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12-1430/R 国内刊号
  • 2095-4352 国际刊号
  • 3.0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是中华医学会;天津市天和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9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国际交流、专题讨论、论著、研究简报、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临床病例讨论。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8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标准与指南
中国成人ICU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497-514

摘要:1前言 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患者处于强烈的应激环境之中,其常见原因包括:①自身严重疾病的影响:患者因病情严重难以自理,各种有创诊治操作,自身伤病的疼痛;②环境因素:患者被约束于病床上,灯光长明,昼夜不分,各种噪音(机器声、报警声、呼喊声等),睡眠剥夺,邻床患者的抢救或去世等。

中国灾难预防应急联盟蓝皮书515-517

摘要:2018年5月,由10家一级相关医疗健康学会和协会共同组成了中国灾难预防应急联盟。联盟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灾难医学救援体系应始于灾前、重于灾中、延于灾后;应本着聚举国之智、献克难之策、图复兴之业、解百姓之难的宗旨,遵循包容开放、开放合作、合作克难、克难共赢的准则,实现传承、整合、转化、开创中国灾难预防应急的未来。经联盟成员讨论,对联盟工作的原则、策略和方法形成初步共识,灾难预防应急原则倡导灾难前、灾难中和灾难后三部分链环共同构成的灾难预防应急理念;整合、转化现有的预防应急技术,创造更新的预防应急技术的研发策略;协力开拓灾难预防应急方法分为救援前、中、后的技术方法。

解读美国神经重症学会目标温度管理实施循证指南518-523

摘要:目标温度管理(TTM)常在神经重症中用于减少继发性神经损伤并改善预后,美国神经重症学会招募专家就其实施过程中的临床问题制定了循证指南,旨在帮助神经重症医师使用TTM。解读该指南,为读者深入理解TTM的实施提供帮助,从而有利于TTM的规范化实施以及TTM实施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解决。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默认
自然灾害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长期影响517-517

摘要:有研究人员对2010年2月27日智利大地震中的26位幸存老年人进行了随访调查,旨在了解自然灾害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长期影响。使用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ES-R)获得的数据显示: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此外,在随访中收集的数据表明,在灾害发生后的4年时间里,幸存者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

爱尔兰医疗队应对重大伤亡事件能力的评价分析517-517

摘要:一个国家对重大伤亡事件(MCEs)的应对能力与其医疗队伍的素质、救援人员与医院之间的沟通息息相关。为此,有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旨在评估爱尔兰医务人员在应对MCEs时的准备情况。研究者制定了一个包含53项内容的调查表,并对爱尔兰救援人员和医务人员进行抽样调查。

本刊常用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548-548

本刊常用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553-553

氟哌啶醇不能预防危重患者谵妄的发生563-563

摘要:对于危重患者,特别是谵妄高风险患者,预防性使用氟哌啶醇的效果尚不明确。为此,荷兰学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该研究在荷兰21个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进行,有1-789例危重患者参与研究。研究人员将受试对象随机分为3组,分别每天接受3次1 mg氟哌啶醇(n=350)、2 mg氟哌啶醇(n=732)或安慰剂(n=707)治疗。主要评价指标为患者28 d生存率;其他评价指标包括28 d谵妄发生率、无谵妄天数、无昏迷天数、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等。结果显示:受试者平均年龄66.6岁,全部完成试验,其中1 mg氟哌啶醇组因效果不显著而提前终止。

电子设备技术用于监测消防队员和救援队成员的热暴露风险563-563

摘要:消防队和救援队成员往往需要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如果不及时干预,极端的高温环境可能引起机体衰竭甚至致命。如果有一种装置可以通过监控作业或救援期间救援人员的机体反应,并在达到参考指示器临界值时向救援者及时预警,将大大降低救援人员的风险。为此,有学者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测试新研制的救生员应变信号装置监测的数据与机体生理反应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严重脓毒症患儿中的应用577-577

摘要:分析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在严重脓毒症患儿中的临床疗效,为CBP的应用奠定基础,我国研究者开展了一项对照试验。该研究共纳入120例严重脓毒症患儿,根据研究对象委托人的意愿被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CBP。分别于患儿入院时及入院后72 h测定循环及呼吸相关参数;同时还测定了白细胞计数、炎性因子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评估了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儿呼吸和循环相关参数显著改善(均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IL-8、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有一定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均P〈0.05);此外,治疗组白细胞计数和CRP水平也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5)。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CBP可显著改善严重脓毒症患儿呼吸和循环功能,其可能机制是通过消除炎性因子实现的。

社区获得性脓毒症患儿的流行病学调查582-582

摘要:脓毒症是非选择性入住小儿重症加强治疗病房(PICU)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有关影响脓毒症患儿预后因素的有关研究较少。为此,有研究人员对社区获得性脓毒症患儿进行了研究调查,旨在筛选出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数据收集自一个多中心队列研究,该研究旨在评估脓毒症易感性和(或)严重程度的遗传决定因素。研究对象为2012年7月至2016年1月收住于7个欧洲国家52个PICU的795例社区获得性脓毒症患儿。主要评价指标为患儿院内病死率;其他次要评价指标包括28 d非P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及后遗症情况。结果显示:有35%的脓毒症患儿(n=278)无确定的原发性感染灶,23%(n=182)为脑膜炎/脑炎,19%(n=149)为肺炎。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述评
前置与机动:如何在空中抢救室或ICU中救死扶伤?524-525

摘要:航空医疗作为陆地、水面和空中“三位一体”医疗急救网络的后起之秀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在被人们所认知。航空器特别是旋翼机(直升机)无与伦比的机动与通行优势,在救死扶伤尤其是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由此衍生出新的医疗运行模式。如何适应形势发展与时代进步,发挥航空医疗优势,提高服务效率水平,唯有加强学习,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善于总结,才能与时俱进。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专题论坛
国际灾难医学救援信息监测系统的启示526-530

摘要:目的详细分析国际灾难医学救援信息监测系统(SPEED系统),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灾难医学救援信息监测系统提供实际借鉴意义。方法详细分析灾难医学救援信息监测场景下的SPEED系统,从SPEED系统的设计、工作流程、系统实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并提出SPEED系统对我国灾难医学救援信息监测工作的启示。结果SPEED系统是一个针对灾难发生早期的信息监测系统,对灾难所引起的疾病、生命健康趋势提供监测,有着完善的数据收集机制、全面的人员培训体系、完备的系统功能,以及涉及多层次、多区域、多部门的实施策略,是灾难医学救援及管理人员及时获取信息的有力工具。在灾难医学救援领域,我国目前类似面向公众的信息监测系统仍未完善。结论学习参考SPEED系统的设计流程与建立模式,可以为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灾难医学救援信息监测系统提供参考。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危急重症监护数据库MIMIC-Ⅲ疾病谱分析531-537

摘要:目的深度解析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患者疾病谱,为基于MIMIC-数据库解决临床科研问题的临床医生及工程师提供相关数据参考。 方法利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探究MIMIC-数据库中各年龄层患者(不包括新生儿)疾病及急症分布特点;基于相同方法,分析新生儿孕周、体重、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住院时间等数据的分布特点。结果MIMIC-数据库中首次入院46-428例患者,49?214例次ICU记录。其中男性26-076例,女性20?352例;中位年龄为60.5(38.6,75.6)岁;分布在61-80岁的患者最多。疾病谱分析中,第一诊断以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占比最大(占32%),其次为损伤和中毒(占14%)、消化系统疾病(占8%)、肿瘤(占7%)、呼吸系统疾病(占6%)等。循环系统疾病中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占比最大(占42%),患者比例随年龄增加到60-70岁达最大值后逐渐下降;而脑血管疾病患者比例则随年龄增长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并且是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占22.5%)。损伤和中毒患者随年龄增加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消化系统疾病较总人群分布偏年轻化(50-60岁者最多),非感染性肠炎和结肠炎是其主要死亡原因(ICU病死率18.3%)。在感染患者中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占34%),但循环系统感染是其主要死亡原因(ICU病死率25.6%)。监护室新生儿中早产儿占82%,随孕龄增加,ICU住院时间减少,且病死率下降。 结论通过对MIMIC-数据库患者疾病谱进行深度解析,能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一定数据参考,利于先期掌握研究目标对象的体量和分布概况以及开展下一步研究,同时可了解探索性数据分析技术在医疗数据分析领域的重要作用,为利用电子健康档案进行数据研究提供便利。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重症感染
成人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及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538-543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优化给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选择2013年7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革兰阳性(G+)菌感染并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成人患者。根据肌酐清除率决定给药剂量,并结合监测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和患者的治疗反应调整万古霉素给药方案,同时记录给药前后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如病原菌清除情况、血常规、肝肾功能、不良反应等,分析万古霉素治疗G+菌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共收集8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男性占67.42%;年龄(50.5±17.9)岁;以血流感染为主(占61.80%),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占17.98%);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39.33%;细菌清除率为89.89%(80/89);综合治疗有效率为77.53%(69/89)。致病菌最低抑菌浓度(MIC)〈2 mg/L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0.30%(53/66),MIC≥2 mg/L者为69.57%(16/2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9,P=0.288)。万古霉素谷浓度〈10 mg/L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2.92%(35/48),谷浓度≥10 mg/L者为82.93%(34/41),二者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1.272,P=0.259)。89例患者中有4例治疗后出现万古霉素相关肾毒性损伤,肾毒性损伤发生率为4.49%,该4例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为17.22-28.53 mg/L;33例发生肝功能异常,其中以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为主;2例治疗过程中出现白细胞减少;2例出现皮疹。结论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致病菌MIC可能与G+菌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没有相关性;但是当万古霉素谷浓度超过15 mg/L时肾毒性损伤发生率明显升高。 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OPC-16007920。

qSOFA评分对ICU感染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来自真实世界的17年观察性研究544-548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对重症医学科(ICU)感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解放军第四0一医院ICU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就诊24 h内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的最差值,计算qSOFA、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记录ICU预后。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3种评分系统预测感染患者预后的效能。结果排除数据资料不完善、癌症及免疫抑制患者,最终纳入1-059例成人感染患者,其中男性679例,女性380例;平均年龄(72.57±16.06)岁;ICU死亡374例,病死率为35.32%。ROC曲线分析显示,APACHEⅡ、SOFA、qSOFA评分预测感染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3、0.744、0.662。虽然qSOFA预测预后的AUC明显小于另2种评分系统(均P〈0.05),但其仍具有一定预测能力。根据约登(Youden)指数确定qSOFA评分对患者预后预测的最佳截断值为2分,敏感度为71.65%,特异度为53.87%,阳性似然比为1.55,阴性似然比为0.53,阳性预测值为0.426,阴性预测值为0.799,准确性为59.62%。ICU感染患者病死率随qSOFA评分增高而升高,不同qSOFA评分患者间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605,P=0.000)。根据qSOFA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两组,qSOFA≥2分组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高于qSOFA〈2分组〔优势比(OR)=2.767,95%可信区间(95%CI)=2.116-3.617,P=0.000〕。 结论qSOFA、SOFA和APACHEⅡ评分均可预测感染患者的预后;qSOFA评分因快速获取的优势,可望作为判断ICU感染患者预后的快捷而简便工具。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心肺复苏(CPR)
对比腹部提压CPR与胸外按压CPR对窒息性心脏停搏患者术后脑功能预后的影响549-553

摘要:目的比较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AACD-CPR)与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术(STD-CPR)对窒息所致心脏停搏(CA)患者术后脑功能的预后。 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因溺水、异物吸入等窒息引起的CA成人患者。在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ACD-CPR组和STD-CPR组。于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1、6、12、24、48 h抽取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S100B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3个月后行脑功能分级(CPC分级)。 结果共入选183例患者,其中CPR后ROSC 78例;剔除CA〉8 min、抢救时间〉1 h者,最终纳入69例ROSC患者(STD-CPR组36例,AACD-CPR组33例)。两组ROSC后血S100B蛋白和NSE水平逐渐升高,均于6 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AACD-CPR组ROSC后各时间点S100B蛋白和NSE含量均明显低于STD-CPR组〔S100B蛋白(μg/L):1 h为1.62±0.52比1.88±0.46,6 h为1.71±0.41比2.02±0.58,12 h为1.24±0.37比1.52±0.59,24 h为1.05±0.23比1.28±0.37,48 h为0.82±0.29比1.05±0.36;NSE(μg/L):1 h为24.76±3.02比26.78±4.29,6 h为58.78±5.58比61.68±5.44,12 h为53.87±4.84比56.78±5.68,24 h为40.96±3.52比43.13±4.50,48 h为33.23±2.89比35.54±3.44,均P〈0.05〕。AACD-CPR组患者3个月后CPC分级明显低于STD-CPR组(平均秩次:28.86比42.46,Z=-3.375,P〈0.001)。 结论对于因窒息所致的CA患者,AACD-CPR比STD-CPR更有利于脑功能的恢复。

两种脑电图监测技术预测CPR后昏迷患者不良预后的准确性比较554-557

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分级与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模式分级对心肺复苏(CPR)后昏迷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准确性。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7 d内非低温治疗且完成EEG监测的CPR后昏迷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EEG分级和aEEG模式分级。根据发病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GOS 1~2级)和预后良好组(GOS 3-5级),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aEEG模式分级和EEG分级对不良预后的预测能力。 结果共纳入54例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53.9±19.3)岁;EEG Young分级中,1级17例(占31.5%),2-5级4例(占7.4%),6级33例(占61.1%);aEEG模式分级中,慢波增多模式(1级)26例(占48.1%),全面抑制模式(4级)23例(占42.6%),癫痫持续状态模式(2级)4例(占7.4%),爆发-抑制模式(3级)1例(占1.9%)。发病后3个月预后不良36例,其中死亡26例,持续植物状态10例;预后良好18例,其中严重神经功能残疾16例,中度神经功能残疾2例。不同预后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缺氧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后不良组患者意识障碍程度重于预后良好组〔GCS(分):4.1±1.7比5.0±2.1,P〈0.05〕。一致性检验显示,不同医师对EEG分级及aEEG模式分级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917和0.932)。ROC曲线分析显示,aEEG和EEG分级预测CPR后昏迷患者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5和0.720(均P〈0.01)。aEEG模式分级最佳截断值为2.5时,敏感度为79.3%,特异度为77.4%,阳性似然比为3.508,阴性似然比为0.267;EEG分级最佳截断值为4.5时,敏感度为82.8%,特异度为61.3%,阳性似然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