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12-1430/R 国内刊号
  • 2095-4352 国际刊号
  • 3.0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是中华医学会;天津市天和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9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国际交流、专题讨论、论著、研究简报、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临床病例讨论。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8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氢化可的松不同给药方式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糖影响的Meta分析915-919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氢化可的松不同给药方式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 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有关氢化可的松不同给药方式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糖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7年12月31日,并通过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引证检索.由2名研究者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文献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针对持续泵入氢化可的松(试验组)与间断滴注氢化可的松(对照组)两种给药方式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平均血糖(M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血糖波动系数(GV)、高血糖时间窗的影响进行Meta分析.结果 初检相关文献1 203篇,去重后阅读题目和摘要,排除综述、非RCT及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 171篇,进一步阅读全文,排除不符合标准和无法提取数据的文献,最终纳入设计良好的RCT共5篇、404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01例,对照组20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MBG显著降低〔均数差(MD)=-0.99,95%可信区间(95%CI)=-1.53--0.45, P<0.05〕,LAGE明显减小(MD=-5.66,95%CI=-6.92--4.41,P<0.05),GV明显降低(MD=-0.67,95%CI=-0.82--0.53,P<0.05),高血糖时间窗明显缩短(MD=-7.68,95%CI=-9.03--6.33,P<0.05).漏斗图提示,关于MBG、高血糖时间窗的研究间存在发表偏倚,有关LAGE和GV的研究间发表偏倚较小.结论 与间断给药方式相比,持续泵入氢化可的松可以更稳定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糖,缩短高血糖持续时间,降低血糖高峰值.

系统性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病程中血细胞比容与血浆白蛋白差值的变化:系统评价分析920-924

摘要:目的 探讨系统性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SCLS)病程中血细胞比容(Hct)与血浆白蛋白(Alb)的差值变化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系统评价方法,从PubMed数据库中收集1996年1月1日至2015年9月30日发表的有关人类血管渗透的病案报道281篇,剔除与颅脑内血管渗漏和眼动静脉渗漏有关的文献,最后明确与SCLS有关的文献213篇(英语164篇、法语16篇、日语8篇、德语7篇、西班牙语7篇、意大利语4篇、汉语2篇、丹麦语2篇、荷兰语2篇、瑞典语1篇),排除40篇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最后得到与SCLS有关的全文文献共173篇、84例SCLS患者.记录SCLS患者病程中Alb、Hct、年龄、性别、体重变化、住院天数和24 h输液量等数据,计算Hct与血浆Alb的差值.按照收集到准确Hct和Alb数据的时间分为发病前基础数值组、发病时数值组和发病后痊愈/出院时数值组,比较病程中不同时间点Hct和Alb的水平以及Hct与血浆Alb差值的差异;用Pearson检验分析Hct与血浆Alb的差值与患者24 h补液量的相关性.结果 ① 从84例SCLS病例中选出同时具有发病时以及治疗后痊愈时Alb和Hct〔或血红蛋白(Hb)〕确切数值的病例共12例,结果显示,发病时Hct与血浆Alb的差值较治疗后痊愈时显著升高(26.33±16.36比0.55±8.81,P<0.001).② 从84例SCLS病例中选出同时具有发病前基础值以及发病时Alb和Hct(或Hb)确切数值的病例共17例,结果显示,发病时Hct与血浆Alb的差值较发病前显著升高(15.83±11.37比1.82±7.97,P<0.001).③ 从84例SCLS病例中选出同时具有发病时Alb、Hct和24 h补液量的病例共14例,结果显示,发病时Hct与血浆Alb的差值为35.45±19.58 ;24 h补液量平均为(9.82±4.95)L,最高输液量为20 L.Pearson分析显示,发病时Hct与血浆Alb的差值与24 h补液量呈明显正相关(r=0.578,P<0.05).结论 在对1996至2015年可供查询的SCLS病例分析中我们发现:① SCLS发病时

血浆游离DNA对脓毒症预后的预测价值925-928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游离DNA(cf-DNA)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急诊中心收治的105 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脓毒症组(50例)和严重脓毒症组(55例);同时选择本院体检中心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间cf-DNA、降钙素原(PCT)、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的差异;采用Bivariate法分析cf-DNA与PCT、APACHEⅡ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的独立预测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cf-DNA、PCT、APACHEⅡ单独或联合对脓毒症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 脓毒症组和严重脓毒症组PCT、APACHEⅡ及cf-DNA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CT(μg/L):5.80(3.28,8.85)、17.53(8.40, 29.61)比0.02(0.01,0.03),APACHEⅡ(分):13.04±3.03、23.29±8.02比2.10±1.05,cf-DNA(μg/L):1 438.0 (1 154.0,1 576.0)、2 595.0(2 162.0,5 198.0)比17.0(13.0,20.5),均P<0.05〕,且严重脓毒症组各指标较脓毒症组进一步升高(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f-DNA与PCT 〔r=0.675,95%可信区间(95%CI)=0.575-0.766, P<0.001〕、APACHEⅡ(r=0.911,95%CI=0.874-0.939,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 PCT、APACHEⅡ、cf-DNA、PCT+APACHEⅡ、cf-DNA+PCT、cf-DNA+APACHEⅡ、cf-DNA+PCT+APACHEⅡ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8、0.905、0.961、0.941、0.974、0.976、0.982.脓毒症预后的预测能力显示,PCT、APACHEⅡ、cf-DNA单独预测时,cf-DNA的AUC最大(0.961),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1.43% ;cf-DNA与PCT或APACHEⅡ联合预测可进一步增加AUC,且cf-DNA+PCT+APACHEⅡ三者联合预测的AUC达最大(0.982),敏感度为94.29%,特异度为98.57%.结论 cf-DNA、PCT、APACHEⅡ对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单独预测时cf-DNA的价值最高,但cf-DNA、PC

ICU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929-932

摘要:目的 分析重症医学科(ICU)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ICU的念珠菌血症患者,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念珠菌感染相关指标及预后指标,分析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感染特点及预后情况.根据住院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念珠菌血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念珠菌血症患者95例(男性55例),平均年龄(69.3±16.5)岁,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为(24.7±3.6)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为(6.6±2.7)分;念珠菌感染种类中白色念珠菌占比最大(占58.9%,56例),初始治疗不充分者有32例(占33.7%),感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38例(40.0%).共有55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病死率为57.9%.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岁:72.5±14.6比64.9±18.0, P<0.05),APACHEⅡ、SOFA评分更高(分:26.6±2.2比22.1±3.6,7.9±2.0比4.7±2.4,均P<0.01),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比例更高(18.2%比10.0%,P<0.05),念珠菌感染种类中白色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感染的比例更高(69.1%比45.0%,10.9%比7.5%,均P<0.05),多部位念珠菌感染的比例也显著增加(47.3%比17.5%, P<0.05),原发感染部位以腹腔为主,且腹腔感染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49.1%比35.0%,P<0.05);而死亡组发生脓毒症的比例(87.3%比62.5%)、初始治疗不充分的比例(49.1%比10.0%)和感染源未控制的比例(60.0%比12.5%)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 Ⅱ〔优势比(OR)=1.605, P=0.002,β=0.473〕、SOFA(OR=1.501, P=0.029,β=0.406)、初始治疗不充分(OR=12.084, P=0.006, β=2.492)和感染源未控制(OR=7.332,P=0.024,β=1.992)为ICU念珠菌血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县级医院ICU的3年病例分析933-938

摘要:目的 探讨县级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以及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黄山市歙县人民医院ICU收治的234例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抗菌药物暴露史、用药情况、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血清白蛋白、气管切开、再插管、转归以及VAP患者的病原菌种类、药敏试验等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VAP将患者分为VAP组和非VAP组,比较两组各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AP的危险因素;分析VAP患者下呼吸道痰标本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结果 234例机械通气患者中有95例发生VAP, VAP发生率为40.60%.① VAP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VAP患者与非VAP患者在基础疾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白蛋白<28 g/L、抗菌药物暴露及气管切开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糖皮质激素、镇静药物、胃动力药的使用及昏迷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础疾病为脑外伤和脑血管疾病、机械通气时间>7 d、白蛋白<28 g/L及气管切开是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外伤:优势比(OR)=41.40,95%可信区间(95%CI)=2.14-799.60,P=0.014;脑血管疾病:OR=36.07,95%CI=1.86-699.64,P=0.018;机械通气时间>7 d: OR=1.23,95%CI=1.11-1.36,P<0.001;白蛋白<28 g/L:OR=2.27,95%CI=1.03-5.01,P=0.042 ;气管切开:OR=3.33,95%CI=1.30-8.56,P=0.012〕.② VAP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95例VAP患者的痰标本中共分离出108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G-)菌为主,占86.11%(93/108),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肺克)分离率最高,达31.48%(34/108),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分别为22.22%(24/108)、8.33%(9/108)、9.26(10/108);革兰阳性(G+)菌占6.48%(7/108)

CPAP+PPS与CPAP+ASB通气模式在AECOPD患者脱机中的作用比较939-942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脱机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适合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成比例压力支持(CPAP+PPS)和CPAP+辅助自主呼吸(ASB)通气模式脱机的成人AECOPD患者.当患者恢复自主而有节律的自主呼吸、且辅助模式支持频率下调至10 次/min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别以CPAP+PPS和CPAP+ASB模式进行脱机.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特征、呼吸机参数、高人机对抗(人机对抗指数>10%)发生率和临床结局(从随机化分组至成功脱机的时间、脱机失败次数、总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结果 入选87例次AECOPD患者,CPAP+ASB组44例次, CPAP+PPS组43例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入院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查尔森指数以及发病时最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最低动脉血氧分压(PaO2)、潮气量(V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CPAP+ASB组比较,CPAP+PPS组高人机对抗发生率明显下降〔9.30%(4/43)比27.27%(12/44),P=0.027〕,气道闭合压(P0.1)明显降低〔cmH2O (1 cmH2O=0.098 kPa):2.21±0.83比2.63±0.94,P=0.032〕,自主呼吸试验(SBT)失败率明显下降〔6.98%(3/43)比22.73%(10/44),P=0.039〕,脱机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脱机时间(h):12.73±14.23比50.64±38.11,ICU住院时间(h):254.53±108.06比344.93±124.95,总住院时间(d):18.53±7.59比26.64± 11.22,均P<0.05〕.而两组患者入组后PaCO2水平、总机械通气时间、ICU病死率及院内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CPAP+ASB模式相比,CPAP+PPS模式可降低呼吸肌负荷,促进呼吸功能恢复,同时�

文丘里联合MR850在气管切开患者脱机状态下的应用研究943-945

摘要:目的 探讨文丘里联合MR850加温湿化器氧疗方式对气管切开术后无需机械通气患者的氧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山西省汾阳医院诊治的年龄≥18岁的80例气管切开术后无需机械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文丘里(去除面罩)联合MR850加温湿化器接螺纹管主动温湿化氧疗;对照组给予一次性普通流量装置与温湿交换器(人工鼻,HME)被动湿化氧疗.观察两组患者氧疗后连续5 d体温较基础体温升高1 ℃、白细胞计数(WBC)较基础值增高2×109/L、氧合指数(PaO2/FiO2)<300 mmHg(1 mmHg=0.133 kPa)、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痰液黏稠度.结果 80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7.7±12.2)岁.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体温增高发生率(5.0%比20.0%)、WBC增高发生率(7.5%比35.0%)、PaO2/FiO2降低发生率(2.5%比7.5%)、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5.0%比15.0%)、肺部感染发生率(2.5%比10.0%)均明显降低(均P<0.01),痰液黏稠度Ⅰ度的患者比例显著升高(57.5%比12.5%,P<0.01).结论 对行气管切开术后无需机械通气的成人患者使用文丘里联合MR850装置主动温湿化氧疗,可有效控制气道温湿度,促进痰液稀释利于引流,减少肺部感染,从而降低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

间接测热法与HB公式法测定多发伤机械通气患者能量消耗的一致性研究946-949

摘要:目的 评估间接测热法(IC)与HB公式法测定多发伤机械通气患者24 h能量消耗的差异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住院治疗的140例多发伤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IC法重复测量患者入ICU后1、3、5、7 d的24 h能量消耗,并以IC法测量的24 h能量消耗作为"金标准",计算出24 h公斤体重能量消耗.以IC法测量的第1天24 h能量消耗值与用HB公式法计算的24 h能量消耗预测值进行分析,用Bland-Altman法检测两种测量方法的一致性,用Pearson法分析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关性并拟合线性方程.结果 用IC法重复测量患者1、3、5、7 d的24 h能量消耗共501次,各时间点间24 h能量消耗值(kJ/d :分别为8 163.1±1 599.4、8 221.1±1 694.7、8 445.8± 1 756.4、8 707.0±1 820.7,F=2.451,P=0.063)和24 h公斤体重能量消耗值(kJ·kg^-1·d^-1:120.5±18.9、121.4± 19.7、122.7±19.3、121.4±19.3,F=0.252,P=0.8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患者第1周能量代谢变化不明显.以第1天IC法测量的24 h能量消耗值〔(8 163.1±1 599.4)kJ/d〕与用HB公式法预测的24 h能量消耗值〔(6 568.8±782.0) kJ/d〕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间存在明显的偏倚,平均偏倚-(1 591.8±121.4)kJ/d,但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存在线性相关(r=0.439,P=0.000),使用一元回归拟合线性方程为:Y=2 270.5+0.897X (X为HB公式法预测的24 h能量消耗).结论 多发伤机械通气患者1周内能量代谢变化不明显;HB公式法明显低估了患者的24 h能量消耗,可以使用预测方程校正HB公式法以提高预测患者24 h能量消耗的准确性.

每日唤醒与舒适化镇痛镇静两种方案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比较950-952

摘要:目的 探讨舒适化镇痛镇静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萍乡市人民医院ICU收治的80例机械通气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每日唤醒的镇痛镇静方案,维持重症监护疼痛观察评分(CPOT)在0-3分, 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在-3--4分;观察组给予舒适化镇痛镇静方案,即时镇痛镇静评分,维持CPOT在0-1分,RASS在-1-0分,可随时唤醒,使患者感觉舒适,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谵妄发生率以及镇静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男性(例):25比28〕、年龄(岁:55.2±8.3比56.1±7.9)、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分):19.4±3.0比19.8±3.2〕、病因〔脓毒症(例):13比1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例):12比10,急性肺损伤(例):8比9,失血性休克(例):5比4,心源性休克(例):2比1〕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d :5.6±1.9比7.8±2.7, 6.6±2.1比9.8±2.5,均P<0.01),VAP发生率明显降低(17.5%比40.0%,P<0.05),谵妄发生率也显著下降(25.0%比47.5%,P<0.05),镇静药物使用日均剂量及总剂量显著减少〔丙泊酚日均剂量(mg):200.3±94.2比455.7±143.1,丙泊酚总剂量(mg):1 266.4±419.7比2 682.6±734.1 ;右美托咪定日均剂量(μg):726.6±241.1比1 312.7±841.6,右美托咪定总剂量(μg):5 647.3±2 215.2比9 864.5±4 268.0 ;均P<0.01〕.结论 实施舒适化镇痛镇静方案可缩短ICU机械通气患者治疗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减少镇静药物用量.

渐进性早期床上运动对ICU机械通气患者下肢血流速的影响953-958

摘要:目的 探讨渐进性早期床上运动对重症医学科(ICU)机械通气患者下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2日至11月30日入住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综合ICU机械通气≥72 h的成人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镇痛镇静、机械通气、营养支持等治疗,并保持四肢功能位,床头抬高等常规活动;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根据神经、循环及呼吸情况给予Ⅰ-Ⅲ级逐渐增强的早期床上运动治疗,如脚踏车被动/主动运动、直腿抬高运动等,用靶心率评估运动强度,每次15-30 min,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间歇性气压治疗(IPC),每次30 min,每日2次.于第3天干预前及干预结束后即刻、5、10、15 min测定下肢平均血流速和血流量,于第3天干预前5 min、干预5 min时及干预结束后5、10、 15、30 min测量心率、血压.结果 入选214例患者,剔除干预期间死亡、放弃治疗等患者后,最终有160例纳入数据分析,其中试验组81例,对照组79例.两组患者下肢平均血流速、血流量均增大,而试验组较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和血流量增大更明显且维持时间更长〔第3天干预前及干预后即刻、5、10、15 min,试验组平均血流速(mm/s)分别为11.92±1.06、18.19±0.17、17.24±0.14、15.48±0.12、12.68±0.16,对照组分别为12.01±1.41、15.65±0.18、12.91±0.14、12.13±0.12、11.59±0.16,时间效应F=1 043.101、P=0.000,干预效应F=151.001、P=0.000,干预与时间的交互效应F=224.830、P=0.001 ;试验组血流量(mL/min)分别为3.39±0.96、5.59±0.11、5.16± 0.12、4.19±0.10、3.35±0.09,对照组分别为3.28±0.82、4.04±0.11、3.40±0.12、3.02±0.10、3.00±0.10,时间效应F=680.405、P=0.000,干预效应F=125.359、P=0.000,干预与时间的交互效应F=79.631、P=0.012〕.两组患者在干预过程中心率、血压均呈先升高后降低再缓慢恢复至干预前的变化趋势,但试验组指标波动

休克指数和舒张压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及出血风险预警:附4年病例分析959-963

摘要:目的 观察产后出血患者休克指数(SI)和舒张压(DBP)的变化,探讨其与产后出血的关系及出血风险预警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产科病房收治的402例产后出血(胎儿娩出24 h内,阴道分娩者失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失血量≥1 000 mL)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正常分娩的416例健康孕产妇作为对照组.收集孕产妇产前及产后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孕周、24 h失血量,产前及产后24 h内的血红蛋白(Hb)、全血细胞参数、心率(HR)、收缩压(SBP)、DBP、SI、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以及产后24 h与产前DBP的差值(ΔDBP)等.比较两组各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法分析产后24 h DBP与SI及其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Ordinal逻辑回归分析各指标对产后出血风险的预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年龄大(岁:29.29±5.01比28.05±4.46),妊娠次数多(次:2.68±1.42比2.33±1.28),孕周短(周:38.33±3.57比39.05±1.40),24 h失血量大(mL:726.57±467.66比244.49±5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产后出血患者均止血成功,无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后24 h DBP显著降低〔mmHg (1 mmHg=0.133 kPa):71.19±12.55比75.68±8.96,P<0.05〕,且ΔDBP较对照组明显增大(mmHg :5.39±3.93比0.67±0.33,P<0.01);此外,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后SI、HR明显升高〔SI:0.80±0.15比0.72±0.11,HR(次/min):91.56±13.37比82.96±11.76,均P<0.05〕,H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SBP明显降低〔Hb(g/L):91.30±13.41比112.30±13.41,RBC(×1012/L):3.74±0.38比4.59±0.45,PLT(×109/L):173.02±59.08比182.09±54.76,SBP(mmHg):115.13±9.27比117.94±11.66,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产后出血患者产后24 h的DBP与SI、失血量、ΔDBP、BUN、SCr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19、-0.268、-0

167例ICU危重症孕产妇救治分析964-967

摘要:目的 分析危重症孕产妇的致病因素、临床特点及重症医学科(ICU)治疗措施,为提高救治成功率提供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收治的167例危重症孕产妇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病种分布、产后大出血患者病因及救治情况、以及死亡结果;按照病种将患者分为产科并发症组、妊娠合并基础疾病组及伴其他器官合并症组,分析各组的救治情况.结果 167例危重症孕产妇中,产科并发症118例(占70.6%),妊娠合并基础疾病26例(占15.6%),伴其他器官合并症23例(占13.8%).167例危重症孕产妇共死亡9例,病死率为5.4%.产后大出血为主要产科并发症(占35.3%),59例产后大出血患者经积极止血治疗及合理输血后48 h凝血功能显著改善〔与入ICU比较,凝血酶原时间(PT,s):14.49±4.66比23.39±8.1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s):52.94±36.36比87.35±74.69,纤维蛋白原(Fib,g/L):2.91±1.03比1.03±0.65,血小板计数(PLT,×109/L):94.85±30.09比43.15±24.07,均P<0.01〕.与妊娠合并基础疾病组及伴其他器官合并症组比较,产科并发症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更低(分:10.41±4.85比16.46±13.87、16.90±8.82,均P<0.05),ICU住院时间更短(h :57.83± 34.67比79.64±36.01、278.30±83.72,均P<0.05);与伴其他器官合并症组比较,产科并发症组机械通气时间更短〔h :14(6,38)比43(12,396),P<0.05〕,病死率更低(0.8%比13.0%,P<0.05).结论 应密切观察ICU危重症孕产妇的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血流动力学治疗、呼吸支持、器官功能支持等,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儿童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预后分析:附PICU 10年683例病例报告968-972

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PICU)血小板减少症(TP)患儿的相关病因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安徽省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TP患儿(除外先天性TP和不明原因的TP)临床资料.根据发病年龄将患儿分为婴儿组(29 d-<1岁)、幼儿组(1-<3岁)、学龄前期组(3-<6岁)、学龄期组(6-<10岁)、青春期组(≥10岁);根据血小板计数(PLT)最低值将患儿分为PLT≤20×10^9/L组、PLT(21-50)×10^9/L组、PLT>(50-100)×10^9/L组.分析引起TP的病因分布及患儿病死率;采用Pearson法分析TP患儿的年龄和血小板减少程度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院PICU 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收治6 725例患儿,其中683例发生TP,发病率为10.2%.683例TP患儿中男性387例,女性296例;中位年龄2.72(0.61,3.08)岁;死亡92例,总病死率为13.5%.原发病分析显示,非血液肿瘤疾病导致的TP占73.9%,病死率为11.1%(56/505);血液肿瘤疾病导致的TP占21.4%,病死率为24.7%(36/146);假性TP占0.6%,病死率为0%(0/4);放弃治疗等其他原因占4.1%.进一步分析显示,非血液肿瘤疾病引起的TP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占26.9%、病死率为15.4%(21/136),脓毒症占17.4%、病死率为8.0%(7/88),严重创伤占16.6%、病死率为2.4%(2/84),肺炎占12.7%、病死率为0%(0/64),中枢系统感染占11.7%、病死率为20.3%(12/5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占11.5%、病死率为24.1%(14/58).血液肿瘤疾病所致TP的主要病因为嗜血细胞综合征〔占27.4%,病死率为32.5%(13/40)〕、化疗后骨髓抑制〔占21.2%,病死率为25.8%(8/31)〕.TP患儿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婴儿组病死率显著高于幼儿组、学龄前期组、学龄期组、青春期组〔18.8% (53/282)比14.0%(28/200)、6.7%(7/104)、4.3%(4/92)、0%(0/5),均P<0.01〕;TP患儿PLT越低,病死率越高, PLT≤20×10^9/L组病死率显著高�

分类树模型在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筛选中的应用研究973-977

摘要:目的 应用分类树模型构建缺血性脑卒中(IS)发病风险的预测模型,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资料完善的858例IS患者(IS组),并选择同期与IS患者性别、年龄相匹配的84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人群的代谢特征.应用分类树模型构建IS发病风险的预测模型,并采用增益图、索引图、错分概率Risk值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该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S组患者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BMI(kg/m2):25.34±3.70比24.24±3.10,FPG(mmol/L):6.79±2.89比5.73±1.17,TG(mmol/L):1.62±1.06比1.44±1.06,TC(mmol/L):4.70±2.73比4.35±0.79,LDL-C(mmol/L):3.18±0.94比2.73±0.73,均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降低(mmol/L:1.12±0.33比1.35±0.36,P<0.01),高血压及有吸烟史、饮酒史的比例明显升高(69.0%比41.9%,23.1%比16.8%,19.2%比13.4%,均P<0.01).对各因素赋值〔IS:无为0,有为1;BMI:<24.0 kg/m2为0,≥24.0 kg/m2为1;FPG:<7.0 mmol/L为0,≥7.0 mmol/L为1;TG:<2.26 mmol/L为0,≥2.26 mmol/L为1;TC:<6.22 mmol/L为0,≥6.22 mmol/L为1;LDL-C:<4.14 mmol/L为0,≥4.14 mmol/L为1;HDL-C:<1.04 mmol/L为0,≥1.04 mmol/L为1 ;高血压:无为0,有为1 ;吸烟史:无为0,有为1 ;饮酒史:无为0,有为1〕,建立分类树模型分析IS的危险因素,得出分类树模型共包括4层(第一层为高血压,第二层为FPG和HDL-C,第三层为HDL-C和FPG,第四层为LDL-C和吸烟史)、17个结点,最终筛选出5个解释变量,即高血压、FPG、HDL-C、LDL-C、吸烟史.树的第一层显示,高血压人群IS的发生概率(62.6%)明显高于无高血压人群(35.2%).树的第二层显示,在有高血压人群中,HDL-C�

ICU创伤患者发生ARDS的危险因素分析978-982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创伤患者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综合ICU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RDS将患者分为ARDS组和非ARDS组,分析两组患者人口学指标(性别、年龄)、伤后入院时间、受伤类型、心房颤动(房颤)、气管插管、多发伤、开放伤、休克、急诊手术、输血、中心静脉置管、感染,以及入院24 h内的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红细胞比容(Hct)〕、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血钠、血钙、血钾、血糖〕、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pH值〕、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住院时间等的差异,筛选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发生ARDS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 共收集303例严重创伤患者,男性223例,女性80例;平均年龄(52.98±17.03)岁.发生ARDS 149例(占49.17%),男性114例,女性35例.与非ARDS组比较,ARDS组患者年龄更大,交通伤、气管插管、感染的比例更高,入院24 h内血糖、PaO2/FiO2、TT及ISS、NISS、SOFA评分更高,GCS评分更低,ICU住院时间更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升高、PaO2/FiO2异常、SOFA评分升高是ICU创伤患者发生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6.10 mmol/L:优�

血必净注射液对肝胆胰腺手术后患者炎症反应的防治作用:回顾性队列研究983-986

摘要:目的 分析血必净注射液对肝胆胰腺手术后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并评估其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708例行肝胆胰腺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使用血必净注射液分为血必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5 d的炎症反应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C-反应蛋白(CRP)、体温〕,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 使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者共209例,未使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者共499例,对两组不同手术类型患者进行1 :1倾向性评分匹配,最终每组各纳入189例,其中肝脏、胆道、胰腺手术后患者分别为101、46、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炎性因子水平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术后时间延长,两组患者WBC、NE均呈逐渐下降趋势,CRP逐渐升高并于3 d达峰值后降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必净治疗组于术后3 d起表现出明显的抗炎优势〔WBC(×109/L):10.1±4.0比11.0±3.5,NE :0.71±0.10比0.76±0.12,CRP(mg/L):73.1±38.7比82.2±41.8,均P<0.05〕,至术后5 d时仍表现为较强的抗炎趋势〔WBC(×109/L):7.0±2.8比7.9±2.6,NE :0.62±0.10比0.68±0.12, CRP(mg/L):43.4±31.0比50.9±25.3,均P<0.05〕,而且血必净治疗组术后5 d内出现发热的病例数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例:98比119,χ2=4.711,P=0.029).但是,血必净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出现皮疹、恶心呕吐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5.0%比3.2%)、术后住院时间〔d :9.3(6.1,13.5)比9.1(5.5,13.3)〕及住院费用〔万元:5.8(3.6,9.5)比5.7(3.5,9.8)〕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对肝胆胰腺手术后患者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应用于肝胆胰腺手术后过

急诊危重症患者流行病学分析及疾病谱特点:附北京市1家医院2017年3176例急诊病例分析987-990

摘要:目的 分析北京市1家医院2017年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疾病谱.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年龄≥14岁的3 176例危重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出院诊断、转归等,分析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疾病谱分布,以及2017年全年及日均24 h急诊收治情况.结果 3 176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例:1 824比1 352,1.35 :1);年龄14-100岁,平均(66.52±17.18)岁,高发年龄段为75-89岁(占35.2%,男性516例、女性603例),其次为60-70岁(占30.0%,男性572例、女性381例).急诊危重症患者疾病谱前4位分别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占41.8%,男性716例、女性610例,年龄(70.25±15.08)岁〕、神经系统疾病〔占26.7%,男性502例、女性346例,年龄(60.28±17.57)岁〕、呼吸系统疾病〔占12.3%,男性226例、女性166例,年龄(72.96±16.23)岁〕及消化系统疾病〔占5.6%,男性119例、女性60例,年龄(65.40±17.96)岁〕,四大系统疾病总占比为86.4%,均为男性多于女性(均P<0.05),且四大系统疾病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094,P<0.001).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心律失常最多(16.7%),其次为急性冠脉综合征(12.0%)和心力衰竭(9.1%);神经系统疾病以脑卒中为主(20.9%);呼吸系统疾病以重症肺炎为主(8.3%);消化系统疾病以消化道出血为主(4.4%).急诊危重症高发于冬季(12月为287例,1月为277例)及初春(3月为282例);日高发时段以午后及夜间居多,尤其是18时至23时(18时为163例,19时为173例,20时为172例,21时为186例,22时为167例,23时为169例).危重症患者在急诊抢救室平均治疗时间为1.5 d(最长23.0 d,最短6 min),其中85.6%的患者3 d内可分流离开抢救室,1.9%的患者在抢救室滞留超过7 d.305例(占9.6%)死亡患者中以老年人为主,平均年龄

益肾活血方通过miR-126/VEGF-Notch信号通路改善肾纤维化991-995

摘要:目的 探讨益肾活血方通过调控微小RNA-12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Notch(miR-126/VEGF-Notch)信号通路延缓肾纤维化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只雄性SD大鼠平均分为假手术(Sham)组、单侧输尿管结扎术(UUO)模型组、氯沙坦治疗组(50 mg·kg^-1·d^-1)以及高、中、低剂量益肾活血方治疗组(25.2、12.6、6.3 mL/kg).各治疗组于UUO制模结束当日开始灌胃给药,直至实验结束.术后7、14、21 d取大鼠左侧肾脏,用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于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计算肾纤维化评分;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肾组织miR-12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VEGFR-2)、Notch1的mRNA表达.结果 ① 病理结果:Sham组肾组织形态正常.UUO模型组肾小管扩张,肾间质炎性细胞增多,术后7 d即可见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并随时间延长程度逐渐加重;术后各时间点肾纤维化评分较Sham组明显增高.各治疗组肾脏肿胀程度、肾实质萎缩等均较UUO模型组有所改善;中、高剂量益肾活血方组和氯沙坦组术后7 d肾纤维化评分即明显低于UUO模型组(分:1.00±1.00、0.91±0.58、1.01±0.58比2.00±0.00,均P<0.01),而低剂量益肾活血方组肾纤维化评分与UUO模型组无明显差异.② RT-PCR结果:UUO模型组术后各时间点肾组织miR-126、VEGFA、VEGFR-2及Notch1的mRNA表达量均较Sham组明显升高.与UUO模型组比较,中、高剂量益肾活血方组和氯沙坦组术后7 d肾组织miR-126、VEGFA、VEGFR-2及Notch1的mRNA表达量即明显升高〔miR-126(2-ΔΔCt):0.465±0.067、0.639±0.092、0.404±0.069比0.132± 0.021,VEGFA(2-ΔΔCt):0.024±0.005、0.027±0.007、0.023±0.006 比 0.014±0.006,VEGFR-2(2-ΔΔCt):0.021±0.007、0.023±0.008、0.019±0.007 比 0.012±0.004,Notch1(2-ΔΔCt):0.017±0.004、0.020±0.005、0.018±0.005比0.007±0.004,均P<0.05〕,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