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9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国际交流、专题讨论、论著、研究简报、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临床病例讨论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天津市天和医院
  • 国际刊号:2095-4352
  • 国内刊号:12-1430/R
  • 出版地方:天津
  • 邮发代号:6-58
  • 创刊时间:1989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3.05
  • 综合影响因子:1.30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2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ICU的故事

致病菌与机体反应

摘要:什么是感染?Hippocrates认为“sepsis”是“腐败”,意味着死亡的威胁。RobertKoch(1876年),LouisPasteur(1877年)首次发现炭疽杆菌,证实由该微生物导致炭疽这种感染性疾病。他们创立了“微生物学说”,认为外界入侵的致病菌是造成宿主全身感染的罪魁祸首。从Hippocrates到Koch、Pasteur,跨越了2个千年的漫长历史。到1904年,WiUiamOsler发表名言:“在较多情况下,患者似乎死于感染引起的机体反应,而不是感染本身。”人们开始注意到,致病性微生物的入侵,既可以引起“恰当的机体反应”,杀灭入侵的微生物,促成组织修复;但也可能造成“不恰当的机体反应”,使远距离器官发生功能障碍或衰竭。
513-513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管型肾病引起急性肾损害的机制及其防治

摘要:管型肾病(又称骨髓瘤肾病)是多发性骨瘤的常见肾脏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与机体产生的抗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FLCs)单克隆抗体有关,FLCs单克隆抗体能与Tamm—Horsfall糖蛋白(THP)结合并沉积在远端肾单位的管腔中,从而导致管腔堵塞。最近美国学者进行了一项相关研究,研究人员发现,FLCs中互补性决定区3(CDR3)中的二级结构和关键氨基酸残基是FLCs与THP相互作用的主要决定因素。
516-516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标准与指南

2010版《欧洲严重创伤性出血治疗指南》解读

摘要:提高严重创伤的救治水平是全球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如何实现“早期处理难于控制的出血,从而降低院内创伤患者病死率”是业界关注的问题。2005年泛欧洲多学科(外科学、麻醉学、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及血液学)专家为此成立了创伤出血高级处理特别工作组(taskforceforadvancedbleedingcareintrauma),于2007年了首个严重创伤出血处理指南,2010年进行了更新。指南的制定、分级采用了评估、进展和评价分级系统,推荐意见的级别由强到弱为1A、1B、1C、2A、2B、2C。
520-521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整合稳定靶向高迁移率族蛋白B1基因shRNA载体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建立

摘要:目的构建针对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l)基因的特异性RNA干扰载体,建立稳定转染该干扰载体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方法根据HMGBl基因的编码序列及短发夹RNA(shRNA)设计原则,设计并合成针对HMGB1基因的特异性shRNA,将其定向克隆到pRNA—u6.1/Neo载体中,同时设立阴性对照,重组载体经脂质体转染HUVEC;转染细胞经类氨基糖抗生素样物质G418筛选,采用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MGB1mRNA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HMGB1蛋白表达。结果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重组质粒shRNA序列与设计的片段完全一致。HMGB1基因特异性RNA干扰载体能够显著抑制HMGBl在HUVEC细胞中的表达(mRNA:0.4635±0.0342比1.0340±0.0352,蛋白:0.4510±0.0200比1.0210±0.0110,均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靶向HMGB1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pRNA—HMGB1,并获得了稳定表达靶向HMGB1基因的shRNA的HUVEC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HMGB1在HUVEC细胞株中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522-525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病例报告

抢救大剂量氯化钡和氯化汞急性中毒1例

摘要:介绍1例急性氯化汞(HgCl2)和氯化钡(BaCl2)中毒患者的救治体会如下。
525-525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术后限制性液体管理对结肠部分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保证组织灌注前提下的术后限制性液体管理对结肠部分切除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0例结肠部分切除术后患者,经6h复苏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限制性液体管理组(限制组)和常规液体管理组(对照组),每组15例。自手术结束当日至术后4d,限制组和对照组患者液体总入量分别控制于25—35ml·kg^-1·d^-1和40~50ml·kg^-1·d^-1,监测两组患者液体平衡、组织灌注、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水、电解质紊乱发生情况。结果限制组患者液体总入量(ml/d)和液体净平衡(ml/d)明显少于对照组(总人量:1782.56±258.38比2707.50±294.64,净平衡:316.67±202.86比623.33±244.38,均P〈0.05),中心静脉压(CVP,mmHg,1mmHg=0.133kPa)明显低于对照组(4.03±1.81比6.47±3.09,P〈0.05),心率(HR,次/min)、平均动脉压(MAP,mmHg)与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85.03±13.49比81.44±12.49,MAP:80.65±11.39比82.38±8.28,均P〉0.05)。限制组患者术后第1个24h乳酸清除率高于对照组[35(17,53)%比17(-6,33)%,P〈0.05],患者肠鸣音及肛门排气、排便恢复时间(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肠鸣音:37.43±24.97比46.36±19.34,排气:53.63±12.78比75.43±20.07,排便:78.73±46.48比93.40±41.08,均P〈0.05),发生术后呕吐的例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2比7,P〈0.05)。而限制组和对照组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5比3)、容量缺乏(2比0)、容量过多(0比1)的例次数则无差异。结论对行结肠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术后保证组织灌注前提下减少液体正平衡,可以缩短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不增加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526-529

基于血清胱抑素C的成年中国人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公式临床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血清胱抑素C(SCysC)的成年中国人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公式(SCysCAC)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12月96例非透析肾脏病住院患者,按入院时肾功能分为不全组(RFI,54例)和正常组(RFN,42例),用双血浆法^99mTc-二乙三胺五乙酸(^99mTc—DTPA)清除率检测肾小球滤过率(R—GFR),同期测定SCysC、血清肌酐(SCr)与尿素氮(BUN),并以SCysCAC、Areal—Dade、Gmbb、Filler、Gmbb、Hois、Larsson、Macisaac、Rule9个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FR),对比不同。肾功能组各公式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并分别与Tc—GFR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在RFI或RFN患者中,SCysCAC、Areal—Dade、Larsson、Rule公式的eGFR(ml·min^-1·1.73m^-1)始终与Tc—GFR接近(RFI组:37.96±32.65、33.69±25.24、34.16±33.65、33.02±30.88比36.21±31.16;RFN组:112.99±39.26、101.86±72.29、102.69±71.78、99.12±69.54比110.54±48.98,均P〉0.05)。在RFI或RFN患者中,SCysCAC、Larsson、Arnal—Dade公式的eGFR与Te—GFR的差值绝对值无统计学差异,三者中以SCysCAC—eGFR与Te—GFR的差值绝对值最小,表明3个公式的eGFR均能准确反映GFR,而以SCysCAC最佳。相关性分析显示,各公式的eGFR均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反映了肾小球功能或GFR。结论SCysCAC公式为快速、准确估算GFR的方法,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530-533

基于血清胱抑素C的肌酐清除率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血清胱抑素C(SCysC)的肌酐清除率(SCysC—CCr)对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诊断以及预测AKI患者是否需要肾脏替代治疗(RRT)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8月至2011年5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入住超过3d的患者,以住ICU期间是否诊断为AKI将患者分为AKI组(21例)和非AKI组(30例),根据每日测定的SCysC和血清肌酐(SCr)分别计算肌酐清除率(SCysC—CCr和SCr—CCr),并统计尿量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比较两种方法计算的肌酐清除率在AKI中的诊断价值以及与RRT的关系。结果AKI组入院时、确诊前2d、前1d及当日SCr—CCr和SCysC—CCr均较非AKI组显著下降。其中AKI组在诊断AKI前2d,SCysC—CCr(ml·min-1·1.73m-2)较入院时明显降低(70.6±8.4比114.8±15.8,P〈0.01),SCr—CCr(ml·min-1·1.73m-2)无明显变化(76.4±19.3比78.7±22.1,P〉0.05)。受试者T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SCysC—CCr较SCr—CCr能更早发现AKI,AKI确诊前2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9和0.664,敏感性分别为90.5%和47.6%,特异性分别为76.2%和81.0%。AKI组中6例行RRT者较15例未行RRT者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分)更高(29.6±4.5比17.0±5.6,P〈0.05),24h尿量(m1)更少(740±465比1780±1230,P〈0.05),而SCysC—CCr则无差异(50.4±11.2比53.0±8.4,P〉0.05)。在AKI确诊当日,SCysC—CCr并不能很好地预测AKI患者是否需要行RRT(AUC=0.65)。结论SCysC—CCr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不高,对有AKI高危因素的患者有助于排除AKI,而在AKI诊断当日SCysC—Ccr并不能预测患者是否需行RRT治疗。
534-537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血清钠异常与非劳力性中暑预后的研究

摘要:以往研究认为中暑常伴随脱水,但中暑患者血清钠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却少有研究。为此法国研究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对象为2003年8月法国巴黎高温环境下,体温高于38.5℃的1263例急诊患者[年龄(82±15)岁,体温(40.1±1.2)℃]。
537-537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经验交流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管理

摘要: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故该病毒感染所致疾病又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本科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收治6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现就临床救护经验报告如下。
545-545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期问的血糖管理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患者在肠内营养(EN)期间血糖控制安全有效的方法,使胰岛素应用由静脉持续泵入成功转换为皮下注射方式。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收治于北京同仁医院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症患者,当EN供能比例达到当日总能量的50%时纳入研究,并将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4例)应用本研究中建立的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联合普通胰岛素的血糖控制方案进行血糖管理;对照组(43例)应用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方案控制血糖;目标血糖均定为4.4-7.8mmol/L(80~140mg/d1)。当连续2次血糖≥11.1mmol/L时则转为持续静脉泵入胰岛素的程序化血糖控制方案控制血糖。当胰岛素泵速〈3U/h持续≥6h,每次血糖检测数值均≤7.8mmol/L时,再转换为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案。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营养支持情况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入ICU时平均血糖和血糖波动情况无明显差异。对两组患者共1689次血糖检测值进行分析,试验组患者的平均血糖(mmol/L)控制于目标血糖范围内并显著低于对照组(7.58±1.17比9.40±1.74,P〈0.05);血糖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9.72%(534/1074)比35.61%(219/615),P〈0.01]。试验组血糖标准差(SD,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89±0.52比2.17±0.94,P〈0.05),平均每人每日血糖检测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7.51±1.31比8.15±0.97,P〈0.05),中转为持续静脉泵入胰岛素的患者比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9.09%比44.19%,P〈0.01)。试验组患者低血糖(≤33mmol/L)发生率与对照组无差异[0.74%(8/1074)比0.49%(3/615),P=0.75]。结论与间断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方法相比,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普通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案可�
546-549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的关系

摘要:研究表明,淋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TGF-β1水平较低;血清TGF-β1水平可能与SLE的易感性、活动性和器官损害有关,但目前对于SLE肾损害的严重程度与血清中TGF-β1水平的关系尚未清楚。
549-549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罗格列酮联合头孢他啶对脓毒症大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活性和白细胞介素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罗格列酮(RSG)和头孢他啶(CAZ)对脓毒症大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1(PPARγ)活性及白细胞介素(IL-4、IL-6)的影响。方法将18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CAZ组、RSG组、CAZ+RSG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术后3h腹腔注射相应药物,12h1次,于术后12、24、48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大鼠血中有核细胞PPARγ活性及血浆IL-4、IL-6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有核细胞PPARγ活性及IL-4、IL-6水平均无差异。脓毒症组有核细胞PPAR叮活性[吸光度(A)值]较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明显降低(0.263±0.017比0.292±0.005、0.294±0.007,均P〈0.05),且随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CAZ组、RSG组、CAZ+RSG组PPARγ活性明显高于脓毒症组(0.282±0.008、0.336±0.020、0.347±0.007比0.263±0.017,均P〈0.05),其中CAZ+RSG组〉RSG组〉CAZ组(均P〈0.05)。脓毒症组血IL-6(ng/L)、IL-4(ng/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IL-6:436.77±62.28比45.11±10.42、42.28±7.54,IL-4:89.24±25.06比41.34±7.08、41.49±7.27,均P〈0.05),分别于术后24h和48h达高峰;CAZ组、RSG组、CAZ+RSG组IL-6、IL-4水平明显低于脓毒症组(IL-6:273.48±12.13、317.64±14.10、253.94±13.57比436.77±62.28;IL-4:59.12±7.03、68.37±8.28、53.81±8.34比89.24±25.06,均P〈0.05),其中CAZ+RSG组〈CAZ组〈RSG组(均P〈0.05)。结论脓毒症大鼠有核细胞PPAR7活性下降,在应用抗菌药物(CAZ)进行有效抗感染的基础上使用RSG,可提高PPARγ活性,降低血浆炎症和抗炎介质水平。
550-553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研究报告

持续小剂量肝素治疗中暑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研究

摘要:中暑主要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生活和工作的人群中,人群的健康水平、年龄及对高温、高湿环境的耐受程度以及预防措施不当对中暑的发病起着重要的作用。重症中暑的病死率可达10%~50%。如果中暑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说明疾病的严重状态已影响到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若不及时处理,病情将进一步恶化,发生不可逆的病理生理改变,增加病死率。本研究中采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持续小剂量肝素治疗中暑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23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554-555

长治地区脑卒中发病与气温关系的研究

摘要: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患病率高的“四高”特点,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期望寿命和生存质量。我国脑卒中的年发病率约为185,10万-215/10万,年病死率约为80/10万-120/10万,平均每12S就有一个中国人发生脑卒中,平均每21S就有一个中国人死于脑卒中,因此,探索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尤为必要。本研究拟探讨长治地区脑卒中发病与当地气温的关系,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556-557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可改善新生小鼠尿素支原体脓毒症的预后

摘要:尿素支原体可导致新生婴儿发生脓毒症,尽管红霉素是标准用药,但其疗效有时欠佳。美国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旨在建立一个用于研究评价尿毒素支原体性脓毒症的新生动物模型,同时探讨适当应用抗菌药物能否改善新生小鼠尿素支原体脓毒症的预后。研究人员首先通过体外研究评估了抗菌药物治疗两组美国标准菌库和两组临床来源的尿毒素的最小抑菌浓度;
557-557

胃饥饿素能通过迷走神经防治肾脏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急性肾损伤

摘要:急性肾损伤是肾缺血/再灌注(I/R)损伤常见的并发症;胃饥饿素是一种胃衍生肽,有研究证明其有抗炎作用,但胃饥饿素能否防治肾脏I/R引起的急性肾损伤尚不清楚。为此,美国研究人员进行T*H关研究。实验分为5组:假手术组、I/R+胃饥饿素组、I/R+膈下迷走神经切断+胃饥饿素组、I/R+盐水组、I/R+膈下迷走神经切断+盐水组。研究人员通过双向结扎肾蒂60min建立。
557-557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研究报告

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大鼠炎症反应和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摘要:脓毒症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常见死亡原因之一,目前认为,促炎/抗炎反应失衡及免疫细胞凋亡是脓毒症的重要发病机制。自主神经系统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作用于免疫细胞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AR),调节脓毒症机体免疫功能。
558-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