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12-1430/R 国内刊号
  • 2095-4352 国际刊号
  • 3.0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是中华医学会;天津市天和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9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国际交流、专题讨论、论著、研究简报、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临床病例讨论。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6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心肺复苏与重症心脏专题
《2015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热点评述及建议577-580

摘要:2015年10月15日,美国心脏协会(AHA)了《2015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简称《指南更新》),主要是对具备充分科学研究或富有争议的主题审查证据,做出部分更新。急救时需要遵守《指南更新》予以调整,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落实到临床急救中。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轻度急性肾损伤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 预后的影响:来自5 823例病例分析的结果581-585

摘要:目的:探讨1期急性肾损伤(AKI)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7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北京安贞医院行CPB心脏手术治疗且年龄≥18岁的患者。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中血肌酐(SCr)的标准,纳入1期AKI和非AK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随访患者预后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CPB心脏手术治疗的1期AK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823例患者,其中AKI患者1285例(1期AKI组998例,占总AKI患者的77.67%);非AKI组4538例。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3.13±12.28)个月。与非AKI患者比较,1期AKI患者30d病死率明显升高〔4.00%(40/998)比0.40%(18/4538), 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1期AKI组患者累积存活率明显低于非AKI组(log-rank=51.989,P<0.001);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术后SCr未恢复的1期AKI患者累积存活率明显低于SCr恢复的1期AKI患者(log-rank=43.580,P=0.000)。Cox多因素分析显示,1期AKI〔危险比(HR)=2.725,95%可信区间(95%CI)=1.810~4.230,P=0.000〕及术中CPB时间延长(HR=1.013,95%CI=1.001~1.017,P=0.000)、合并冠心病(HR=1.046,95%CI=1.010~1.063,P=0.005)和糖尿病(HR=1.060,95%CI=1.010~1.090,P=0.002)是导致CPB心脏手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期AKI是CPB心脏手术患者发生AKI的主要类型,也是影响该类患者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学术活动预告
2016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通知585-585

摘要: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批准,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省人民医院承办的“2016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年会”定于2016年9月8日至10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届时将邀请知名专家就目前危重病急救医学领域亟需解决并得到广泛关注的一些重点课题做专题学术讲座,届时将有全国各地从事急救医疗和危重病救治的同道集聚一堂,相互交流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救治中的成果和经验。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在 猪心肺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中的作用586-591

摘要: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TLR4/NF-κB)信号通路在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A-CPR)猪心肌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6只猪分为假手术组(Sham,n=6)、CA-CPR12h组(n=10)和CA-CPR24h组(n=10)。采用心内膜电刺激方法致颤,8min后给予CPR;Sham组仅进行麻醉、气管插管。观察各组动物复苏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量(CO)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心肌细胞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细胞TLR4/NF-κB蛋白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心肌细胞TLR4/NF-κBmRNA表达。结果 CA-CPR组猪血流动力学紊乱,心肌细胞严重损伤。与Sham组比较,CA-CPR12h和24h组猪自主循环恢复(ROSC)0.5h血清TNF-α明显升高(pg/L:62.49±6.66、48.39±2.37比10.75±0.74,均P<0.05),2h达高峰(pg/L:70.93±5.51、66.03±2.60比10.87±0.91,均P<0.05)后逐渐下降;ROSC0.5h血清IL-6显著高于Sham组(pg/L:14.42±1.99、11.23±1.12比8.75±0.74,均P<0.05),12h达高峰(pg/L:36.50±2.91、38.15±1.26比8.88±0.62,均P<0.05)后逐渐下降。CA-CPR12h和24h组猪心肌细胞TLR4和NF-κB的蛋白表达较Sham组明显增加〔TLR4蛋白(灰度值):0.11±0.03、0.24±0.05比0.05±0.02,NF-κB蛋白(灰度值):0.27±0.04、0.24±0.03比0.09±0.02,均P<0.05〕,TLR4mRNA表达分别为Sham组的(9.93±1.07)倍和(9.21±1.27)倍,NF-κBmRNA表达分别为Sham组的(4.44±0.96)倍和(6.09±0.81)倍(均P<0.01)。结论 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CA-CPR后心肌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之一。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常用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一)591-591

摘要: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脑心综合征(brain—heart syndrome,BHS)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术中容量超负荷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 预后的影响: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592-596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容量超负荷在评估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围手术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入选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行择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并需肺动脉漂浮导管或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的成人患者。患者术后转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即实施限制性容量管理策略。根据转入ICU时液体累计比(作为术中液体累计比)将患者分为A组(术中液体累计比<10%)和B组(术中液体累计比≥10%),观察两组病情变化及预后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入选224例患者,A组172例,B组5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分(EuroScore)、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以及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转入ICU时及转入后24、48、72hAPACHEⅡ、SOFA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APACHEⅡ(分):24.5±4.1比21.8±3.5,14.8±6.5比9.9±3.9,12.3±5.4比9.4±3.7,10.9±5.0比8.9±3.3;SOFA(分):12.3±2.9比10.6±2.1,8.8±2.8比5.7±1.7,7.2±3.0比5.0±2.0,6.4±3.6比5.2±1.7,均P<0.05〕。与A组比较,B组术后合并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显著升高(92.3%比68.6%, P<0.01),术后心排血指数(CI)显著降低(mL·s-1·m-2:40.67±4.00比49.84±7.50,P<0.01),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显著延长(d:3.2±2.1比1.8±1.3,5.0±1.7比3.6±1.2,均P<0.01),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7d、28d病死率显著升高(65.4%比30.2%,19.2%比1.7%,26.9%比3.5%,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术后AKI及术后CI等因素后,术中液体累计比仍是影响患者死�

急诊科心肺复苏注册登记及复苏质量录像分析597-602

摘要:目的:有效记录心肺复苏(CPR)全过程,分析比较医护人员的复苏表现,查找和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改进CPR工作提供依据,以提高CPR质量,改善患者存活率。方法采用Utstein模式注册登记和录像方法记录急诊科CPR过程,分析CPR10min内无胸外按压时间,安装机械装置、气管内插管和建立静脉通道需要时间,并对影响复苏效果的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①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共注册登记376例心搏骤停(CA)患者,其中男性248例,女性128例;年龄68(53,78)岁;估计CA至开始复苏时间5.0(0.1,20.0)min,≤5min者189例;CA主要病因为急性心肌梗死(145例,占38.6%)。230例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初始可电击心律16例(7.0%),其中心室纤颤(室颤)13例(5.7%),室性心动过速(室速)3例(1.3%)。146例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初始可电击心律47例(32.2%),其中室颤40例(27.4%),室速7例(4.8%)。机械胸外按压219例(58.2%)。376例患者中自主循环恢复(ROSC)186例(49.5%),复苏成功(ROSC维持≥24h)110例(29.3%),住院治疗99例(26.3%),存活出院40例(10.6%)。146例IHCA患者中ROSC89例(61.0%),复苏成功63例(43.2%),住院治疗56例(38.4%),存活出院29例(19.9%)。230例OHCA患者中ROSC89例(38.7%),接受院前CPR65例(28.3%),复苏成功47例(20.4%),住院治疗43例(18.7%),存活出院11例(4.8%)。53例室颤患者中复苏成功37例(69.8%),存活出院25例(47.2%)。②可用于录像分析的有效病例77例,其中OHCA48例,IHCA29例。从患者就诊至安排到抢救床上延迟时间22(0,33)s,CPR10min内无胸外按压时间41(18,90)s,机械CPR安装时间43(31,69)s,气管插管时间59(35,109)s,建立静脉通道时间112(70,165)s。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A时间、无胸外按压时间对复苏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民众志愿者进行常规心肺复苏培训对改善边远地区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预后十分必要:一项全国性的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602-602

摘要:?最近有一项前瞻性研究分析了影响边远地区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生存的因素。研究者从2007年至2012年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716?608例OHCA患者的资料,分析了无院前医生参与、但有旁观者目击的193?914例OHCA患者的数据。结果显示:较近、中间和偏远地区的OHCA患者总体具有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1个月存活率分别为7.4%、4.1%和1.7%,说明随着所在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降低,OHCA患者的1个月存活率不断下降。同时研究者根据心肺复苏(CPR)类型将患者分为单纯胸部按压组和常规CPR组;根据有无调度员远程指导CPR(DA-CPR)将患者分为两组;最后按旁观者CPR(BCPR)类型将边远地区患者分为无BCPR、单纯胸外按压有DA-CPR、常规CPR有DA-CPR、单纯胸外按压无DA-CPR、常规CPR无DA-CPR?5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和非心脏疾病患者在每一个时间距离地区患者生存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每个BCPR类型与生存预后的相关性都会受时间、地域距离和病因的影响(均P<0.05)。在边远地区,进行常规BCPR的患者存活率比单纯胸外按压的BCPR患者显著升高〔优势比(OR)=1.26,95%可信区间(95%CI)=1.05~1.51〕;无DA-CPR的BCPR存活患者比有DA-CPR的BCPR患者多(OR=1.54,95%CI=1.29~1.82)。在边远地区,与所有其他BCPR组相比,常规CPR无DA-CPR可明显改善后心脏病因导致OHCA患者的存活率。与生存相关的其他因素有从心跳停止到呼救的时间以及呼救到第一次CPR的时间。据此研究者得出结论:旁观者常规CPR对改善OHCA患者预后十分必要,必须尽一切努力对边远地区居民进行常规CPR培训。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非胸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 再通时间的院前影响因素分析603-606

摘要:目的:探讨无胸痛症状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患者冠状动脉(冠脉)再通时间的院前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时是否有胸痛表现将患者分为胸痛组和非胸痛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入院至冠脉再通时间、就诊至心电图获得时间及获得心电图至入导管室时间。采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冠脉再通的影响因素。结果共259例STEAMI患者入选,其中胸痛组154例,非胸痛组105例。与胸痛组比较,非胸痛组女性较少(26.67%比42.20%,P<0.05),年龄更大(岁:68.1±8.93比62.34±7.12,P<0.05),脑卒中、心绞痛、心力衰竭等既往史发生率更高(分别为27.61%比13.63%,31.42%比18.83%,26.67%比11.68%,均P<0.05),Killip分级≥Ⅲ级的患者比例更高(15.24%比6.49%,P<0.05),救护车送至医院的比例较低(26.67%比44.81%,P<0.01),住院时间较长(d:12.50±2.89比9.50±2.67,P<0.05),MACE发生率较高(19.05%比9.09%,P<0.05),入院至冠脉再通时间及就诊至心电图获得时间较长(min:159.01±51.21比115.31±36.74,53.06±18.17比30.35±9.93,均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胸痛症状〔优势比(OR)=5.14,95%可信区间(95%CI)=2.34~10.81,P<0.001〕、年龄≥65岁(OR=1.43,95%CI=0.93~2.99,P=0.022)、糖尿病(OR=1.57,95%CI=0.66~2.15,P=0.015)及非救护车运送(OR=1.55,95%CI=0.73~2.75,P<0.001)是冠脉再通时间延迟≥2h的危险因素。结论无胸痛症状的STEAMI患者较有胸痛症状者有更高的MACE发生率,心电图获得时间及最初PCI时间延迟;临床医生应尽力减少该类患者的时间延迟,以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延长心肺复苏时间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606-606

摘要:?目前对院外心搏骤停(OHCA)延长复苏时间是否可使患者获益尚不清楚。最近有学者对院前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OHCA患者的复苏持续时间与生存和功能预后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数据来自于丹麦急救系统2005年至2011年的1?316例成人OHCA患者,按开始心肺复苏(CPR)至ROSC的时间将患者分为≤5、6~10、11~15、16~20、21~25和>25?min组。入住护理院和存在缺氧性脑损伤被判定为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从开始CPR至ROSC的中位时间为12(7,18)min,同时有20.4%(269/1?316)的患者复苏时间>25?min才达到ROSC。总体而言,30?d存活率为37.5%(494/1?316),30?d存活率与CPR时间呈负相关:复苏时间≤5?min就达到ROSC的患者30?d存活率为59.6%(127/213),而复苏时间>25?min才达到ROSC的患者30?d存活率仅为13.8%(19/138)。如果有旁观者在救护人员到来之前就启动CPR,相应的存活率可明显提高:复苏时间≤5?min为70.4%(107/152),而复苏时间>25?min者为21.8%(12/55)。30?d存活的患者中,复苏时间≤5?min和>25?min组存活出院率分别为97.6%(124/127)和94.7%(18/19);无缺氧脑损伤的患者比例分别为98.4%(125/127)和73.7%(14/19)。研究者据此得出结论:对于OHCA患者,延长复苏时间达到ROSC对提高存活率有一定意义,且大多数幸存者能够存活出院,这些数据表明,延长复苏时间并不是徒劳的。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循环微小RNA-1对胸痛患者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607-611

摘要:目的:评估循环微小RNA-1(miR-1)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入选2012年11月至2015年6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所有胸痛患者,根据AMI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MI组与非AMI组;以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取患者发病3h内静脉血,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浆miR-1含量;采用电化学放光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Spearman秩相关法分析AMI患者血浆miR-1水平与cTnI、CK-MB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miR-1、cTnI、CK-MB对AMI的早期诊断效能。结果 AMI组127例;非AMI组107例,其中心绞痛82例,肺栓塞2例,主动脉夹层3例,急性心包炎2例,心肌炎3例,急性心力衰竭13例,消化性溃疡2例;健康对照组90例。AMI组与非AMI组性别、高脂血症方面无差异。AMI组血浆miR-1、cTnI、CK-MB较非AMI组和健康对照组升高〔miR-1(2-ΔΔCt):4.32±2.60比1.44±0.75和0.98±0.18;cTnI(μg/L):3.23(0.63,10.70)比0.02(0.00,0.17)和0.00(0.00,0.00);CK-MB(U/L):32.40(14.20,95.40)比14.40(11.20,17.10)和8.90(8.28,9.50),均P<0.01〕。AMI患者血浆miR-1与cTnI、CK-MB均呈显著正相关(r1=0.395、r2=0.490,均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miR-1诊断AM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5〔95%可信区间(95%CI)=0.860~0.950,P=0.000〕,敏感度为86.6%,特异度为95.4%;cTnI的AUC为0.908(95%CI=0.870~0.946,P=0.000),敏感度为81.9%,特异度为95.9%;CK-MB的AUC为0.795(95%CI=0.736~0.854,P=0.000),敏感度为63.0%,特异度为92.9%。结论血浆miR-1可早期诊断AMI,其诊断效能优于CK-MB,且与cTnI相当,可以提供cTnI以外的诊断信息,二者联合应用可能有助于提高AMI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胺碘酮、利多卡因用于治疗院外心搏骤停患者:一项随机双盲临床试验611-611

摘要:抗心律失常药物常被用于院外电除颤无效的心搏骤停(CA)患者〔心室纤颤(室颤)或无脉性心动过速〕,但其有效性尚未被证实。为此,有学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试验,旨在评估在标准心肺复苏(CPR)基础上静脉使用胺碘酮、利多卡因或安慰剂(生理盐水)对非创伤性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电除颤无效的室颤或无脉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受试者来自10个北美研究中心,患者至少接受过1次电除颤并建立了血管通路。主要评价指标为存活出院;次要终点指标为良好神经功能的存活率。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胰岛素干预和二氮嗪后处理对糖尿病 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影响612-617

摘要:目的:探讨二氮嗪后处理对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以及用胰岛素调控血糖在正常范围对其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26只,通过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mg/kg复制糖尿病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糖尿病大鼠分为7组,每组18只。以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后恢复血流120min制备心肌I/R模型;假手术(Sham)组只穿线、不结扎。I/R组、二氮嗪后处理组(DZ组)、渥蔓青霉素(WNT)组分别于缺血25min后输入0.1%二甲亚砜(DMSO)、二氮嗪7mg/kg、渥蔓青霉素15μg/kg各2mL;Sham组输入0.1%DMSO;DZ+WNT组于输入二氮嗪前5min输入渥蔓青霉素;胰岛素干预组(RI组)持续泵入胰岛素维持血糖在4~6mmol/L;RI+DZ组在维持血糖的基础上,于缺血25min后输入二氮嗪。各组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实验结束后取心肌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各实验组心功能显著降低,心肌组织损伤严重。与I/R组比较,各干预组心功能无明显改善,且胰岛素维持正常血糖后心功能及心肌损伤反而进一步加重。以Sham组的表达结果作为基数1,I/R组、DZ组、RI组、RI+DZ组p-Akt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灰度值:1.07±0.09、1.03±0.07、1.07±0.07、1.02±0.08比1.00,均P>0.05);WNT组、DZ+WNT组p-Akt表达显著低于Sham组和I/R组(灰度值:0.54±0.06、0.51±0.05比1.00和1.07±0.09,均P<0.05);I/R组、DZ组、WNT组、DZ+WNT组p-GSK-3β表达与Sham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灰度值:0.97±0.08、1.00±0.11、0.98±0.06、0.97±0.09比1.00,均P>0.05);RI组、RI+DZ组p-GSK-3β表达显著高于Sham组和I/R组(灰�

运动预适应调控力竭运动大鼠NLRP3炎性体 信号通路保护心肌的机制研究618-623

摘要:目的:探讨运动预适应(EP)调控力竭运动大鼠NLRP3炎性体信号通路保护心肌的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无EP力竭组(EE组)、3dEP+EE组和3wEP+EE组,每组12只。C组和EE组均不运动,但EE组于3周后的最后1d进行一次尾部负重3%体质量重物的游泳力竭运动;3dEP+EE组和3wEP+EE组按照每天游泳60min(游泳15min、休息5min,重复3次)、每周6d的标准分别训练3d、3周,并于最后1d进行一次游泳力竭运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18、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含量,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检测心肌NLRP3、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蛋白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显示,C组心肌纤维形态结构正常、排列整齐,无间质水肿、肌膜破损及细胞肿胀;EE组心肌染色明显不均匀,大量心肌纤维断裂、排列紊乱,间质纤维中度增生、水肿,大量心肌细胞水肿坏死,线粒体重度水肿,部分嵴和少部分膜融合、模糊不清并且有嵴断裂,肌节紊乱;3dEP+EE组和3wEP+EE组心肌损伤明显减轻,以3wEP+EE组改善最为明显。与C组比较,EE组血清IL-1β、IL-18、IL-6、hs-CRP、CK-MB、BNP及心肌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IL-1β(μg/L):18.77±1.28比12.00±1.55,IL-18(μg/L):236.79±15.73比150.74±7.09,IL-6(μg/L):59.31±9.17比34.65±2.89,hs-CRP(mg/L):469.37±137.73比107.15±14.22,CK-MB(U/L):15.57±0.91比7.40±0.40,BNP(ng/L):532.08±63.44比386.96±34.77, NLRP3蛋白(灰度值):0.66±0.07比0.16±0.06,caspase-1蛋白(灰度值):0.96±0.08比0.48±0.06,均P�

氢盐水对心肺复苏大鼠脑氧化应激的干预作用624-628

摘要:目的:探讨氢盐水对心肺复苏(CPR)大鼠脑氧化应激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18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组)、常规复苏组(ROSC组)和氢盐水干预组(ROSC+HRS组),每组6只。采用气管夹闭法建立心搏骤停(CA)大鼠模型,使用心脏按压、电除颤及肾上腺素直至自主循环恢复(ROSC);ROSC+HRS组在制模同时腹腔注射2%氢盐水(首次5mL/kg,以后每2h注射氢盐水3mL/kg);Con组仅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ROSC后12h活杀大鼠取脑组织制备匀浆,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含量;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检测脑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表达;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脑组织HO-1mRNA表达。结果与Con组比较,ROSC组脑组织MDA含量明显增高(nmol/mg:8.15±0.11比3.68±0.16,P<0.05),SOD、CAT活性明显下降〔SOD (U/mg):69.30±2.39比94.65±2.75,CAT(U/mg):74.38±1.65比95.68±1.88,均 P<0.05〕,HO-1mRNA 表达明显上调(灰度值:1.383±0.194比1.117±0.083,P<0.05),HO-1蛋白表达无差异(灰度值:0.350±0.049比0.175±0.026,P>0.05);与ROSC组比较,ROSC+HRS组脑组织MDA含量明显下降(nmol/mg:4.72±0.28比8.15±0.11,P<0.05),SOD、CAT活性明显增高〔SOD(U/mg):83.02±1.10比69.30±2.39,CAT(U/mg):85.07±1.94比74.38±1.65,均P<0.05〕,HO-1mRNA表达进一步上调(灰度值:3.200±0.200比1.383±0.194, P<0.05),HO-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灰度值:0.788±0.059比0.350±0.049,P<0.05)。结论氧化应激损伤是CPR脑损伤的重要机制;氢盐水可上调脑组织HO-1表达,降低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减轻CPR致大鼠脑损伤。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吸入氙气对院外心搏骤停后昏迷存活患者大脑白质损害的治疗效果:一项随机单盲临床试验628-628

摘要:实验研究显示,吸入氙气能减轻缺血缺氧引起的脑损伤,但目前尚缺乏临床研究数据。为此,芬兰学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单盲的2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价吸入氙气对院外心搏骤停(OHCA)后昏迷存活患者大脑白质损害的治疗效果。共有110例OHCA后昏迷存活患者被纳入该研究。受试对象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同时接受氙气吸入和低温治疗24?h;对照组(55例)仅接受低温治疗。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万古霉素治疗神经外科术后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一项针对处方剂量的回顾性调查629-633

摘要:目的:调查万古霉素用于治疗神经外科术后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的处方剂量。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术后应用万古霉素的住院患者信息,筛选出CNS感染患者,提取相关数据并进行数据整理。将日剂量2g或30~60mg/kg定义为用药剂量达标,分析实际用药情况与指南规范之间的差距。结果共有5816例患者应用万古霉素,总计46787日次。其中神经外科术后CNS感染患者1198例(占20.6%),用药总日次14083日次(占30.1%),中位用药日次9日次,中位用药剂量26.0mg/kg;男性占50.8%,中位年龄42.0岁,中位体质量68.0kg。万古霉素最常用的处方剂量是1.0g、12h1次,用药6957日次,占49.4%;日剂量达标率为60.3%。目标性用药患者355例,经验性用药患者843例;目标性用药组患者年龄高于经验性用药组〔岁:44.0(32.5,54.0)比41.0(31.0,52.0),P<0.05〕,用药日次明显多于经验性用药〔日次:11(6,17)比9(6,12),P<0.01〕,但是两组日剂量无明显差异〔mg/kg:25.4(20.0,30.3)比26.1(20.9,31.0),g:1.80(1.50,2.00)比1.85(1.50,2.00),均P>0.05〕,且日剂量均未达标。16.3%(195/1198)的患者存在多疗程用药情况,且各疗程间首疗程用药情况无差异。全组患者临床病死率为1.5%(18/1198),死亡组目标性用药、多疗程用药患者比例较存活组高,用药日次多〔目标性用药:72.2%(13/18)比29.0%(342/1180),>1个疗程的患者比例:83.3%(15/18)比15.3%(180/1180),总日次:29.0(17.8,45.0)比9.0(6.0,14.0),首疗程日次:11.5(7.5,21.5)比8.0(6.0,12.0),均P<0.05〕。结论用万古霉素治疗神经外科术后CNS感染的实际临床应用情况欠规范,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万古霉素临床应用的宣教,提高对指南的依从性。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经验交流
组合式降温在心肺复苏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价634-636

摘要:心肺脑复苏患者的高病死率仍是困扰医务人员的一个难题,而脑损伤是心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后致残率和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亚低温疗法可以降低全身代谢,改善CA患者的预后。然而亚低温治疗仍有一些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尤其是降温速度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不多。本研究通过观察组合式降温技术治疗CA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为临床亚低温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