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12-1430/R 国内刊号
  • 2095-4352 国际刊号
  • 3.0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是中华医学会;天津市天和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9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国际交流、专题讨论、论著、研究简报、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临床病例讨论。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7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CPR与重症心脏专题
中国CPR共识与美国CPR指南865-870

摘要:通过对《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与《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定义的"共识"与"指南"、定位的"被施救者"与"施救者"、定性的"生存环"与"生存链"、定量的"广义存活率"与"狭义存活率"、定式的"立体思维"与"平面思维"5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试图从中西方视野准确把握心肺复苏(CPR)的精髓,为人们提供重要参考.《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是使美国CPR指南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和升华,该共识提出了心搏骤停(CA)前期的预防、预识、预警的"三预"方针;CA中期的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的"三化"方法;CA后期的复生、超生、延生的"三生"方略,是中国学者为世界贡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方位、全过程、全立体的中国智慧和方案.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2013至2016年上海市心室纤颤患者院前急救分析871-876

摘要:目的 分析上海市心室纤颤(室颤)患者院前急救现状及复苏相关因素,探讨提高复苏成功率的相关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接诊的院外室颤患者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院前急救时间、院前复苏及最终复苏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复苏成功相关的因素.结果 2013至2016年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接收可疑心源性心搏骤停患者21096例,室性心动过速(13例)、心室停搏(20995例)患者均予排除,最终纳入88例院前室颤患者,其中男性62例,女性26例;年龄(63.22±16.15)岁;目击者行心肺复苏(CPR)者仅21例(占23.86%);白天(08:00至20:00)呼救57例,夜间呼救31例;急救中心接到求救电话至急救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响应时间)为(6.47±4.13)min,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至离开现场的时间(现场时间)为(14.76±10.88)min,急救人员离开现场至到达医院急诊的时间(转运时间)为(5.95±4.00)min,4年间以及白天与夜间的院前急救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13至2016年院前复苏成功率逐年降低〔分别为95.65%(22/23)、87.50%(14/16)、83.33%(20/24)、80.00%(20/25),χ2=1.895,P=0.595〕,最终复苏成功率逐年升高〔分别为21.74%(5/23)、31.25%(5/16)、37.50%(9/24)、40.00%(10/25),χ2=2.862,P=0.413〕.进行1次、2次、≥3次除颤的室颤患者院前复苏成功率分别为35.23%(31/88)、23.08%(12/52)、89.19%(33/37;χ2=42.811,P=0.000),说明多次除颤可显著增加院前复苏成功率.最终复苏成功组现场时间明显短于未成功组(min:10.85±8.83比16.79±11.36,t=2.367,P=0.020),心电监护仪记录室颤至恢复室上性心律的时间(复苏成功用时)明显短于未成功组(min:3.24±3.17比7.43±6.64,t=3.175,P=0.002),说明用时越短,最终复苏成功率越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苏成功用时长是院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学术活动预告
中国危重病医学研究论坛(CCCRF)会议通知876-876

摘要:历经20多年潜心培育,中国重症医学研究已初步显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较高水平科研项目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被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期刊发表。然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重症医学研究仍差距巨大,不仅科研工作开展缺乏普遍性,高质量重症医学相关研究更是凤毛麟角。面对新挑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讨论决定,以创办“论坛”的形式搭建科研交流平台.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时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877-881

摘要:目的 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时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急诊科救治的急诊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EMI患者病例资料.以急性胸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立前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的患者作为A组;以救治体系建立后的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的患者作为B组.记录患者发病-球囊扩张(S2B)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2B)时间、入门-球囊扩张(D2B)时间,以及90 d终点事件(包括心力衰竭、全因死亡及其他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立与90 d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入选221例STEMI患者,A组83例,B组138例.与A组比较,B组S2B时间、FMC2B时间和D2B时间均明显缩短〔S2B时间(min):180(140,210)比201(154,225),FMC2B时间(min):89(78,100)比94(83,107),D2B时间(min):66(62,70)比85(72,99),均P〈0.05〕,90 d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心力衰竭:20.3%比32.5%,全因死亡:1.4%比7.2%,其他相关不良事件:23.2%比36.1%,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立可以减少90 d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心力衰竭:优势比(OR)=1.904,95%可信区间(95%CI)=0.968~1.004,P=0.048;全因死亡:OR=11.724,95%CI=0.955~1.048,P=0.013;其他相关不良事件:OR=1.925,95%CI=1.049~3.530,P=0.034〕.结论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能有效缩短STEMI患者的急诊救治时间,减少90 d心力衰竭、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院前低温治疗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存活率及神经功能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882-886

摘要:目的 评价院前低温治疗对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存活率及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ScienceDirect、Embase、Highwire、Cochrane图书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7年3月发表的,评价院前低温治疗对OHCA患者存活率及神经功能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按照标准进行文献筛选,由2名研究员独立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4.3软件进行Meta分析,用漏斗图分析文献的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8项研究3555例患者,其中接受院前低温治疗者1804例,入院后接受常规低温治疗者1751例.Meta分析显示,与入院后低温治疗比较,院前低温治疗并不能提高OHCA患者的存活率〔优势比(OR)=1.00,95%可信区间(95%CI)=0.85~1.18,P=0.99〕,也不能改善神经功能预后(OR=0.97,95%CI=0.80~1.16,P=0.71),但可显著降低入院时体温〔加权均数差(SMD)=-0.88,95%CI=-1.03~-0.73,P〈0.00001〕.漏斗图提示8项研究无发表偏倚,但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偏少,并不能完全排除发表偏倚.结论 院前低温治疗可以降低OHCA患者入院时体温,但并不能改善患者的存活率及神经功能预后.

心肺脑复苏后患者振幅整合脑电图对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价887-892

摘要:目的 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在早期评价心肺脑复苏(CPCR)患者脑功能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成人CPCR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CPCR后住院时间、复苏时长、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72 h内aEEG数据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主要临床结局为发病后3个月的脑功能预后〔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评分(CPC)〕.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aEEG与GCS之间及其与脑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用Logistic回归分析aEEG和GCS对脑功能预后的影响;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aEEG和GCS对脑功能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 共纳入31例CPCR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1.84±16.96)岁,复苏时长(19.42±10.79)min,住院时间(14.84±10.86)d,APACHEⅡ评分(19.29±6.42)分;aEEGⅠ级(正常振幅)7例,Ⅱ级(轻中度异常振幅)13例,Ⅲ级(重度异常振幅)11例;GCSⅠ级(9~14分)7例,Ⅱ级(4~8分)14例,Ⅲ级(3分)10例;存活19例,死亡12例;脑功能预后良好(CPC 1~2分)8例,脑功能预后不良(CPC 3~5分)23例.不同脑功能预后两组间年龄、性别、复苏时长、住院时间及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EEG分级和GCS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显示,aEEG和GCS分级越高,CPCR患者脑功能预后越差(均P-trend〈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aEEG与GCS存在中度相关(r=0.6206,P=0.0003);aEEG、GCS均与脑功能预后呈正相关(r1=0.7796、P1〈0.0001,r2=0.7021、P2〈0.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因素分析中,aEEG和GCS对早期脑功能预后均有显著影响〔aEEG的优势比(OR)=37.234,95%可信区间(95%CI)=3.168~437.652,P=0.004,GCS的OR=12.333,95%CI=1.992~76.352,P=0.007〕;多因素分析中,仅aEEG对早期脑功能预后有显著影响(OR=26.932,95%CI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常用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892-892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脑灰白质比评估呼吸和心搏骤停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预后的价值893-896

摘要:目的 探讨脑灰白质比(GWR)对呼吸、心搏骤停复苏后昏迷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选择2013年2月至2016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收治的呼吸、心搏骤停经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且昏迷的患者,所有患者复苏后均接受目标温度管理,并于ROSC后5 d内进行头颅CT扫描,按特定层面(基底节层面、卵圆中心层面)特定位点(尾状核、壳核、胼胝体、内囊后肢、内侧皮质、中央白质)的CT值计算GWR;以治疗3个月后的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评分(CPC)将患者分为中枢神经系统预后良好组(CPC 1~3分)和预后不良组(CPC 4~5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不同层面GWR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最终纳入43例患者,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龄(63±15)岁;神经预后良好14例,预后不良29例.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基底节层面脑灰白质比(GWRbg)、平均脑灰白质比(GWRav)均显著降低(1.064±0.103比1.163±0.818,1.068±0.087比1.128±0.071,均P〈0.05),半卵圆及大脑皮质上部层面脑灰白质比(GWRc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72±0.077比1.092±0.075,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GWRbg、GWRav可评估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预后,而GWRce无此作用.GWRbg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56,95%可信区间(95%CI)=0.607~0.905,P=0.007,最佳临界值为1.13时,敏感度71.4%,特异度69.0%;GWRav的AUC=0.701,95%CI=0.532~0.869,P=0.035,最佳临界值为1.13时,敏感度71.4%,特异度65.5%;GWRce的AUC=0.590,95%CI=0.405~0.775,P=0.344.结论 对于行目标温度管理的呼吸、心搏骤停患者而言,GWR较高的患者有良好的中枢神经系统预后,GWR可为患者预后和临床决策提供帮助,尤其是GWRbg.

降钙素原对心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感染的早期预测价值897-901

摘要: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对体外循环(CPB)心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感染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CPB心脏外科术后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手术类别和术中指标,ICU期间的治疗情况,术后28 d病死率和住院病死率,入ICU即刻及术后1、3、5 d血浆PCT水平.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并进行指标差异比较;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不同时间点血浆PCT水平对患者术后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纳入82例患者,25例(30.5%)诊断为肺部感染.所有患者血浆PCT水平于术后1 d达峰值,术后5 d明显下降.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入ICU即刻及术后1、3、5 d血浆PCT水平均显著升高〔μg/L:10.0(6.0,64.5)比5.0(1.0,10.0),31.0(10.0,116.2)比5.0(1.0,10.0),34.7(10.0,60.4)比2.9(0.7,9.3),15.8(7.7,29.4)比0.7(0.5,2.6),均P〈0.01〕.入ICU即刻及术后1、3、5 d血浆PCT水平预测CPB心脏外科术后伴有SIRS表现重症患者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0.82、0.86、0.91(均P〈0.01),临界值分别为6.8、9.4、9.2和3.9μg/L时,敏感度分别为76.0%、84.0%、79.2%、88.0%,特异度分别为66.7%、68.4%、75.4%、78.9%.结论 CPB心脏外科术后伴有SIRS重症患者血浆PCT水平明显升高,与感染发生密切相关.不同时间点血浆PCT水平超出临界值可提示出现感染,有助于术后早期预测感染的发生.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常用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901-901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线粒体分裂蛋白1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902-906

摘要:目的 探讨线粒体分裂蛋白1(Drp1)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IRI模型组、Drp1抑制剂组,每组8只.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缺血30 min、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进行结扎.Drp1抑制剂组于术前15 min静脉注射1.2 mg/kg线粒体分裂抑制剂1(mdivi-1).复灌3 h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血清心肌酶、线粒体膜电位、过氧化氢(H2O2)、活性氧簇(ROS)、ATP生成等.处死大鼠取心脏,测定梗死面积与缺血面积比值(AI/AAR),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测定心肌组织Drp1和细胞色素C(Cyt C)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IRI模型组左室舒张期末压(LVED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AI/AAR、H2O2、ROS、Drp1蛋白、胞质Cyt C水平明显增加,左室收缩期末压(LVESP)、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线粒体膜电位、ATP生成、线粒体Cyt C表达量均明显下降.与IRI模型组比较,Drp1抑制剂组LVEDP明显下降〔mmHg(1 mmHg=0.133 kPa):8.83±1.20比16.48±1.80〕,LVESP、EF、FS明显增加〔LVESP(mmHg):116.80±9.78比87.80±8.82,EF:0.78±0.11比0.58±0.07,FS:(48.6±4.1)%比(32.4±3.2)%〕;心肌酶、H2O2、ROS均明显降低〔cTnI(ng/L):31.9±8.8比49.2±13.7,CK-MB(U/L):4.83±1.30比7.48±2.20,LDH(U/L):1327.80±280.20比1858.80±324.80,H2O2:6.40±1.40比8.90±1.50,ROS:41916.3±6295.3比65182.6±3777.8〕,AI/AAR明显减小(0.38±0.01比0.62±0.01),线粒体膜电位和ATP生成量明显增加〔线粒体膜电位:0.78±0.13比0.38±0.07,ATP(μmol/g):150.8±12.3比103.7±8.4〕,Drp1表达明显降低(0.50±0.02比0.79±0.05),线粒体Cyt C表达明显增加(0.64±0.04比0.21±0.01),胞质Cyt C表达明显降低(0.48±0.03比0.78±0.04),差异均有统计�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院外心搏骤停幸存者的目标温度管理:持续24h还是48h?906-906

摘要: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推荐,对无意识心搏骤停(CA)患者进行33—36℃目标温度管理(TTM)至少24h,但TTM的最佳持续时间尚不确定。那么,与目前推荐的标准24hTTM相比,在33℃下TTM48h能否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神经预后结局?为此,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对象为2013年2月16日至2016年6月1日6个欧洲国家的10家大学附属医院共10个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355例院外心搏骤停(OHCA)且无意识的患者。

不同的目标温度管理对心搏骤停患者血糖稳态和预后的影响906-906

摘要:糖代谢紊乱和血糖波动与危重病患者预后较差有关,目标温度管理(TTM)可以改变血糖稳态。近期,有研究人员对一项多中心的TTM临床试验进行了事后分析,旨在分析心搏骤停(CA)后TTM33℃组或36℃组患者血糖浓度和血糖波动情况与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研究对象为欧洲和澳大利亚36个地区的939例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主要评价指标是6个月后的神经系统预后,以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评分(CPC)评价。研究人员采用非参数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混合效应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大黄萃取液对兔CPR后肾脏NGAL及IL-18表达的影响907-910

摘要:目的 探讨大黄萃取液对心搏骤停(CA)兔心肺复苏(CPR)后肾损伤的预防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24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复苏模型组和大黄预处理组,每组8只.大黄预处理组在制模前连续灌胃大黄萃取液5 mL·kg-1·d-17 d;假手术组、复苏模型组则连续灌胃生理盐水10 mL/d 7 d.连续干预7 d后针刺心底和心尖部,用50 V交流电刺激诱发心室纤颤(室颤)制备CA-CPR动物模型.于复苏成功后2 h处死复苏模型组和大黄预处理组动物,假手术组动物于麻醉后直接处死;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Cr)水平,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复苏模型组和大黄预处理组血清BUN、Cr水平均明显增加〔BUN(mmol/L):15.53±3.90、10.51±3.16比7.03±2.23,Cr(μmol/L):137.20±12.23、86.80±7.67比66.39±5.47,均P〈0.05〕;而大黄预处理组血清BUN和Cr水平则较复苏模型组明显降低〔BUN(mmol/L):10.51±3.16比15.53±3.90,Cr(μmol/L):86.80±7.67比137.20±12.23,均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肾组织NGAL、IL-18主要表达于肾小球及肾小管细胞胞质中,复苏模型组和大黄预处理组阳性表达面积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NGAL(μm2):208.26±7.58、136.74±5.33比98.93±7.83,IL-18(μm2):256.48±4.64、113.22±6.98比77.06±6.47,均P〈0.05〕;而大黄预处理组NGAL、IL-18表达均较复苏模型组明显减少 〔NGAL(μm2):136.74±5.33比208.26±7.58,IL-18(μm2):113.22±6.98比256.48±4.64,均P〈0.05〕.结论 CA可导致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大黄萃取液可减少CPR后兔肾组织中NGAL、IL-18表达,对CPR后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施救者的性别对实施CPR效果的影响:一项前瞻性随机模拟研究910-910

摘要:施救者的性别对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影响鲜为人知,这可能会对将来的教学方向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有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前瞻I生随机模拟研究,旨在比较女性与男性施救人员在CPR过程中具体操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差异。该研究在瑞士巴塞尔大学医院医疗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的高保真病人模拟中心完成。参与的志愿者为216名医学院学生(女性108名,男性108名)。

体重波动过大会增加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910-910

摘要:体重波动是无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和冠状动脉(冠脉)事件的危险因素,但目前尚不明确体重波动是否会影响冠脉疾病患者的临床结局。为此,有研究人员对9509例冠心病患者的基线体重及其体重波动进行了研究随访。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所有冠脉事件(如冠心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复苏、血运重建或心绞痛);其他评价指标包括所有心血管事件(如综合冠脉事件、脑血管事件、外周血管疾病或心力衰竭)、死亡、心肌梗死或中风。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吸入氢气能减轻兔心搏骤停后心肌损伤911-915

摘要:目的 探讨氢气(H2)干预对兔心搏骤停(CA)后心肌损伤及心功能不全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雄性新西兰白兔分为吸入H2治疗组和空气对照组,每组30只.两组均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采用电刺激心外膜法建立兔CA模型,CA 6 min后进行心肺复苏(CPR),待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停机.H2治疗组置于含2%H2空气的笼中饲养,持续至ROSC 72 h;空气对照组则吸入100%空气72 h.观察72 h后动物存活情况;记录CA前及ROSC后的心率和室性期前收缩(室早)发生数,测定全血心肌肌钙蛋白I(cTnI)、左室射血分数(LVEF)、B型钠尿肽(BNP)、血乳酸(Lac)水平;电镜下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两组均有28只动物ROSC;ROSC 72 h时,H2治疗组存活动物数多于空气对照组(只:15比7,χ2=4.791,P=0.029).ROSC初期,两组动物心率减慢、室早发生数增多,之后逐渐恢复;ROSC 48 h,H2治疗组心率较空气对照组恢复更快(次/min:319±63比362±40,P〈0.05);ROSC 72 h,H2治疗组室早发生数较空气对照组明显减少(次/min:9.1±4.3比15.0±8.0,P〈0.05).ROSC后两组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及心功能不全,随时间延长均有所恢复.与空气对照组比较,H2治疗组ROSC 24 h BNP水平明显降低(ng/L:385±98比488±174,P〈0.05);ROSC 48 h cTnI和Lac明显降低〔cTnI(μg/L):1.83±0.68比2.83±0.98,Lac(mmol/L):5.5±1.6比7.9±2.6,均P〈0.01〕,72 h LVEF略增加(0.690±0.040比0.650±0.041,P=0.051).电镜下观察显示,H2治疗组心肌组织病理改变较空气对照组减轻.结论 吸入H2可减轻CA兔心肌损伤,缩短心肌顿抑及功能障碍的病程,改善组织灌注,提高动物存活率.

HMGB1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质网应激的影响916-920

摘要: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内质网应激(ERS)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I/R模型组、基因沉默(HMGB1-siRNA)组和空载体(Scrambled-siRNA)组,每组10只.结扎冠状动脉(冠状)血流30 min、再灌注2 h建立心肌I/R损伤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不进行结扎.各组分别于术前24、12、0 h采用水压法经尾静脉相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HMGB1-siRNA或Scrambled-siRNA混合液各1 mL进行预处理;再灌注2 h后取血并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水平;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损伤部位HMGB1蛋白表达;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心肌组织HMGB1以及ERS相关因子,如糖调节蛋白78(GRP78)、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2(caspase-12)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I/R可使大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HMGB1阳性细胞以及心肌组织GRP78、CHOP、caspase-12的蛋白和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HMGB1-siRNA预处理后可致大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较I/R模型组明显降低〔TNF-α(ng/L):783.4±203.4比963.9±214.1,IL-6(ng/L):358.8±94.8比452.3±103.7,IL-8(ng/L):180.5±73.6比347.3±90.3,均P〈0.05〕,HMGB1阳性细胞以及心肌组织GRP78、CHOP、caspase-12的蛋白和mRNA表达也明显低于I/R模型组(HMGB1蛋白:1.59±0.26比3.21±0.40,GRP78蛋白:2.59±0.28比4.21±0.42,CHOP蛋白:2.01±0.23比3.21±0.43,caspase-12蛋白:1.48±0.22比3.01±0.48;HMGB1 mRNA:2.35±0.26比4.67±0.45,GRP78 mRNA:6.59±0.26比11.21±0.40,CHOP mRNA:2.01±0.43比5.21±0.63,caspase-12 mRNA:4.48±0.32比8.41±0.52,均P〈0.05).Scrambled-siRNA组各指标与I/R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