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论坛杂志社
分享到:

职教论坛杂志

《职教论坛》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课程教学、师资建设、继续教育、一线调查、院校发展、百家论苑、比较研究、职业指导等。
  • 主管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 主办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 国际刊号:1001-7518
  • 国内刊号:36-1078/G4
  • 出版地方:江西
  • 邮发代号:44-77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12
  • 综合影响因子:0.74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职教论坛 2014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职教论坛杂志教坛视点

让教师静心于课堂

摘要:教育质量保证的关键在课堂.这个大道理谁都清楚,但对职业教育界的各位同仁来说。心里最没底的就是课堂。因为现在有许多一线教师反映,他们承担的“杂事”太多。比如要完成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库开发中的各种名目繁多的建设项目.还要参加各种级别、各种名头的教师培训,当然还必须参加校内各种低效而冗长的会议,以至能真正用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很少。有的老师甚至反映。近5年来他几乎没有真正用心去教过学生。相信这些反映是当前职业院校教师真实的工作状态。如果这种状态不改变,教师不能静心于课堂教学.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所有繁荣景象都是虚幻的。
1-1
职教论坛杂志教研理论

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分析

摘要:高职双证课程是实现高职学习者高质量就业的课程保障,目前我国高职课程评价存在的诸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高质量就业的高职双证课程评价须解决好评价目的和功能、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步骤和方法、评价运行机制六个问题。
4-7

“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建构研究

摘要:“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建构应通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等途径来体现其实践取向的建构根基,通过动态专业调整机制的建立、多元教材体系的开发等渠道来突显其需求导向的建构本质,通过多元化投入之经费筹措和与行业协会协作之技术路径等保障机制来突显其就业路向型的建构表征。
8-11

我国中长期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研究

摘要:定量分析了高技能人才需求相关影响因素的未来发展趋势,并预测了我国中长期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研究表明:单位所拥有的就业人数是关于时间的函数,呈指数型变化趋势,且随着时间呈下降趋势;高技能人才与就业人才的比重是时间的函数,呈指数型变化趋势,且随着时间呈上升趋势;2015年和2020年高技能人才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3615.62万和4395.78万人。
12-15
职教论坛杂志百家论苑

拓宽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路径的外力与内力研究

摘要:高职专科毕业生人数众多,就业压力大,但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是多因素共作用的结果。学校、政府和企业在创建教育模式、文化氛围和就业制度时都存在问题。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中,拓宽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路径,学校、企业、政府成为最为重要的枢纽。在提出教育外部的企业和政府应有作为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了教育内部加强培养实力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16-23

高职院校教师内涵建设研究

摘要:目前,中国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已步入工业化中期的阶段,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水平逐步提升。职业教育的“品质”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进程,决定职业教育质量优劣的是教师,确切地讲是教师的素质,所以,搞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便具有了重大意义。从职业教师个体心理过程的角度对职业教师的内涵加以诠释,对职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职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论述。
24-27

高职院校招生队伍职能责任建设和策略

摘要:高职院校招生宣传人员在招生宣传过程中需要承担对国家、个人以及自身所在高职院校等诸多职能责任,这些职能责任不仅其显性度是不同的,而且在一定的情况下,职能责任之间还会发生冲突。高职院校招生宣传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伦理道德品性,在宣传过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介绍学校的情况,准确把握国家的招生政策,真心实意地服务于学生,才能较好地承担起自身应尽的职能责任。
28-30
职教论坛杂志继续教育

对农民工职业教育政策的反思

摘要: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然而,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实践并未尽如人意,,特别是在分割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现实背景之下、在对农民工真实生存境遇缺乏考量之下、以及现有的政策宣传不畅的情况下,农民工职业教育政策一定程度上“失灵”。为了让现有政策对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产生有效的回应、确保相关政策收到实效,需要重视如下问题:进一步规范次级劳动力市场,为农民工职业教育营造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氛围;深入了解农民工的生存境遇,建立“基于实证结果”的政策制定模式:增强政策宣传力度,扩大政策覆盖面,提高政策的受益群体。
31-35

论成人转化学习中的对话精神

摘要:转化学习作为成人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逐渐受到了成人的青睐和重视。而对话在成人转化学习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在阐释和廓清有关对话和转化学习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重点阐明了对话在成人进行转化学习的过程中的价值及应用。
36-39

专家视野中的开放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德尔菲法的调查分析

摘要:在世界开放大学快速发展和网络学习技术日益革新的背景下.开放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课程的一般结构和对课程的整体性理解为框架,采用了德尔菲法和数据统计分析法,对23住专家进行了三轮问卷咨询和评议,最后经统计、讨论和修订而成。专家们认为,开放课程的质量评价应重点关注其开放性,课程宗旨要面向所有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开放课程实施应充分利用网络学习技术革新创造更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提供更加优质的课程学习资源;开放课程学习应协同创建开放学习社区,为学习者的广泛参与和互动提供平台。
40-45
职教论坛杂志社区教育

我国城市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坐标——基于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的视角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的“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以及通过的《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和《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两项重要成果文件,构画了学习型城市的蓝图,也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定位,引发了我们对城市社区教育发展新的思考。城市社区教育的取向。反映出教育地位更加凸现、教育理念加快转变、教育价值不断提升;城市社区教育路径,需要建立灵活的社区学习方式、提供完善的信息技术服务、创设多元的社区学习文化;城市社区教育基础,需要进一步调整政府定位、进一步加强多方协同、进一步促进资源整合。
46-51

社区教育引领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困境及对策

摘要:实现土地和人口的城镇化,需要社区教育引领失地农民融入社会。但是目前失地农民社区存在着组织建设落后、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偏低以及服务内容狭窄等问题,为此要加强社区建设,为开展社区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发展社区教育,为失地农民融入社会服务以及引导失地农民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
52-54
职教论坛杂志专业建设

广州市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连接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社会人才的需求,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体现产业结构的发展与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促进中职学校的专业调整。因此调查广州市43所省级重点和部级重点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通过分析其现状,发现存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不强、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专业的集中化程度低、学校专业集聚度较差、资源环境类和能源与新能源类的专业设置数少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55-60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适应性研究——以江苏沿海地区为例

摘要:构建适应江苏沿海经济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设置适合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必须引起当地高职院校的关注。目前江苏沿海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普遍存在布点过多但专业规模偏小、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与支柱产业匹配性薄弱、专业申报缺乏严谨性等问题.分析了江苏沿海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江苏沿海发展及区域优势,给出了江苏沿海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对策与建议。
61-64

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精细化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根据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精细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意义、对精细化评价的内容及一、二、三级指标进行了整体设计,探讨了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精细化评价体系的四大模块保障措施,对指导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实施精细化评价提供了参考。
65-67
职教论坛杂志教改探析

产业升级视角下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摘要:针对产业升级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专业为例,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构建“厂中校”、“校中厂”平台,实现“场地共建”、“设备共享”、“资源共融”、“人才共育”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引入现代检测、设计与制造技术于学习、培训课程中,满足员工岗位变迁和企业发展需求。实践证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行之有效,取得了众多成果,值得推广和复制。
68-70
职教论坛杂志课程教学

高职课程改革与课型创新

摘要:在高职课程改革过程中,部分院校往往把着力点放在课程模式改革上,而课型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则没有引起较大的关注和研究。课改缺乏顶层设计、课型创新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等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成效。主体维度、时序维度和情境维度是高职课型创新的三个关键点。
71-73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以加工制造业为例

摘要:教学目标设计是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面临的首要问题,拟讨论其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技术路径、表述方式,以及生成性目标等设计要素。
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