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语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外语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reign Languages in China

  • 11-5280/H 国内刊号
  • 1672-9382 国际刊号
  • 2.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外语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外语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论经纬、改革论坛、学术探索、教学研究、纵横论译、科研方法

中国外语 200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与时俱进,不袭一体——’07元旦随想1-1

摘要:回首2006年,我们度过了紧张而充实的365天。每一天、每个月,面对大量来稿,我们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关注、熟悉《中国外语》,稿件的质量有所提高,

语言学学风建设的现实与理想4-6

摘要:科研自主创新、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自主创新与学派创生,是中国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在2006年9月由《中国外语》倡议发起的“第三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上,与会的100余位中国外语界知名教授就上述议题,针对中国外语界的现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以期对中国学术界树立良好的学风,进行科研自主创新有所启示。本期刊发的6篇文章选自本届沙龙上部分教授的发言,本刊将陆续刊登其他专家的发言。欢迎大家就这一主题深入讨论,欢迎赐稿。

“照着讲”和“接着讲”——当代语言学研究自主创新问题的思考7-12

摘要:我国外语界语言学研究在进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概而言之是创新不足,表现为主体身份的失落,常处于集体无意识和集体失语症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参考冯友兰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我国学习和运用外国哲学理论的两种模式:“照着讲”和“接着讲”。当前,为了把“接着讲”做好,可注意四个“回归”和有意识地运用合理的研究范式。

外语跨学科研究与自主创新13-18

摘要:本文接合笔者自己近几年在国际学术前沿探索的经历,从四个方面谈外语跨学科研究与自主创新的关系:(1)总结探索,分类评析跨学科研究的新发展;(2)廓清画面,清理跨学科研究中出现的混乱;(3)透过现象看本质,化对立为互补;(4)利用跨学科优势,做出创新性的分析。

关于外语界做研究的几点想法19-20

摘要:我要谈的几点想法,一半出自我的观察,一半出自我自己的工作体会,不见得都对,只能供参考。1介绍是介绍,研究是研究这本来是很清楚的事情,但是现在好像不是人人都明白。介绍是介绍别人的东西,研究

中国外语学术自主创新:学术研究理路和前途展望——从单向殖文主义到双向互动的比较文化转向21-27

摘要:本文探讨了学术研究自主创新概念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渊源和现实意义,强调了自主创新对当代中国学术界、尤其是对中国外语界学术研究健康发展的关键作用。文章追溯了中国早期近代外语学人的学术研究取向,重新评价了殖文主义学术研究与自主创新学术研究的本质区别,理顺了单向研究与跨文化研究的关系等。作者针对当代外语学人面临的学术研究困境,考察了单向研究弊端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讨论了如何拓宽外语学人学术空间、提高外语学人在国内及国际学术界学术地位的基本理路和方法。作者大力提倡英语界扩大自己的研究领域,更多地适应时代的需要而进入比较文化研究领域,以期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在建设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方面做出尽可能大的成就。

以学派意识看外语研究——学派问题上的心理障碍28-30

摘要:作者提出以学派意识看语言研究的几个基本观点,指出学者的理论习惯、研究方法与科研监管机制及评价体系中不利于产生学派的因素,分析没有学派流派出现的学术领域表明存在着六种落后状态,提出形成学派的主要标志,指出在学派问题上,外语界现存心理障碍,得出结论:个人的学术最高成就是创造出一个学派,一个国家学术上最兴旺的标志是流派纷呈。

英语移就的认知研究31-35

摘要:英语移就基于邻接联想,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世界以及指称、描述事物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移就在语言运用中的特点和功能,并从跨空间投射映现理论的视角,探讨了移就的成因。

投射与经验识解36-41

摘要:本文以投射系统为基础,以Halliday&Matthissen(1999)的功能认知理论为框架,探讨投射现象识解人类经验的机制。投射以不同方式分别在言辞链、言辞和成分这三个层次上起着识解经验的作用。在言辞链层,投射识解了两个言辞之间的种种关系以及不同投射关系所识解的不同的经验内容。在言辞层,投射识解两种象征过程(感知过程和言语过程)以及二者在识解内容、象征者、对象和指向性方面的区别。在成分层,投射识解由抽象概念充当的四种投射型事物以及作为投射型特征所修饰的事物所表示的不同经验现象。

“无意识结构”与叙事文本的动态语义分析42-45

摘要:理论之于文本意义的述求取决其视角的选取。拉康的“无意识结构”在叙事文本内外两个视阈对文本进行动态语义分析具有整合式的理论意义。文章试图从其本源结构入手,论证以“无意识结构”为理论导引进行叙事文本动态语义分析的可能及如何可能。

语篇词汇搭配链与选词的理据46-49

摘要:大多搭配研究局限于句子内部两个词项间的线性关系,即横组合关系。本文作者指出,作为一个语义范畴,搭配是分层次的。我们可以从更高的语篇甚至语用的角度去研究它。作为成就语篇连贯的一种词汇衔接手段,语篇层次上的词汇搭配不仅是词语选择的依据,也为某些词组以及句子层面上的非惯常性搭配提供了理据。

外语教师课堂提问策略的话语分析50-56

摘要:论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建立了一个分析模式,对外语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进行话语分析,提出一组课堂提问策略。文中根据提问话语在词汇语法形式上的特征来描述提问策略,根据形式与意义间相互体现关系对其进行解释,并根据意义与情景语境间相互构建关系讨论其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融合与创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理论体系57-61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目前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讨论了融合的内容以及在创新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考虑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中国英语教学史上所形成的优秀传统,把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还要调动各个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的积极性,相互配合。在创新的过程中,既要破除迷信,大胆探索,又要遵守科学精神与学术规范。

汉语代词指称对英语习得的负迁移62-65

摘要:人称代词的照应是语篇中某成分和另一成分之间在指称意义上相互解释的关系,由于中文和英文中人称代词的指称规则的区别,中文的干扰往往使学生在英文表达时产生人称代词指称衔接的错误,导致文章意义含糊,语篇缺乏连贯性。本文分析了中国学生受母语的干扰所生成的英语语篇在人称代词文内指称和文外指称两方面常犯的错误,并提出克服母语负迁移的方法,以期对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从图形—背景论诠释非言语行为的认知功能66-69

摘要:话语交际者往往依赖非言语行为来推理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体会不可言传的交际信息,而这种推理判断的信息处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过程。非言语行为具有突显话语信息、使某些蕴涵的语用信息图形化的认知功能。因此本文试从图形—背景理论对话语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进行认知剖析,意在突破跨文化交际理论框架的局限,把非言语行为的理论研究延伸到认知语言学领域。

论有限的主体性——对两种译学范式中的主体问题批评70-74

摘要:本文对结构主义语言学译学范式与解构主义范式的译学研究中对“主体”与“主体性”问题两种极端观点提出批评,并挖掘了其人学的理论根源,指出这两种极端性是两种对立的人学观所造成的。作者认为,应该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人学观加以克服,指出主体性是有限的而非无限的,并以此来作为建构主义翻译学的主体观。

从“澳大利亚英语”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75-79

摘要:自从不同“种类(varieties)的英语”这个概念提出来以后,世界上几个主要英语国家的语言便被归属于不同“种类”的英语。中国学生对到底应该学习哪一种英语有时候感到困惑。本文从历史、社会和文化的角度简单说明什么是“澳大利亚英语”、它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特点,以及学者们争论的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本文的重点在于说明,“澳大利亚英语”,无论是发音上的特点,词汇和句法的变化,还是人们对它的不同态度,都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都反映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语言与社会、语言与种族、语言与交际、语言与文化等有着深刻的历史联系。不管我们学的是哪一种“英语”,实际是一种语言,一种相对于汉语来说的外语,而进一步区分各种英语的特点则必须通过对其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深入研究才能达到。作为中国学生,应该在掌握基本英语交际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阅读英语文学作品,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才能真正掌握英语,达到准确、流利地进行阅读和交流的目的。

学界动态80-80

摘要:第十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年会征文通知由中国语用学研究会主办、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十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暨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将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