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浙江农业科学杂志

《浙江农业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题与综述、园艺与特产、粮油作物、植保技术、环资与检测、贮藏与加工、畜牧与蚕桑、信息技术等。
  • 主管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主办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
  • 国际刊号:0528-9017
  • 国内刊号:33-1076/S
  • 出版地方:浙江
  • 邮发代号:32-33
  • 创刊时间:196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71
  • 综合影响因子:0.469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浙江农业科学 2014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浙江农业科学杂志植保技术

浙江省主要中药材病虫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

摘要:通过对浙江省中药材主要种植区磐安、东阳、乐清、瑞安、桐乡等地主要中药材上病虫害发生防治的系统情况进行调查,明确了以"浙八味"为主的中药材病虫害发生种类及防治药剂种类,研究提出了中药材科学用药对策建议,为中药材科学生产提供参考。
1785-1788

衢州市橘园杂草种群结构的调查

摘要:为了解衢州市橘园杂草种类,于2013-2014年采用双对角线取样法对衢州市橘园进行了抽样调查,分别调查杂草种类和数量,并统计分析杂草的田间频度、密度、均度及相对多度。调查结果表明,衢州市橘园共有杂草212种,涉及56科,种类最多的是菊科和禾本科,分别有35和28种,其次是蓼科、唇形科、豆科、玄参科等。统计分析发现不同管理水平的橘园内相对优势杂草种群有差异,而且同一橘园中相对优势杂草种类随季节而变化。
1789-1793

我国葡萄根瘤蚜发生及防控技术综述

摘要:简要介绍葡萄根瘤蚜在我国的传播、分布情况,重点介绍葡萄根瘤蚜的为害特点及其生物学特性,以及我国发生葡萄根瘤蚜疫情的高风险性和防控措施,以期为今后我国葡萄根瘤蚜防控提供参考。
1794-1796

缙云县水稻病虫统防统治实施成效回顾与展望建议

摘要:缙云县近年来通过实施水稻病虫统防统治,提升了水稻重大病虫防控能力,种粮积极性和粮食安全水平得到有效保障,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文章概述了相关工作措施,如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操作标准,强化培训,提高植保合作社和从业人员素质,推进整村统防统治,公开招标采购防治药剂等;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797-1799

山区单季稻鱼共生病虫生态控制技术与应用

摘要:通过采用稻鱼共生生态原理,强化平衡种养技术,突出病虫绿色防控,形成了一套单季稻鱼共生病虫生态控制技术,应用此技术后田间杂草明显减少,病虫发生和为害明显减轻,生态防控效果显著。
1800-1801

2种新化合物制剂对小菜蛾的控制效果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评估2种制剂化的新化合物10%A 253,5%A 253及与展着剂的混配组合对叶菜小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最佳使用剂量及对作物的安全性。结果表明,10%A253,5%A253各浓度处理于小菜蛾低龄幼虫盛发期施药1次,药后24 h至药后7 d对小菜蛾防效较好,对菜青虫也有较好的兼治效果;以10%A253 450倍液及加展着剂处理、5%A253 560倍液处理防效最佳,药后24 h防效94.11%-97.43%,药后7 d防效83.63%-89.52%,速效性好,持效期长。试验期间,各处理未见对小白菜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安全无药害,在生产中可与对照药剂氯虫苯甲酰胺等按推荐剂量在田间轮换使用进行防治。
1802-1803

乙酰甲胺磷乳油热稳定性及甲胺磷的消解动态

摘要:为评价乙酰甲胺磷热储藏稳定性及其对甲胺磷质量安全风险的影响,对不同温度条件下乙酰甲胺磷的稳定性和甲胺磷的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乙酰甲胺磷降解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只有在40℃条件下其降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30 d分解率达19.66%。甲胺磷的消解变化均不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在30℃以下,甲胺磷降解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在40℃条件下,乙酰甲胺磷降解率大幅增高,而甲胺磷的降解率出现下降,可能是由于乙酰甲胺磷降解产生了一部分甲胺磷造成。建议乙酰甲胺磷在储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环境温度的控制,如储藏不当,使用乙酰甲胺磷极有可能造成禁用农药甲胺磷超标,具有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
1804-1806

蓟马防治药剂及混配组合的筛选和应用效果

摘要:为筛选出茄子蓟马的新型防治药剂,田间试验评估了杀虫环、呋虫胺、氟啶虫胺腈不同浓度处理及杀虫环与3种常规药剂不同混配组合对茄子蓟马的控制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表明,在药前虫口基数高的情况下,各药剂处理对茄子蓟马均有较高的防效,其中杀虫环+烯啶·吡蚜酮在各处理中防效最优,药后24 h-8 d防效均在99%以上,优于单剂处理,具有效作用;杀虫环、呋虫胺、氟啶虫胺腈单剂以高浓度处理防效更优,但与低浓度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试验期间各处理对作物株高、叶色等均无不良影响,安全无药害,可在实际生产中轮换用药进行防治。
1807-1809

应用生态工程控制水稻害虫技术及效益分析

摘要:浙江宁波从2009年起开始应用生态工程控制水稻害虫,多年实践结果表明,生态工程控制水稻害虫效果明显,对稻田昆虫群落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物种组成、多样性等方面。通过该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稻田经济效益,较传统水稻害虫防治区每667㎡新增效益0.7万元,同时生态工程控制水稻害虫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增强了农民的生态与安全意识,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1809-1811

临安单季稻病虫害防控中农药减量方案探讨

摘要:为了有效控制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推进病虫害可持续防治,实现粮食稳产高产,临安市植保土肥站于2013-2014年在单季稻田进行了病虫害防控减量使用农药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所用的减量方案能有效的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纹枯病、稻曲病和稻瘟病,其中对稻飞虱和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常规方案。经比较,减量防治比常规防治增产12.6%,比常规精准防治增产25.4%。
1812-1814

德清县单季晚稻农药减量控害实践探讨

摘要:2011-2013年德清县开展了单季晚稻农药减量增效的试验,分别在8月初(倒3叶生长期)和9月初(破口前期)对单季晚稻病虫害实施2次防治,有效控制了田间害虫发生情况,达到了减量控害的目的。此方案对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五水共治"具有现实意义。
1815-1817

性诱剂对蔬菜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的防效分析

摘要:为研究性诱剂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的诱捕效果,特开展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瓶式性诱剂诱捕器对斜纹夜蛾具有良好的诱捕效果,每667 m^2平均每日可诱捕斜纹夜蛾56.1头,最高单日诱虫量达155.75头;平均每667 m^2可减少农药使用量(纯品)5.3 g,降幅达11.98%,节约农药使用成本59.36元,节支23.48%,是一项经济、环保、可操作性强的绿色防控技术。
1818-1819

扶桑绵粉蚧发生传播特点及其科学防控

摘要:扶桑绵粉蚧是一种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通过对扶桑绵粉蚧形态特征、主要寄主、发生特点和传播途径等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扶桑绵粉蚧的综合防控措施。
1820-1821

茶、桉树精油复配剂对扶桑绵粉蚧的防治效果

摘要:植物精油具有高度选择性,对人畜安全,且多数对天敌生物没有毒性,与传统的合成杀虫剂相比具有诸多优点,在生物防治害虫方面前景广阔。试验结果表明,茶、桉树精油复配杀虫剂对扶桑绵粉蚧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 d后,防效可达72.1%和75.2%,虽略低于化学药剂,但其生态效应值得推广。
1821-1822

新型西瓜白粉病防治药剂及其应用技术初探

摘要:对几种新型西瓜白粉病防治药剂的药效进行试验,结果表明,35.6%吡唑萘菌胺·嘧菌酯悬浮剂750倍、21.4%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3 000倍、25%乙嘧酚磺酸酯微乳剂750倍对西瓜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连续2次施药后14 d,防效分别达到95.48%,94.74%和94.24%,极显著优于对照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防效仅29.88%)。与对照相比,上述药剂速效性好、持效期长,而且安全性好,在生产上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1823-1825

2014年湖州市单季晚稻褐飞虱重发原因分析与防控技术探讨

摘要:褐飞虱是为害湖州市单季晚稻的主要害虫,2014年6(4)代、7(5)代均达中偏重至大发生。分析发现,虫源数量大,气候、食料条件适宜是褐飞虱重发的主要原因,前期用药过多,防治药剂不对口,防治技术不到位是个别田块受害严重的重要原因;并据此提出防控技术对策。
1825-1826

不同药剂带药移栽防治水稻前期害虫试验

摘要:在水稻移栽前3 d使用不同药剂带药移栽试验,明确了不同药剂对水稻前期害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水稻促苗分蘖的影响。结果表明,40%氯虫·噻虫嗪40 g、20%氯虫苯甲酰胺40 m L和10%四氯虫酰胺120m L对水稻有明显的促进分蘖作用,安全性较好;不同药剂组合对稻蓟马、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在移栽后30 d药剂防效明显下降;综合上述试验结果,建议水稻带药下田每667 m^2秧田使用40%氯虫·噻虫嗪40 g或20%氯虫苯甲酰胺40 m L+35%吡虫啉60 m L,可有效控制水稻前期稻蓟马、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主要害虫,并有促苗增加分蘖数的作用。
1827-1829

永康市植物检疫工作简况与对策初探

摘要:分析和阐述永康市植物检疫工作的简况,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希望各部门能齐心协力,规范永康市农产品交易市场,确保植物检疫工作和植物疫情防控顺利开展。
1829-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