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社
分享到: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11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评述、论著、综述、专家视频讲座、手术演示、病案讨论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2095-123X
  • 国内刊号:11-9309/R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2011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24
  • 综合影响因子:0.266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 2015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临床研究

内蒙古牧区蒙古族、汉族老年人群血管性危险因素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内蒙古牧区蒙古族、汉族55岁以上人群血管性危险因素与阿尔茨海默病( AD)患病的相关性。方法以AD的流行病学调查为基础,同时详细记录受试者的血管性危险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血管性危险因素和AD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在蒙古族55岁以上人群中,脉压指数、糖尿病患病率、冠心病患病率在对照组与AD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91,P=0.037;χ2=7.230,P=0.007;χ2=13.859,P=0.000);而在汉族55岁以上人群中,对照组与AD组之间脉压指数、冠心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2.232, P=0.026;χ2=6.951,P=0.008),对照组糖尿病患病率与AD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蒙古族55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冠心病在对照组与AD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AD的危险因素( OR=2.423,OR=2.030,均P<0.05);在汉族55岁以上人群中冠心病、脉压指数在对照组与AD组之间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是AD的危险因素(O R=1.662, OR=7.078,均P<0.05)。结论血管性因素可能是中国内蒙古牧区蒙古族、汉族55岁以上人群患AD的危险因素,血管性危险因素可能在AD的发病之中具有协同作用。
5-9

临床下痫样放电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临床下痫样放电的癫痫患者认知功能、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浓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为临床表现的特发性癫痫患者86例,无临床发作均超过3个月,分为临床下痫样放电组(47例)以及脑电图正常组(39例)。选取性别、年龄与癫痫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血清IGF-1的浓度。采用连线测验、数字符号转换测验、语言流.性测验、数字广度测验等神经心理量表,分别检测各组心理运动速度、注意力、语言、工作记忆等认知功能。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统计各计量资料。结果临床下痫样放电组IGF-1浓度[(291±99.58)ng/ml]明显高于脑电图正常组[(189±75.63)ng/ml,t=13.29,P<0.01];脑电图正常组和对照组[(176±65.75) ng/ml ]间IGF-1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临床下痫样放电组连线A、B耗时均高于脑电图正常组,数字符号、语言流.性及数字广度评分均低于脑电图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4.12、3.18、3.09、4.15、5.01,均P<0.05)。临床下痫样放电组IGF-1含量与棘波指数、连线A、B耗时呈显著正相关,与数字符号分、语言流.性分、数字广度分呈显著负相关( P<0.05或0.01)。结论临床下痫样放电患者血清IGF-1表达上调,提示临床下痫样放电会导致神经损伤,并启动神经保护机制。针对临床下痫样放电应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10-13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对来稿推荐信及更改作者的要求

摘要:1.来稿必须附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推荐信,并加盖单位公章,只在稿件上盖章无效。2.介绍信的内容必须包括该稿作者姓名及文题全称,并应说明:(1)稿件内容真实;(2)稿件内容不涉及保密;(3)无一稿两投;(4)作者署名及顺序无争议。
13-13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临床研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血浆和肽素水平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血浆和肽素水平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6~9月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试验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治疗前与治疗30 d后的血浆和肽素水平,用健康调查简表( SF-36)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的降低率评估30 d后的近期预后情况。运用SPSS 20.0软件包处理数据。结果治疗前试验组的血浆和肽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39.03±210.91) pg/ml vs.(54.91±18.65)pg/ml,t=2.873,P<0.01]。 NIHSS结果:治疗前血浆和肽素水平越高,NIHSS降低率越小,甚至出现NIHSS值升高情况,试验组根据减少的NIHSS评分的百分数分为5个亚组,各亚组预后情况与患者治疗前和肽素水平呈负相关( r值分别为-0.661、-0.587、-0.734、-0.684、-0.632,均P<0.001)。 SF-36结果:预后情况与患者治疗前和肽素水平呈负相关( r 值分别为-0.673、-0.661、-0.715、-0.587、-0.734、-0.687、-0.635、-0.703,均P<0.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的血浆和肽素水平越高,近期预后越差。
14-17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征稿启事

摘要:《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是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临床医学类学术期刊,以光盘附带纸质导读的形式面向全国发行。ISSN1674-0785,CN11-9147/R,邮发代号:80-728。
17-17

脑卒中后偏瘫的转归与康复训练时间及强度关系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脑卒中后偏瘫的转归与康复训练时间及强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5年6月至2011年12月文登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病区住院的157例脑卒中后一侧肢体偏瘫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四组:传统康复组(A组,40 min,1次/d);强化康复B组(80 min,1次/d);强化康复C组(40 min,2次/d);强化康复D组(60 min,2次/d)。传统康复组进行传统康复训练,另外三组进行不同时间及强度康复训练。运用t检验对各组内治疗前后及各组间治疗后的肢体运动功能[ Fugl-Meyer积分法(FMA)]和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MBI)]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治疗后四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上肢FMA:tA =2.275,P=0.036;tB =2.693,P=0.011;tC =2.724,P=0.008;tD =3.298,P=0.002;下肢FMA:tA =2.353,P=0.030;tB =2.638,P=0.017;tC =2.737,P =0.007;tD =4.828,P=0.000;MBI:tA =2.534,P =0.010;tB =2.886,P=0.008;tC =3.268,P=0.002;tD =5.123,P=0.000)。(2)各强化康复训练组疗效均优于传统康复训练组(P<0.05),其中强化康复B组与强化康复C组相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康复D组疗效明显优于强化康复 B组及强化康复 C组(上肢 FMA:t D-B =2.321, P =0.023;tD-C =2.297,P=0.028;下肢FMA:tD-B =2.758,P=0.013;tD-C =2.690,P=0.017;MBI:tD-B =2.482,P=0.015;tD-B =2.437,P=0.019)。结论强化康复训练和传统康复训练治疗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有显著改善。在强化康复的基础上延长康复时间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在强化康复治疗,延长康复时间的基础上增加康复次数更有利于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
18-23

英文版《神经修复学》(Neurorestoratology)出版

摘要:由美国Nova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神经修复学》近日面世。该书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介绍神经修复学学科专业知识的专著,共上下两册,3部分,共22章。神经修复学是现代医学新的分支学科,是神经科学重要研究领域,其核心目标是采用以细胞为基础的综合神经修复干预方法,修复、促进和维持受损或丧失神经功能和(或)结构的完整性。
23-23

依达拉奉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血小板凝集、稳定血压、降脂稳定斑块、减轻脑水肿、康复训练等常规基础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质量分数9 g/L氯化钠溶液100 ml中静脉滴注,2次/d;长春西汀注射液20 mg,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仅予依达拉奉注射液,用药方法同联合组。治疗周期14 d,治疗结束时对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且联合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方案对急性脑梗死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24-26

CT 灌注成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 CTPI )中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类型密切相关的灌注参数。方法收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和脑梗死患者各30例。采用256排螺旋CT对患者行脑CTPI,收集以下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值时间(TTP)。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IA 组和脑梗死组患者中, rCBV 均较rCBF 高( Z 值分别为-4.938、-3.105,均P<0.01),rMTT、rTTP无明显差异(均P>0.05)。 TIA组患者rCBV-rCBF值显著高于脑梗死组( Z=-3.343,P=0.001)。结论 TIA和脑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血流动力学异常,TIA患者脑储备能力明显好于脑梗死患者,后者的脑储备能力有更严重的损害。
27-30

高中生述情障碍与学习倦怠及自我和谐状况的相关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自我和谐、述情障碍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为高中生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583名高中生采用高中生学习倦怠问卷、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 TAS-20-C )、自我和谐量表( SCCS )进行测评分析。结果本组学生学习倦怠问卷总分及各维度分与SCCS 总分及各因子分、TAS-20-C总分及各维度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SCCS总分及各因子分与TAS-20-C总分及各维度分均呈显著正相关( P<0.01)。高中生述情障碍的识别情感障碍因子对学习倦怠各维度有一定正向预测作用。结论高中生学习倦怠、自我和谐与述情障碍间存在一定关系,述情障碍在自我和谐与学习倦怠间起到明显的中介作用。
31-35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基础研究

利福平对鱼藤酮诱导小胶质细胞 caspase-1活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利福平对鱼藤酮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产生炎症反应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将经过利福平预处理的BV2小胶质细胞加入鱼藤酮刺激,用Real-time PCR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接受药物处理后小胶质细胞产生IL-1β的变化;采用caspase-1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小胶质细胞内caspase-1的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鱼藤酮组相比,50μmol/L利福平预处理组可明显降低小胶质细胞内鱼藤酮介导的炎症因子IL-1β的基因表达( t=4.11,P<0.05)和上清液中IL-1β的分泌(t=35.81,P<0.05),并显著抑制caspase-1的活性(t=11.62,P<0.05)。将BV2小胶质细胞与PC12细胞用Transwell体系共培养,利福平预处理组(25、50μmol/L)和caspase-1抑制剂组的PC12细胞的细胞凋亡率均低于鱼藤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82、7.98、10.12,均P<0.05)。结论利福平可能通过抑制caspase-1活化对抗鱼藤酮刺激下小胶质细胞产生的炎症毒性。
36-40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综述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征稿、征订

摘要:《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脑科疾病与康复医学专业学术类科技期刊,2011年10月正式创刊ISSN2095—123XCN11-9309/R。本刊主要报道国内外脑科疾病研究与康复领域的科研和临床工作进展,介绍世界脑科研究发展趋势,促进国内外脑科疾病与康复研究的交流和发展。本刊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和多媒体课件结合在一起,其可视性强,信息量大。
40-40

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

摘要:睡眠障碍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很常见,通常将其分为失眠、睡眠呼吸暂停、异态睡眠和觉醒障碍四种类型,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该病本身对睡眠中枢结构及递质的影响、增龄改变、运动症状、认知损害、情绪、药物不良反应等均可影响睡眠。本文阐述了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类型、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认识,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41-45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

摘要:抑郁是帕金森病( PD)患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 NMS)之一,约三分之一的PD患者在病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抑郁症状可在患者被诊断为PD时就显现出来,甚至出现在运动症状发生之前。 PD伴发抑郁的病因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受到脑内神经递质改变、炎症、应激、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能够增加脑内羟色胺和(或)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的抗抑郁药物被用于治疗PD伴发抑郁的患者。抗PD药物被证实不仅可以治疗运动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而脑深部电刺激治疗( DBS)则可能加重患者的抑郁症状。本文总结了PD伴发抑郁的流行病学特征、潜在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现状。
46-50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在帕金森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摘要:过去几十年来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对帕金森病相关的大脑结构性和功能性的改变的认识。其中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RS-fMRI)是利用磁共振采集大脑静息状态下血氧水平依赖( BOLD)的低频(0.1 Hz以下)自发活动,其作为一项无创的功能影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评估以及合并情感认知障碍的研究,进而有可能为帕金森病运动与非运动症状的病理机制及诊断提供依据。本文对帕金森病的RS-fMRI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51-55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征稿、征订

摘要:《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连续型电子期刊(ISSN:2095-2260;CN:11-9317/R),季刊,杂志由总后勤部卫生部主管,人民军医出版社主办,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全军心脏外科研究所)承办,人民军医电子出版社出版。杂志以DVD—ROM为载体,以多媒体形式报道心血管外科专业科研成果,实施相关专业人员的医学继续教育培训。本刊以中高级心血管外科医师、麻醉师、体外循环师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心血管外科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对心血管外科临床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
55-55

卒中后痫性发作及癫痫的研究进展

摘要:卒中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也是老年人痫性发作及继发性癫痫的最常见原因。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卒中后痫性发作及继发性癫痫的人数亦日益增加。在60岁以上人群中,卒中后痫性发作占新诊断痫性发作患者的30%。自1864年Jackson提出卒中后癫痫的概念后,卒中后癫痫逐渐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学者们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本文就卒中后痫性发作及癫痫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56-59

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脑认知功能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事件相关电位P300广泛应用于疾病相关的认知功能早期评估,特别是在神经及精神疾病中的应用。认知功能损害严重影响患者远期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由于目前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不能逆转认知功能障碍的发展,只能延缓认知功能继续恶化的程度。事件相关电位P300能够对认知功能早期变化进行识别、评估,因此,可为临床神经或精神疾病中认知功能的变化提供可靠的客观指标,对早期药物干预治疗,改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