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语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外语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reign Languages in China

  • 11-5280/H 国内刊号
  • 1672-9382 国际刊号
  • 2.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外语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外语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论经纬、改革论坛、学术探索、教学研究、纵横论译、科研方法

中国外语 200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我的语言学道路-

摘要:1942到1945年我在贵阳私立清华中学念高中。我的英语老师先后是周珊凤和索天章。前者是清华学堂校长周贻春的女儿。她当时刚从美国学习回国。

关于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和政策的分析和建议4-6

摘要:中国的英语教育政策,大方向是正确的,英语教育的成就也是明显的,可是仍受到人们的批评。本文认为,造成英语教育高投入、低产出的原因主要是应试性的教学模式和违背语言习得和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降低英语教育的起始年龄并不能保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改进英语教育,应调整英语课的设置,转变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对英语教师和教学机构进行资格考核与认证。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计算机辅助口语考试研究7-9

摘要:随着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规模的逐步扩大,教育部考试中心开始着手计算机辅助口试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口语考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研究人员经过综合考虑设计出了符合计算机化要求的考试形式,为考生和评分教师分别设计了考试平台和评分平台。之后的试验结果表明,该考试可以作为PETS低级别考试现场口试的一种替代形式。

语用和语篇:探索衔接的关联理论方法10-14

摘要:自从Halliday和Hasan在1970年表《英语中的衔接》以来,关于衔接的特性和作用在语篇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界有不少争论。从基于交际和认知的关联理论来看,Halliday和Hasan在《英语中的衔接》中提出的探讨衔接的方法仍有不足。Halliday和Hasan称为衔接性的一些范畴显然与他们对衔接的程序性定义不能匹配,因而带来分类上的问题。他们的方法没有从语用层面考察衔接问题,因此需要从更趋于心理和语用导向的方法考虑衔接与语篇性,对语篇性概念加以再思考。

论非结构衔接与叙事结构的把握——叙事语体写作个案探讨15-21

摘要:衔接与连贯问题是EFL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和棘手问题。本文针对这一现象,从非结构衔接和叙事结构两方面入手,对叙事语体写作进行个案探讨。研究发现:(1)EFL作者非结构衔接手段,特别是连接手段的运用能力不足,影响文章局部衔接质量进而影响整体连贯性。(2)过多使用评议,使语篇结构与语类结构之间产生较大差异,影响语篇的连贯性。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提高英文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反讽暗示的形式与功能22-26

摘要:本文探讨了反讽暗示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归纳并评述了前人有关反讽暗示的主要研究。文章指出反讽暗示在与其他语境因素的配合下,对反讽话语的理解起到了提示和促进的作用。文章还针对汉语言语反讽的特点提出了汉语特色的表现形式。

中国英语变体研究现状及前景27-30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英语在多元文化和多元语境中的研究状况、分析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认为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并提出今后研究前景。

美国英语的起源及其纯正性问题的争论31-35

摘要:英语随早期英国移民来到北美,并在新世界不断发展成为北美各族的共同语言。本文从历史文化与语言发展相结合的角度,考察了美国英语的起源及其纯正性问题的争论,帮助读者透过语言层面进一步了解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与文明的兴起。

论澳大利亚英语的变异现象及其文化因素36-39

摘要:本文从探讨语言变异与文化因素的关系入手,通过叙述澳大利亚历史发展(早期移民和囚犯制度阶段、民族主义运动兴起阶段和二战后的当代阶段)和文化变迁(土著文化、殖民文化、羊毛工业文化、淘金文化和移民文化)来分析这些语言的外部因素对澳大利亚英语在语音语调、词汇拼写和句法结构上变异的影响。

外语阅读焦虑性别差异与四级英语成绩的关系探讨46-49

摘要:本文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调查了外语阅读焦虑性别差异与四级英语成绩之间的关系,并用SPSS对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大学生外语阅读焦虑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全国四级英语成绩显著高于男生。

交际策略的应用语言学效应50-53

摘要:一般来说,二语学习者缺乏交际策略会对他们的口语表达产生不利影响,但加强对学习者交际策略方面的培训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交际策略的学习和应用,涉及许多因素,今后努力的方向应是一方面使交际策略的培训与具体的语言学习任务相结合,更重要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一种基于网络的同伴写作评改方法54-58

摘要: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网络的合作式写作评改方法。作者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理论,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同伴互评方式,通过实验验证该写作评改反馈方法的有效性。一个学期的对照实验研究表明,在网络环境下采用合作式英语写作评改反馈模式,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

语言转向对文学研究的启示68-73

摘要:本文首先明确"语言转向"的概念是语言的转向而不是语言学的转向,然后讨论了语言转向的基本含义是语言本体论、语言世界观和母语意识,并从这三个方面讨论了其对文学研究的意义。

“作者和作者意图”的论争及其对文学教学的启示74-79

摘要:本文概述西方文评理论关于作者和作者意图的传统观和现代观,指出20世纪关于作者和作者意图的论争为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散文、诗歌、小说的一些名篇为实例,阐明在处理作者和作者意图的问题上,必须根据作品或文本的品种和不同特点加以综合考虑。

从释意理论看口译研究80-84

摘要:本文从释意理论探讨了口译研究。释意理论自上世纪80年代确立以来,以其逐步完善的理论架构和独特的理论视角,一度成为西方口译界的主导性理论,引领西方口译研究走入了以从业人员研究为主的全新阶段,也对中国口译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该理论对翻译本质的界定、对口译程序及对象的分析以及对口译教学的创见对当今的口译实践和教学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对释意理论的产生背景、发展脉络、基本观点、创新贡献及发展前景做一综合评介,以期推动理论的中国化。

口译研究的路径与方法——回顾与前瞻85-90

摘要:从目前国内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来看,我国的口译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不少文章仍以主观推测和实践经验总结为主,尤其是研究方法不够科学,研究结果往往未经过系统的理论推演或实证分析的方式进行验证。本文总结了西方口译研究的发展路径和研究方法,从中可以看出:口译研究的总体发展路径正在向跨学科的多元式研究扩展;口译研究的方法由原来的主观推测和实践经验总结向以数据为基础的客观描写和实证分析转变。

ESIT模式与中国的口译教学91-96

摘要:以Danica Seleskovitch和Marianne Lederer教授为代表的巴黎释意学派曾经提出过两条影响深远的口译教学原则,即:口译教师应只教口译技能不教语言;学生只接受B→A语的同传训练。这一ESIT口译教学模式能有效保证口译教学的专业化与高水准,但在双语人才资源环境和口译行业现实与欧洲迥异的国家和地区,并不完全适用。本文分析了我国双语人才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口译教学现状和口译市场要求,认为我们的口译课堂应在坚持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同时,兼顾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时根据口译行业的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外汉、汉外双向口译训练。

论翻译中可及性理论运用新理念97-100

摘要:名词和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理论表现为狭义可及性理论,而包含名词在内的其他词汇聚类、小句关联以及信息收发的可及性则是广义可及性理论。狭义可及性基础上研究词汇聚类、小句关联以及信息收发的广义可及性,可以开拓科学翻译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