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12-1430/R 国内刊号
  • 2095-4352 国际刊号
  • 3.0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是中华医学会;天津市天和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9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国际交流、专题讨论、论著、研究简报、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临床病例讨论。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脑血管疾病急救专题
老年脑缺血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相关性的问题与思考257-259

摘要:脑缺血是临床常见病,增龄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由于老年人存在机体衰老、潜在多重危险因素、应激调节减退、多器官受损、治疗预后差等限制了临床研究的开展,实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存在着实验研究动物选取和模型制备是否合理,实验过程和临床特征能否一致,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结果能否互证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老年脑缺血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相关性.制约了研究的突破。解决这些问题则是实验研究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和切入点,以及临床研究印证实验结果并为实验研究提出问题和提供信息的关键。

脑死亡患者实施呼吸暂停试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260-263

摘要:目的观察深昏迷脑死亡和非脑死亡患者传统呼吸暂停试验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索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收集可疑脑死亡病例15例,采用传统呼吸暂停试验.试验前补足前负荷或给予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NE)维持循环。于试验前、吸纯氧后、脱机4min、脱机6~8min以及重新上机后5min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NE用量.试验前及试验结束后测定血乳酸浓度。结果15例患者中,14例呼吸暂停试验结果为阳性.1例阴性。阳性患者脱机后8min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上升[〉60mmHg(1mmHg-0.133kPa),P〈0.01],pH值下降(P〈0.05).但动脉血氧分压(PaO2)保持在100mmHg以上;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轻度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与基础值比较,平均肺动脉压(PAP)显著升高(P〈0.05)。而试验结果阴性患者脱机后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出现自主呼吸,重新给予机械通气后循环恢复平稳。试验过程中无严重心律失常发生。11例进行呼吸暂停试验的患者给予NE维持循环(NE组),NE泵人剂量[0.10~0.60μg·kg^-1·min^-1.平均(0.23±0.17)μg·kg^-1·min^-1,始终无改变]。余4例患者(无NE组)未用任何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或未使用NE的患者MAP、PAP和肺动脉楔压(PAWP)变化趋势基本一致.HR、MAP、PAWP下降,PAP则升高,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与基础值比较,试验结束时患者血乳酸浓度无明显变化[(1.41±0.05)mmol/L比(1.47±0.07)mmol/L]。结论传统呼吸暂停试验能保证患者良好的氧合状态,对非脑死亡患者引起低血压的风险更小。在补足前负荷基础上,给予小剂量NE进行循环支持治疗,能有效防止脑死亡患者呼吸暂停试验时严重低血压的发生。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经验交流
建立临时转流预防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脑组织缺血263-263

摘要: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们在35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使用颈动脉转流管完成手术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脑血管疾病急救专题
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264-267

摘要:目的探讨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45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TOAST(Trai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脑梗死型(CE)、小动脉阻塞型(SAA)、其他明确病因的中风型(SOE)和不明原因的中风型(SUE);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轻、中.重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筛查脑卒中组和334例无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患者或健康人(对照组)的MJ、HFR基因C677T的多态分布,详细记录卒中危险因素。结果脑卒中组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1.8%、40.5%和7.7%,对照组分别为56.9%.38.3‰和4.8%,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与中、重型缺血性脑卒中、LAA和CE型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吸烟、酗酒、伴糖尿病群体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10),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非吸烟、非酗酒、不伴糖尿病群体的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TT基因型,T等位基因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易患因子;MTHFR基因与吸烟、酗酒、糖尿病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存在协同作用。

广告目次267-267

脑缺血后体感诱发电位和脑电图波谱特征变化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268-271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I/R)后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脑电图波谱特征的变化及其与神经元分布的关系。方法SD大鼠3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全脑I/R3、12、24、48和72h组。采用四血管夹闭方法建立全脑I/R模型,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及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荧光比色法检测神经元凋亡;记录I/R后不同时间脑电图和SEP的变化,观察海马、额叶皮质和顶叶皮质神经元凋亡数量。结果脑缺血后大鼠脑电图波幅较假手术组显著下降(P均〈0.05),8波构成比明显增加(P均〈0.05);伤后SEP的P1波波峰潜伏期较假手术组显著延长(P均〈0.05),P1~N1波波幅显著下降(P均〈0.05);这些变化与伤后神经元凋亡以及自海马逐渐向额叶皮质和顶叶皮质扩展的结果相吻合。结论脑电图和SEP结合分析可以反映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的发生过程,对临床脑缺血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判断有参考价值。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经验交流
开颅术后颅内血肿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271-271

摘要:术后血肿是颅脑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分析我院385例患者的资料如下。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脑血管疾病急救专题
大鼠自体血栓结合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制备脑缺血模型的建立与评价272-274

摘要:目的建立和评价大鼠自体血栓结合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MCA)制备的脑缺血动物模型。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线栓组(12只)、血栓结合线栓组(12只)。线栓组大鼠用尼龙栓线阻塞MCA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血栓结合线栓组由颈外动脉插入改良的内置尼龙套线聚乙烯导管,插管成功后栓线退出一定长度,血液在导管内自凝后拔出套线,经导管推入凝血酶,血栓形成后再次插入套线,根据套线标记的长度向前推进血栓,使之阻塞大鼠MCA制备MCAO模型。术后6h,观察大鼠神经症状评分;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面积,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线栓组和血栓结合线栓组均较假手术组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增高,脑组织含水量增加,脑梗死面积增大(P均〈0.01),脑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与线栓组比较,血栓结合线栓组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面积及脑组织病理损伤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自体血栓结合线栓阻塞大鼠MCA可引起神经功能损害、脑组织水肿,造成脑组织明显的病理损伤,该法制备的MCAO模型可使血栓阻塞在期望血管(MCA)并可进行脑缺血/再灌注研究,防止血栓模型制备过程中及区域动脉溶栓治疗后再出血等,具有阻塞位置确切、梗死范围恒定、模型易于操作及可重复性好等特点。

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大鼠大脑海马神经元内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表达的影响275-277

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模型大鼠大脑海马神经元内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NMDARl)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常温组和亚低温组,每组8只。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大鼠用水封瓶密闭法制备心肺复苏后脑水肿动物模型,常温组制模后置于室温环境,亚低温组制模后立即给予亚低温治疗。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海马神经元内NMDAR1表达。结果亚低温组大鼠脑组织水肿明显减轻,大脑海马神经元内NMDAR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与常温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NMDAR1 mRNA:80.48±0.03比80.64±0.18,P〈0.05)。结论亚低温能够减轻心肺复苏后脑水肿,其机制可能为:亚低温通过减少NMDAR1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降低阳离子通道通透性的作用,而减轻脑水肿的形成,起到治疗心肺复苏后脑水肿的作用。

老年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炎症级联反应变化及其意义278-281

摘要:目的观察老年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内皮黏附分子-1(VCAM-1)及ICAM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老年脑I/R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36只青年(5~6月龄)SD大鼠和36只老年(20~21月龄)SD大鼠,均为雄性,采用随机方法将其分别分为青年假手术组、老年假手术组、青年模型组和老年模型组。两个模型组又各随机分为缺血3h(13h)和I/R1、3、6、12d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方法复制脑I/R损伤动物模型,观察各组大鼠各时间点神经功能障碍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病理学,TNF—α、VCAM-1、ICAM-1及ICAM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老年假手术组TNF—α表达高于青年假手术组;青年模型组和老年模型组脑组织含水量(I/R1~6d)、神经功能障碍评分(I3h及I/R1~12d)、TNF—α(I3h及I/R1~6d)、VCAM-1(I3h及I/R1~12d)、ICAM-1(I3h及I/R1~6d)及ICAM-1mRNA(I3h及I/R1~12d)表达均高于同龄假手术组;老年模型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I3h、I/R6d)、TNF—α(I/R1d、3d)、VcAM-1(I/R 3d、6d)、ICAM-1(I3h、I/R1d)及IcAM-1 mRNA(I/R1~6d)表达均高于青年模型组。结论脑I/R损伤与TNF—α、VCAM-1、ICAM-1表达增加有关,老年脑I/R损伤严重可能为随着增龄TNF—α和黏附分子表达增强所致。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启事
2006年血液净化治疗新进展学匀班招生281-281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脑血管疾病急救专题
基底节脑出血微创手术和传统开颅术的疗效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282-284

摘要:目的比较基底节脑出血微创(小骨窗)开颅手术与传统(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疗效,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因素。方法符合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治疗人选标准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55例,其中微创手术28例(微创组),传统手术27例(骨瓣组)。观察术后并发症,术后3d及2周意识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ADL)。以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3d意识障碍者骨瓣组19例,微创组10例(P〈0.01)。骨瓣组出现肺部感染和(或)器官功能障碍17例,而微创组为11例(P〈0.05)。术后3个月骨瓣组植物状态5例,死亡3例,占29.6%;微创组分别为3例和2例,占17.8%(P〈0.05)。除去植物状态及死亡病例,两组AD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微创手术可使患者意识较早恢复,减少并发症,从而减少植物生存和死亡率,对晚期神经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启事
2006年第14届亚太危重病医学会议征文通知284-284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脑血管疾病急救专题
重型脑损伤后脑氧代谢的变化及意义285-289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脑损伤后脑氧代谢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45例重型脑损伤患者在手术后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监测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颈内静脉血气和桡动脉血气,计算颈内静脉氧饱和度(SjvO2)、脑氧摄取(CEO2)和动-静脉氧含量差(AVDO2)。根据不同ICP、CPP和GCS进行分组,同时选择10例无颅脑病变的非急性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患者组伤后1dSjvO2下降,CEO2和AVDO2升高,伤后2~4d,SjvO2升高,CEO2和AVDO2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伤后2~4d,ICP轻、中度升高组SjvO2升高,CEO2和AVDO2下降;同样,CPP轻、中度降低组SjvO2升高,CEO2和AVDO2下降;ICP重度升高组和CPP重度降低组上述指标变化较慢,与ICP轻、中度升高组或CPP轻、中度降低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特重型颅脑损伤和重型颅脑损伤组相比,伤后2~5d脑氧代谢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ICP与SjvO2呈负相关(r=-0.8652,P〈0.01),与CEO2呈正相关(r=0.4172,P〈0.05),与AVD02呈正相关(r=0.4771,P〈0.05);CPP与SjvO2呈正相关(r=0.8830,P〈0.01),与CEO2呈负相关(r=0.6724,P〈0.05),与AVD02呈负相关(r=-0.8350,P〈0.01);GCS与SjvO2呈正相关(r=0.8230,P〈0.01),与CEO2呈正相关(r=0.8010,P〈0.001),与AVDO2无相关性(r=2.6310,P=0.677)。结论重型脑损伤后24h内存在脑缺氧、缺血,伤后2~4d为脑氧合过度、脑充血;特重型颅脑损伤伤后2~5d一直存在脑缺血、缺氧,伤后2~4dICP轻、中度升高组和CPP轻、中度降低组为脑氧合过度、脑充血;ICP重度升高组和CPP重度降低组一直存在脑缺氧、缺血;影响脑氧代谢的主要因素为ICP、CPP和病情严重程度。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经验交流
罗阿丝虫病50例临床分析289-289

摘要:丝虫病是非洲较为常见的寄生虫病,在西非及中部非洲地区,以罗阿罗阿线虫引起的丝虫病较为多见。在我国虽无本病流行,但在援外人员及留学生中曾有多次病例报道。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加,援非及到非洲工作和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应当引起重视。以下将我们在加蓬共和国工作期间所收治并获得完整治疗的50例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脑血管疾病急救专题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炎性反应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290-293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炎性反应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对30例手术的脑出血患者于血肿旁约1cm处取少许脑组织作为试验组,按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将试验组分为〈6h(6例)、6~12h(7例)、12~24h(5例)、24~72h(6例)、〉72h(6例)。从前两组中选7例患者于手术入颅路径上远隔血肿处取少许脑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观察组织病理、炎性细胞浸润和小胶质细胞增生、凋亡细胞、促凋亡基因(Bax)、抗凋亡基因(Bcl-X)的变化情况。结果光镜观察显示:对照组和试验组6h内脑组织基本正常,试验组6~12h损伤较轻,12~24h损伤较重,24~48h损伤严重,以后逐渐好转,8d时与对照组相似。免疫组化显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从6~12h逐渐明显,12~24h达高峰(P均〈0.01),小胶质细胞增生从24~72h开始,72h以后明显增强(P均〈0.01);凋亡细胞、Bax蛋白表达从6~12h开始增加,12~24h达高峰(P〈0.05或P〈O.01)。Bcl—X蛋白及其mRNA表达从12~72h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RT—PCR显示:Bax mRNA表达与免疫组化结果相似;相关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和小胶质细胞增生与凋亡细胞、Bax蛋白和Bax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Bcl—X蛋白及其mRNA表达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应与细胞凋亡关系密切,并与组织病理损伤相一致。

头部低温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294-296

摘要: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HIH)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变化及头部低温对其的影响。方法124例HIH患者根据是否加用头部低温治疗分为头部低温组(63例)和对照组(6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8d血清IL-6、TNF—α含量。并与正常组(40例)进行比较。同时,对两组患者中存活者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头部低温组和对照组治疗前IL-6、TNF—α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治疗前头部低温组和对照组间IL-6和TNF—α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治疗后8d,头部低温组IL-6、TNF—α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对照组降低不明显(P均〉0.05),头部低温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头部低温组较对照组存活者预后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5)。结论HIH早期血清IL-6、TNF—α含量明显升高,头部低温可有效降低其含量,提高存活者预后生活质量。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经验交流
血浆吸附治疗百草枯中毒17例临床观察296-296

摘要:百草枯是高效除草剂,毒性极强,中毒后可引起肺、肾等多器官功能损害。目前,对该类毒物中毒尚无特效解毒剂。2004年4月-2005年11月,用血浆吸附治疗百草枯中毒17例,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