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9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国际交流、专题讨论、论著、研究简报、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临床病例讨论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天津市天和医院
  • 国际刊号:2095-4352
  • 国内刊号:12-1430/R
  • 出版地方:天津
  • 邮发代号:6-58
  • 创刊时间:1989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3.05
  • 综合影响因子:1.30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4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专家论坛

建立和完善腹部心肺复苏学

摘要:1960年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提出,建立了以胸部为主的现代心肺复苏学。经过5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人们仍在不断丰富现代心肺复苏学的内涵,目前经腹实施心肺复苏(CPR)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复苏学者的广泛关注,适时建立和完善腹部心肺复苏学成为当今学科建设的必然选择。
689-691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心肺复苏后心功能障碍与心肌内质网Ca^2+调控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内质网Ca^2+调控蛋白表达与心肺复苏(CPR)后心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38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2只)和心搏骤停组(26只)。静脉弹丸式注射氯化钾40μg/g诱导心搏骤停,8 min后进行CPR;对照组大鼠仅麻醉后置管并监测指标,不诱导心搏骤停。在复苏后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1 h,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分别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5 min和60 min时采集心肌标本,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Ca^2+ATP酶(SERCA2a)、磷酸化受磷蛋白(p-PLB)和兰尼定受体(RyR)水平。结果心搏骤停组ROSC率为92.3%(24/26),平均复苏时间为(68±39)s。心搏骤停组复苏后1 h心功能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FS)、左室内压上升或下降最大速率(±dp/dt max)明显降低〔射血分数:0.548±0.060比0.809±0.043,F=71.692,P=0.000;FS:(34.4±4.4)%比(46.0±3.5)%,F=55.443,P=0.000;+dp/dt max (mmHg/s):4718±743比7098±394,P<0.01;-dp/dt max (mmHg/s):-3824±612比-6187±473,P<0.01〕。与对照组相比,心搏骤停组ROSC后5 min及60 min PLB磷酸化水平(灰度值)均显著降低(5 min:0.64±0.15比1.29±0.13,P<0.01;60 min:0.95±0.08比1.30±0.09,P<0.05),而内质网SERCA2a活性(灰度值)和RyR水平(灰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ERCA2a 5 min:1.01±0.18比1.24±0.07,60 min:1.03±0.14比1.25±0.06;RyR 5 min:0.96±0.13比0.97±0.13,60 min:0.88±0.14比0.99±0.11,均P>0.05)。结论内质网PLB磷酸化水平异常与CPR后心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697-700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和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氧代谢监测及治疗中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以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和混合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v-aCO2)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靶点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氧代谢监测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4年3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择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并行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且满足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时SvO2<0.65、血乳酸>2 mmol/L的成人患者。患者转入ICU后以SvO2≥0.65且Pv-aCO2<6 mmHg(1 mmHg=0.133 kPa)为靶点,立即给予EGDT治疗。根据转入ICU 6 h的SvO2及Pv-aCO2水平将患者分为A组(SvO2≥0.65且Pv-aCO2<6 mmHg)、B组(SvO2≥0.65且Pv-aCO2≥6 mmHg)、C组(SvO2<0.65),观察3组病情变化及预后差异。结果共入选103例患者,A组44例,B组31例,C组28例。A组转入ICU后6、24、48、72 h(T6、T24、T48、T72)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分)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T6:11.4±5.8比13.9±5.4、13.7±6.4,T24:8.8±3.7比10.8±4.8、11.8±5.4, T48:8.7±4.1比9.6±4.2、10.2±5.1,T72:7.5±3.4比8.6±2.9、9.2±4.2,均P<0.05);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分)也呈同样趋势(T6:6.5±4.3比8.0±3.8、9.1±4.5,T24:6.6±3.6比8.6±3.9、8.5±3.3,T48:5.2±3.4比7.0±3.6、7.6±5.1,T72:4.6±2.4比5.8±2.5、6.8±3.5,均P<0.05);A组、B组T6、T24、T48、T72血乳酸(mmol/L)均明显低于C组(T6:1.60±0.95、2.20±1.02比2.55±1.39,T24:2.26±1.26、2.70±1.36比3.34±2.36,T48:2.01±1.15、2.17±1.51比2.42±1.63,T72:1.62±1.14、1.64±0.75比2.11±1.29,均P<0.05)。A组、B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d)较C组显著缩短(2.8±2.0、3.6±2.3比5.0±3.1,均P<0.05);A组术后ICU住院时间(d)较C组显著缩短(4.6±2.5比6.5±3.7,P<0.05)。3组间术后7 d病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A组(2.3%)比较,B组(22.6%)的优势比(OR)�
701-705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局部脑氧饱和度能否预测心肺复苏预后:一项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摘要:脑氧饱和度(rSO2)可以在患者抵达医院后立即且无创进行监测,同时还可能是评估院外呼吸、心搏骤停(OHCA)患者复苏效果的一项评价指标。日本学者进行了一项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旨在评价脑rSO2对无效复苏的预测效果。研究纳入了从2012年10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被送往东京大学医院的69例测量了脑rSO2的成年OHCA患者。
705-705

吸烟对院内心搏骤停复苏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摘要:院内心搏骤停(IHCA)相当常见,且往往预后不良。有关吸烟对IHCA患者预后影响的数据资料十分有限。近期有美国学者研究分析了全国住院患者数据库中2003年至2011年所有年龄≥18岁,且接受过心肺复苏(CPR)的IHCA患者的数据资料,旨在评价吸烟者与非吸烟者的生存差异及神经功能状态。
705-705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感染性休克后期血管加压素分泌调节异常的预后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后期患者血管加压素(VP)分泌调节异常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入住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55例,测定其输注3%氯化钠溶液(高渗盐水)前后血钠及血清VP水平,以△VP/△Na≤0.5 pg/mmoL为无反应组,>0.5 pg/mmoL为有反应组,比较两组患者血乳酸、C-反应蛋白(CRP)水平、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情况,以及28 d病死率、死亡患者的生存时间和存活患者ICU住院时间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VP的预后价值。结果无反应组30例(占54.5%),有反应组25例(占45.5%)。两组患者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中心静脉压(CVP)、血压、血清白蛋白水平以及输注高渗盐水前后血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反应组基础VP水平显著低于有反应组(ng/L:10.66±1.57比17.13±5.12,t=6.091,P<0.001),输注高渗盐水后VP水平仍显著低于有反应组(ng/L:11.65±1.74比22.50±5.31,t=9.758,P<0.001)。与有反应组比较,无反应组血乳酸(mmol/L:3.04±0.55比2.28±0.38,t=-5.881,P<0.001)、CRP(mg/L:117.9±23.0比94.9±17.0,t=-4.143,P<0.001)、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剂量〔DA(μg·kg^-1·min^-1):14.8±3.9比8.9±1.6,t=-5.725,P<0.001;NE(μg·kg^-1·min^-1):0.96±0.42比0.40±0.09,t=-5.625,P<0.001〕均明显升高;28 d病死率明显升高(66.7%比40.0%,χ^2=3.911,P=0.048);死亡患者的生存时间无差异(d:5.8±1.9比6.1±2.3,t=0.384,P=0.704);存活患者ICU住院时间明显延长(d:9.9±2.3比6.7±1.7,t=-4.044,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以△VP/△Na为0.5 pg/mmol作为判定预后的标准,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64.0%,ROC曲线�
706-709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对论文中实验动物描述的有关要求

摘要:在医学论文的描述中,凡涉及到实验动物应符合以下要求:①品种、品系描述清楚;②强调来源;③遗传背景;④微生物学质量;⑤明确体质量;⑥明确等级;⑦明确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⑧明确性别;⑨有无质量合格证明;⑩有对饲养的描述(如饲料类型、营养水平、照明方式、温度、湿度要求);⑾所有动物数量准确;⑿详细描述动物的状况;⒀对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有单独清楚的交代;⒁全部有对照,部分可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
709-709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心肺复苏后早期注射冰盐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评价

摘要:目的:评价心搏骤停患者早期注射冰盐水实现亚低温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以2011年3月到2013年10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抢救的心搏骤停进行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ROSC后,冰盐水组患者立即快速静脉注射4℃生理盐水1000 mL来实现亚低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头部冰袋降温治疗和腋温监测。所有患者在ROSC即刻和1 h后分别测量直肠温度;记录复苏后6 h胸片出现急性肺水肿、48 h内出现寒战、48 h再次发生心室纤颤(室颤)以及14 d内成功苏醒和死亡的患者例数。结果共有4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冰盐水组23例,对照组22例。冰盐水组患者ROSC即刻直肠温度为(36.7±0.9)℃,1 h后降至(34.9±0.7)℃;对照组患者ROSC即刻直肠温度为(36.5±1.0)℃,1 h后升高至(37.9±0.9)℃,两组ROSC后1 h直肠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8,P=0.031)。冰盐水组14 d内成功苏醒患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13例比7例,χ^2=65.710,P=0.021),而出现急性肺水肿(4例比6例)、寒战(2例比0例)、再次发生室颤(4例比5例)和14 d内死亡(11例比12例)的患者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快速静脉注射4℃生理盐水来实现复苏后亚低温治疗脑复苏效果更佳理想,且是可行的、安全的、有效的。
710-713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心室纤颤与窒息性心搏骤停心肺复苏中的变化

摘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已被用来监测胸外按压效果(PC)和作为预测心肺复苏(CPR)预后的一项指标。近期国内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观察心室纤颤(室颤)和窒息性心搏骤停CPR过程中PETCO2的变化。6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窒息组(n=32)和室颤组(n=30),在CPR进行过程中间隔6min测量1次PETCO2。
713-713

综合重症监护病房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主导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和患者30d病死率之间的关系

摘要: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作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一项评估工具,通过6个不同器官系统分配平均加权分数来预测重症患者的病死率。近期美国学者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价SOFA中单个特定系统评分对预测病死率的作用。该研究收集了长达4.2年间在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的数据。记录他们的年龄和合并症,并计算SOFA评分。
713-713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β受体阻滞剂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山东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6 h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达标的41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按指南继续治疗脓毒性休克,治疗组同时经上腔静脉用微量泵持续泵入艾司洛尔,2 h内控制心率(HR)<100次/min;对照组不予特殊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48、72 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HR、心排血指数(CI)、每搏量指数(SV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全心舒张期末容积指数(GEDVI)〕、组织代谢指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乳酸(Lac)〕和心肌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流动力学指标、组织代谢指标及cTn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改变;治疗组治疗后HR、CI逐渐下降,SVRI、GEDVI逐渐增加,且12 h起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次/min):93±4比118±13,CI(L·min^-1·m^-2):3.3±0.8比4.5±0.6,SVRI(kPa·s·L^-1·m^-2):159.2±27.4比130.5±24.2,GEDVI(mL/m^2):668±148比588±103,P<0.05或P<0.01〕,而MAP、CVP、SVI均无明显改变。③两组治疗后Lac水平(mmol/L)均明显下降,12 h即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8.8±3.2比9.8±3.4,治疗组:9.5±3.1比10.5±4.1,均P<0.05),72 h时两组分别为2.5±1.2和2.7±1.1;但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ScvO2均无明显下降。④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cTnI逐渐升高,7
714-717

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对心搏骤停兔心肺脑复苏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心肺复苏(IAAC-CPR)对心搏骤停兔心肺脑复苏的效果。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0只,雌雄不拘,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C-CPR)组和IAAC-CPR组,每组5只。经颈静脉快速推注冰氯化钾并夹闭气管导管制备心搏骤停模型;心搏骤停3 min后开始实施心肺复苏(CPR),CC-CPR组为呼吸机辅助通气+胸外按压;IAAC-CPR组为呼吸机辅助通气+胸外按压+腹主动脉按压。观察CPR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和脑皮质血流的变化;记录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观察动物24 h生存情况、24 h神经功能评分及腹部器官情况等。结果 IAAC-CPR组复苏后30、60、90、120 s时脑血流量(CBF,PU值)及平均动脉压(MAP,mmHg,1 mmHg=0.133 kPa)均明显高于CC-CPR组(CBF 30 s:16.1±6.0比7.8±2.2,60 s:91.6±11.8比57.3±23.2,90 s:259.9±74.9比163.6±50.3,120 s:301.5±60.5比208.4±23.8;MAP 30 s:46.4±9.4比31.4±8.7,60 s:55.8±13.8比34.0±11.5,90 s:61.2±11.5比38.2±10.1,120 s:63.6±11.8比40.2±10.2;均P<0.05)。与CC-CPR组比较,IAAC-CPR组ROSC所需时间明显缩短(s:182.0±59.0比312.6±86.6,t=2.787,P=0.024),24 h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下降(分:2.4±1.7比4.6±0.6,t=2.974,P=0.023);而复苏成功率(80.0%比60.0%,χ^2=0.000,P=1.000)、24 h存活率升高(80.0%比40.0%,χ^2=0.417,P=0.51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SC后24 h尸解动物均未发现肝脏损伤。结论在心搏骤停兔复苏早期,IAAC-CPR较CC-CPR取得了更好的脑血流灌注,明显减轻了心搏骤停兔的神经系统功能损伤,且无腹部器官损伤。
718-721

心肺复苏机械通气时选择不同流速模式对气道峰压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心肺复苏(CPR)期间在胸外按压情况下的机械通气方式,探讨呼吸机送气流速模式选用方波(恒流)和减速波(递减波)对患者气道压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配对设计方案,选择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序贯收治的40例CPR患者。使用伟康Eisprit呼吸机,常规设定的呼吸机工作其他参数不变,由同一医护人员给予患者的胸外按压进入稳定状态后,呼吸机流速模式先后使用方波和减速波,冻结时间-压力曲线后测量气道峰压的最高值并记录为一对数据。每例患者取不同按压者操作时的2对数据,40例患者共获得80对数据,通过自身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使用减速波时平均气道峰压最高值为(38.15±5.99)cmH2O(1 cmH2O=0.098 kPa),比方波的(43.86±6.68)cmH2O减低了(5.71±1.98)cmH2O,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10,P=0.000)。使用方波时有73.75%的患者气道峰压最高值会超过40 cmH2O,而使用减速波只有45.00%的患者气道峰压最高值会超过40 cmH2O。结论 CPR机械通气时,因使用减速波比方波能明显减低气道峰压,从而减轻气压伤的发生,减少呼吸机触发高压报警的概率,因而可提高呼吸机使用的依从性,故减速波是比方波更为合适的流速模式。
722-725

重症监护病房谵妄患者24 h连续睡眠监测及褪黑素动态水平变化的研究

摘要:目的:动态监测及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谵妄患者睡眠特点和褪黑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对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ICU住院超过72 h的患者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进行评估,根据有无谵妄序贯收集患者并分为谵妄组及非谵妄组。入组后所有患者采用多导睡眠仪连续24 h动态监测睡眠状况;监测期间每4 h留取1次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褪黑素水平。结果共收入ICU住院患者18例,其中谵妄患者9例。多导睡眠监测分析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睡眠障碍,表现为快动眼期(REM期)睡眠减少〔为(5.91±5.26)%〕,觉醒频繁〔觉醒指数为(15.40±12.79)次/h〕,而3期睡眠处于低限水平〔为(14.67±11.10)%〕。与非谵妄组相比,谵妄组患者REM期缺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0±0.20)%比(8.83±3.81)%,t=4.782,P=0.001〕。动态检测褪黑素的结果显示,所有患者褪黑素水平昼低夜高的分泌节律性均丧失,谵妄组与非谵妄组各时间点褪黑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时间效应F=1.370、P=0.287,组间效应F=1.646、P=0.250,交互效应F=1.558、P=0.247)。谵妄组褪黑素水平在06:00及14:00时出现两个高峰,分别为(137.84±62.21)ng/L和(148.24±58.87)ng/L,最低值出现在22:00,为(64.47±26.97)ng/L;而非谵妄组褪黑素峰浓度出现在02:00,为(63.52±39.75)ng/L,最低值出现在10:00,为(44.87±11.19)ng/L。结论 ICU患者存在睡眠障碍,谵妄患者REM期缺失较非谵妄患者明显。ICU患者褪黑素分泌均失去正常昼低夜高的节律性变化,谵妄患者褪黑素峰值移至日间出现。
726-729

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SU)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4年3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急救医学科抢救室收治1185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是否合并SU将患者分为两组。采集两组患者入院8h内的数据,包括性别、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基底节区、丘脑、脑干、脑叶、脑室、蛛网膜下腔、小脑)、意识障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收缩压(SBP)、高血压病史、脑出血病史9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其检验效能。结果1185例脑出血患者入选本研究,293例发生SU,占24.7%;892例未发生SU,占75.3%。单因素分析显示,脑出血并发SU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意识障碍、APACHEⅡ评分、SBP。在出血部位中,脑室、丘脑、脑干出血并发SU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5.3%(43/95)、39.1%(63/161)、36.9%(48/130),显著高于脑叶〔26.2%(33/126)〕、小脑〔18.8%(15/80)〕、基底节区〔16.1%(78/485)〕、蛛网膜下腔〔12.0%(13/1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量〔优势比(OR)=3.305,P=0.001,95%可信区间(95%CI)为2.213~48.634〕、出血部位(OR=1.762,P=0.008,95%CI为0.123~2.743)、SBP(OR=1.223,P=0.034,95%CI为0.245~2.812)是脑出血并发SU的独立危险因素。出血量、SB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6、0.597,提示出血量有中等的诊断价值,SBP的诊断价值较低。结论出血量大,出血部位在脑室、丘脑或脑干,SBP高的脑出血患者并发SU的风险较大,应尽早降低血压并及时给予SU的预防性治疗。
730-733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内皮功能障碍是老龄小鼠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的潜在原因:一项盲肠结扎穿孔术小鼠模型的临床前研究

摘要:最近一项研究利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小鼠模型揭示了年龄对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发展的作用,同时比较了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遗传缺陷中的效果。在体实验包括对存活率和反映器官功能的血浆指标的监测。体外实验包括胸主动脉血管功能的测量,各器官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评估,以及测量离体肝线粒体功能。结果显示,eNOS不足和老化均可加剧脓毒症小鼠的死亡率。eNOS遗传缺陷和老龄小鼠表现出较严重的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氧化应激。
736-736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研究报告

不同分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血浆中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采取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急诊科确诊AAD患者50例,其中Stanford A型10例,Stanford B型40例。同时选取2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各组患者于确诊后即取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IL-4、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50例AAD患者除收缩压与舒张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收缩压(mmHg,1 mmHg=0.133 kPa):152.2±28.1比100.8±9.2,舒张压(mmHg):96.3±18.3比62.3±8.1,均P<0.01〕外,其他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AD组以及Stanford A型、B型组患者IL-4水平均明显升高(ng/L:31.90±20.11、38.97±24.60、30.61±19.36比17.75±10.82,均P<0.05),且A型组IL-4水平明显高于B型组(P<0.05);AAD组以及Stanford A型组患者IL-6水平明显升高(ng/L:4.53±3.81、6.15±5.04比2.83±1.00,均P<0.05),且A型组IL-6水平明显高于B型组(6.15±5.04比4.19±3.49,P<0.05);AAD组以及Stanford A型、B型组患者TNF-α水平明显升高(ng/L:13.85±12.62、13.72±8.80、14.04±20.29比1.94±1.04,均P<0.05),但A型、B型组患者间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分型AAD患者血浆IL-6、TNF-α与IL-4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结论AAD患者发病过程中有炎症机制参与;不同分型的AAD患者中促炎细胞因子IL-4、IL-6表达存在差异,且各炎症因子可能相互促进,导致AAD发病过程中炎症反应剧烈;抑制炎症反应可能对AAD治疗有效。
740-742

经心内膜致颤建立兔心室纤颤心肺复苏模型的方法及质控要点

摘要:通过交流电经心内膜诱导心室纤颤(室颤)建立心肺复苏(CPR)动物模型用于心脏停搏时间测量精确,对全身干扰小,更符合临床实际,因此是目前最常采用的动物实验致颤方式。在动物选择方面,美国Weil危重病医学研究所创立并发展了大鼠的经心内膜交流电诱导室颤模型,但他们通常选用体质量在450~550 g的大鼠,而且常另备大鼠作为供血者,以避免抽血后造成低血容量或稀释性贫血。在我国,对多数研究者而言,难以经济地得到这样体质量的大鼠,另取大鼠作为供血者也费力费钱。
74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