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12-1430/R 国内刊号
  • 2095-4352 国际刊号
  • 3.0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是中华医学会;天津市天和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9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国际交流、专题讨论、论著、研究简报、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临床病例讨论。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7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多黏菌素E对重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一项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体外研究385-389

摘要:目的评价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MS)对感染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或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重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筛选安徽省细菌耐药监测中心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收集的全省35家二级及以上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分离的321株PDR—AB及204株PDR—PA,采用E试验检测多黏菌素E对PDR—AB及PDR—P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CMS的3种给药方案(1MUq8h、2MUq8h、3MUq8h,MU为百万单位)达到药效学目标[24h药一时曲线下面积/MIC比值(AUC24/MIC)〉60]及出现药物相关性肾损伤的可能性,每种给药方案的模拟均依据患者的肾功能水平[肌酐清除率(CLCr)分别为〈60、≥60—90、≥90-120mL/min]进行分层分析。计算给药方案在特定MIC值获得的目标概率,即达标概率(PTA);并计算菌株群体对目标阈值的期望概率,即累积反应分数(CFR),选择其数值/〉90%或≥80%作为最佳给药方案或次优给药方案;采用3种给药方案的稳态平均血药浓度达到4mg/L以上的概率间接反映肾损伤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多黏菌素E对321株PDR—AB及204株PDR—PA均敏感,对PDR—AB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0.5mg/L和1.0mg/L,对PDR—PA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0.5mg/L和1.5mg/L。采用建议剂量CMS(1MU q8h)治疗CLCr〈60mL/min患者时,可获得较为理想的CFR(CFR—AB、CFR—PA分别为89.78%和81.06%),但伴随肾损伤的可能性高达32.51%,且对于MIC≥1mg/L的菌株仍无法达到理想的疗效(PTA〈66.56%);而该方案对于CLCr≥60—120mL/min的患者无法获得满意的CFR(CFR—AB为56.97%。69.31%,CFR—PA为44.76%~56.94%)。当CMS剂量增加至2MUq8h时,CLCr≥60~120mL/min的患者可以获得较高的CFR(77.45%~92.87%)和较低的肾损伤发生风险(〈0.15%),但对于MIC≥1mg/

艾司洛尔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预后影响的研究390-395

摘要:目的评估应用艾司洛尔控制心室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炎性介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中日友好医院重症医学科2014年8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液体复苏及其他治疗24h后应用随机信封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持续24h静脉泵入艾司洛尔,起始剂量为0.05mg·kg^-1·h^-1,控制心室率在95次/min以内或较入组时下降20%以上;对照组持续24h静脉泵入生理盐水3mL/h。比较两组患者入组后0、1、4、8、12、24、48h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入组后0、12、24h血清炎性介质、血乳酸(Lac)的变化,以及28d病死率。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7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排除12例不能除外急性心肌梗死(AMI)或急性左心衰竭及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患者,4例患者因不能耐受最小剂量艾司洛尔、放弃治疗或24h内死亡而提前终止试验,最终共60例患者纳入分析,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以及感染来源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用药后1、4、48h心室率明显降低(次/min:97.4±16.5比110.9±19.6,95.2±15.3比105.1±17.9,86.4±12.1比97.2±22.6,均P〈0.05),心排血指数(CI)在8、24、48h明显增加(mL·s^-1·m^-2:57.2±13.5比46.5±11.0,57.7±15.7比48.7±14.7,61.2±16.5比51.5±14.7,均P〈0.05),每搏量指数(SVI)在4、8、24h明显增加(mL/m^2:34.1±6.9比29.0±8.7,35.0±6.1比28.8±9.6,383±10.1比31.9±13.2,均P〈0.05);试验组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在24h明显高于对照组(ng/L:0.15±0.06比0.13±0.05,P〈0.01)。两组各时间�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血液透析患者游离和总硫酸对甲酚水平与感染相关性住院风险的关系395-395

摘要:已有研究表明,硫酸对甲酚(PCS)是一种与蛋白结合的尿毒症毒素,最近研究发现,PCS和硫酸吲哚酚(IS)水平升高的透析患者预后较差。为此,美国研究者对2项队列研究进行了分析,旨在了解PCS和IS水平与因感染住院及脓毒症的相关性;2项队列研究分别为:终末期。肾病最佳治疗选择研究(CHOICE队列研究),纳入1995年至1998年464例血液透析患者,平均随访3.4年;血液透析研究(HEMO队列研究),纳入1995年至2000年495例血液透析患者,平均随访4.4年。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经鼻高流量氧疗对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396-402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对呼吸衰竭(呼衰)患者的有效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科学网(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2017年3月31日以前公开发表的关于HFNC对呼衰患者疗效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或队列研究,并通过纳入文献的参考艾献进行引证检索。对照组采用面罩氧疗(FM)或无创正压通气(NIPPV),试验组采用HFNC;主要结局指标包括气管插管率、舒适度,次要结局指标为住院病死率。纳入文献的质量由2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循证医学研究人员完成,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采用漏斗陶进行各研究间的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其中RCT15篇,队列研究2篇;共3909例患者,HFNC组1907例,对照组2002例(FM1068例、NIPPV93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呼衰患者气管插管率方面,HFNC较FM有明显的优势[优势比(OR)=0.51,95%可信区间(95%CI)=0.29~0.89,P=0.02],而与NIPPV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0,95%CI=0.54~1.17,P=0.25);两个亚组合并分析显示,与FM/NIPPV相比,HFNC在降低呼衰患者气管插管率方面有明显优势(合并OR=0.66,95%CI=0.47~0.94,P=0.02)。在患者舒适度方面,与FM相比,呼衰患者更容易接受HFNC[标准化均数差(SMD)=-0.41,95%CI=-0.56--0.26,P〈0.00001]。在住院病死率方面,HFNC与FM(OR:0.82,95%CI=0.55~1.24,P=0.35)或NIPPV(OR:0.66,95%CI=0.37~1.17.P=0.16)羊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个亚组合并分析后结果仍未发生改变(合并OR=0.75,95%CI=0.54~1.05,P=0.09),漏斗图分析结果显示,纳入文献中有关气管插管率的研究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容量超负荷对血液透析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402-402

摘要:最近,波兰学者进行了一项队列研究,旨在了解单次血液透析对患者动脉僵硬度、容量超负荷状态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该队列研究纳入了71例平均年龄为(64±16)岁的血液透析患者,通过测定脉搏波传播速度(PWV)来反映动脉僵硬度。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循环的影响402-402

摘要:液体复苏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尚未完全清楚。为此,丹麦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旨在评价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症监护室(ICU)中脓毒性休克患者循环的影响。研究人员对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进行了事后分析,该试验研究对象为已接受初始液体复苏的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评价指标为人组24h内最高血乳酸水平,以及最高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及尿量。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胸肺物理治疗用于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403-406

摘要:目的探讨胸肺物理治疗(CPT)对机械通气(MV)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RCT)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10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综合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68例有创MV时间≥48h的成人重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PT组(37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物理治疗;CPT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手法膨肺、振动排痰、早期功能锻炼等综合CPT。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PaO2/FiO2),以及CPT治疗前后呼吸功能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记录两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MV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结果CPT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4%比25.8%,P〈0.05);对照组患者还存在肺不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而CFF组无上述并发症发生。CPT组MV时间(h:77.4±41.0比133.9±117.2)和ICU住院时间(h:134.4±71.4比207.4±177.7)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APACHEⅡ评分及PaO2/FiO2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2d起APACHEⅡ评分呈降低趋势,以CPT组降低更为显著,治疗4d已显著低于对照组(分:8.6±3.9比12.5±53,P〈0.05)。两组治疗后PaO2/FiO2呈升高趋势;CPT组治疗3dPaO2/FiO2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mmHg(1mmHg=0.133kPa):278.1±79.0比224.2±98.9,P〈0.05],而对照组治疗4d才出现显著升高(mmHg:302.3±93.1比232.3±116.7,P〈0.05)。CPT组治疗后除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外(0.985±0.016比0.978±0.018,P〈0.05),其余生命体征及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等呼吸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说明CPT治疗不会对患者呼吸功能和生命体征造

20%人血白蛋白对ARDS家兔凝血及肺纤维化的影响407-412

摘要:目的观察输注20%人血白蛋白对油酸(OA)联合内毒素脂多糖(LPS)二次打击诱导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家兔凝血和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40只健康成年雄性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组、白蛋白组(20%白蛋白)、盐水组(0.9%氯化钠注射液)和林格组(乳酸钠林格液),每组8只。经兔耳缘静脉序贯注射OA0.1mL/kg和大肠杆菌LPS500μg/kg复制家兔ARDS模型,假手术组给予与LPS等量的生理盐水;各干预组于制模后分别输注相应药物共210min;Sham组和模型组不输注任何液体。于制模后5、30、120及210min取静脉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P)水平;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肺组织Ⅰ型及Ⅲ型胶原蛋白阳性表达。采用偏相关法分析凝血指标与血清PⅢP的相关性。结果与Sham组比较,模型组制模后30min APTT即明显延长,120min达高峰,210min稍有下降;PT呈逐渐延长趋势,但各时间点与Sham组无明显差异;Fib及ATⅢ水平均持续降低至210min;PⅢP于30min即明显升高,随后稍有降低;肺组织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与模型组比较,白蛋白组及盐水组APTT变化趋势与模型组相似,而林格组APTT呈进行性延长;各药物组PT均持续延长,以盐水组变化更为显著;Fib、ATⅢ及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阳性表达均降低,以白蛋白组下降幅度最大[210min A TⅢ:(64.50±17.94)%比(85.00±18.36)%,210min Ⅰ型胶原蛋白(A值):0.20±0.01比0.37±0.04,Ⅲ型胶原蛋白(A值):0.19±0.02比0.38±0.04,均P〈0.05];血清PⅢP水平均降低,以盐水组降低更为显著[210min PⅢP(μg/L):222.76±18.69比295.45±42.75,P〈0.01]。相关分析显示,模型组PⅢP与AP

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对机械通气撤机结果的预测价值413-418

摘要:目的探讨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0.50患者机械通气撤机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65例LVEF〉0.50,且机械通气时间至少持续48h后撤机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在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前的基本资料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通过二尖瓣口血流充盈指标分析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与撤机结果的可能关系。根据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功能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轻度舒张功能不全(1级)组和中至重度舒张功能不全(2~3级)组,比较各组间患者的撤机结果;根据撤机结果将患者分为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基本资料及左室舒张功能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左室舒张功能对重症患者撤机结果的预测价值。结果65例患者最终均纳入分析,撤机失败28例(43.1%),其中22例为首次SBT失败,6例为拔除气管导管后48h内再次插管。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31例,轻度舒张功能不全组9例,中至重度舒张功能不全组25例;随左室舒张功能不全逐渐加重,患者撤机失败率逐渐增加,分别为16.1%、44.4%、76.0%(Х^2=20.240,P=0.001)。与撤机成功者相比,撤机失败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主要表现为E波下降时间(DTE)显著缩短(s:180.4±5.1比196.8±4.0,t=2.567,P=0.013),左室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晚期充盈速度比值(E/A)显著升高(1.47±0.08比1.14±0.05,t=3.827,P=0.000),侧壁部、间隔部及平均左室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充盈速度/二尖瓣环舒张早期最大运动速度比值(E/Em)均显著升高(10.26±0.52比7.28±0.41,t=4.535,P=0.000;10.08±0.58比8.16±0.40,t=2.797,P=0.007

B族维生素预防再发性脑卒中效果的Meta分析419-424

摘要:目的评价B族维生素预防再发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系统检索荷兰爱思唯尔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ScieneDirect、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Medline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系统、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至2016年8月所有采用B族维生素预防再发JJ生脑卒中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对照组采取安慰剂或未包括B族维生素的基础疗法;试验组采用B族维生素治疗或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B族维生素治疗。由两位研究人员分别独立采集数据,并应用修订后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绘制漏斗图,并用Egger和Begg回归法来评估文献发表偏倚情况,同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RCT文献、9846例脑卒中患者,对照组4755例、试验组5091例。①B族维生素对再发性脑卒中的预防效应:纳入文献存在异质性(I^2=62.9%,P=0.009),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再发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合并相对危险度(RR)=0.64,95%可信区间(95%CI)=0.47~0.87],提示补充B族维生素对再发性脑卒中有预防效果。累积Meta分析结果显示,从2012年开始,B族维生素即显示出对再发性脑卒中的预防效果;随样本量增加,95%CI趋于稳定,且有较好的变化趋势。文献发表偏倚评估结果显示,目测漏斗图不对称,进一步量化分析,Egger回归P值为0.008,Begg回归P值为0.035,均P〈0.05,提示纳入研究有一定的发表偏倚。将纳入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显示,整体结果具有稳定性,结论可靠。②B族维生素对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纳入文献具有异质性(I^2=96.2%,P=0.00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补充

脑脊液乳酸对颅脑手术后血性脑脊液患者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425-430

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乳酸对颅脑手术后血性脑脊液患者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NSICU)收治的101例颅脑手术后怀疑存在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脑膜炎(PNBM)的患者。根据脑脊液红细胞定性结果分为血性脑脊液和非血性脑脊液两组;按照2008年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国家健康照护安全网络(CDC/NHSN)的PNBM诊断标准分为PNBM组和非PNBM组。比较各组患者脑脊液生化指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明确脑脊液乳酸水平对颅脑手术后血性脑脊液患者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效力。结果101例怀疑PNBM患者最终均纳入分析;77例为血性脑脊液,其中39例诊断为PNBM(占50.6%);24例为非血性脑脊液,12例诊断为PNBM(占50.0%)。①在非PNBM组,血性脑脊液乳酸水平较非血性脑脊液明显升高(mmol/L:3.5±1.3比2.3±1.1,P〈0.01);在PNBM组,血性与非血性脑脊液乳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ol/L:6.8±2.1比6.9±2.5,P〉0.05)。②PNBM组血性和非血性脑脊液白细胞计数(WBC)、蛋白、乳酸水平均较非PNBM组明显升高[WBC(×10^6/L):血性脑脊液为660.0(67.5,1105.0)比41.0(15.0,142.5),非血性脑脊液为168.0(86.5,269.5)比34.5(7.0,83.5);蛋白(mg/L):血性脑脊液为4757.8(2995.2,10219.8)比1292.8(924.2,1936.2),非血性脑脊液为39247.3(14900.6,62552.2)比1441.6(977.3,2963.9);乳酸(mmol/L):血性脑脊液为6.8±2.1比3.5±1.3,非血性脑脊液为6.9±2.5比2.3±1.1,均P〈0.05],而糖含量、脑脊液糖/血糖比值均较非PNBM组明显下降[糖(mmol/L):血性脑脊液为2.5±1.2比4.4±1.6,非血性脑脊液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常用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430-430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重度肺动脉高压产妇剖宫产围手术期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的术前危险因素分析431-435

摘要:目的分析重度肺动脉高压(PAH)产妇剖宫产围手术期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PHC)的术前危险因素,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152例重度PAH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围手术期是否发生PHC分为两组。通过病例管理系统提取患者年龄、身高、体重、孕周、孕次、PAH类型、急诊手术、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术前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超声TI法估测肺动脉收缩压(sPAP)、桡动脉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心率、未吸氧时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术前是否口服西地那非、是否放置漂浮导管、是否应用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围手术期PHC发生情况和术后结局。对可能的术前危险因素进行两组间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危险因素对PHC的诊断价值。结果152例患者中排除10例全麻下同期行心脏手术患者、4例全麻下行剖宫产术患者,最终共138例纳入分析;围手术期发生PHC27例(19.57%),死亡17例(病死率62.96%)。与非PHC组比较,PHC组患者年龄更小(岁:25.07±3.55比27.64±4.82),心功能更差[NYHA(级):3.22±0.64比2.85±0.53],术前LVEDD更小(mm:38.78±4.76比43.91±9.67),未吸氧时SpO2(0.83±0.12比0.92±0.06)及口服西地那非患者比例更低(29.63%比56.76%),术前SPAP[mmHg(1mmHg=0.133kPa):113.41±24.73比99.35±21.10J、DBP(mmHg:79.63±13.23比75.23±12.14)及放置漂浮导管(85.19%比57.66%)、艾森曼格综合征(70.37%比37.84%)、急诊手术患者比例更高(48.15%比23.42%,均P≤0.1)。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取P≤0.1)的变量进行多

酸碱平衡紊乱的程序化分析:附4例案例分析436-441

摘要:目的建立酸碱平衡紊乱分析的标准化流程,借助酸碱平衡坐标图对酸碱平衡紊乱案例进行分析。方法系统回顺酸碱平衡理论和新近研究进展,明确酸碱平衡分析中重要的概念、定义、公式、各种参数的意义及酸碱平衡分析中的规律与推论,梳理酸碱平衡紊乱分析流程和步骤,介绍酸碱平衡坐标图在实例中的应用。结果总结并提出酸碱平衡紊乱分析的“四参四步”程序化分析方法,以全面分析酸碱平衡紊乱问题。“四参”即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碳酸氢根(HCO3^-)和阴离子隙(AG)。“四步”即:①根据pH定酸、碱,然后结合PaCO2和HCO3^-两参数,确定原发性或主要酸碱平衡紊乱类型;②根据原发性或主要酸碱平衡紊乱类型选用合适代偿公式,确定有无双重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③原发性酸碱平衡紊乱为呼吸性酸中毒(呼酸)或呼吸性碱中毒(呼碱),同时伴有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代酸),应计算潜存HCO3^-,用潜在HCO3^-替代实测HCO3^-与经代偿公式计算所得的代偿区间进行比较,进而判断有无三重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类型;④对经前3步判断为单纯代酸(AG增高型)的数据进一步分析,计算△AG↑/△HCO3^-↓比值,判断是否同时合并非AG增高型代酸或代谢性碱中毒(代碱)。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可以借助酸碱平衡坐标图实现对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快速判断,分别以PaCO2、HCO3^-为横、纵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经原点(0,0)和(40,24)点可做一条直线,线上所有点pH均等于7.40;以pH=7.40等值线、PaCO2=40mmHg线(1mmHg=0.133kPa)和HCO3=24mmol/L线可将图形分成7个区域,分别代表酸碱正常区及主呼碱区、代碱+呼碱区、主代碱区、主呼酸区、呼酸+代酸区、主代酸区,根据患者指标数值,通过读取(PaCO2,HCO3^-)或(PaCO2,潜在HCO3^-)

术前肺动脉舒张压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双肺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物失功的预测价值442-447

摘要:目的分析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双肺移植术后发生原发性移植物失功(PGD)的危险因素,探讨其对术后PGD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行双肺移植术的58例IPF患者为研究对象。终点事件为移植术后3d内发生3级PGD,将患者分为PGD组和非PGD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基础疾病、术前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术前和术后肺动脉收缩压(PASP)、肺动脉舒张压(PADP)、平均肺动脉压(mPAP),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输血情况,术中是否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术后是否进行血液净化治疗,以及术后3d内休克的发生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PGD的独立预测因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患者术前PADP对术后发生3级PGD的预测价值。结果58例接受肺移植患者中有6例因部分重要资料缺失予以剔除,最终共52例患者纳入分析。术后诊断为3级PGD患者17例,病死率47.06%;非PGD组35例,病死率8.57%。PGD组患者术前PADP和mPAP、术后悬浮红细胞用量及术中和术后总输血量均明显高于非PGD组[术前PADP(mmHg,1mmHg=0.133kPa):33.7±10.5比25.3±10.1,术前mPAP(mmHg):40.4±14.1比32.8±11.1,术后悬浮红细胞用量(mL):700(300,1500)比300(300,500),术中和术后总输血量(mL):2250(1850,4275)比1800(1550,2800),均P〈0.05];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基础疾病、术前NT—proBNP,术前和术后PASP、术后PADP和mPAP,手术时间,术中血浆、悬浮红细胞用量和总输血量,术后血浆用量、总输血量,术中和术后总血浆、总悬浮红细胞用量,术中应用ECMO,术后进行血液净化治疗,以及术后休克发生情况差异均

ICU老年与非老年危重患者死亡风险比较:一项连续3年的回顾性队列研究448-452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沭阳县人民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老年与非老年危重患者的死亡风险。方法采州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沭阳县人民医院综合ICU收治的年龄在15岁以上的初诊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数据来自ICU患者出入院登记簿和电子病历。观察研究期间ICU危重患者的发病情况及死亡原因,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以上)和非老年组(15~65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死亡因险。结果研究期间共2707例危重患者紧急入住沭阳县人民医院ICU,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最终共2466例患者纳入分析,男女比例为1.6:1,平均年龄(61.8±17.3)岁,平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6(4,8)分,平均ICU住院时间为3(1,6)d。2466例危重患者中,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是自发性脑出血(占25.5%)和外伤性脑损伤(占17.0%),二者在入ICU 7d内的病死率分别为46.0%和39.5%。与非老年患者(1415例)比较,老年患者(1051例)因外伤性脑损伤、脑梗死、心力衰竭/心血管危象、呼吸危重症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分别为9.4%比4.7%、2.9%比0.8%、5.0%比2.1%、2.5%比1.0%),因农药/药物中毒死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老年组(0.2%比1.2%,均P〈0.01);进一步logistir、回归分析显示,老年患者外伤性脑损伤[风险比(HR)=1.878,95%可信区间(95%CI)=1.233~2.864,P=0.003]、脑梗死(HR=0.435,95%CI=0.229~0.826,P=0.011)、心力衰竭/心血管危象(HR=0.399,95%CI=0.238~0.668.P=0.000)以及呼吸危重症(HR=0.239,95%CI=0.126~0.453,P=0.000)的死亡风险比非老年患者更高。结论自发性脑出血和外伤性脑损伤是ICU危重患者最常见的发病原因,其病死率也较高;老年�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体外CO2清除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一项系统分析452-452

摘要:体外CO2清除(ECCO2R)被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然而临床证据却证实其疗效不佳,为此有学者进行了一项系统分析。研究者通过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筛选符合条件的研究(检索时间到2016年9月30日),评价CO2清除率、机械通气时间和撤机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根据GRADE标准对证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系统分析共纳入6项研究(2项随机对照试验,4项病例对照研究),其中3项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3项评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涉及279例成人患者,其中142例进行了ECCO2R治疗,其余137例为对照。有关儿科患者的研究因不符合纳入标准而排除。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三区四级分诊标准在急诊中的信效度评价:一项1106例急诊成人患者的随机抽样横断面研究453-458

摘要:目的评价三区四级分诊标准在成人急诊中的信效度。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横断面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湖南省湘雅二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106例成人急诊患者。由12名护士应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三区四级分诊标准对急诊患者进行分诊。依据随机排班方式,每班各安排2名护士分别作为分诊指导者和分诊协助者,对每位患者进行独立分诊;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急诊资料(入急诊时间、方式、主诉、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分诊资料(分诊级别、分诊科室)、医生接诊时间(即候诊时间)、处理时间、去向和结局。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三区四级分诊标准的信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三区四级分诊标准的效度。结果①研究初期2周共纳入254例患者进行信度评价,分诊指导组与分诊协助组护士分诊结果的总体内部一致率为72%,总体一致性K印pa值为0.686[95%可信区间(95%CI):0.608—0.757,.P〈0.001]。②效度分析结果显示:共1125例患者在研究期间于急诊科就诊,排除不配合或拒绝治疗、资料不完整及院前死亡患者后,共1106例患者纳入分析。随三区四级分诊级别升高,患者候诊时间、处理时间延长,留观率升高,抢救率及住院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急诊病死率、住院病死率和总病死率降低[分诊1—4级患者候诊时间(min):1.00(1.00,1.75)、1.00(1.00,5.00)、8.00(2.00,23.00)、10.00(4.50,28.00),处理时间(min):1.00(1.00,10.00)、6.00(1.00,23.00)、48.00(25.00,105.00)、87.00(41.00,140.00),留观率:4.76%、10.94%、55.91%、42.86%,抢救率:95.24%、87.94%、20.81%、0%,住院率:57.14%、70.98%、53.62%、20.41%,住院时间(d):19.50(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