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9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国际交流、专题讨论、论著、研究简报、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临床病例讨论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天津市天和医院
  • 国际刊号:2095-4352
  • 国内刊号:12-1430/R
  • 出版地方:天津
  • 邮发代号:6-58
  • 创刊时间:1989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3.05
  • 综合影响因子:1.30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5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述评

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救治:任重道远

摘要:近年来,国内急性百草枯中毒人数急剧增长,由于缺乏有效的救治药物及措施,中毒患者病死率高达50%以上,已成为我国急性中毒防治的突出难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急性百草枯中毒现有的临床综合救治措施主要包括胃肠道清洁、血液净化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氧化剂药物治疗等,然而大多缺乏临床循证依据。尽管国内外同行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有关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救治争议颇多,临床治疗缺乏规范。国内的专家共识虽然为救治提供了初步规范,然而不同专家共识之间也有相当的差距,且有关救治及机制方面的研究仍面临不少困境与瓶颈。
241-241

急性百草枯中毒的国内诊治进展

摘要:急性百草枯中毒是一种全身性中毒性疾病,以急性肺损伤为主,伴有严重肝、肾等器官损伤,重症患者多死于呼吸衰竭(呼衰)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与临床救治实践的不断进步,国内一些学者与学会组织相继制定了百草枯中毒诊治的各种专家共识或诊断标准[1-3],进一步规范了急性百草枯中毒的诊断与治疗,但仍有必要对其中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
242-243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专家论坛

关于急性中毒研究中几个基本概念的商榷

摘要:目前国内外有关急性中毒调查研究的文献报道较多,对急性中毒人群、原因、毒物、救治、防控等方面的特点获得了不少发现[1-5]。但本文作者在调查研究中感觉有些基本概念尚未明确,特提出与同行商榷。因为,这些基本概念可拓展急性中毒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或可将急性中毒研究引入到一个规范的新境地。1“中毒发病动态变化”目前在急性中毒研究中,有关动态变化的分析结果已有报道,但未见直接采用“中毒发病动态变化”这一概念。根据文献报道:急性中毒发病呈快速增长状态,我国仅职业性中毒者就以每年100万人次的速度在增长;国内1998年报告由农药及化学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为151起,中毒人数达3056人,死亡人数46人;到2000年仅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50起,中毒人数6239人,死亡人数135人。
244-245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5-羟基-1-甲基海因对百草枯所致大鼠肾毒性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5-羟基-1-甲基海因(HMH)对百草枯所致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百草枯组、维生素C组、HMH组4组,每组6只。对照组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2 mg/kg;百草枯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稀释的百草枯溶液50 mg/kg;维生素C组和HMH组腹腔注射百草枯溶液的同时分别灌胃维生素C或HMH溶液1 mmol/kg。应用Fenton法测定HMH和维生素C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各组分别于染毒后24 h采血并处死动物取肾组织,测定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及肾皮质蛋白、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维生素C和HMH均有很好的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50%抑制浓度(IC50值)均为4.02 mg/mL。与对照组比较,百草枯组血清BUN、SCr及肾组织MDA含量显著升高,肾组织蛋白、GSH含量及SOD活性显著下降〔BUN(mmol/L):40.80±2.49比13.67±1.58, SCr(μmol/L):163.46±8.67比51.80±4.37, MDA(nmol/g):7.51±0.23比4.52±0.33,蛋白(μmol/L):0.94±0.14比1.35±0.10, GSH(mg/g):1.08±0.48比3.30±0.44, SOD(kU/L):70.74±6.42比112.89±8.72,均P<0.01〕。与百草枯组比较,维生素C组和HMH组血清BUN、SCr及肾组织MDA显著下降,肾组织GSH含量和SOD活性显著升高〔BUN(mmol/L):22.64±2.36、18.71±5.23比40.80±2.49, SCr(μmol/L):97.28±4.81、89.20±6.72比163.46±8.67, MDA(nmol/g):4.67±0.31、4.21±0.42比7.51±0.23,GSH(mg/g):1.78±0.10、1.86±0.39比1.08±0.48,SOD(kU/L):98.69±5.43、103.76±4.45比70.74±6.42,均P<0.01〕;HMH组较维生素C组可显著降低SCr含量(P<0.05),而两组在血BUN及肾组织MDA、GSH含量和SOD活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MH能防护百草枯所致的大鼠肾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和清除羟自由基的作用有密切
246-249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肾脏和连续性血液灌流对百草枯清除效果的比较

摘要:最近,连续性血液灌流已经成为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一种解毒方法。为评估血液灌流对百草枯清除的效果,并观察连续性血液灌流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液中百草枯浓度的影响,有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共纳入21例口服百草枯中毒24 h内进行连续性血液灌流的患者。在每次灌流前及灌流1.5 h后测定血浆和尿中的百草枯浓度。结果显示,在8次血浆吸附(共108次)中,血浆百草枯清除率均高于肾脏百草枯清除率〔mL/min:11.14±6.13比6.53±1.46,18.36±11.32比6.23±1.51,16.13±10.05比4.01±0.93,12.86(6.72,17.47)比2.42(0.65,4.20),14.12(10.48,35.20)比1.77(0.63,2.91),16.47(11.82,20.69)比1.70(0.23,3.18),13.33(9.71,18.75)比1.10(0.14,2.99),11.27(9.21,16.02)比1.10(0.09,2.79),均P<0.05〕。存活者血浆百草枯清除速率明显高于死亡者(mg·L-1·h-1:0.57±0.03比0.47±0.06,P<0.05)。该研究表明,连续性血液灌流有助于清除百草枯,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可能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治疗手段。
249-249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联合大黄为主中药组方序贯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以大黄为主的中药组方对急性百草枯中毒(APP)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河北衡水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128例AP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医对照组(64例)和联合中药组(6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反复洗胃并口服白陶土。西医对照组用20%甘露醇和(或)硫酸镁导泻,入院8 h内进行血液灌流(HP),同时给予常规药物综合治疗。联合中药组在西医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洗胃后口服百草枯中毒解毒一号方〔组成:生大黄(后下)10 g,芒硝10 g,仙鹤草12 g,甘草6 g〕导泻,2 h 1次,待停止排绿便后改服百草枯中毒解毒二号方(组成:熟大黄10 g,人参6 g,仙鹤草15 g,川芎10 g,甘草6 g),每日1次,连续14 d。观察两组患者服毒剂量、首次口服药物时间、首次灌流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末次排绿便时间、血浆毒物清除时间、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动脉血气、血乳酸(Lac)、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胸部CT、不良反应及住院时间和病死率;于治疗前和中毒12 h测定血浆和尿中的百草枯含量。出院后60 d回访胸部CT,观察肺纤维化情况。结果两组服毒剂量、首次口服药物时间、首次灌流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西医对照组比较,联合中药组首次排便时间(h:3.94±1.14比6.17±1.52)、末次排绿便时间(h:36.90±4.10比51.63±4.91)、血浆毒物清除时间(h:19.48±3.63比23.84±3.29)均明显提前(均P<0.01);WBC、CRP、丙氨酸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于入院后逐渐升高,5 d达峰值〔WBC(×109/L):15.35±2.17比17.47±2.09,CRP (mg/L):32.62±2.76比39.51±2.45,ALT(U/L):270.88±11.06比334.67±7.85,BUN(mmol/L):13.29±1.90比17.63±1.42,SCr(μmol/L):203.54±18.40比
254-258

基于原子吸收法探究血液灌流对血铊的清除作用

摘要:目的:基于原子吸收法检测犬全血铊含量,观察血液灌流(HP)对血中铊的清除效能。方法经股动脉取未染毒比格犬的血液,根据实验动物体质量与血容量的换算公式,配制成3组浓度梯度的含硝酸亚铊(TlNO3)的犬血,充分模拟血液在体环境进行HP,以前一剂量组最后一次灌流结束后犬血中所含TlNO3的总量确定下一组含铊血液样品的配制。应用石墨炉原子吸收仪检测每次灌流前后犬全血铊含量,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犬全血铊含量在0~200μg/L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84;日内精密度<4.913%,日内回收率96.2%~111.9%;日间精密度<7.502%,日间回收率89.6%~105.2%。高、中、低剂量组每次灌流后血铊浓度均明显降低〔高剂量组从(453.43±27.80)mg/L降至(56.09±14.44)mg/L,F=8.820,P=0.003;中剂量组从(64.51±13.60)mg/L降至(3.19±0.23)mg/L,F=36.312,P=0.000;低剂量组从(5.40±0.98)mg/L降至(0.38±0.25)mg/L,F=46.240,P=0.000〕。高、中、低剂量组4次灌流后总体吸附率分别为(87.63±2.48)%、(95.06±1.54)%、(92.76±4.8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231,P=0.070)。结论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仪检测血铊浓度定量准确、灵敏度高、稳定性强,所测样品处理简单,保存时间长,适合批量样本的检测。HP可以稳定、高效地清除血中的铊,4次灌流即可吸附90%以上的铊;且HP的吸附效率与血铊含量无关,即使血铊含量低,HP也是有效的。
259-262

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血液灌流强度决策及相关预后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血液灌流(HP)强度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7 d和28 d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影响医师临床开具不同强度HP处方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纳入年龄>18岁、口服百草枯至入院时间<12 h、24 h内接受HP治疗、入院后存活时间>24 h且资料完整的患者,根据HP强度分为低强度组(LHP组,单次HP 4 h,2个灌流器)和高强度组(HHP组,单次HP 6 h、3个灌流器)。记录患者入院时相关资料及7 d、28 d预后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入院时导致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接受HHP治疗的相关因素。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评价HHP是否可降低7 d、28 d全因病死率。结果最终入选60例百草枯中毒患者,其中LHP组28例,7 d全因病死率53.6%(15例),28 d全因病死率64.3%(18例);HHP组32例,7 d全因病死率43.8%(14例),28 d全因病死率62.5%(20例)。与LHP组比较,HHP组患者入院时血药浓度较高,合并呼吸性碱中毒(呼碱)、急性肾损伤(AKI)者较多,乳酸(Lac)较高,但7 d全因病死率较低。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对于服毒至入院时间>4 h〔优势比(OR)=1.461,95%可信区间(95%CI)=1.132~1.435,P<0.001〕、年龄<50岁(40~49岁的OR=1.397,95%CI=1.251~1.703,P=0.002;<40岁的OR=1.701,95%CI=1.253~1.836,P<0.001),及入院时血药浓度≥2 mg/L(OR=3.140,95%CI=1.511~3.091,P<0.001)、白细胞计数(WBC)>10×109/L(OR=1.222,95%CI=1.032~1.275,P=0.018)、Lac>2.0 mmol/L(OR=2.392,95%CI=2.090~2.734,P<0.001)、合并AKI(AKI 2期OR=2.350,95%CI=2.160~3.910,P<0.001;AKI 3期OR=2.821,95%CI=1.932~3.651,P<0.001)、合并低氧血症(OR=2.420,95%CI=
263-269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常用的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一)

摘要:急性百草枯中毒(acute paraquat poisoning, APP)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eular coagulation, DIC )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ventilator induced lung injury, VILI)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 compensatory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CARS)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
269-269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高分辨率CT评价磨玻璃密度影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价值

摘要:目的:评价应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肺部磨玻璃影(GGOs)在评估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37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比较不同预后两组患者入院当日血浆百草枯浓度及GGOs相对面积。服毒后至入院10 d内每隔3 d进行一次胸部HRCT检查,对主动脉弓层面、主肺动脉窗层面、左上叶支气管层面、右下肺静脉层面、左侧膈顶层面5个层面的GGOs进行半定量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各指标对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纳入137例患者中,有45例患者于服毒后28 d内死亡,病死率为32.85%。死亡组血浆百草枯浓度较存活组明显升高(mg/L:7.06±0.67比3.51±0.34,t=5.280,P=0.000),入院后3个时间点GGOs相对面积均明显大于存活组〔1~3 d:(32.0±5.0)%比(2.5±0.4)%,t=7.860,P=0.000;4~6 d:(45.5±5.7)%比(2.8±0.5)%,t=12.420,P=0.000;7~10 d:(68.0±4.8)%比(3.0±0.6)%,t=23.950,P=0.000〕。ROC曲线显示,服毒后7~10 d GGOs相对面积判断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1.000,能严格区分预后,但时间较晚;服毒后4~6 d GGOs相对面积的AUC为0.979,阈值>12.0%时特异度为96.15%,敏感度为85.19%,阳性预测值为88.46%,阴性预测值为94.94%,可早期判断患者预后;而血浆百草枯浓度对于预后判断相对较差,AUC为0.821,阈值>1.95 mg/L时特异度为34.52%,敏感度为88.64%,阳性预测值为41.49%,阴性预测值为85.29%。结论应用胸部HRCT评估GGOs相对面积可以预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且其价值优于血浆百草枯浓度。服毒后4~6 d行HRCT评估GGOs相对面积可早期评价百草枯所致肺损伤,且能指导临床预后评价。
270-273

血红素氧合酶-1在急性百草枯中毒小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百草枯中毒小鼠肺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表达,探讨其在百草枯中毒肺损伤中的机制。方法将58只雄性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只)和染毒组(50只),采用一次性灌胃20%百草枯溶液50 mg/kg建立中毒模型,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于实验首日,染毒组于染毒后6 h及1、3、7、14 d分别处死8只存活小鼠取肺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HO-1阳性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HO-1蛋白表达;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小鼠染毒后1 h即出现呼吸急促、乏力等症状,3~5 d时表现最为严重,14 d时饮食、活动恢复正常。光镜下观察显示,对照组肺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染毒1 d时肺泡结构紊乱,肺组织出现明显的出血、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3 d时肺组织病理改变加重;7 d时肺泡炎症表现减轻;14 d时炎症表现基本消失,但肺泡结构仍紊乱。免疫组化显示,对照组肺组织细胞中HO-1多不表达,少许轻度表达于气道上皮细胞。染毒1 d时HO-1主要分布于气道黏膜上皮细胞、炎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质中;随后表达逐渐减少,7 d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染毒6 h时肺组织HO-1蛋白表达(灰度值)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438±0.467比0.475±0.167,P<0.01),1 d时达高峰(9.200±0.940比0.475±0.167,P<0.01),持续至7 d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0.825±0.260比0.475±0.167,P>0.05)。染毒6 h时肺组织SOD活性(μU/L)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649.681±13.951比1167.051±15.744,P<0.01),随后逐渐升高,至14 d仍显著低于对照组(859.733±121.079比1167.051±14.744,P<0.01);染毒6 h时肺组织MDA含量(μmol/L)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4.542±0.266比3.705±0.176,P<0.01�
280-284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卡马西平中毒患者并发癫痫的危险因素及预后:一项为期2年的横断面研究

摘要:为探讨急性卡马西平中毒患者癫痫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有学者在伊朗一所大学医院进行了一项为期2年的横断面研究。该研究共纳入114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并分为癫痫发作组(n=8)和无癫痫发作组(n=106)。分别对两组患者人口统计数据、平均药物摄入量、摄入至入院时间、中毒前癫痫发作史、历史精神状态、视觉障碍和眼球震颤、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动脉血气和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癫痫发作组卡马西平的摄入量显著高于无癫痫发作组(mg:14300±570比4600±420,P<0.0001),摄入卡马西平至入院时间显著长于无癫痫发作组(min:515±275比370±46,P<0.0001)。114例患者中共有104例患者完全恢复,无任何并发症;其余10例患者需要进行呼吸支持,包括气道支持或插管,其中1例患者死于癫痫持续状态合并吸入性肺炎。该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卡马西平摄入量和摄入至入院时间可能影响急性卡马西平中毒后癫痫的发作;然而这些患者经支持治疗后预后大多较好。
284-284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调控对氧磷酶1基因对急性敌敌畏中毒小鼠肝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调控对氧磷酶1(PON1)基因对急性敌敌畏中毒小鼠肝组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1:将12只雄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对照绿色荧光蛋白慢病毒(Lv-GFP)组、重组PON1慢病毒(Lv-PON1)组3组,每组4只。经尾静脉分别注射转染2×107 TU的Lv-GFP或Lv-PON1慢病毒,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0、1、3、5、7、9 d取眼底静脉血,检测血清PON1活性;转染3 d取肝组织,分别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PON1 mRNA和蛋白表达。实验2:另将96只雄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敌敌畏染毒组、Lv-GFP干预组、Lv-PON1干预组4组,每组24只。经尾静脉分别注射转染Lv-GFP或Lv-PON1慢病毒后3 d,腹腔注射敌敌畏溶液9 mg/kg染毒,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染毒后6、12、24、48 h麻醉处死6只小鼠取肝组织,RT-PCR检测PON1 mRNA、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ON1蛋白表达;化学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实验1:Lv-PON1转染正常小鼠后,血清PON1活性逐渐升高,自3 d起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对照组和Lv-GFP组血清PON1活性均处于正常低水平状态。转染3 d肝组织PON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Lv-GFP组。实验2:与对照组相比,敌敌畏染毒组染毒后6 h肝组织PON1 mRNA和蛋白表达、 Nrf2 mRNA表达、GSH、SOD、CAT水平即明显降低〔PON1 mRNA(灰度值):0.237±0.075比0.674±0.011,PON1蛋白(灰度值):0.602±0.086比0.998±0.124,Nrf2 mRNA(灰度值):0.089±0.012比0.126±0.010,GSH(mg/g):3.84±0.33比5.52±0.40,SOD(μg/g):0.383±0.040比0.564±0.052, CAT(ng/g):7.32±1.28比12.46±1
285-290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学术活动预后

“诺扬ICU”有奖征文通知

摘要: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注射液)是由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由江苏新晨医药有限公司负责销售的新型阿片类镇痛药物,是全新的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不仅可激动K受体产生镇痛作用,还对μ受体有弱拮抗作用,可有效治疗和缓解各类中、重度疼痛。疼痛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是ICU患者主诉之一,选择合适的镇痛药无疑能够改善ICU患者的临压坝后。为了推动话扬(酒石酸布托啡诺注射液,混合型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制)在ICU的合理应用,《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委会与江苏新晨医药有限公司将于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联合举办第二届全国“诺扬ICU”有奖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290-290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百草枯中毒相关诊断国家标准及专家共识导读

摘要:百草枯作为一种广谱、高效、对环境污染小的有机杂环类除草剂,广泛应用于全球140多个国家的农业生产中。近年来,国内急性百草枯中毒人数急剧增长,已成为我国急性中毒防治的突出难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基础研究与临床救治实践的不断进步,国内一些学者与学会组织相继制定了百草枯中毒诊治的各种专家共识或诊断标准。
299-299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2014年广州地区158例登革热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登革热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为登革热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3日至10月31日广州地区登革热暴发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8例登革热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常规临床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结果以及预后,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58例登革热住院患者平均年龄(56±20)岁,≥60岁者79例(占50.00%),男性94例(占59.49%)。①主要临床表现:发热(100%)、头痛(70.89%)、骨骼/肌肉疼痛(62.03%)、皮疹(54.43%);部分患者有出血(25.95%)和血浆渗漏表现(14.56%)。②实验室检查:多数患者表现为白细胞总数降低(75.32%)、血小板减少(77.85%)、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57.59%)、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77.85%),但血细胞比容(HCT)增高者较少见(1.27%)。③病原学检查:急性期(起病0~5 d)血清登革热IgM抗体(DF-IgM)阳性率为63.54%(61/96),登革热病毒核酸(DENV-RNA)阳性率为92.62%(113/122)。④基础疾病:87例(占55.06%)合并基础疾病,最常见为高血压(27.22%)和2型糖尿病(15.82%)。⑤治疗措施:隔离患者直至病程超过5 d,且热退24 h以上,以对症支持治疗和及时防治各种并发症为主。⑥预后:重症登革热18例(占11.39%),其中1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1例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未愈出院,另有2例院内感染普通登革热患者死于原发心脑血管疾病,余154例(占97.47%)患者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本组登革热住院患者临床表现典型,且重症发生率较高。DENV-RNA检测是早期病原学诊断的敏感指标。经对症支持治疗大部分登革热患者预后良好,但对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和治疗干预方式仍需进一步研究。
300-305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发明与专利

自制改良“Y”字形气管切开纱布包

摘要:气管切开术是临床常用的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功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的一种常见手术。然而术后常出现皮下气肿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1]。因此,术后及时有效地换药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过去给患者换药时由于纱布剪切口未采用“Y”字形或“Y”字形的剪切口过大而导致纱布易被气流冲开、冲散,使气管套管柄直接接触皮肤,造成皮肤红肿、破溃,增加了感染机会。如纱布“Y”字形剪切口过大,易使线头脱落,并附着于造瘘口附近,不易清理;一旦脱落的线头堆在套管柄盘下或随着患者咳嗽产生的气流冲击进入内套管,还会造成感染,从而危及患者生命[2]。气管切开术伤口换药一般每日2次,根据切口分泌物的多少,还应适当增减换药次数,随脏随换,因此需要大量气管切开纱布。
305-305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短篇论著

重症患者获得性肌无力17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患者获得性肌无力(ICUAW)的肌电图和肌肉病理学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入住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ICUAW的发生情况,选择20例肌肉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肌电图及肱二头肌肌肉病理活检与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记录机械通气时间、 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预后。结果10例肌电图检查患者中1例符合吉兰-巴雷综合征肌电图改变,1例确诊为危重病性肌病(CIM)患者肌电图无异常,4例CIM患者表现为肌源性损害,4例CIM患者合并神经源性损害〔即危重病性多神经肌病(CIPMN)〕。17例ICUAW患者肌肉活检均显示为选择性Ⅱ型肌纤维萎缩,其中9例存在肌细胞坏死;2例患者肌肉活检证实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肌病导致的肌无力与呼吸衰竭,1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肌肉活检无异常。5例患者电镜超微结构显示肌小节结构严重损伤与破坏、线粒体几乎消失。17例ICUAW患者机械通气时间(38.3 d±31.7),ICU住院时间(60.5±36.4) d,总住院时间(70.5±38.8) d;4例患者死亡。结论肌电图有助于鉴别CIM与神经系统疾病;而肌肉活检有助于发现少见病因导致的肌无力,重症患者以坏死性肌病为主,多合并肌源性与神经源性损伤,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306-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