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9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国际交流、专题讨论、论著、研究简报、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临床病例讨论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天津市天和医院
  • 国际刊号:2095-4352
  • 国内刊号:12-1430/R
  • 出版地方:天津
  • 邮发代号:6-58
  • 创刊时间:1989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3.05
  • 综合影响因子:1.30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5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标准与指南

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医学救援中国专家共识2015

摘要:突发中毒事件是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一种类型,是指在短时间内,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作用于特定人群,造成严重的群发性健康影响或危害的事件[1-2]。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是指对突发公共事件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其中医学救援是整个医疗卫生救援的一部分,强调的是医护人员在应急救援中应担负的职责与任务[3-5]。在突发中毒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理流程中,医疗卫生活动贯穿整个过程,包括事发前的应急准备,事发时的应急响应,事发中的应急处置,以及事发后的善后处理等[6-7]。为此,中国毒理学会中毒及救治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了《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医学救援中国专家共识2015》,以规范和指导医护人员在突发中毒事件中实施应急医学救援活动。
625-629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中国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临床救治分析

摘要:目的:报告中国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患者的救治经过,探讨MER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2015年5月28日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中国首例输入性MERS患者,通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经过,分析MER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结果输入性MERS患者男性,43岁,韩国人,因背部酸痛7 d、发热2 d入院。①病例特点:患者7 d前出现背部酸痛,无发热,无咳嗽、咳痰,被韩国疾病控制部门列为“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可疑感染者但未予特殊诊治;2 d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7℃,无畏寒、寒战,无咳嗽、咳痰,无气促,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无咽痛;有明确MERS患者接触史,为韩国第二代人传人病例。②辅助检查:2015年5月2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CDC)对3份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显示均呈阳性,血清、痰液、粪标本也呈阳性。通过全基因组序列扩增与测定序列分析结果推测该病毒株可能来自沙特阿拉伯的Jeddah和Riyahh地区。入院时患者血液检查提示:白细胞偏低(3.22x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偏高(0.73),血小板偏低(81x109/L)。入院时患者床旁X线胸片提示:双下肺少量渗出性病灶。③治疗措施:给予呼吸湿化吸氧仪加强氧疗(吸入氧浓度0.50~0.80,可耐受时设定流量为60 L/min),入院第20天改为鼻导管低流量吸氧,第24天停用;利巴韦林2.0 g口服负荷剂量后改为600 mg、8 h 1次(q8h),入院第10天减为600 mg、12 h 1次(q12h),第13天停用;入院第4天加用头孢曲松钠2.0 g、每日1次(qd)抗感染,第7天改为美罗培南2.0 g、q8h,2周后停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20 g、qd,共用7 d,入院第8天加用胸腺肽α1治疗,2周后停用;干扰素每周1次(仅用1次);同时给予护肝及继续口服甲硫咪唑
630-634

热射病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热射病(HS)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重症医学科参与救治的39例H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胃肠功能障碍分为胃肠道功能障碍组和非胃肠道功能障碍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28 d病死率。统计胃肠道功能障碍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评分、胃肠道功能障碍持续时间、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住院时间及呼吸机使用时间,并对胃肠道功能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39例HS患者中有32例发生胃肠道功能障碍,发生率为82.05%。共统计到27例胃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胃肠道功能障碍评分,为(2.3±0.8)分;39例HS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为(17.3±15.2)d,ICU住院时间为(37.8±25.0)d,呼吸机使用时间为(27.8±14.0)d。胃肠道功能障碍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非胃肠道功能障碍组(分:26.30±6.00比17.40±6.00,t=3.555,P=0.001),而28 d病死率虽高于非胃肠道功能障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75%(14/32)比14.29%(1/7),P=0.216〕。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S胃肠道功能障碍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评分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27,P=0.000);胃肠道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与ICU住院时间(r=0.797, P=0.000)及呼吸机使用时间(r=0.634,P=0.000)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胃肠道功能可反映H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635-638

地塞米松可改善大鼠中暑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和损伤

摘要:严重中暑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损伤。地塞米松是一种用于控制炎症反应的免疫抑制药物。有学者利用中暑大鼠模型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旨在了解地塞米松是否可减轻中暑大鼠的高凝状态和促炎细胞因子释放,提高动脉低血压,减轻脑缺血损伤和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结果显示,所有中暑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均明显升高,并伴随着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显著的升高以及蛋白C水平的降低。中暑诱导期间,血浆尿素氮(BUN)、肌酐、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持续增加;纹状体中的甘油、谷氨酸和乳酸/丙酮酸水平也明显升高;而平均动脉压、血浆IL-10及纹状体局部脑血流量均降低。重要的是,中暑诱导期间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可明显改善大鼠循环功能障碍、全身炎症反应、血液高凝状态及脑缺血损伤。该研究结果表明,地塞米松可以减轻凝血活化、炎症和重要器官缺血/损伤,从而改善中暑预后。
638-638

热打击对体外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骨架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热打击对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细胞骨架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并分别置于37℃、5%CO2培养箱(对照组)或43℃细胞培养箱(热打击组)培养1 h。采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法,高倍镜下观察热打击对HUVEC细胞骨架的影响。热打击组细胞培养1 h后继续置于37℃、5%CO2培养箱孵育,分别于0、6、12、18、2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热打击对HUVEC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镜下观察对照组HUVEC细胞骨架形态正常;热打击组随热打击时间的延长,细胞骨架逐渐增粗、变短,且出现明显的应力纤维。对照组细胞G0/G1期DNA含量为48.57%,S期为44.62%,G2/M期为6.81%。在热打击后HUVEC细胞各时间点G0/G1期DNA含量为38.07%~55.19%,热打击后0、6、12、18、24 h组分别为54.06%、55.19%、48.23%、38.07%和41.03%;S期DNA含量为35.33%~48.18%,热打击后0、6、12、18、24 h组分别为35.33%、39.50%、42.50%、48.18%和47.99%;G2/M期DNA含量为5.31%~13.75%,热打击后0、6、12、18、24 h组分别为10.61%、5.31%、9.27%、13.75%和10.98%。说明当HUVEC细胞离开热打击环境后,G0/G1期DNA含量在6 h内明显高于对照组,至12 h时才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热打击可改变HUVEC细胞骨架结构,且细胞周期出现阻滞,细胞被阻滞在G0/G1期。
639-642

血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和二胺氧化酶与热休克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摘要:国内学者进行了一项研究,探讨血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二胺氧化酶(DAO)在热休克患者中的作用。该研究纳入住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的严重热休克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10例。入组时分别测定其血浆iFABP和DAO含量,并留取全血测定内毒素水平,分析iFABP、DAO与内毒素水平的相关性;同时还测定了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以及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α、IL-6)等水平。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热休克患者iFABP和DAO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动力学曲线表明,热休克患者iFABP和DAO水平分别在纳入后第3天和第4天达到峰值。经治疗后,患者iFABP、DAO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内毒素水平与IFABP、DAO水平呈正相关。研究者还观察到,热休克患者血清PCT、CRP、 IL-1、IL-6等水平显著升高,但WBC并未升高。该研究者得出结论:iFABP及DAO水平能很好地反映中暑热休克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治疗后iFABP和DAO水平明显下降,因此可能是热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642-642

血必净注射液预处理通过减轻小肠损伤缓解重症中暑大鼠全身炎症反应

摘要: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预处理对重症中暑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并从减轻小肠损伤方面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SPF级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重症中暑模型组和血必净预处理组(血必净组),每组12只。将大鼠置于人工气候舱内〔温度(40±2)℃,湿度(65±5)%〕制备经典中暑模型,热应激时间为60 min;假手术组大鼠置于25℃室温下观察。于实验开始时及热应激后取股动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脂多糖(LPS)浓度。实验结束后开腹获取小肠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计算小肠损伤病理评分;免疫组化法测定小肠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原位末端缺刻标记法(TUNEL)检测小肠组织细胞凋亡;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小肠组织紧密连接occludin蛋白表达。结果热应激后,模型组大鼠血中TNF-α、IL-1β、IL-6和LPS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TNF-α(μg/L):443.00±110.10比98.36±44.61,IL-1β(μg/L):436.37±163.64比64.24±16.15,IL-6(μg/L):342.70±92.42比54.40±13.22,LPS(μg/L):0.68±0.22比0.09±0.02,均P<0.01〕;而血必净组上述各指标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TNF-α(μg/L):340.45±68.57比443.00±110.10,IL-1β(μg/L):191.33±82.78比436.37±163.64, IL-6(μg/L):192.21±37.89比342.70±92.42,LPS(μg/L):0.43±0.17比0.68±0.22,均P<0.01〕。模型组小肠可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肠黏膜坏死、出血等病理改变;血必净组病理改变减轻,且损伤病理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分:2.10±1.15比3.20±0.67,P<0.01)。模型组小肠组织iNOS表达及细胞凋亡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而血必净组各指标则均较模型组明显减轻〔iNOS(校正A值
643-648

血必净可通过抑制蛋白酶激活受体1信号途径减轻热损伤诱导的内皮屏障破坏

摘要: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中暑热休克病理生理的核心。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是凝血酶受体,在响应细胞外刺激导致内皮屏障功能破坏中起关键作用。然而,PAR1在热应激诱导内皮通透性中的作用是未知的。因此,近期国内学者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检测经热刺激处理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PAR1蛋白的表达;通过应用小干扰RNA(siRNA)、特异性中和抗体和血必净,观察PAR1对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F-肌动蛋白重排和膜突蛋白磷酸化的影响;评价给予PAR1抑制剂RWJ56110、抗PAR1抗体和血必净对热休克相关ALI/ARDS小鼠PAR1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显示:热应激2 h后可诱导内皮细胞PAR1蛋白表达,引起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一种PAR1激活剂)的释放;经过60 min或120 min热刺激后,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和F-肌动蛋白重排,该效应可通过RWJ56110、抗PAR1抗体和siRNA所抑制。PAR1介导膜突蛋白磷酸化,可导致F-肌动蛋白重排和内皮屏障功能的破坏。为证实体外实验的研究结果,分别给中暑小鼠体内注射RWJ56110和抗PAR1抗体两种PAR1抑制剂,结果显示,二者均可显著减轻实验动物肺水肿、肺微血管通透性、蛋白渗出和白细胞浸润。此外研究者还发现,血必净可抑制PAR1膜突蛋白信号通路;体内外实验显示其具有维持内皮屏障功能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PAR1可能是中暑患者潜在的治疗靶点。
648-648

积极血管内降温治疗可成功控制中暑相关的多器官功能障碍

摘要:中暑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状态,需要立即开始快速有效的降温治疗。日本学者报道了一个通过初始血管内降温成功治疗严重中暑患者的案例。患者男性,39岁,在炎热潮湿环境中1 d后出现意识障碍。初步检查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6分,体温40.7℃,随即进行了气管插管和液体复苏。医生将一个冷却导管插入患者血管内,并在到达医院32 min内通过血管内球囊导管系统积极降温。患者核心温度在17 min后降至38.8℃,平均降温速度为0.10℃/min。进一步检查显示,患者出现肝功能受损和肾功能衰竭。在住院期间,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无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入院2 d后拔除冷却导管,未出现导管相关的出血、感染或血栓形成,血、尿细菌培养均呈阴性。患者3 d后拔除气管插管,5 d后出院,无并发症或后遗症。该报道提示,在治疗中暑时要尽可能迅速给予降温处理,且应提供心血管支持。在严重中暑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初始积极的血管内降温是必要的。
652-652

沙漠干热环境中暑大鼠的血气分析变化特点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在沙漠干热环境中暑状态下动脉血气变化特点,为临床救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麻醉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沙漠干热环境轻、中、重度中暑组及其相应对照组共6组,每组8只。将大鼠置于模拟沙漠干热环境人工实验舱(温度41℃、湿度10%)内分别滞留约70、110、145 min建立沙漠干热环境轻、中、重度中暑模型;各对照组大鼠置于常温环境中至相应时间点。取各组大鼠腹主动脉血,采用便携式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分析,并检测电解质。结果①轻度中暑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达(45.64±8.19) mmHg(1 mmHg=0.133 kPa),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下降至0.84±0.08,pH值下降至7.36±0.11,说明该组大鼠存在呼吸性酸碱失衡;中度中暑组细胞外液剩余碱(BEecf)下降至-3.00(1.50)mmol/L、碳酸氢根离子(HCO3-)下降至(19.39±1.89)mmol/L,pH值下降至7.21±0.07,说明该组大鼠出现了代谢性酸碱失衡;重度中暑组各指标逐渐加重,且与轻度和中度中暑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CO2:F=6.537、P=0.006,SaO2:F=5.174、P=0.015,pH值:F=10.736、P=0.001,BEecf:χ2=16.021、P=0.000,HCO3-:F=5.612,P=0.011),说明该组大鼠存在明显的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出现了严重的混合型酸碱失衡。②与各自对照组比较,中度中暑组血红蛋白(Hb)明显升高(g/L:15.31±1.84比13.28±0.94,t=2.791,P=0.014);重度中暑组Hb、红细胞比容(HCT)均明显升高〔Hb(g/L):16.59±2.52比13.42±1.15,t=3.224,P=0.006;HCT:(53.50±6.63)%比(45.50±4.47)%,t=2.828,P=0.013〕,说明从轻度至重度中暑阶段大鼠脱水程度逐渐加重。③轻度中暑组血钠正常(t=0.665,P=0.517),血钾轻度降低(t=-2.526,P=0.024);中度中暑组血钠明显升高(t�
653-657

劳力性中暑的现场处理

摘要:劳力性中暑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严重状态,可能会导致较高的病死率。快速降温是治疗中暑最有效的方法,但很少有关于在大型体育赛事上现场降温的安全性和逻辑性的报道。因此有学者进行了一项描述性的流行病学研究,旨在描述现场劳力性热射病(EHS)的治疗流程,比较患者在现场处理和转运到医院的治疗效果。该研究通过查看比赛当天医疗记录和救护车的运行表,纳入2005年到2012年期间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半程马拉松赛中出现EHS的患者。EHS定义为运动员核心温度与直肠温度高于39℃(102℉)并存在精神状态改变。由3位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从相关临床记录表中提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结局。2位审查者用RedCAP数据库和双数据录入,记录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和结局运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并分组比较患者现场处理或转运到当地医院接受治疗的差异。结果显示:在8年间超过23.5万名运动员参加了此项赛事活动,696名接受了医疗救治,32例患者确诊为EHS。在EHS患者中,22例接受现场处理的患者中有68%用冷水浸泡治疗,59%出院回家;10例患者从赛场转运到当地医院,未接受冷水浸泡,有40%随后出院回家;没有患者死亡。该研究表明,在大型体育赛事中,对发展为EHS的运动员在现场用冷水浸泡法处理似乎是安全、有效的;现场处理EHS可减少将患者转运至医院的负担,更利于急诊对危重EHS患者的抢救。
666-666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多重耐药菌定植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调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中多重耐药菌(MDROs)定植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MDROs定植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自2008年6月至2014年12月对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所有入住ICU超过24 h的患者进行鼻前庭拭子和肛拭子采样,并进行相关培养和药敏试验,同时填写病例调查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出MDROs定植的危险因素;再将P<0.05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MDROs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672例有效患者入组。入ICU时有MDROs定植的患者为604例(36.12%),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62例(3.71%),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肠杆菌529例(31.64%),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7例(0.42%),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6例(0.36%)。1068例入ICU时未发生MDROs定植的患者中ICU期间新发MDROs定植197例(18.45%),其中MRSA 24例(1.44%),产ESBL的肠杆菌118例(7.06%),MDR-AB 50例(2.99%),MDR-PA 5例(0.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ICU时MDROs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入ICU前使用抗菌药物>2种〔优势比(OR)=2.352,95%可信区间(95%CI)=1.847~4.464,P=0.002〕,入ICU前3个月内使用广谱抗菌药物(OR=2.862,95%CI=1.458~5.631,P=0.014)、入ICU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OR=1.781,95%CI=1.152~3.413,P=0.003)和入ICU前住院时间>9 d(OR=1.766,95%CI=1.235~3.986,P=0.021)。结论本院ICU MDROs定植率较高,以产ESBL的肠杆菌为主,ICU获得性MDROs定植尤其是鲍曼不动杆菌的定植也值得重视。对MDROs定植患者的高危因素分析有助于早期发现高危患者和进行相应的主动筛查,并对预防耐药菌定植感染和限制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有指导意义。
667-671

白蛋白对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及输注白蛋白对G试验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21日至2014年10月31日大连市中心医院内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MICU)住院患者267例,根据IFI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排除真菌感染组(35例)、拟诊组(70例)、临床诊断组(145例)、确诊组(17例)。使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进行G试验检测。评估不同G试验临界值对IFI的诊断价值;比较G试验、真菌培养与临床诊断3种方法诊断IFI的差异;比较各组患者输注白蛋白前后G试验结果的变化,并评估输注白蛋白前后G试验对IFI的诊断价值。结果以20 ng/L为临界值,G试验诊断IFI的敏感度、特异度最高(分别为79.8%、87.9%),约登指数最大(为67.7%)。G试验、真菌培养与临床诊断IFI的阳性率分别为57.7%(154/267)、60.7%(162/267)与54.3%(145/267),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输注白蛋白前比较,排除真菌感染组、拟诊组、临床诊断组、确诊组输注白蛋白后G试验检测值(ng/L)均无明显改变(排除真菌感染组:11.25±2.33比10.99±1.07,t=-1.723,P=0.085;拟诊组:53.14±5.53比49.22±8.11,t=-0.395,P=0.693;临床诊断组:90.30±9.38比85.41±10.11,t=710.500,P=0.860;确诊组:100.98±19.24比103.21±17.66,t=653.000, P=0.449)。输注白蛋白前,G试验诊断IFI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约登指数分别为79.8%、87.9%、45.6%、96.7%、67.7%,而输注白蛋白后分别为81.5%、85.7%、44.8%、96.5%、67.2%,与输注前较为一致。结论 G试验可作为早期诊断IFI有效的检测手段,以20 ng/L为临界值可获得较好的敏感度与特异度,输注白蛋白不影响G试验检测结果。
672-676

沙特阿拉伯一项有关中东呼吸综合征的全国性血清学研究

摘要:相关研究证据表明,单峰骆驼是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的巾问宿主,然而,与单峰骆驼有接触史并感染MERS—CoV的个体数量并不清楚,甚至有很多感染患者并不记得是否曾经接触过单峰骆驼。最近有学者在沙特阿拉们进行了一项全国性的血清学研究,
676-676

麦加朝圣者回国后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流行情况

摘要: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于2012年在阿拉伯半岛流行,造成超过800人感染。为了解麦加朝圣者返回各自国家后MERS—CoV感染的流行情况,有研究者进行了一项横断面调查研究。
676-676

大肠杆菌脂多糖体外诱导小鼠血小板凋亡的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大肠杆菌脂多糖(LPS)是否可在体外诱导小鼠血小板凋亡的发生。方法制备洗涤血小板悬液,调整血小板终浓度至3x108/mL。根据刺激剂不同分为对照组〔无钙台式缓冲液(TB)〕、凝血酶处理组(终浓度1 U/mL,无钙TB制备)和不同浓度LPS处理组(终浓度1、10、100μg/mL,无钙TB制备)。各组加入相应刺激剂后室温孵育30 min。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联蛋白Ⅴ(AnnexinⅤ)阳性率以反映磷酯酰丝氨酸(PS)暴露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平均通道荧光强度(MCF)以反映线粒体内膜电位(ΔΨm)去极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凝血酶处理组血小板ATP水平明显降低〔相对荧光强度(RLU):(5.46±0.14)x105比(6.25±0.26)x105,P<0.05〕, AnnexinⅤ阳性率〔(50.43±2.45)%比(1.58±0.25)%,P<0.05〕和caspase-3活性〔RLU:(26.92±1.60)x103比(1.30±0.10)x103,P<0.05〕均明显升高,血小板MCF明显降低〔(8.32±0.58)x104比(13.05±1.10)x104,P<0.05〕,说明ΔΨm去极化增加。给予不同浓度LPS处理后,血小板ATP水平、AnnexinⅤ阳性率和caspase-3活性均明显升高,血小板MCF明显降低,说明ΔΨm去极化增加,且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1μg/mL LPS即可使AnnexinⅤ阳性率增加〔(10.45±1.08)%比(1.58±0.25)%, P<0.05〕,caspase-3活性升高〔RLU:(14.06±0.61)x103比(1.30±0.10)x103,P<0.05〕,MCF明显降低〔(9.48±0.50)x104比(13.05±1.10)x104,P<0.05〕。经100μg/mL LPS处理后血小板ATP水平、AnnexinⅤ阳性率和caspase-3活性最高,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TP(RLU):(7.00±0.03)x105比(6.25±0.26)x105, AnnexinⅤ阳性率:(55.35±2.42)%比(1.58±0.25)%,caspase-3(RLU):(32.00±3.75)x103比(
677-681

冷水浸泡对穿着美式足球制服中暑高热球员的降温效果

摘要:对中暑的美式足球球员,目前治疗推荐除去其身上的衣物和装备,将身体浸泡在冷水中进行降温,但穿着全套的美式足球制服是否会影响冷水浸泡(CWI)过程中直肠温度(Tr)的降温效果或体温下降后是否加剧低体温尚不清楚。因此美国学者进行了一项交叉设计试验研究,比较穿着全套美式足球制服或普通制服的中暑者分别接受CWI后Tr从39.5℃降至38.0℃所需时间及CWI后身着制服对Tr的降温效果。共纳入18位男性参与者,平均年龄(22±3)岁,身高(178.8±6.8)cm,体质量(82.3±12.6)kg,体脂(13±4)%,体表面积(2.0±0.2)m2。他们分别穿着普通制服(内衣、短裤、船员袜子、网球鞋)或全套美式足球服(控制T恤,网球鞋,泽西、足球裤子,覆盖膝盖、大腿和尾骨的衬垫,头盔,肩垫)。参与者在约40℃、35%相对湿度的环境中运动,直到Tr达到39.5℃后,脱掉他们的T恤和鞋子,各自穿着制服浸泡在冷水(约10℃)中,记录Tr降至38.0℃的时间,并在浸泡30 min后每5 min测量1次Tr。结果显示,身着全套美式足球服组Tr降至38.0℃所需时间为(6.19±2.02)min,身着普通制服组为(8.49±4.78)min(效应量=0.48,P=0.03),降温速度分别为(0.28±0.12)℃/min和(0.23±0.11)℃/min(效应量=0.44,P=0.07)。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CWI后Tr没有显著差异(P=0.59)。据此研究者推测,身着全套美式足球服者降温更快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他们CWI前皮肤温度更高、较少发抖、以及热传导更快。降温速度在身着美式足球制服者进行CWI被认为是理想的,并且穿着制服没有造成更严重的降温后低体温发生。因此临床医生可能不必关注身体核心温度降低带来的负面影响,可直接对身着全套美式足球服的运动员进行CWI降温治疗。
681-681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Meta分析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系统检索Cochrane 临床试验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自建库到2014年3月所有关于血必净治疗SAP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文献。由两位研究者参照改良Jadad量表独立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资料提取。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血必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采用RevMan 5.2软件对血必净注射液治疗SAP患者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最终纳入15篇RCT文献,但用研究方法学评价其质量均不高。Meta分析显示:与常规治疗比较,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血必净注射液可明显降低SAP患者的病死率〔优势比(OR)=0.37,95%可信区间(95%CI)=0.17~0.77,P=0.008〕和并发症发生率(OR=0.26,95%CI=0.14~0.45,P<0.00001),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相对危险度(RR)=0.85,95%CI=0.80~0.91,P<0.00001〕,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均数差(MD)=-5.28,95%CI=-6.69~-3.86,P<0.00001〕。15个研究中有2个报告了血必净注射液治疗的不良反应,一个研究为1例患者出现头痛、恶心症状,调整滴速后缓解;另一个研究为1例患者出现轻微皮疹,停药后缓解。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SAP患者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纳入评价的文献质量较低,尚需要大规模、高质量的RCT提供更可靠的证据。
682-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