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9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国际交流、专题讨论、论著、研究简报、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临床病例讨论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天津市天和医院
  • 国际刊号:2095-4352
  • 国内刊号:12-1430/R
  • 出版地方:天津
  • 邮发代号:6-58
  • 创刊时间:1989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3.05
  • 综合影响因子:1.30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5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述评

《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14)》的产生及新旧指南比较

摘要:脓毒症(sepsis)是当今对临床医生最严峻的挑战,迎接这个挑战并战胜它的任务不可回避地落到重症医学的身上。为使重症医学工作者对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的时机、方法与目标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经过不懈努力,制定了《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14)》(以下简称新指南)。新指南与“拯救脓毒症运动”(SCC)的3个版本指南虽然在治疗的整体内容上具有很大相似性,但是在一些理念及细节方面仍具有其独特的观点,而这些改变都基于国内外专家学者长期大量的研究和总结。
705-708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严重脓毒症幸存者的应激障碍

摘要:严重创伤、手术及重大疾病打击都可能引发相关应激障碍,而有关严重脓毒症应激障碍的研究较少。近期有德国学者进行了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纵向队列研究,旨在观察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在严重脓毒症危重幸存康复患者中的发生率,通过对从急性治疗医院转移到后期康复医院4周到6个月内不同应激障碍程度的患者进行分类,确定应激障碍风险(如患者的临床、人口学特征和心理因素)与应激障碍症状的关系。
708-708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述评

循证医学方法学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摘要:传统循证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的标准性方法,为解决若干重要临床争论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然而,新近发表的研究表明:以Meta分析为代表的循证医学方法,其理论支柱之一的“异质性检验”存在方法学缺陷,而且受到样本数影响、抽样误差导致假异质性的挑战,导致同类患者群采用同样干预却出现自相矛盾的结果,使得临床医师无所适从。我们从经典循证医学的缺陷着手,将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数据相结合,提出新型的计算技术模型,将机制性解释和临床宏观表型吻合,使个体化精细医疗成为可能。
709-711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肾脏替代治疗开始时机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肾脏替代治疗(RRT)开始时机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Web of Scienc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以及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等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4年7月发表的关于不同时机开始RRT治疗对脓毒症AKI患者预后影响的国内外文献,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研究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2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评价早期和晚期开始RRT对脓毒症AKI患者总体病死率、28d病死率、总住院时间和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住院时间的影响,并绘制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5个回顾性研究、88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早期RRT组和晚期RRT组总体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7%(226/344)比68.7%(239/348),优势比(OR)=0.71,95%可信区间(95%CI)=O.38~1.31,P=0.27],漏斗图显示各研究间存在发表偏倚。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早期RRT组和晚期RRT组28d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4%(66/152)比55.3%(94/170),OR=0.59,95%CI=0.36~0.94,P=0.03],漏斗图显示各研究间存在发表偏倚。各研究总住院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数据分布不一致,未进行Meta分析,但各研究均显示早期RRT组和晚期RRT组总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脓毒症AKI患者早期开始RRT治疗并不能显著改善总体病死率,但可以降低28d病死率。
712-717

ICU血流感染病原菌特征及混合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的病原菌特征以及混合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12日至2014年12月1日广东省人民医院6个ICU中年龄≥18岁且血培养阳性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分离出病原菌的数量将患者分为混合感染组和单一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病原菌分布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混合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血培养阳性后90d存活率。结果共纳入299例患者,分离出病原菌450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46株(占54.67%),革兰阴性杆菌167株(占37.11%),真菌37株(占8.22%)。混合血流感染91例,单一血流感染208例。与单一感染组相比,混合感染组患者年龄更大(d:73.19±18.02比60.83±18.06,t=-5.447,P=0.000);有脑血管疾病139.56%(36/91)比17.79%(37/208),X^2=16.261,P=0.000]或慢性肾功能不全[15.38%(14/91)比7.21%(15/208),x^2=4.828,P=0.028]基础疾病的比例更高;最近90d内住院且住院时间≥2d的比例更高[73.63%(67/91)比61.54%(128/208),x^2=-4.078,P=0.043];进行机械通气时间[d:4(0,17)比1(0,6),U=7673.000,P=0.006]和血培养前住院时间[d:21(7,40)比9(3,17),U=6441.500,P=0.006]更长;入院前30d内静脉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更高[84.62%(77/91)比66.83%(139/208),x^2=9.989,P=0.002]。多因素logistie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优势比(OR)=1.032,95%可信区间(95% CI)=1.015~1.050,P=0.000]、患脑血管疾病(DR:2.247,95%凹=1.234~4.090,P=0.008)、机械通气时间长(OR=1.041,95% CI=1.014~1.069,P=0.003)和最近90d内住院且住院时间≥2d(OR=1.968,95% CI=1.079—3.592,P=0.027)是混�
718-723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通过救护车转运未被识别的脓毒症患者具有高死亡风险:一项回顾性研究

摘要:脓毒症是死亡风险极高的严重疾病,早期识别和治疗最为有效,对降低病死率非常重要。近期新西兰学者对通过救护车转运的脓毒症患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主要目的是评估有多少脓毒症患者被救护车工作人员识别和记录,次要目标是调查有多少脓毒症患者通过救护车运送,并与其他转运方式比较,调查脓毒症患者转运的影响因素以及评估转运是否会影响病死率。研究者检索了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一家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所有患者的数据资料。
723-723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急诊床旁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可行性研究

摘要:目的评估急诊科医生对危重患者独立进行床旁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216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股静脉穿刺或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根据置管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急诊科医生独立进行床旁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的72例患者纳入A组;由超声科医生辅助超声定位后再由急诊科医生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72例患者纳入B组;采用传统体表标志定位法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72例患者纳入C组。比较3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穿刺次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急诊科医生独立完成床旁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的总成功率较超声定位和传统体表标志定位法明显升高[98.61%(71/72)比83.33%(60/72)、73.61%(53/72),均P〈0.01],置管时间明显缩短(min:5.5±2.5比9.6±3.7、16.6±7.2,均P〈0.05),穿刺次数减少(次:1.0±0.0比1.8±0.7、2.7±2.6,均P〈0.05),穿刺失败需更换位置发生率明显减少[1.4%(1/72)比8.3%(6/72)、20.8%(15/72),均P〈0.05],机械性损伤及感染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降低[15.3%(11/72)比41.7%(30/72)、59.7%(43/72),均P〈0.05],同时也未增加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13.9%(10/72)比15.3%(11/72)、12.5%(9/72),均P〉0.05]。结论急诊科医生独立完成床旁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可以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急诊科危重患者的抢救,在指导临床治疗决策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724-728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关于临床试验和伦理的一般要求

摘要:临床试验注册号应是从WHO认证的一级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获得的全球唯一的注册号。临床试验注册号排印在摘要结束处。以“临床试验注册”(Trial registration)为标题(字体、字号与摘要的其他小标题相同),写出注册机构名称和注册号。
728-728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被动抬腿试验对脓毒症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液体反应性的预测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被动抬腿试验(PLR)在脓毒症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中对液体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重症监护中心连续收治的38例行机械通气的脓毒症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分别于PLR前(床头抬高450、患者半卧位)、PLR时(患者仰卧位,下肢抬高45°)、容量负荷试验(VE)前(恢复半卧位)和VE时(30min内输注250mL 5%人血白蛋白)4个阶段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根据VE后每搏量变化(△SV VE)是否≥15%分为对液体复苏有反应组和液体无反应组。对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值之间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PLR前后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预测患者液体反应性的价值。结果38例患者中25例为有反应组,13例为无反应组。两组基线资料及初始半卧位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反应组实施PLR后引起的SV及心排血量(CO)变化(△SVPLR、△COPLR)较无反应组明显升高(△SVPLR=(14.7±5.7)%比(6.4±5.3)%,t=4.304,P=0.000;△COPLR:(11.2±7.5)%比(3.4±2.3)%,t=3.454,P=0.001],而PLR引起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脉搏压、心率的变化(△SBP PLR、△MAP PLR、△PP PLR、△HRPLR)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反应组△SV VE较无反应组明显升高[(20.8±5.5)%比(5.0±3.7)%,t=8.347,P=0.000]。相关性分析显示,△SV PLR与△SV VE呈显著正相关(r=0.593,P=0.000),△COPLR与△SV VE呈显著正相关(r=0.494,P=0.002)。以△SV PLR≥8.1%预测患者液体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0±0.062(P=0.000),敏感度为92.0%,特异度为70.0%;以△CO PLR≥5.6%预测患者液体反应性的AUC为0.840±0.070(P=O.001),敏感�
729-734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影响的Meta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1980年1月至2015年5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有关文献。纳人标准:研究对象为成人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试验设计为随机对照试验(RCT)、半随机对照试验(CCT)、病例对照研究(CCS)、队列研究,且数据资料齐全;研究指标为短期病死率[院内、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28d]、远期病死率(60d、90d或1年)。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EGDT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影响的Meta分析,并绘制漏斗图评价文献发表偏倚情况。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5528例患者,其中4篇为RCT,3篇为前后对照观察研究,4篇为队列研究,1篇为准实验研究。Meta分析显示,EGDT可降低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短期病死率[相对危险度(RR)=0.72,95%可信区间(95%CI)=0.64—0.80,P=0.00001],但对于降低远期病死率无影响(RR=0.99,95%CI=0.92—1.06,P=0.81)。漏斗图显示,12篇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EGDT推荐级别为C级。结论EGDT能降低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短期病死率,但对远期病死率无影响,推荐级别为C级。
735-738

前肾上腺髓质素在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前肾上腺髓质素(pro—ADM)在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2例急性感染患者。根据入院时脓毒症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一般感染组[感染而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25例]和脓毒症组[感染合并SIRS,57例];根据脓毒症严重程度,再将后一组患者分为脓毒症组(22例)、严重脓毒症组(27例)和脓毒性休克组(8例)3个亚组。选择同期2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于入院24h内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pro—ADM和降钙素原(PCT)水平,并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pro—ADM与PCT、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pro—ADM、PCT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脓毒症组血浆pro—ADM、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一般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pro—ADM(ng/L):66.69±1.73比53.43±2.70、45.87±1.43;PCT(ng/L):1336.49±40.26比1083.09±47.99、959.04±37.53;APACHEⅡ评分(分):14.60±0.81比8.10±1.14、3.00±1.15;均P〈0.01]。随着脓毒症病情加重,pro—ADM、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逐渐升高,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ro—ADM(ng/L):64.91±2.50、73.56±2.80、84.67±4.52;PCT(ng/L):1152.65±48.62、1233.93±63.06、1475.71±109.93:APACHEⅡ评分(分):12.91±1.15、14.55±1.14、19.37±2.40;P〈0.05或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ro—ADM与PCT呈显著正相关(r=0.473,P=0.006),与APACHEII评分亦呈显著正相关(r=0.707,P=0.008)。ROC曲线分析显示:pro—ADM诊断脓毒症时的ROC曲线下
739-742

降钙素原对成人脓毒症诊断准确性的Meta分析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血浆降钙素原(PCT)诊断成人脓毒症的准确性。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自建库至2014年12月发表的文献。纳入有关PCT诊断脓毒症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年龄≥18岁;试验组为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对照组为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语种为英文或中文。采用QUADAS-2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利用Metadisc 1.4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并计算合并后的诊断优势比(DO尺)、合并敏感度、合并特异度、合并阳性似然比和合并阴性似然比,进行合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分析,获得合并SROC曲线下面积(AUC),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检索到6385篇文献,最终纳入24篇、共3107例患者。纳入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I^2=69.4%),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DOR为10.37[95%可信区间(95%CI)=7.10~15.17]。阈值效应分析显示,敏感度对数和1-特异度对数的Spearman相关系数=0.27,P=0.20,提示不存在阈值效应。森林图中,各研究的DOR与合并DOR不沿同一直线分布,同时Cochran—Q=78.33,P=0.0000,表明存在非阈值效应引起的异质性。去除非阈值效应引起的部分异质性,并对PCT检测方法、疾病类型、研究地点等因素进行Meta回归分析显示,P值均〉0.05,说明各研究问仍存在部分不能解释的异质性。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合并敏感度为74%(95%CI=72%-76%),合并特异度为70%(95%CI=67%-72%),合并阳性似然比为2.79(95%CI=2.31~3.38),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34(95%CI=0.28—0.41),合并AUC为0.83(95%C1=0.79~0.8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内�
743-749

血液滤过联合血液吸附对伴人白细胞DR抗原低表达脓毒症患者的免疫改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滤过联合血液吸附治疗对伴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低表达脓毒症患者的免疫改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绍兴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年龄〉18岁、单核细胞HLA—DR〈30%的脓毒症患者。将入选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取脓毒症标准操作程序(SOP)进行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于1~3d增加血液滤过联合血液吸附治疗,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模式,前稀释量4L/h,血液滤过器HF2000串联血液吸附器HA-330H。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5、7d检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表达水平;评价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住院时间、28d存活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HLA—DR表达均〈30%,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9±7.3)%比(26.4±6.7)%,P〉0.05],试验组治疗3、5、7dHLA—DR表达逐渐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3d为(38.9±8.6)%比(29.3±7.1)%,5d为(42.7±9.2)%比(31.4±6.5)%,7d为(40.9±8.5)%比(29.4±6.7)%,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APACHE 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22.4±5.3比21.7±6.2,P〉0.05);试验组治疗3、5、7d APACHEⅡ评分逐渐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分:3d为18.6±3.6比20.5±4.3,5d为15.8±3.9比21.1±4.4,7d为14.9±4.2比19.8±3.7,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d:13.3±3.4比19.8±3.7,t=6.432,P=0.003)、ICU住院时间(d:20.7±3.9比26.8±4.7,t=5.452,P=0.006)均明显缩短,28d存活率明显升高(83.3%比73.3%,X2=3.121,P=0.016)。结论血液滤过联合血液吸�
750-753

脂多糖诱导小鼠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与凝血及炎症反应无关

摘要:目的探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血小板减少症(TCP)与凝血及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及低剂量、高剂量LPS处理组,每组再按观察时间随机分为4h和24h两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低剂量和高剂量LPS组分别经腹腔注射0.5mg/kg和50mg/kg LPS,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观察时间点取小鼠内眦血,测定血小板计数(PL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O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剂量和高剂量LPS组4h、24h时PLT(×10^9/L)均显著下降(4h:660.65±180.48、568.55±117.99比1199.13±110.54,24h:505.63±218.92、256.33±72.86比1229.13±1189.37,均P〈0.05),且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降低更为明显(均P〈0.05)。析因分析显示,LPS剂量、作用时间均对PLT有影响(F1=135.660、P1=0.000,F2=12.120、P2=0.001),LPS剂量和作用时间对PLT的影响具有交互效应(F=5.580,P=0.007)。与对照组比较,低剂量和高剂量LPS组4h、24h时TAT(ng/L,4h:1.10±0.59、0.22±0.13比3.47±1.73,24h:1.18±0.68、0.39±0.29比3.19±1.27)、TNF-α(nmol/L,4h:87.35±12.29、93.70±5.25比101.59±10.96,24h:81.94±8.26、93.23±4.71比102.84±10.56)和IL-6(ng/L,4h:81.78±7.82、78.59±9.06比110.88±9.66,24h:76.03±9.85、71.34±3.69比110.88±10.35)均显著降低(均P〈0.05),且高剂量组4h、24h时TAT较低剂量组进一步降低,24h TNF—α 较低剂量组进一步升高(均P〈0.05)。TAT、TNF—α和IL-6仅受LPS剂量影响(TAT:F=42.350,P=0.000;TNF-α:F=14.810,P=0.000;IL-6:F=81.910,P=0.000),而不受LPS作用时间影响
754-758

艾司洛尔通过控制心室率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预后和组织氧代谢

摘要:目的探讨艾司洛尔是否通过控制心室率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预后和组织氧代谢。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人住广东省人民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经6h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后肺动脉楔压≥12mmHg(1mmHg=0.133kPa)或中心静脉压(CVP)≥12mmHg,且需要去甲肾上腺素(NE)维持平均动脉压(MAP)≥65mmHg、心率(HR)≥95次/min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洛尔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艾司洛尔组同时经上腔静脉导管用微量泵持续泵人艾司洛尔0.05mg·kg^-1·min^-1,并根据HR调整剂量,24h内控制HR〈100次/min;对照组则不对HR进行特殊干预。主要观察目标:ICU住院时间和28d病死率;次要观察目标: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72h血流动力学指标[HR、MAP、CVP、心排血指数(CI)、每搏量指数(SV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组织氧代谢指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血乳酸(Lac)]。结果共4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入选,对照组和艾司洛尔组各24例。①主要观察目标:与对照组比较,艾司洛尔组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d:13.75±8.68比21.70±6.06,t=3.680,P=0.001),28d病死率明显降低[25.0%(6/24)比62.5%(15/24),x^2=6.857,P=0.009]。②次要观察目标: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流动力学指标、组织氧代谢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均无明显改变;艾司洛尔组治疗后HR明显减慢,SVI、SVRI、ScvO2逐渐升高,Lac逐渐降低,而MAP、CVP、CI无明显改变。与对照组比较,艾司洛尔组治疗后24h起HR即明显减慢(次/min:84.4±3.5比111.2±7.2,P〈0.01),SVRI和ScvO2即明显升高[SVRI(kPa·s·L-1·m-2):137.9±1.6比126.9±1.3,ScvO2:0.652±0.017比0.620±0.01
759-763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短篇论著

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脓毒症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血清降钙素原(PCT)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脓毒症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6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04例脓毒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炎、处理病灶及相应器官功能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入选后1、2、3d各进行一次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血清降钙素原(PCT)含量的变化,并检测废液中PCT含量。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治疗前后SOFA评分与PCT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治疗前SOFA评分和PCT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SOFA评分和PCT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SOFA评分(分):18.20±1.12比20.96±2.76,PCT(ng/L):3.351±1.301比4.348±1.855,均P〈0.05];且治疗组废液中检测到0.022—0.054ng/L的PCT,说明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可部分清除PCT。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CT含量与SOFA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但两组治疗后PCT含量下降率与SOFA评分下降率均呈直线相关(治疗组:r=0.680,P=0.037;对照组:r=0.530,P=0.042)。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可以部分清除脓毒症患者血中PCT;血中PCT含量不能作为评价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但治疗后PCT含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疗效。
764-766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综述

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抑制状态的研究进展

摘要:脓毒症是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据估计,全球每年约有2000万例脓毒症患者,即使在发达的欧美国家,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仍高达30%~40%。传统理论认为,机体“细胞因子风暴”所致失控性过度炎症反应导致了器官组织损伤。基于此,很多临床研究观察了如糖皮质激素、抗肿瘤坏死因子(TNF)和抗白细胞介素-1(IL-1)抗体等对脓毒症的治疗作用,然而,各类抗炎试剂并未显示出益处。
769-772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降低体温和心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影响:一项随机试验的二次分析

摘要:有研究显示,体外降温可降低发热性感染性休克患者的14d病死率。由于降温可能会参与心率的控制,为此有学者通过对一项随机临床试验进行二次分析,评估了心率和体温对病死率的影响。降温指在48h内保持正常体温(36.5~37.0℃),该研究对Sepsiscool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库(NCT00527007)事后分析,评估了不同时间温度阈值和心率对14d病死率的影响。最佳温度阂值选择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确定,作为病死率降低的潜在指标。
772-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