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12-1430/R 国内刊号
  • 2095-4352 国际刊号
  • 3.0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是中华医学会;天津市天和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9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国际交流、专题讨论、论著、研究简报、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临床病例讨论。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启事
爱尔血液灌流学术研讨会暨第10届全国学习班会议通知18-18

长管状骨骨折对血清瘦素和急性期反应蛋白及脏器功能生化指标的影响19-23

摘要:目的 分析长管状骨骨折(LTBF)时血清瘦素(Leptin)、急性期反应蛋白及脏器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Leptin在创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100名四肢LTBF患者及10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Leptin及3种急性期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II,-1)、IL-2]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1项代表不同脏器和代谢功能的指标,分析Leptin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TBF患者血清Leptin、CRP、IL-1及IL-2均显著升高(P均〈0.05);肝、心、肾及代谢功能亦有不同程度改变;Leptin与其他各指标间相互独立并发挥独特作用。结论 Leptin在L-rBF所致急性创伤炎症反应中显著上升,对LTBF具有较强的应答能力,可能发挥抗炎细胞因子的作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病例报告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3例23-23

摘要:抢救3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报告如下。

脾脏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变化及意义24-27

摘要:目的 探讨脾脏树突状细胞(DCs)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外周免疫器官损伤中的病理过程和作用机制。方法 复制小鼠MODS动物模型,采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CD205、CD86)与末端脱氧核糖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记技术(TUNEL)等方法观察脾脏病理学及其DCs在MODS病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 实验早期(3h),DCs显著增生且功能活跃,伴大量淋巴细胞凋亡,外周血CD4^+/CD8^+比值下降;晚期(10~12d)大量DCs失活,脾脏各种免疫细胞退变、凋亡,外周血CD4^+/CD8^+比值显著下降。结论 脾脏DCs数量和活性的变化在MODS小鼠建立外周免疫应答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创伤性脓毒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 mRNA表达的变化28-31

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在创伤脓毒症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组织TNF-αmRNA的表达。结果 CLP术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TNF-αmRNA表达逐渐增高,48h达峰值后开始降低,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组织TNF-αmRNA表达的增高首先局限于创伤局部(小肠12hP〈0.01,24h达峰值),然后进入血循环.再转移至敏感器官肺和肝组织中(肺24hP〈0.01,48h达峰值;肝24h P〈0.05,48h达峰值)。结论 TNF-αmRNA表达的增高在脓毒症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启事
第13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31-31

小剂量氯胺酮静脉自控镇痛对严重烧伤休克期患者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32-35

摘要: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休克期患者静脉注射小剂量氯胺酮或联合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 45例严重烧伤患者于伤后24h内入院,随机分为传统镇痛(CAT)、静脉注射氯胺酮自控镇痛(PCIKA)和静脉注射芬太尼加氯胺酮自控镇痛(PCIKFA)3组,每组15例。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CAT组患者根据需要肌肉注射哌替啶50mg和异丙嗪25mg,PCIKA组给予氯胺酮20g/L+氟哌利多50mg/L,PCIKFA组给予氯胺酮10g/L+芬太尼5mg/L+氟哌利多50mg/L,PCIA负荷量均为1ml,PCIA用量为1ml,锁定时间30min,持续输入量1.5ml/h。检测镇痛前和镇痛后1、8、24和48h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IL-6、肿瘤坏北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 PCIKA、PCIKFA两组患者镇痛效果明显优于CAT组(P均〈0.01)。镇痛评分较镇痛前及CAT组明显降低(P均〈0.01)各组患者无恶心、呕吐、幻觉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两组PCIA患者镇痛开始后IL-1、TNF-α与镇痛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均〉0.05),而TL-6镇痛开始后24h与镇痛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两组PCIA患者IL-1、IL-6及TNF-α均明显低于CAT组(P均〈0.01)。结论 严重烧伤休克期患者静脉注射小剂量氯胺酮或联合芬太尼进行自控镇痛安全、有效,并有助于维持此类患者休克期细胞因子的平衡状态。

37例伴弥漫性轴索损伤多发伤患者的诊治35-35

摘要: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病情重、预后差,伴有DAI的多发伤治疗更困难,现报道我科收治的37例伴有DAI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救治效果。

急诊室创伤患者创伤评分与并发症和救治的关系36-38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室用创伤评分(TS)在创伤患者快速救治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TS对1826例创伤患者进入和离开急诊室时的创伤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同时实施影像等检查和救治。结果 TS分值定为1~16分。分值越低表示伤情越重。1826例创伤患者入急诊室时。TS分值10分以上占73.06%,10分以下(包括10分)占26.94%;离开急诊室时,TS分值10分以上占91.84%.TS分值10分以下(包括10分)占8.16%;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01)。TS分值越低,在诊治过程中低血压、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越高。液体需要量与TS分值有明显相关性,TS分值越低,液体需要量越大。结论 TS使用简便快速,能较好地反映损伤严重程度和伤情,对急诊室医生及早掌握病情,尽快完成急诊接诊程序和救冶很有价值。

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39-41

摘要: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脏器功能的作用。方法 将同时期严重程度相当的中度以上烧伤住院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按烧伤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特重烧伤每次300kU,中重度烧伤每次200kU,每日2次,连续使用5~7d。两组创面均外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聚维酮碘)软膏及解毒烧伤膏。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肾功能(血尿素氮、血肌酐)、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心肌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动脉血气分析、创面细菌培养等。结果 应用乌司他丁患者均能平稳渡过休克期、感染期和围手术期,创面渗出、水肿减轻,28d病死率为0。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度烧伤患者各项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重度以上烧伤患者各项检测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乌司他丁能有效保护严重烧伤患者的脏器功能.适用于严重烧伤的急救治疗。

肠内免疫营养联合重组人生长激素对烫伤大鼠的治疗作用42-45

摘要:目的 研究肠内免疫营养联合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烫伤大鼠营养代谢、免疫功能及炎性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64只SD大鼠制备30%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烫伤模型,然后随机分为肠内免疫营养(EIN)组及EIN联合rhGH(EIN+rhGH)组,两组给予等热量肠内营养液。分别于伤后1、4、7、10d(n=8)抽取静脉血,检测营养代谢、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和有关炎性介质指标。另取8只大鼠检测上述各指标作为伤前对照值。结果 与EIN组比较,EIN+rhGH组在伤后各时间点的血清总蛋白、自蛋白、转铁蛋白、CD3^+、CD4^+、CD4^+/CD8^+、IgG、IgM和IgA均有所升高,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CD8。有所降低,差异也无显著性(P均〉0.05);与EIN组比较,EIN}rhGH组在伤后4、7、10d血清内毒素(LPS)、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Q)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EIN联合rhGH可以改善烧伤后营养代谢和免疫功能,减少炎性反应,其作用要优于单纯肠内免疫营养。

成体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46-48

摘要:目的 探讨成体表皮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技术方法。为组织工程皮肤的构建提供种子细胞。方法 通过中性蛋白酶消化成人包皮获得表皮细胞,再通过胰蛋白酶与乙二胺四乙酸(EDTA)消化并制成单个表皮细胞悬液,接种至人胎盘Ⅳ型胶原包被的培养瓶内.以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基/F12(DMEM/F12,1:1)作为表皮干细胞培养基置培养箱内培养,37℃静置10~l5min,留用快速贴壁细胞继续培养,所得细胞分别以能否呈克隆状生长、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周期、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及β1-整合素、角蛋白19(K19)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鉴定。结果 人胎盘Ⅳ型胶原包被的培养瓶内快速贴壁细胞继续培养24h后细胞呈克隆状生长;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示非成熟细胞特征;细胞周期分析示,第2代中静息期/DNA合成前期(G0/G1期)细胞占86.83%。β1-整合素、K19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结论 成体表皮干细胞在体外得到成功分离与培养。

异种去细胞真皮基质在体内转归的初步研究49-50

摘要:目的 初步研究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在体内的转归。方法 经曲通(Triton)X-100、胰蛋白酶处理得到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后,将其包埋于SD大鼠皮下,于术后1、2、4、6、8、12、16、20和30周观察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的大体形态及组织学变化。结果 制备的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去细胞成分,胶原纤维排列有序,基底膜结构完整。大体观察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原始形态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模糊.组织学观察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1周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以后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逐渐增多,真皮胶原排列逐渐规则、致密。结论 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可在体内作为支架长期存在,并可诱导自身成纤维细胞及毛细血管有序长入。

小剂量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对非少尿型肾功能衰竭的影响51-53

摘要:目的 探讨小剂量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对非少尿型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29例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非少尿型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给药顺序,对照组给予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多巴胺组给予多巴胺5μg·kg^-1·min^-1,多巴酚丁胺组给予多巴酚丁胺5μg·kg^-1·min^-1;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泵人一种药物4h后更换另一种药物,为消除上一种药物对各项监测指标的影响,每种药物更换前间隔1h再进入下一种药物观察阶段。每给一种药物后用Swan-Ganz导管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同时取血、尿测定肾功能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能明显增加心率(HR)、心排血指数(CI)、尿量和肌酐清除率(CCr),差异均有显著性;多巴胺较多巴酚丁胺能更加明显地增加尿量和钠排泄分数(FeNa),差异均有显著性;而多巴酚丁胺增加CCr的程度与多巴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对非少尿型肾功能衰竭均有增加HR、CI、尿量、FeNa和CCr的作用,多巴胺较多巴酚丁胺增加尿量和FeNa更明显,多巴酚丁胺增加CCr与多巴胺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53-53

摘要:美国休斯顿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在肠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可保护由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COX-2)引起的肠功能障碍。作者认为COX2的表达介导了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肠功能障碍、炎症和肠转运障碍,而这些损害可被COX-2选择性阻滞剂NS-398所逆转,同时PPAR-γ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COX-2和PGE2在缺

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时给予谷氨酰胺和精氨酸能引起PPAR-γ和iNOS表达差异53-53

摘要:以往的研究表明,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有毒害作用,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7)则有保护作用。美国休斯顿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认为,肠缺血后给予谷氨酰胺和精氨酸可调节PPAR-γ和iNOS的表达。研究人员利用肠缺血/再灌注加空肠袋模型,于缺血60min后行再灌注6h。实验组用PPAR-γ阻滞剂G9662或iNOS阻滞剂1400W预处理。

血液灌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的疗效研究54-55

摘要:对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中问综合征(IMS),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临床工作者对此进行了不断的研究。血液灌流(HP)所用炭肾为广谱吸附剂.对于分子质量在113~4000u范围的物质均有吸附作用,效果优于血液透析,已经广泛用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治疗。本研究拟观察HP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IMS患者血液中有机磷农药的清除作用和临床疗效。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启事
第11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