm],但在注射rhBMP-2后得以改善[(24.2±3.4)mm]。BMP-2、BMP-4、BMP-7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成骨细胞细胞质中,BMP-7在注射rhBMP-2后光密度值明显增强。CT检测各牵引组腭骨水平板骨密度值明显减低,以800g组最为显著[(317:8±185.5)HU],而在注射rhBMP-2后骨密度值明显增强[(1158.0±93.0)HU]。结论骨缝牵引前移上颌骨能在微创早期延长骨长度;rhBMP-2可以有效促进骨形成并在调节rhBMP-7活性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1692-169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L-FABP和TNF-α水平测定及其意义

摘要:目的检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血清中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探讨二者在NAsH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收集肝功能异常的NAsH患者50例(NASH组),经B超检查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32例。所有受试者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及臀围,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和腰臀比(wHR),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液检测L-FABP、TNF-α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NASH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BMI、WHR、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L-FAB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NASH组血清L-FABP水平与TNF-α、TC、LDL-C、ALT、血尿酸(UA)、hs-CRP呈正相关(P〈0.05),TNF-a水平与ALT、UA、hs-CRP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L-FABP和TNF-α可能在NASH患者肝功能损伤与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1696-1697

髌骨置换和性别对TKA疗效影响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中髌骨置换与否和性别因素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单侧TKA患者的临床疗效,年龄40-87岁,平均66.1岁,其中,髌骨置换29例(髌骨置换组),髌骨未置换61例(髌骨未置换组),男性17例(男性组),女性73例(女性组)。结果随访2-7年,平均3.3年。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髌骨置换组(58.7±13.2)分,髌骨未置换组(62.4±14.9)分,男性组(58.8±10.4)分,女性组(56.3±14.8)分,术后HSS评分髌骨置换组(90.6±5.7)分,髌骨未置换组(90.9±5.6)分,男性组(89.2±5.1)分,女性组(91.2±6.0)分;所有患者术后的HS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髌骨置换组和髌骨未置换组的术后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和女性组的术后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eller髌骨评分髌骨置换纽术前(13.3±3.1)分,术后(26.9±8.2)分,髌骨未置换组术前(12.2±4.5)分,术后(25.0±3.1)分。髌骨置换组和髌骨未置换组术后Feller髌骨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间的术后Feller髌骨评分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TKA术后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早、中期随访结果表明髌骨置换和性别对疗效无明显影响。
1698-1700
重庆医学杂志临床研究

miRNA-142-5p在特应性皮炎中的表达及其靶基因预测

摘要:目的检测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miRNA-142-5P的表达情况,并对其进行潜在靶基因预测。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该院门诊皮肤科AD患者8例为观察组,与观察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例为对照组。提取分离所有受试者PBMC中的mi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NA-1425P的表达水平,运用miranda、PicTar和TergetScan等靶基因预测分析软件等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其潜在靶基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iRNA-142-5P在观察组患者PBMC中的表达水平上调(P〈0.05),预测到交集靶基因有39个,涉及到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细胞分化等。结论miRNA-142-5P在AD患者PBMC中高表达,可能通过调控其下游靶基因在AD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1701-1702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用药对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疗效及血清中IL-6、IL-17表达影响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用药对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疗效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庆市开县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非感染性腹泻患儿100例,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用药治疗50例为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及血清中IL-6、IL-17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止泻时间、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72h后观察组IL-6、IL-17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用药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疗效显著,且血清中IL-6、IL-17表达水平恢复正常相对更快,而且服用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适宜应用于临床。
1703-1705

Th17细胞相关因子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7、IL-23、IL-6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的检测,探讨Thl7细胞相关因子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静止期组11例,进行期组19例)和1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亲和素一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检测血清IL-17、IL-23、IL-6和TGF-β的水平。结果银屑病患者进行期组和静止期组血清IL-23、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行期组血清TGF-β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而血清IL-17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银屑病患者间,血清IL-17、IL-23、IL-6和TGF-β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银屑病患者血清IL-23水平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呈正相关(r-0.424,P〈0.05);而血清IL17、IL-6、TGF-β与PASI均无相关性(r=0.118、r=0.043、r=0.203,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L-23、IL-6和TGF-β水平升高,且IL-23水平与PASI呈正相关,Thl7细胞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但与银屑病病情分期无关。
1706-1707

高龄因素对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Logistic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因素对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患者60例,其中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30例(高龄组);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30例(对照组)。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因素对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30例高龄患者共28例经1次EST取净结石,成功率为93.33%;高龄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67%。30例对照组患者1次EST取净结石成功率为90.00%,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对高龄组和对照组的1次取石成功率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OR=0.964,95%CI:0.912-1.019(P=0.198)。对高龄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OR=1,024,95%CI:0.978-1.056(P=0.462)。高龄患者在1次EST取石成功率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高龄不是EST1次取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EST对于高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1708-1710

用抗菌薇乔缝线行内减张缝合在胃肠手术伤口的运用

摘要:目的探讨用抗菌薇乔缝线行内减张缝合在腹部伤口中运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A组收治住院并实施开腹手术的239例患者手术伤口行内减张缝合(内减张组),该科B组同期收治并行开腹手术的230例患者手术伤口行传统减张缝合(对照组),比较两组伤口裂开病例数、伤口感染率及住院时间。结果内减张组无伤口裂开,对照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8);内减张组发生伤口感染18例(7.5%),对照组34例(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内减张组住院时间为(13.2±4.5)d,对照组为(15.4±4.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用抗茵薇乔缝线行内减张缝合可有效预防伤口裂开,同时可降低伤口感染率及住院时间。
1711-1712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性粒细胞参考范围的建立及其在诊断败血症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建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各参数的参考范围,并评价其在诊断败血症中的实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无相关并发症的VLBw的临床资料,通过计算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TN)、未成熟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TI)及未成熟中性粒细胞与总中性粒细胞比值(I/T)各时间段的均值、第5百分位和第95百分位,建立各参数的参考范围,并比较各参数在诊断VLBw败血症时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ATN在生后约10h出现峰值,60h左右达到基本稳定,上限为8.52×l0^9/L,下限为1.94×l0^9/L。ATI在生后10-12h达到高峰,120h后维持在0.50×l0^9/L。I/T值上限在出生时为0.16,生后60h左右降至0.13,后逐渐趋于稳定。在诊断VLBw败血症时,单项参数中ATN有最高的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4.10%和92.76%。I/T有最高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1.50%和40.91%。平行联合诊断检验时,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74.36%和93.08%。结论建立国内的VLBw中性粒细胞参考范围,对临床诊断VLBW败血症有重要的价值。
1713-1716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对拉米夫定治疗失败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失败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a-2a)序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经拉米夫定治疗失败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继续使用拉米夫定的情况下,加用PEGIFNa-Za180ug,每周1次,联用12周,然后停用拉米夫定,单用PEGIFNd-2a至48周,每月检查1次肝功能、血常规;每3个月检查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定量;治疗结束后随访48周。结果HBVDNA基线平均表达水平为(6.54±0.90)copies/mL(10g10)。在治疗结束后,有40.91%(9/22)的患者实现HBeAg血清转换和HBVDNA血清表达水平减少,13.64%(3/22)的患者实现HBsAg血清转换。随访48周,36.36%(8/22)的患者维持HBeAg血清转换和HBVDNA水平的降低,在维持HBeAg血清学转换的8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持续维持HBsAg血清转换。结论PEGIFNα-2a能部分明显降低拉米夫定治疗失败患者的HBVDNA水平,促进HBe Ag和HBs Ag的血清学转换。
1717-1718

集束化循证策略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干预的临床实践

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循证策略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干预的效果。方法对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的患者VAP发生情况进行目标性监测。将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入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3月1日至2012年12月30日入职的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集柬化循证策略预防VAP。结果观察组患者VAP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96,P〈0.05),但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结论集束化循证策略应用于临床可以有效防止ICUVAP的发生。
1719-1721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胺碘酮治疗急诊患者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05~2009年来巫山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180例,根据其心律失常原因不同将其分为室上性组(n=140)和室性组(n=40),再从室上性组中分出采用胺碘酮治疗的观察组(室上性A组)和采用毛花苷C治疗的对照组(室上性B组),每组70例;从室性组中分出采用胺碘酮治疗的观察组(室性A组)和采用利多卡因治疗的对照组(室性B组),每组20例。对各组进行临床观察和疗效分析。结果室上性A组的有效率要高于室上性B组,不良反应率要低于室上性B组;室性A组的有效率要高于室性B组,不良反应率要低于室性B组;观察组的整体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使用胺碘酮治疗的患者整体治疗效果要优于毛花苷C、利多卡因治疗的患者,并且不良反应率更低,在急诊中应用胺碘酮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效果明显,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1722-1723
重庆医学杂志基础研究

高糖状态下心肌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表达变化的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高糖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胰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分离法获取心肌成纤维细胞,采用正常糖(5.5mmol/L,对照组)和高糖(25mmol/L,高糖组)干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观察Ⅰ、Ⅲ型胶原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糖刺激12h可使心肌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增加,Ⅰ、Ⅲ前胶原mRNA表达在12h升高,在24h达高峰,Ⅰ型前胶原mRNA升高幅度高于Ⅲ型前胶原mRNA;高糖刺激48h可使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增加,Ⅰ型胶原蛋白升高幅度高于Ⅲ型胶原。结论高糖可促进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合成.Ⅰ、Ⅲ型胶原。
1724-1726

顺铂诱导宫颈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短时间应用顺铂是否会引起宫颈癌细胞株HCEl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明确Twistl是否为调控顺铂诱导宫颈癌细胞EMT的关键转录因子。方法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从细胞形态、生长曲线和标志性蛋白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情况。以HCEl细胞株为对照组,加顺铂组(终浓度0.1mg/L)为实验组,观察加入顺铂24、48、72、96h后,宫颈癌细胞株HCEl是否发生EMT及其时间点。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肿瘤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糖蛋白(P-gP)蛋白表达证实EMT发生。半定量RT—PCR方法比较EMT前、后Twistl表达。结果低剂量顺铂处理HCEl72h后,HCEl细胞形态发生EMT的改变;上皮细胞标志性蛋白细胞黏附分子(E-cadherin)表达减少、间质细胞标志性蛋白Vimentin表达增强,P-gP蛋白表达增强;对照组HCEl平均穿膜细胞数为(39.0000±2.8284)个,EMT组HCEl平均穿膜细胞数为(100.1667±3.8687)个;RT-PCR法测得Twistl/内参0D比值在对照组0.2002±0.0009,EMT组0.6156±0.005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顺铂早期即可诱导HCEl发生EMT,发生EMT的HCEl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和耐药性增强,Twistl是调控顺铂诱导宫颈癌细胞EMT的关键转录因子。
1727-1730

Kayadiol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二萜类化合物kayadiol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增殖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kayadiol对子宫内膜癌HEC-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DNA断裂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kayadiol诱导子宫内膜癌HEC-1细胞凋亡。结果kayadiol对HEC-1细胞增殖显示较强的抑制活性,呈量效关系;其中以10/amol/L的kayadiol处理HEC-1细胞后,发现凋亡率变化与时间呈依赖关系,HEC-1细胞内的Bax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上调。结论Kayadiol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HEC-1细胞增殖。
1731-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