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9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国际交流、专题讨论、论著、研究简报、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临床病例讨论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天津市天和医院
  • 国际刊号:2095-4352
  • 国内刊号:12-1430/R
  • 出版地方:天津
  • 邮发代号:6-58
  • 创刊时间:1989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3.05
  • 综合影响因子:1.30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休克与复苏专题

间充质干细胞能抑制脓毒症时全身和心肌的炎症从而保护心脏功能

摘要:美国学者最新研究显示,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以调节脓毒症时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内毒素血症引起的心肌损伤,保护心脏功能。研究人员通过向大鼠注射脂多糖(LPS)制作内毒素血症模型,动物分为盐水+盐水组、LPs+盐水组、LPs+MSCs组、LPS+LLC—PK1肾上皮细胞组(区别对照)4组。6h后收集麻醉动物收集血液和心肌组织标本,
322-322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多种临床生物学指标联合应用可提高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早期诊断水平

摘要:脓毒症常发生于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症治疗指南建议应对脓毒症进行早期干预,但是获得血培养阳性结果可能需要48h之久。已知胰岛素敏感度(sI)随脓毒症病情恶化而降低,可协助诊断。新西兰学者利用血糖控制方案实时精确地测定sI。学者们将36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出每小时sI值后将其与每小时脓毒症评分(SS)进行比较(病情严重程度随SSO~4分逐渐增加)。
322-322

无静脉输液条件时低血容量休克救治技术的研究

摘要:严重战、创(烧)伤能导致致死性低血容量休克,造成组织细胞代谢障碍和机体器官功能损害,如不能及时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伤员可能在短时间内死亡或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因此,现场救治战、创(烧)伤休克最有效的方法是及时、充分地进行液体治疗。液体治疗实施的越早,救治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323-325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休克与复苏专题

第三届首都急诊医学高峰论坛征文通知

摘要:尊敬的各位同道:大家好18月的北京,阳光灿烂,景色宜人。为了推动我国急诊与危重症医学的全面发展,提升我国院前急救管理和服务水准,探索符合我国院前急救管理和运行的机制,“第三届首都急诊医学高峰论坛”(CFECCM)将于2010年8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BICC)隆重召开。我们将邀请国内外从事急诊医学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在此,我谨代表大会组委会,诚挚地邀请您前来参与此次会议!
325-325

关注转化医学加强危重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摘要:随着基础学科分工的越来越精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客观上扩大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相互沟通的距离,在二者之间形成了所谓的“死亡之谷”。因此,应用多学科交叉推动医学发展的转化医学应运而生,并已成为国际医学界倡导的新型交叉学科。转化医学作为医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对医学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引领和支持作用,其研究的结果将直接提示医疗质量。
326-327

细菌细胞壁人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天然配体的研究

摘要:目的 寻找人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的天然配体,为阐明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离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在两种分离培养的细胞中分别加入热失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结核分枝杆菌或高渗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铜绿假单胞菌L型处理24 h.在两种分离培养的细胞中分别加入超声提取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铜绿假单胞菌细胞壁或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处理24 h.在两种分离培养的细胞中分别加入各细胞壁三大组分(细胞壁多糖、细胞壁脂类、细胞壁蛋白)处理24 h.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各处理组细胞TREM-1 mRNA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处理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浓度.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菌体、细胞壁和细胞壁多糖处理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TREM-1mRNA水平以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IL-1β浓度均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多糖处理后中性粒细胞TREM-1 mRNA水平增加了(3.86±0.20)倍,单核细胞TREM-1 mRNA水平增加了(5.15±0.56)倍(均P<0.05);铜绿假单胞菌细胞壁多糖处理后中性粒细胞TREM-1 mRNA水平增加了(4.03±0.15)倍,单核细胞TREM-1 mRNA水平增加了(7.22±0.73)倍(均P<0.05).加入能竞争性结合TREM-1配体的LP17可以削弱此效应;而结核分枝杆菌的菌体、细胞壁和细胞壁组分均无此效应.结论 人TREM-1天然配体位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壁上,成分可能为细菌细胞壁多糖.
335-339

胶体液与晶体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影响的Meta分析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使用胶体液与晶体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影响.方法 通过检索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收集胶体液与晶体液治疗成年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资料和评估方法学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9个RCT共199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Meta分析显示,胶体液与晶体液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28d病死率、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28d病死率的相对危险度(RR)为0.92,95%可信区间(CI)为0.80~1.05,P=0.21;MAP标准化均数差值(SMD)为1.04,95%CI为-0.44~2.51,P=0.17;HR的SMD为0.51,95%CI为-5.84~6.86,P=0.87.胶体液可以明显提高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心排血指数(CI),SMD为0.39,95%CI为0.17~0.62,P=0.000 5;进一步亚组分析表明,人血白蛋白可以明显提高感染性休克患者的CI,SMD为0.46,95%CI为0.16~0.75,P=0.002,而人工胶体液无此作用(P=0.07).结论 胶体液可以明显提高感染性休克患者的CI,但对感染性休克患者28 d病死率、MAP、HR无显著影响.
340-345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低张液休克复苏不会增加迟发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

摘要:休克患者出现迟发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后预后不良,有研究认为低张复苏液会增加发生迟发型ARDS的危险性,法国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观察了115个人重症监护病房(ICU)4周内住院后均经历过休克复苏的无ARDS患者,记录患者的严重程度、血流动力学指标、液体复苏效果、ARDS危险因素、血浆增容剂应用、输血和迟发型ARDS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低张液是否与迟发型ARDS发生有关。结果发现,迟发型ARDS与脓毒症、开始输液时的胸部x线、
345-345

脓毒症时血小板生成素具有心肌负性肌力调节作用

摘要:以往研究发现,血小板生成素(TPO)可通过增加血小板的活性进而影响某些肌肉的收缩功能。脓毒症患者TPO水平增高,从而使血小板活性增加,这可能与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有关。近日意大利学者对脓毒症患者体内TPO水平升高能否影响心肌收缩从而抑制心肌功能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应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化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对心肌组织中TPO受体c—Mpl的表达进行检测,并评估了TPO对大鼠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
345-345

美托咪定-氯胺酮麻醉可有效稳定失血性休克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摘要:失血性休克(Hs)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急性病症,至今尚无一种能够在手术时有效防止患者心血管系统衰竭的麻醉方法。捷克的科学家最近对用美托咪定一氯胺酮麻醉(MK组,n=10)和异丙酚-雷米芬太尼麻醉(PR组,n=10)的HS动物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效果进行了比较。
350-350

β-抑制蛋白2能够抑制脓毒症性炎症

摘要:β-抑制蛋白2能够通过G蛋白耦联受体改变生物信号,在细胞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的研究人员选择β-抑制蛋白2阴性小鼠和野生小鼠(wT)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动物模型,发现前者的存活率(13%)远低于WT小鼠(53%,P〈0.05)。另一组实验小鼠在CLP18h后收集血液、腹腔灌洗液和组织样本并处死,
350-350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休克与复苏专题

纳美芬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纳美芬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早期患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照2008年国际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的要求进行常规抗休克治疗;治疗组早期静脉推注纳美芬,而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及28 d病死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2、6、12、24 h时平均动脉压(MAP,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升高(对照组:59.67±3.56、60.50±2.67、60.68±4.97、61.09±4.92,治疗组:65.83±5.76、70.83±5.76、83.63±5.87、82.85±8.36,均P<0.05),心率(HR,次/min)明显下降(对照组:119.79±8.03、118.56±11.48、116.35±12.48、114.68±8.91,治疗组:103.33±10.87、92.29±12.55、90.49±17.29、86.66±11.53,均P<0.05);治疗6、12、24 h时心排血指数(CI,L·min-1·m-2)明显升高(对照组:3.63±0.13、3.67±0.31、3.76±0.23,治疗组:4.01±0.45、4.22±0.39、4.45±0.32,均P<0.05);治疗12 h、24 h时尿量(ml·kg-1·min-1)明显增多(对照组:0.53±0.39、0.51±0.40,治疗组:0.85±0.25、1.06±0.58,均P<0.05),乳酸值(mmol/L)明显下降(对照组:5.54±3.98、4.91±2.98,治疗组:1.51±0.83、1.14±0.62,均P<0.05).治疗组治疗24 h APACHE I评分(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6.1±1.9比21.7±5.2,P<0.05),但28 d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比40%,P=0.629).结论 在常规抗休克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纳美芬可以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有利于抢救感染性休克,但对28 d病死率无明显影响.
351-353

严重延迟复苏烧伤休克患者血浆脑钠肽的变化

摘要:目的 观察严重延迟复苏烧伤休克患者早期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延迟休克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6例烧伤总体表面积32%~92%、深Ⅱ度至Ⅲ度的严重延迟复苏烧伤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ECL)法动态检测10例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时并发心力衰竭者(休克伴心衰组)和26例延迟复苏休克期渡过较平稳者(休克复苏后平稳组)入院即刻、入院3 h及伤后24、48、72、168 h血浆BNP、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同时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 心衰组人院3 h及伤后24、48、72 h血浆BNP浓度(ng/L)较平稳组明显升高(入院3 h;1 521.38±121.11比391.36±63.27,伤后24 h:2 516.86±193.25比360.79±146.56,伤后48 h:1 587.76±169.23比398.92±77.46,伤后72 h:974.45±166.33比283.43±68.15,均P<0.01),LVEF明显降低(入院3 h:0.33±0.03比0.58±0.09,伤后24 h:0.36±0.09比0.60±0.10,伤后48 h:0.35±0.08比0.62±0.11,伤后72 h:0.39±0.10比0.64±0.10,均P<0.05);两组LDH(μmol·s-1·L-1:平稳组人院即刻2.87±0.50、入院3 h 3.02±0.43、伤后24 h 4.02±0.87,伤后48 h 6.90±0.87、伤后72 h 3.64±0.75、伤后168 h 2.67±0.45,心衰组分别为2.97±1.40、3.84±0.37、4.29±0.45、8.50±0.38、3.84±0.62、2.30±0.38)及CK-MB(U/L:平稳组入院即刻59.12±13.75、入院3 h 70.39±10.72、伤后24 h 79.29±17.27、伤后48 h 67.44±12.77、伤后72 h30.28±7.13、伤后168 h 21.44±3.15,心衰组分别为65.76±16.38、81.46±7.92、86.43±14.19、72.53±11.27、36.39±6.18、22.85±7.26)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浆BNP浓度测定可作为严重烧伤休克复苏时检测心衰的一项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
354-357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低温环境能够保护失血性休克后的心脏功能

摘要:内脂素是血浆中的一种促炎症因子,也是烟酰胺腺嘌呤(NAD+)补救途径中一种胞内酶。美国学者最近通过小鼠对治疗性低体温(TH)与失血性休克(Hs)复苏时机体血流动力学及血浆和组织中内脂素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将52只小鼠放血使平均动脉压(MAP)降至35mmHg(1mmHg=0.133kPa)维持30min,
357-357

代谢性酸中毒和脓毒性休克的相互影响

摘要:严重脓毒症患者极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巴西和美国的学者对代谢性酸中毒和脓毒性休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随机选取了60例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并持续5d收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后的Cl-、剩余碱、乳酸、白蛋白、磷酸盐和阴离子隙的水平。
357-357

低温能够提高失血性休克时的复苏效果

摘要: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学者对失血性休克(Hs)时常温与浅低温和深低温对复苏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人员将19只雄性幼猪(15-25kg)麻醉后放血至收缩压为45-55mmHg(1mmHg=0.133kPa)并维持45min,然后持续复苏8h,采用冰块体表降温模拟低温环境,按复苏温度随机分为常温(39℃)、浅低温(36℃)和深低温(33℃)3组。8h后复温并继续复苏16h,观察存活动物至24h,然后处死。结果显示,体表冰块降温可使动物中心体温显著降低。
357-357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休克与复苏专题

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复苏治疗与血糖控制的非线性相关分析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复苏治疗与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应激性高血糖之间的关系,探讨非线性观点在脓毒症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9例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住院资料,根据充分复苏标准完成所需时间(每6 h一组)分为8组,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比较各复苏组充分复苏完成所需时问与单位时间胰岛素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各复苏组充分复苏完成所需时间与单位时间胰岛素用量之间存在指数回归关系,指数曲线方程(^y)=e0.7393-0.0152x(a=0.739 3,b=0.015 2),且拟合度甚佳(R2=0.976 943 6).结论 在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复苏治疗完成的时问与机体紊乱的内分泌系统恢复有密切的关系,符合非线性观点.因此治疗上重在帮助机体重建已紊乱的网络,恢复其正常的生理谐振;而不仅仅是给予受损器官充分的支持和修复.
358-360

血循环中Tie2mRNA含量对脓毒症患者全身病情变化评价作用的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血循环中Tie2 mRNA含量是否与脓毒症全身病情变化存在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重症监护病房(ICU)创伤患者,按是否为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13例)和非脓毒症组(19例).患者进入ICU当日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3、7 d采集肘静脉血检测白细胞总数(WB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含量;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中Tie2 mRNA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结果 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间ALT、AST、vWF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LT(U/L):53.30(199.58)比80.65(202.62),AST(U/L):316.53(49.90)比66.10(285.03),vWF:(272.47±114.61)%比(246.66±128.77)%,均P>0.05].脓毒症组WBC、BUN、Cr及血中Tie2 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WBC(×109/L):18.26(21.82)比10.11(4.72),BUN(mmol/L):20.70(11.20)比7.70(5.45),Cr(μmol/L):252.00(364.55)比68.00(23.20),Tie2 mRNA:1.86±0.67比0.91±0.42,均P<0.01].所有患者APACHE Ⅱ评分与血Tie2 mRN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32,P<0.01),其线形拟合方程为Y=12.66+4.922X(R2=0.283)vWF与Tie2 mRNA水平呈正相关(r=0.334,P<0.05),其线形拟合方程为Y=180.932+57.93X(R2=0.112).结论 脓毒症患者血循环中Tie2 mRNA水平能及时反映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和病情轻重,可作为一个相对敏感的病情预测候选指标.
36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