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学杂志社
分享到: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2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短篇及病例报道、临床护理、调查报告、论著、循证医学、卫生管理、生物信息学等。
  •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8348
  • 国内刊号:50-1097/R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27
  • 创刊时间:1972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31
  • 综合影响因子:1.180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重庆医学 2010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重庆医学杂志论著

糖尿病大鼠肾脏肾素及其受体表达改变

摘要:目的研究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肾脏肾素及肾素受体表达变化情况。方法 1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糖尿病组(DM组)。大鼠左下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mg/kg建立糖尿病模型。测定第4、8周尿蛋白。8周后心脏取血检测血糖、血肌酐、血钠、血钾;取肾脏行PAS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肾脏肾素和肾素受体表达水平;RT-PCR检测肾脏肾素和肾素受体mRNA表达水平。结果 DM组4周始相同时间段尿蛋白较N组升高(P〈0.01),8周时DM组24h尿蛋白较N组明显升高(P〈0.01);DM组8周时肾小球损伤指数明显高于N组(P〈0.05);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显示DM组肾素表达较N组明显升高(P〈0.05),而肾素受体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脏肾素表达增加可能参与糖尿病肾脏早期损伤。
1481-1483

两种刺激声在快速老化痴呆小鼠ABR测试中的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刺激声在快速老化痴呆小鼠亚系8(SAMP8)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中的异同点,为老年性耳聋动物模型的ABR测试选择声刺激类型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短声(Click)和8kHz短纯音(tone burst)对SAMP8和抗快速老化小鼠亚系1(SAMR1)进行ABR测试,记录并比较在两种刺激声条件下各组动物ABR测试结果。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4月龄和10月龄SAMP8小鼠的8kHz短纯音ABR阈值均显著增高(P〈0.05和P〈0.01);而实验组短声ABR阈值只有10月龄SAMP8小鼠出现显著增高(P〈0.05);(2)与短声ABR比较,4月龄SAMP8小鼠双耳8kHz短纯音ABR阈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 SAMP8小鼠在4月龄时即出现听功能显著下降的老年性耳聋表现;8kHz短纯音ABR测试能够敏感地检测出SAMP8小鼠的早期听功能下降现象。
1484-1486

PEP-1-SOD1预处理对脑梗死后小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

摘要:目的研究PEP-1-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PEP-1-SOD1)预处理对脑梗死后小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成年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PEP-1-SOD1预处理组。线栓法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PMCAO)模型。假手术组以及模型组在手术前30min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0μL,PEP-1-SOD1预处理组手术前30min注射PEP-1-SOD1200μg。手术后24h分离梗死侧海马组织,TUNEL染色测定细胞凋亡,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1活性,TBA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手术后24h与模型组相比,PEP-1-SOD1预处理组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SOD1活性升高,MDA含量下降(P〈0.05)。结论 PEP-1-SOD1预处理可以有效减轻小鼠脑梗死后海马神经元损伤。
1487-1488

依那普利对大鼠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干预效应

摘要: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状态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的影响。方法大鼠30只分组饲养后,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培养条件下制备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B7-2)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MLR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S大鼠DC表面CD86的表达明显增高,对T淋巴细胞刺激的能力增强,致炎细胞因子(IL-1β、TNF-α)分泌增多。与AS组比较,AS应用依那普利组的DC表面CD86的表达明显降低,对T淋巴细胞刺激的能力下降,致炎细胞因子(IL-1β、TNF-α)分泌减少。结论 AS大鼠DC处于激活状态,DC可能参与了AS的发病。ACEI对大鼠DC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抗AS的作用机制之一。
1489-1491

RNAi对肝癌细胞放射增敏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ATM基因表达沉默对肝癌细胞辐射增敏的影响。方法采用含ATM干扰片段的慢病毒感染HepG2细胞,将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给予不同剂量照射,照射后继续培养细胞,研究RNAi前后HepG2细胞照射后继续细胞集落形成率,利用Graphpad prism5.0软件拟和线性二次曲线模型和单击多靶模型,得出放射生物学参数。结果 HepG2细胞干扰前后D0值分别为:3.37±0.03、3.50±0.06,Dq值分别为1.73±0.02、1.21±0.03,α/β值分别0.72±0.11、3.52±0.30,D0、Dq、α/β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放射增敏比SER=1.37。结论 RNAiATM基因可以改变肝癌细胞的放射生物学参数,达到放射增敏的目的。ATM有望成为肝癌患者治疗的新靶点。
1492-1493

杂交手术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重建中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杂交手术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血管重建的56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多节段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杂交手术32例,外科手术13例,血管腔内治疗11例。探讨3种血管重建方法在多节段病变血管重建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随访36例,随访时间2~10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53个月,随访率64.29%。杂交手术组远期通畅率明显高于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组(62.50%vs30.76% vs 27.27%,ANOVA分析,F=54.17,P〈0.05);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56.25%、15.38%、13.64%,ANOVA分析,F=58.46,P〈0.05;无效率分别为12.5%、61.54%、54.55%,ANOVA分析,F=54.23,P〈0.05)。并发症明显低于外科手术组,与腔内治疗组相当(12.5% vs 38.46% vs 18.19%,ANOVA分析,F=52.56,P〈0.05)。围手术期死亡率杂交手术和腔内治疗组均为0%,外科手术组为7.69%。结论杂交手术对多节段病变患者更具优势,不仅能减少和降低麻醉及手术风险,而且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远期通畅率。
1494-1496

氯胺酮连续应用对犬的安全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长时间、连续应用氯胺酮对犬的安全性,为氯胺酮治疗狂犬病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给予不同剂量氯胺酮麻醉后观察犬的反应,肝、肾功能变化,观察犬的脑、肝、肾、肺、心肌等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氯胺酮麻醉1周后,犬的意识及健康状态良好,肝肾功能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肝、肾、肺、心肌等组织切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长时间、连续应用氯胺酮对犬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1497-1498

术前评估在中、低位直肠癌外科决策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MDT)下经直肠超声(TRUS)、64排多层螺旋CT(MSCT)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多模式术前评估在中、低位直肠癌临床外科决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08年7月至2009年3月本院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10cm),随机均分为MPE组(术前行TRUS、MSCT和SAA联合评估),MSCT+SAA组(术前行MSCT和SAA联合评估)和MSCT组,将术前分期和预测手术方案分别与术后病理分期和实际手术方案比较,并分析手术方案选择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实际纳入病例218例,MPE组74例,MSCT+SAA组72例,MSCT组72例,3组基线情况一致。MPE组术前T、N、M和TNM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94.6%、85.1%、100%和82.4%;MSCT+SAA组的术前T、N、M和TNM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77.8%、84.7%、100%和81.9%;MSCT组的术前T、N、M和TNM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80.6%、69.4%、100%和70.8%。3组的术前T分期准确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10),3组的术前N分期准确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P=0.029)。3组手术方案的预测符合率分别为95.9%、88.9%和80.6%,MPE组和MSCT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分析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方案的选择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发现,pT分期(P〈0.001)、pN分期(P〈0.001)、pTNM分期(P〈0.001)、术前血清SAA水平(P=0.002)和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P=0.030)与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方案的选择相关。结论 MPE可以实现目前最为准确的中、低位直肠癌术前分期准确性,为手术方案预测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1499-1502

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的AML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AML1/ETO[t(8;21)(q22;q22)]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方法对66例AML(M1,M2a,M2b,M5,MDS-RAEB-Ⅱ)骨髓片用瑞氏染液染色后,按照国内AML分型标准进行观察分析;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结果 M2a52例,M2b8例,M52例,M12例,MDS-RAEB-Ⅱ2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为34.84%,其中(14/52)26.9%,(8/8)100%,(0/2)0%,(0/2)0%,(1/2)50%。回顾分析AML1/ETO阳性病例骨髓涂片,都检测到多少不一的异形中幼粒细胞。AML1/ETO阳性病例在治疗过程中首次化疗完全缓解(CR)率为78.4%(9例M2a、8例M2b及1例RAEB-Ⅱ),4例M2a2次化疗后达到CR,1例M2a5次化疗仍为NR。结论 AML-M2b都有AML1/ETO融合基因改变,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AML在骨髓涂片中能检测到异形中幼粒细胞。
1503-1504

髋关节置换术输血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自体血回输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影响是否输异体血的相关因素,以及输异体血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在本院应用术中自体血回输进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全部293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输异体血分为输异体血组和未输异体血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麻醉方式、术前血红蛋白(Hb)浓度、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浓度,术中自体血回输量、异体血输入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是否接受抗凝治疗、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293例患者中,99例患者避免了住院期间输异体血,异体输血免除率为33.7%;年龄、体质量、性别、ASA分级、术前Hb浓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8项参数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回归分析后显示,体质量、术前Hb浓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4项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应用术中自体血回输减小了患者输异体血的风险;体质量、术前Hb、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是影响是否输异体血的关键因素;输异体血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1505-1507

胰岛素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脑GLUT-3表达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急性期胰岛素降糖治疗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创伤性脑损伤(TBI)组和胰岛素治疗组,分别测定各组伤前、伤后血糖值,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伤后伤侧及健侧皮层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基因表达,免疫组化法测定伤后伤侧及健侧皮层GLUT-3蛋白表达量和神经元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染色细胞数。结果 TBI组伤后血糖升高,伤侧皮层GLUT-3表达增加,NSE阳性染色细胞数明显减少;胰岛素治疗组伤后血糖变化不明显,12、24、48、72h GLUT-3表达量,NSE阳性染色细胞数明显多于TBI组;各组伤后健侧皮层GLUT-3表达量和NSE阳性染色细胞数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创伤性脑损伤急性期胰岛素降糖治疗可减少伤后脑神经元缺失,对脑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高血糖所致的GLUT-3表达下调有关。
1508-1510

TGF-β1、TβRⅡ及P38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摘要:目的检测TGF-β1、TβRⅡ和P38蛋白在不同时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胃癌、15例胃腺瘤及30例正常胃组织中TGF-β1、TβRⅡ和P38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TGF-β1、P38蛋白的表达高于正常胃组织,TβR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胃组织,它们在胃腺瘤中的表达介于胃癌和正常胃组织之间。TGF-β1和P38蛋白两者在胃癌中表达水平成正相关(P〈0.05),TGF-β1与TβRⅡ及TβRⅡ与P38蛋白之间在胃癌中表达均为负相关(P〈0.05)。TGF-β1和P38的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TβRⅡ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 TGF-β1、TβRⅡ和P38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密切相关,检测TGF-β1、TβRⅡ和P38蛋白的表达对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及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1511-1513

青蒿琥酯对UUO模型大鼠肾脏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青蒿琥酯能否有效拮抗肾脏病理性炎症过程的发生以及对肾脏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包括假手术组(SOR组)、大剂量青蒿琥酯组(HDA组)、小剂量青蒿琥酯(SDA组)、氯沙坦钾组(ARB组)、UUO模型对照组(UUO组)。从模型建立后24h开始灌胃:其中SDA、HDA组分别给予青蒿琥酯25mg·kg-1·d-1、50mg·kg-1·d-1灌胃,ARB组给予氯沙坦钾20mg·kg-1·d-1灌胃,大鼠术后3、7d收集24h尿、血、肾组织标本。行一般生化检查及病理染色,电镜观察细胞器改变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磷酸化NF-Kappa B,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mad7和IκB-α的mRNA表达。结果 (1)UUO组术后3、7d血肌酐水平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治疗组不同时间点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磷酸化NF-KappaBP56阳性细胞在成模后3d开始增加,UUO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治疗组显著少于UUO组(P〈0.05);(3)RT-PCR检测Smad7 mRNA在UUO组表达相同时间点较SOR组略有上升,各治疗组Smad7亦较SOR组有所上升,SOR组IκB-αmRNA显著高于各实验组(P〈0.05),各药物治疗组IκB-α mRNA减低程度弱于UUO组(P〈0.05)。结论青蒿琥酯可以减轻肾间质炎性损伤,其机制可能和上调Samd7表达及减少IκB-α mRNA降解有关。
1514-1516

脂联素基因+45位核苷酸T/G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脂联素基因+45位核苷酸T/G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365例研究对象进行选择性地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和临床资料分为3组:冠心病(CHD)组22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组44例和正常对照(NC)组100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检测脂联素基因+45位核苷酸T/G多态性的基因型。结果 (1)所有研究对象中,脂联素基因+45位核苷酸TT基因型占46.85%,TG基因型占42.47%,GG基因型占10.68%。T等位基因频率为68.08%,G等位基因频率为31.92%。(2)CHD组TT、TG、GG基因型和T、G等位基因频率与非CHD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联素基因+45位核苷酸T/G多态性与冠心病无明显相关,提示脂联素基因可能不是冠心病的易感基因。
1517-1519

氟达拉滨联合米托蒽醌、地塞米松治疗惰性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比较FND(氟达拉滨+米托蒽醌+地塞米松)与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方案治疗惰性淋巴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临床观察的内容包括缓解率[总有效率和完全缓解(CR)率],无失败生存(FFS)及毒性反应。56例患者随机分组,FND和CHOP组各28例。FND方案:氟达拉滨30mg·m-2·d-1d1~3静脉注射,米托蒽醌10mgd1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0mgd1~5静脉注射。平均接受6.7个化疗方案。CHOP方案:环磷酰胺600mg·m-2·d-1d1静脉注射,阿霉素25mg·m-2·d-1d1静脉注射,长春新碱1.4mg·m-2·d-1d1静脉注射和强的松50mg·m-2·d-1d1~5口服。平均接受7.1个化疗方案。以上两方案均为28d一次。结果 FND方案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显著优于CHOP方案(总有效率82.1%vs57.1%,CR53.6%vs32.1%;P〈0.01)。2年无疾病进展生存(PFS)率FND组为86.7%而CHOP组为66.7%。两种治疗方案的耐受性均较好。结论 FND方案的CR率、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CHOP方案,并可有效改善预后。
1520-1521

新斯的明拮抗罗库溴铵神经肌肉阻滞程度T1为5%~10%的剂量-时效曲线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新斯的明拮抗罗库溴铵(ROC)神经肌肉阻滞(NMB)程度为T1 5%~10%的剂量-时效关系。方法拟在全麻下行腹部手术患者45例,年龄20~59岁,ASAⅠ或Ⅱ级,以新斯的明拮抗剂量不同分为N30(新斯的明0.03mg/kg)、N40(新斯的明0.04mg/kg)和N50(新斯的明0.05mg/kg)3组,每组15例。静脉注射异丙酚、芬太尼、ROC0.6mg/kg行麻醉诱导。以4个成串刺激反应方式(TOF)监测NMB深度,T1达最低时行气管插管。异丙酚靶控输注(效应室浓度3~4μg/mL)及静脉注射芬太尼维持麻醉。T1恢复10%开始输注ROC,维持T1在5%~10%,术毕停止输注ROC,以不同组对应的不同剂量新斯的明拮抗ROC肌松效应,每间隔1min记录1次T1、TOFr恢复值,连续记录10min。应用SPSS统计软件,绘制3个剂量新斯的明拮抗ROCT1、TOFr恢复趋势图以及不同时间点剂量与ED50、ED80关系图。结果随新斯的明剂量的增加,T1、TOFr时间-效应曲线左移。N50组10min T1、TOFr恢复分别达95%、0.85左右。N40组和N30组T1 10min内的恢复值均在80%(79.7%、70.7%)以下,TOFr在0.75(0.72、0.64)以下,3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拮抗ROC NMB T1 5%~10% 10min内T1、TOFr恢复至0.8以上,新斯的明剂量应大于0.045mg/kg。
1522-1524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严重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2例严重烧伤且内毒素检测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6例,两组均给予抗休克补液、抗感染、营养支持以及创面处理等常规治疗,治疗组还使用血必净注射液100mL/d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疗程7d。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血清中内毒素的含量、患者的体温(T)、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中白细胞计数(WBC)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各项监测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血必净对于严重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的患者有明显疗效,对严重烧伤患者起到保护重要组织作用。
1525-1526
重庆医学杂志临床研究

河北唐山汉族人群VDR和MBP基因交互作用与肺结核发病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和甘露糖结合蛋白(MBP)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汉族成年人肺结核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汉族成年人新发肺结核患者182例和成年健康体检者190例组成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分别以PCR-RFLP、特异引物PCR方法分析VDR和MBP基因多态性。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VDR基因Taq Ⅰ、Apa Ⅰ、Fok Ⅰ及MBP基因P52、P54位点突变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0%、29.1%、49.2%、8.6%、6.7%和6.1%、28.2%、46.1%、3.9%、6.3%。携带P52突变型基因为肺结核发生的危险因素。FokⅠFf与ApaI Aa、Fok Ⅰ Ff与P52突变基因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及其95% CI分别为2.170(1.198~3.931)和6.063(1.324~27.756)。同时携带Fok Ⅰ Ff与ApaI Aa者发生肺结核的危险性提高2.5倍。结论 VDR基因Fok Ⅰ杂合子与ApaI杂合子或MBP基因P52突变型之间均存在协同作用。
1527-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