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学杂志社
分享到: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2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短篇及病例报道、临床护理、调查报告、论著、循证医学、卫生管理、生物信息学等。
  •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8348
  • 国内刊号:50-1097/R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27
  • 创刊时间:1972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31
  • 综合影响因子:1.180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重庆医学 2011年第30期杂志 文档列表

重庆医学杂志论著

药物杀胚联合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异位妊娠64例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在异位妊娠治疗中,药物杀胚治疗后对腹腔镜保守手术的影响及术后恢复的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异位妊娠患者,先予氨甲喋呤(MTX)+米非司酮杀胚治疗1~2个疗程后再行腹腔镜下开窗取胚术或胚胎伞端挤出术,术中观察胚胎组织、出血情况以及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率及妊娠情况.结果 输卵管保守性手术全部成功,术中胚胎组织陈旧,创面出血少;无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术后宫内妊娠66.7%,再次异位妊娠11.9%.结论 药物杀胚后再行腹腔镜保守手术,术中出血减少、增加了保留完整输卵管概率,避免了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操作方便,有临床推广价值.
3017-3018

592例妊娠期腰痛孕妇分娩方式与产后腰痛关系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期腰痛足月孕妇分娩方式与产后腰痛的关系.方法 对孕36周有腰痛的592例孕妇分别在孕36周时和产后6个月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腰痛、活动障碍及对腰痛可能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等,根据分娩方式分为社会因素剖宫产组(A组),有手术指针剖宫产组(B组),顺产组(C组).结果 三组产妇产后6个月母乳喂养、抑郁的比例及产后休息时间长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后6个月,三组腰痛及活动障碍评分较孕36周时均有下降,A组的腰痛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三组活动障碍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产后6月各组间的比较中,A组的腰痛及活动障碍评分均较B、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手术指针剖宫产与产后腰痛关系不大,其发生率与顺产一致,而社会因素剖宫产与产后腰痛有密切关系.
3019-3021

强化磷脂酰丝氨酸纯牛奶改善记忆力人群试食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牛奶中强化磷脂酰丝氨酸(PS)对人的记忆力改善作用.方法 将50%纯度的PS原料以0.08%的比例添加入纯鲜牛奶,经超高温(UHT)灭菌奶工艺制作为"PS奶",将120名17~18岁中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双盲法,前者每日服用PS奶250 mL,后者服用未添加PS的纯牛奶,试验期40 d.试验前后对受试者进行记忆力评分,评分方式采用临床记忆量表标准方法,分量表包括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像自由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人像特点联系回忆.结果 对照组服用前后各分量表得分和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PS干预组试验后各分量表得分和总分比试验前有显著性提高(P〈0.05),同时,试验结束后PS干预组的各分量表得分及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试验证明PS奶对学生记忆力有显著的改善和提高作用.
3022-3023
重庆医学杂志血液病学专题

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2例并文献复习

摘要:目的 探讨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特点及其可能原因.方法 对2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仪免疫分型结果及荧光原位杂交术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文献及本组病例共6例,6例患者均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或t(9;22)(q34,q1l)即Ph染色体阳性;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为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3例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史,初发诊断为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4例双系列型,1例双表型,1例系列转换型.结论 初发的 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鲜有报道,部分病例由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而来.
3024-3026

流式细胞术在首诊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术(FCM)在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浸润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骨髓涂片和切片联合FCM检测NHL骨髓侵犯.骨髓涂片经瑞氏-吉姆萨液染色,分类计数瘤细胞.骨髓切片采用塑料包埋法制作组织切片,常规苏木精-姬姆萨-酸性品红(HGF)染色.流式细胞仪每份标本分析10 000个细胞.检测方案采用CD45/侧向散射角(SSC)设门,重点分析幼稚细胞群及成熟淋巴细胞群,经前向散射角(FSC)、SSC、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单克隆抗体(McAb1-FITC)、藻红蛋白(PE)标记的单克隆抗体(McAb2-PE)、CD45-Percp五参数分析确定免疫表型.结果 17例骨髓首诊病例中,骨髓穿刺(BMA)确诊12例(70.6%),骨髓活检(BMB)确诊15例(88.2%),FCM确诊17例(100%),FCM确诊率最高,较B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BM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B检查发现NHL骨髓浸润方式间质型、结节型和弥漫型均易见,分别占23.5%,23.5%和52.9%.FCM检测结果为B细胞淋巴瘤13例(76.5%)、T细胞淋巴瘤和NK/T细胞淋巴瘤4例(23.5%).结论 骨髓涂片和骨髓切片检查是诊断NHL-BMI的基本方法,可以做出定性诊断.FCM可进一步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对于骨髓检查首诊NHL-BMI的病例,3种技术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NHL-BMI的诊断正确性和阳性率.
3027-3028

PINCH-1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摘要:目的 构建人PINCH-1基因的RNA干扰(RNAi)慢病毒载体,并转染人骨髓基质细胞初鉴定转染效果.方法 利用RNAi设计软件,设计合成针对人PINCH-1基因的特异性siRNA序列,利用酶切反应合成包含特异性shRNA序列的pGCSIL-GFP慢病毒载体GC-shBC047440,通过GC-shBC047440与pHelper 1.0载体和pHelper 2.0载体共转染包装293FT细胞产毒,并利用GFP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滴度测定.获取的病毒上清筛选最适感染复数(MOI值),并感染骨髓基质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重组慢病毒对骨髓基质细胞PINCH-1蛋白和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酶切鉴定证实成功构建针对人PINCH-1基因的RNAi慢病毒干扰载体GC-shBC047440,载体感染人骨髓基质细胞后PINCH-1 RNA表达较未感染组和空载体对照组显著下降.结论 成功构建针对人PINCH-1基因的RNAi慢病毒载体,该载体能有效沉默PINCH-1基因的表达.
3029-3031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HLA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在联合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单倍型相合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8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HUC-MSC联合HLA单倍型相合移植治疗,观察移植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重建供者造血,中性粒细胞大于0.5×109/L和血小板大于20×109/L的恢复中位时间分别为12.1 d和15.2 d.8例患者均出现粒细胞缺乏症伴感染,1例(12.5%)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予甲泼尼松龙和布地奈德后治疗控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1例,无1 例发生肝静脉闭塞病(VOD).结论 HUC-MSC联合HLA单倍型相合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安全有效,可加快造血重建.
3032-303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4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方法 24例患者中7例接受同胞间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17例接受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依据具体情况选择FBA(氟达拉滨、白消安、阿糖胞苷)、Bu/Cy(白消安/环磷酰胺)、CCNU+Bu+CTX(环磷酰胺)+Ara-c(阿糖胞苷)+ATG、IFBA(伊达比星、氟达拉滨、白消安、阿糖胞苷)+ATG方案,采用环孢素A(CsA)联合短疗程甲氨蝶呤(MTX)及吗替表考芬兮酯(MMF)预防GVHD.结果 24例患者发生肠道aGVHD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24 d,Ⅲ度aGVHD 2例,Ⅳ度aGVHD 22例;经治疗,15例患者症状缓解,9例疗效欠佳.结论 肠道aGVHD临床症状重,预后差,需早期诊断及治疗.
3034-3036

骨髓活检与涂片联检对153例全血细胞减少诊断价值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骨髓活检切片与骨髓涂片同步观察对全血细胞减少症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53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采用骨髓穿刺涂片、骨髓活检同步取材,涂片用瑞氏染色,骨髓活检采用塑料包埋、苏木精-姬姆萨-酸性品红染色,同时观察其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切片.结果 153例中男67例,女86例,年龄3~83岁.血液系统疾病138例(90.2%),非血液系统疾病15例.骨髓活检切片诊断符合率87.58%,高于骨髓涂片71.90%.骨髓活检切片总误诊率为4.58%低于骨髓涂片25.36%.骨髓活检增生程度的判断优于骨髓涂片.结论 骨髓活检更能客观地反映骨髓组织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所致全血细胞减少的诊断、鉴别诊断等方面的价值更优于涂片.骨髓活检与涂片二者联合检测能有效提高全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准确性.
3037-3038

DC—CIK细胞输注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50例分析

摘要: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移植联合自身白血病细胞冻融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细胞输注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50例初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抽取未缓解的骨髓细胞制备自身白血病细胞冻融抗原,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时留取部分单个核细胞培养DC-CIK细胞,利用制备好的白血病冻融抗原共培养激活扩增DC-CIK细胞.待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0~60 d输注自身白血病细胞冻融抗原负载的DC-CIK细胞,每例每疗程回输细胞总数大于7×109,同时给予白细胞介素-2(IL-2)200万单位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续10 d皮下注射.观察患者接受细胞输注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并与既往接受自体外周血移植但未输注DC-CIK细胞治疗的5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接受自身白血病细胞冻融抗原负载的DC-CIK细胞输注治疗的50例患者中,4例在DC-CIK细胞输注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畏寒发热反应,但最高体温均低于39 ℃(37.8~38.5 ℃),经物理降温后恢复正常.其他患者均未出现异常不适反应.患者接受DC-CIK治疗结束后随访6~24个月,总体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均高于同期未输注DC-CIK细胞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其中随访24个月时OS、DFS均显著高于未输注DC-CIK细胞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自体外周血移植联合自身白血病细胞冻融抗原负载的DC-CIK细胞输注治疗不良反应小,有助于清除移植后微小残留病和提高患者生存率,提示该治疗方法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具有良好的治疗应用前景.
3039-3041

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DAHSCT) 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1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在确诊后1年内进行第1次DAHSCT移植,以洛莫司汀(CCNU)+足叶乙甙+阿糖胞苷+环磷酰胺进行预处理,其中5例加用洛铂;以上患者在第1次DAHSCT术后4~6个月进行第2次DAHSCT,预处理方案为米托蒽醌+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其中有7例加入洛铂.结果 所有患者经DAHSCT治疗后均获造血重建,第1次DAHSCT的造血重建速度快于第2次,经24~63个月随访,存活11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重度感染),2年无病生存率为91.7%.结论 DAHSCT治疗恶性淋巴瘤相关死亡率低,无病生存率高,可用于恶性淋巴瘤的治疗.
3042-3043

9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和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近几年收治的确诊为ITP的94例成年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94例成人ITP患者中有74例的骨髓巨核细胞增多,占78.72%,且以成熟的产板型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较幼稚的颗粒型巨核细胞显著增多为特点.94例中显效42例(44.68%),良效24例(25.53%),进步10例(10.64%),无效18例(19.15%).总有效率80.85%.显效者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占76.19%,而无效者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比例为55.5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者治疗前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及幼稚和成熟巨核细胞比例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3044-3045

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在造血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间隙连接是相邻细胞间允许细胞间离子,代谢产物和其他信号分子交换的通道。这些细胞间通道由独特的结构单位间隙连接蛋白(Cx)组成。在脊椎动物中,Cx由多基因家族编码而成至少20种成员,在造血组织中主要是Cx43。Cx43在很多造血器官中均有表达,但主要表达在骨髓、胸腺、脾脏和其他淋巴组织。胸腺和骨髓上的基质细胞中Cx43蛋白组装成有功能的间隙连接已经得到证实。
3046-3047
重庆医学杂志临床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TCA术后再灌注损伤及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研究

摘要: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前后外周血中细胞黏附分子(CAMs)的动态表达水平,探讨其与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79例AMI患者PTCA前,术后30 min、2、6、12、24、72 h的血小板颗粒糖蛋白(CD62p)、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b)、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黏附分子(sVCAM-1)的表达水平,3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 AMI患者术前CD62p、CD11b、sICAM-1和sVCAM-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术后30 min AMI组CD62p水平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但随之增高,至12 h达高峰,72 h降为术前水平,CD11b术后水平持续增高,12 h达高峰,72 h仍高于术前(P〈0.05),而AMI组sICAM-1和sVCAM-1的术后表达水平持续增高,但无明显峰值.直线相关分析,AMI组术后12 h CD62p水平与CD11b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73,P〈0.01),而sICAM-1和sVCAM-1的术后24、72 h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62,r2=0.557,P〈0.05).结论 PTCA术可能导致AMI患者急性炎症反应,CD62p、CD11b、sICAM-1和sVCAM-1的异常表达增高与再灌注损伤有关.
3048-3050

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对不同年龄段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与不同年龄段患者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诊治的13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分布分为3组,即40~〈56岁为A组,56~〈66岁为B组,≥66岁为C组,分别测定并比较3组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 (HDL)、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斑块性质.结果 B组和C组患者TG、FIB显著高于A组,HDL显著低于A组,B组和C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脂及FIB与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中老年患者较其他年龄段患者而言,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程度更为严重且以不稳定性斑块居多.因此,对于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患者,可通过测定血脂及FIB水平对疾病进行早期防治及预测预后.
3051-3052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计数与院内感染发生的关系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科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LT)计数与发生院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共纳入发生院内感染的血液科患者311例,测定其外周血PLT计数,结合细菌学检测结果,分析血液病患者PLT计数与院内感染发生的关系.结果 血液科总感染率为9.27%,在分离出的311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200株(64.3%),革兰阳性菌88株(28.3%),真菌23株(7.4%).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呼吸道和血液,两者共占89.4%,其中肺部感染117例(37.6%),血液感染81例(26.0%),鼻咽部感染80例(25.7%).感染组的PLT值明显低于无感染组和总体标本(P=0),并且随着PLT值的增高,感染率随之下降.咽部黏膜感染患者和血液感染患者PLT值明显低于肺部感染患者,也低于总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T计数在血液科患者院内感染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作为是否采取感染预防措施以及决定重点预防部位的参考
3053-3055

28例低血糖脑病的病因、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低血糖脑病的病因、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低血糖脑病患者的病因、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13例有明确糖尿病史,均行降糖药物治疗;8例患者疑糖尿病而服降糖药物,胰岛素瘤4例,原因不明3例.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14例,言语不清、反应迟钝5例,偏瘫和单侧肢体瘫痪3例,精神行为异常3例,痫性发作3例.8例头颅CT或MRI未见明显异常;7例头颅CT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灶,20例MRI检查异常,主要累及双侧基底节区、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海马、胼胝体压部和脑干,表现为等或稍长T1、长T2 异常信号,Flair像呈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结论 低血糖脑病的病因主要是过量使用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瘤,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动态监测血糖意义重大,MRI有高度特异性,DWI序列对病变更敏感.
3056-3057

重症监护病房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ICU)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感染相关因素及正确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针对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ICU 112例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鉴定及药敏结果判断采用Microscar NC31复合板.结果 112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20.54%、阿米卡星3.57%、替卡西林/克拉维酸4.46%;氨曲南0.89%敏感、6.25%中度敏感;哌拉西林1.79%敏感,3.57%中度敏感;氨苄西林/舒巴坦 4.46%敏感、5.36%中度敏感;左氧氟沙星13.39%中度敏感;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复方磺胺、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均100%耐药.患者住ICU时间长、免疫功能低下、机械通气、动静脉导管留置、鼻胃管、尿管留置以及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 医院内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极高,且泛耐药率增加较快.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提高疗效和减缓耐药株的产生;同时加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学习,实施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是减少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3058-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