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9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国际交流、专题讨论、论著、研究简报、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临床病例讨论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天津市天和医院
  • 国际刊号:2095-4352
  • 国内刊号:12-1430/R
  • 出版地方:天津
  • 邮发代号:6-58
  • 创刊时间:1989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3.05
  • 综合影响因子:1.30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2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心脑血管疾病专题

无畏者Semmelweis

摘要:在写灭菌与Lister那篇文章的时候,我认为Lister是位成功的科学家。然而,在科学探索的攀登中不都是幸运者。IgnazPhillipSemmelweis是一位匈牙利医师,1818年出生。他很早发现医师洗手可以防止产褥热的发生,但他却是一位悲剧人物。1847年他在奥地利维也纳总医院为一位产科教授当助手。他发现在他工作的一号产科病区,1846年4010名产妇中459人死亡,全年病死率为11.4%。有时,月病死率达18%。同一时期,二号产科病区3754名产妇中只有105人死亡,病死率为2.8%。更有甚者,在家分娩的产妇以及婴儿,
705-706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有氧运动能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血管功能

摘要:以往的研究表明,脑卒中后紧接着会发生心血管损伤,脑卒中患者摄氧运动能力的降低和患侧肢体血管系统的变化会影响机体的肢体活动;而目前适量运动能否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血管健康和身体机能尚不清楚。为此,美国学者进行了一个为期8周的亚急性脑卒中后有氧运动干预对心血管健康和身体机能影响的研究。该研究共纳入了10名受试者[年龄(61.2±4.7)岁],其中9人完成了干预,均有轻微的运动操作障碍(Fugl—Meyer评分100.3±29-3)。
706-706

健康老年受试者睡眠呼吸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摘要:睡眠呼吸障碍已经成为中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证明睡眠呼吸障碍与老年人脑血管病变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此,法国学者在健康老年受试者中进行了一项横断面调查研究,旨在评价呼吸睡眠障碍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共有755名年龄在68岁以上的志愿者参与了该研究,研究人员对所有受试者都安排了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对吸烟、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15作为诊断睡眠呼吸障碍的指标。
706-706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述评

心结千千循环网覆——急危重症时对心脏循环功能障碍的认识

摘要:急危重症已不再被认为是某种单纯疾病的急性期或危重状态,更深刻的含义是各类疾病导致了整个机体器官相互关联、序贯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心血管功能恰恰担当了这一错综复杂的重要角色。不难想象,严重感染对心脏的影响导致其功能障碍;肾衰竭造成循环超负荷导致心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大量补液诱发心功能衰竭;而各类炎症反应、缺血缺氧可发生心血管功能的紊乱等。急危重症中防不胜防地发生心血管功能的恶化,恰如“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707-708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心肌组织特异性微小RNA-1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中含量的变化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心肌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微小RNA-1(microRNA-1,miR-1)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患者尿中的变化,探讨尿miR-1在STEAMI诊断中的潜在作用。方法20例STEAMI患者在发病12h内取尿,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iR-l含量,同时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以20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结果STEAMI患者血cTnI(μg/L)、CK-MB(μg/L)和尿miR-1的含量[阈值循环(Ct)值,ct值越低,表示含量越高]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血cTnI:19.27±7.53比0.02±0.01,血CK-MB:93.82±12.30比0.86±0.63,尿miR-1:45.50±4.21比52.63±4.41,P〈0.05或P〈0.01)。当STEAMI患者血CK-MB〈300μg/L及cTnI〈50μg/L,尿miR-1含量与CK-MB、cTnI值呈直线相关(尿miR-1的ct值与血CK-MB:r=-0.81,P〈0.01;尿miR-1的ct值与血cTnI:r--0.63,P〈0.05)。结论尿miR-l可作为STEAMI早期诊断的新型敏感生物学标志物。
709-712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a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介导动脉压力感受器对缺血性卒中的保护作用

摘要:压力感受器灵敏性下降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包括卒中不良预后具有相关性,但两者相关性的具体分子机制不清。为此,第二军医大学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旨在证明动脉压力感受器对缺血性卒中的保护作用是由仅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ct7nAChR)介导的。研究人员通过结扎大脑中动脉(MCAO)制备大鼠、小鼠卒中模型;通过主动脉窦去神经(sAD)的方法损伤动脉压力感受器的功能;应用抗胆碱酯酶剂激活胆碱能系统并增加内源性乙酰胆碱(ACh)的产生。
712-712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步进法筛选心绞痛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建立判别函数的研究

摘要:目的采用步进法(stepwise)判别分析(discriminantanalysis)建立基于稳定型心绞痛(SAP)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细胞介素(IL-4、IL-10)水平的判别函数(discriminantfunctions),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协助对心绞痛患者进行分型。方法选择39例SAP患者、47例UAP患者及39例健康志愿者以构成训练样本(trainingsample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hs-CRP、MIF、IL-4及IL-10水平,分别采用传统的纳入全变量方式及步进法对结果进行判别分析,根据函数考核结果对两种方法建立的判别函数的判别效率进行评估。结果根据纳入全变量的方式对训练样本的年龄以及hs-CRP、MIF、IL-4、IL-10等生物标志物进行判别分析获得判别函数:健康对照组=-129.858+2.869×年龄-2.451×hs-CRP+1.393×MIF+6.001×IL-4+4.848×IL-10;SAP组=-161.037+2.896×年龄-2.022Xhs-CRP+1.662×MIF+6.703XIL-4+6.287×IL-10;UAP组=-199.087+2.468×年龄-1.440×hs-CRP+3.404×MIF-13.875×IL-4+7.752×IL-10。对上述函数进行回顾性考核的总错判率为4.8%,交互验证考核的总错判率为5.6%。再采用步进法筛选上述指标,程序建议纳入年龄、MIF及IL-10并建立判别函数:健康对照组=-125.218+2.659×年龄+0.599×MIF+5.040×IL-10;SAP组=-157.864+2.721×年齿令+1.008×MIF+6.468×IL-10;UAP组=-197.327+2.360×年齿令+2.932XMIF+7.640×IL-10。对步进法建立函数进行回顾性考核及交叉验证考核的总错判率均为6.4%。两种方法所建立的判别函数对SAP及UAP患者的判别正确率相当,均达100%。结论步进法判别分析筛选后建立的基于年龄、血清MIF、IL-10的判别函数可协助判别不典型的SAP与UAP患者,具有较优的成本效益。
713-716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心肌特异性微小RNA-208a水平的变化

摘要:目的观察心肌特异性微小RNA-208a(microRNA-208a,miR-208a)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患者血中的含量变化,探讨血miR-208a在STEAMI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集30例STEAMI患者发病12h内的外周血,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血中miR-208a相对含量,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以30例健康者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STEAMI患者血cTnI(μg/L)、CK—MB(μg/L)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cTnI:17.72±8.43比0.05±0.01,CK—MB:250.834-177.26比71.20±20.50,均P〈O.01)。在PCR60个循环内,健康对照者血均未能检出miR-208a,STEAMI患者血中可检出miR-208a(0-6h为44.95±4.77,6—12h为43.98±4.68);以健康对照者血miR-208a阈值循环(ct)值60为基础进行统计,AMI患者血miR-208a相对含量至少高于健康对照者2-5倍以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miR-208a可作为STEAMI患者早期诊断的新型敏感生物学标志。
717-720

循环微小RNA-92a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致血管内皮损伤的评价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循环微小RNA-92a(miR-92a)对介入治疗致血管内皮损伤的评价作用。方法米用前瞻陛病例对照研究,选择58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l)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在介入治疗后次日取血测定循环miR-92a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球囊扩张压力、球囊扩张时间、冠状动脉(冠脉)病变长度与循环miR-92a表达的关系。结果最大球囊扩张压力为ll-19atm(1atrft101.325kPa)者(43例)循环miR-92a表达[均值-0.36,95%可信区间(95%凹)为(-0.60,-0.12)]显著低于扩张压力≤10atm者[11例,均值1.16,95%CI(0.80,1.52),P〈0.01],也低于≥20atm者[4例,均值0.26,95%CI(0.26,0.26),P=0.1]。最长球囊扩张时间6—7s者(24例)循环miR-92a表达[均值-0.42,95%CI(-0.83,-0.01)]显著低于扩张时间≤5s者[9例,均值0.63,95%CI(0.49,0.78),P=0.03]和≥8s者[25例,均值0.45,95%CI(0.10,0.80),P〈0.001]。植入支架长度≤30mm者(31例)循环miR-92a表达[均值-0.48,95%CI(-0.80,-0.16)]显著低于〉30mm者[27例,均值0.16,95%(2/(0.01,0.32),P〈0.01]。球囊扩张压力与扩张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0.48,P〈0.001)。结论循环miR-92a表达与介入治疗的球囊扩张压力和扩张时间是否适当相关,其具有评价介入治疗所致血管内皮损伤的作用,可能成为血运重建后血管内皮损伤治疗及预防的拓押标
721-724

D-二聚体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3134例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回顾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能否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危险程度的预警信号,以帮助急诊医生对心梗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急诊人院的3134例患者病历资料,记录其年龄、性别、既往史,未接受治疗前的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电图变化,以及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药物溶栓治疗2h后的CK—MB、cTnI、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和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及发病至死亡时间;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拟合曲线,分析治疗前D-二聚体与心梗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R)=1.109,95%可信区间(95%CI)为(1.073,1.147),P=0.000]、是否行急诊PCI[OR=-4.162,95%CI(1.980,8.748),P=0.000]、治疗前D-二聚体[OR=1.001,95%CI(1.000,1.002),P=0.001]、LVEF[OR=0.946,95%Ct(0.928,0.964),P=0.000]和治疗2hcTnI[OR=1.011,95%CI(1.004,1.018),P=0.0023与28d死亡相关。ROC曲线显示,年龄[曲线下面积(AUC)0.796、P=O.000]、是否行急诊PCI(AUC0.704、P=0.000)、治疗前D-二聚体(AUC0.797、P=0.000)与28d死亡呈正相关,LVEF(Auc0.261、P=0.000)与28d死亡呈负相关;进一步绘制治疗前D-二聚体与发病至死亡时间及LVEF拟合曲线显示均不存在线性相关。结论D-二聚体与心梗患者早期预后相关,但与发病至死亡时间并不存在线性关系;早期D-二聚体升高对提示心梗患者病情危重程度有帮助。
725-729

高位腹主动脉栓塞1例

摘要:报告1例高位腹主动脉栓塞救治体会如下。1病历简介患者男性,48岁,因突发双下肢疼痛7h入院。患者7h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双下肢麻木伴持续性剧烈疼痛,略感腹胀,无排气、排便。既往高血压病史4年,否认糖尿病、心脏病病史。吸烟30年,
729-729

福建地区汉族人群骨保护素基因位点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福建地区汉族人群骨保护素(OPG)基因209G/A、245WG、1181G/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其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252例福建地区无血缘关系的汉族人为研究对象,纳入的184例ACS患者再根据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60例)、双支病变组(68例)、多支病变组(54例),其中2例造影冠脉无狭窄;以6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取静脉血提取DNA,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各组OPG基因209G/A、245WG、1181G/C位点多态性。分析ACS组与对照组之间以及ACS不同病变程度组之间209G/A、245WG、1181G/C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以及基因多态性与ACS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ACS组与对照组OPG209G/A、245WG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均无明显差异;而1181G/C位点基因型分布[GG型:92(50.0%)比43(63.2%),CC型:26(14.1%)比0,GC型:66(35.9%)比25(36.8%),)(X2=11.240,P=0.004]、等位基因分布[等位基因G:250(67.9%)比111(81.6%),等位基因C:118(32.1%)比25(18.4%),X2=9.148,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发现,ACS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209G/A、245T/G及1181G/C位点分布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福建地区汉族人群OPG209G/A、245WG位点多态性与ACS无明显相关性;1181G/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ACS发病之间存在相关性,但与其病变程度无关。
730-733

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与其临床特点的关系,评价LVEF降低对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677例,记录其临床资料,测定LVE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白细胞计数(wBc)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心脑血管主要不良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非致死心肌梗死、脑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需要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功能衰竭等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677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5±12)个月。根据LVEF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LVEF(≥0.50)组C585例)和低LVEF(〈0.50)组(92例)。与正常LVEF组比较,低LVEF组患者冠脉狭窄程度更重[Gensini评分(分):62.85±41.45比47.68±33.26,P〈O.05],wBC(×109/L)及hs—CRP(mg/L)明显升高(WBC:7.60±2.71比7.09±2.13,hs—CRP:5.68±3.97比3.97±3.75,均P〈0.05)。随访期间共146例患者发生MACCE,MACCE组患者LVEF水平明显低于无MACCE组(0.576±0.113比0.603±0.101,P〈0.05),hs—CRP、Gensini评分明显高于无MACCE组(hs—CPR:5.26±3.99比3.91±3.72,Gensini评分:53.72±35.50比48.63±34.59。均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LVEF是预测冠心病患者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相对危险度(RR)=0.974,95%可信区间(95%CI)为(0.960,0.988),P=0.000;多因素:RR=0.979,95%CI(0.961,0.998),P=0.033]。Kaplan—Meier曲线显示,LVEF水平降低患者的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LVEF正常者(x。=14.56,P〈0.05)。结论LVEF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不良预后有密切联系。
734-738

针刺配合西药救治小儿热性惊厥49例

摘要:热性惊厥是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是儿科常见急症,必须及时进行正确处理,以避免大脑缺氧,脑细胞受伤,影响智力发育。本院1996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救治小儿热性惊厥49例,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738-738

重症医学医师主导的床旁目标导向超声心动图检查在ICU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目的评估由重症医学医师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应用床旁彩色超声心动图对危重患者进行目标导向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的可行性及其对临床决策的影响。方法重症医学医师经过12h的TTE培训,对88例经过初步心脏临床评价的ICU患者进行TTE检查(2—4个二维视窗,未使用多普勒和M型超声),评价患者的左室功能、容量状态、有无局部心室壁运动异常及心包积液;由心脏超声医师重复检查以评价TTE质量及重症医学医师解释的准确性。结果重症医学医师成功完成了86例患者(97.7%)的TTE检查,正确解释了75例患者(85.2%)的超声心动图结果;TTE检查结果直接影响了22.7%患者的治疗(包括液体治疗、正性肌力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45.5%患者获得有价值的信息,31.8%患者没有得到有用的信息;重症医学医师获得图像和解释的平均时间为(11.2±5.2)min。结论经过短暂的正规训练,重症医学医师可以可靠地完成ICU危重症患者的TTE检查,能够为相当数量的患者提供新的信息并改变其治疗。这项研究支持在国内重症医学医师培训课程中加入床旁TTE检查培训。
739-741

本刊对标注染色方法及放大倍数的有关要求

摘要:本刊从2012年l期起,凡文章内及图片说明中标注的染色方法及放大倍数,均使用“低倍放大”、“中倍放大”或“高倍放大”表示。图片放大倍数低于200倍为低倍,等于200倍为中倍,大于200倍为高倍,例如“HE×40”将标注为“HE低倍放大”,不再标注具体放大倍数。
741-741

脓毒性心肌病大鼠的死亡特征及机制初探

摘要:目的探讨脓毒性心肌病大鼠的心力衰竭变化及死亡规律,以期对临床及时发现及研究脓毒性心肌病提供有意义的帮助。方法成年Wistar大鼠静脉注射精制内毒素(10mg/kg)制备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实验一:以自身对照,从死亡逆行观察以发现可能预测死亡的临床心功能表现;实验二:分别于注射内毒素后0(正常对照)、4、8、16、24、32、40、48、72h杀死6只大鼠,取左心室组织,行生化、常规病理、超微结构、基因表达观测,血清肌酸激酶(cK)于24h内测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1-肌动蛋白(a-actin)基因表达。结果实验一:脓毒性心肌病大鼠心率(HR)、左室收缩期末压(LVEsP)在濒死前4h开始逐渐下降(E=22.032、Pl=0.000,F2=29.420、P2:0.000),左室内压上升/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在濒死前8h开始逐渐下降(E=17.272、PI=0.000,F2=19.685、P2=0.000),直至死亡;而左室舒张期末压(LVEDP)在整个过程中未出现显著变化(F=0.265,P=0.988)。注射内毒素4h内大鼠未见显著的心功能变化,24h内死亡率73.9%,大部分死于注射后8—16h,一旦存活超过24h的个体就有2/3的机会存活超过48h。实验二:24h内内毒素各组间C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02,P=0.805),但表现出很大的离散性。光镜及电镜结果显示,注射内毒素8h后,心肌细胞间及细胞内出现明确损害,光镜下可见心肌细胞排列混乱,毛细血管出血,心肌横纹消失,线粒体肿胀、消失,心肌力学构架破坏,心肌侧向分离;电镜下可见心肌细胞内纤维走向及横纹消失,线粒体损伤,纤维破坏,细胞问的连接受损严重。与正常对照组(0.6374-0.160)比较,注射内毒素后基因表达逐渐下降,8h达谷底(0.493±0.067),然后逐渐上升,32h达到第二个低谷(0.875±0.128),但
742-746

复合维生素并不能预防男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摘要:尽管复合维生素主要用于防止维生素的缺乏,但目前有观点认为复合维生素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尚缺乏长期的临床研究证据。为此,美国学者进行了一项长达10余年的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试验,旨在研究长期服用多种维生素能否降低男性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该研究从1997年开始,到2011年7月1日结束,研究对象为14641名年龄在50岁以上[平均年龄(64.3±9.2)岁]的美国男性医师(其中754人既往有心血管病史);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复合维生素组;主要研究指标为主要心血管事件结局(包括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卒中和心血管疾病病死率)。
746-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