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Brain Diseases and Rehabilitation(Electronic Edition)

  • 11-9309/R 国内刊号
  • 2095-123X 国际刊号
  • 0.24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11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周围神经疾患、临床研究、短篇论著、综述、病例报告、教学视频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 2014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专家笔谈
关注临床前期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脑脊液生物标记物的价值1-3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类型,随着时代的发展,AD将越来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早期积极干预对于延缓AD病程进展非常有意义。临床前期AD即未出现临床症状但已有AD病理生理改变的AD,其诊断必须依靠一些可靠的客观指标,目前研究最多的是脑脊液生物标记物,其中脑脊液tau蛋白和AB蛋白的高诊断价值已得到认可,还有很多其他正在研究之中的有价值的新生物标记物。要实现临床前期AD的诊断任重而道远,应从开展AD的全民知识普及做起。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临床研究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改变相关因素与眼底动脉硬化分级的临床分析4-7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眼底动脉硬化分级与部分脑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变化之间的关系,为寻找监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间急性u发病的住院患者151例,男105例,女46例,平均年龄(62.11±11.32)岁。分别接受神经影像、眼底照相、颈动脉超声检查,进行眼底动脉硬化分级,并同时测定血压、胆固醇三项、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资料分析通过SPSS18.0统计软件完成。结果在受检的302只眼中,有动脉硬化改变的占96.03%,Ⅰ级占52.98%,Ⅱ、Ⅲ级分别为23.84%、19.21%。眼底动脉硬化分级与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斑块面积、收缩压、LI病灶数、LI受累部位数之间存在较高相关性(r=0.222、0.260、0.214、0.332、0.221,均P〈0.05),轻度硬化组和中重度组各项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t/z=2.617、2.425、2.124、3.416、2.200,均P〈0.05),同时血糖水平在两组中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t=3.427,P=0.001)。结论眼底动脉硬化的程度与颅内其他血管相比具有一致性,其分级可以间接反映颅内血管病变程度,可以作为脑小血管变化的临床观察窗口。

同型半胱氨酸与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8-11

摘要: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ey)水平与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为降低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的18—45周岁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入组的患者分为颈动脉硬化组、无颈动脉硬化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以及Hcy水平。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若数据服从正态性分布,组间差异显著性直接采用独立两样本t检验,若数据不服从正态性分布,则将数据先经过对数转化再进行独立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非研究因素后,分析Hcy水平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共入选了104例研究对象,其中无动脉硬化组58例,动脉硬化组4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甘油三酯水平、总胆固醇水平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血压病史(χ2=5.273,P=0.022)、糖尿病史(χ2=5.188,P=0.023)、低密度脂蛋白水平(t=2.505,P=0.014)及Hcy水平(t=3.580,P=0.001)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硬化组的Hey水平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Hey浓度的升高,增加颈动脉硬化的形成(β=0.095,P=0.004)。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在青年脑梗死患者中高Hey水平可以促进颈动脉硬化形成,这种影响独立于传统的危险因素。

颅内压监测下标准大骨瓣减压与常规骨瓣减压治疗重度颅脑创伤的预后研究12-15

摘要:目的比较颅内压监测下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创伤的疗效。方法122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标准大骨瓣减压组(61例)和常规骨瓣减压组(61例),两组术后第1~7天颅内压水平比较采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伤后6个月时的预后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标准大骨瓣减压组术后第3—6天颅内压显著低于同日常规骨瓣减压组患者颅内压水平[(21.63±4.62)mmHg vs.(26.85±5.21)mmHg,t=2.935,P=0.003;(23.14±3.45)mmHg1)S.(23.14±3.45)mmHg,t=3.087,P=0.002;(24.32±3.65)mmHg vs.(29,32±4.72)mmHg,t=2.911,P=0.004;(22.37±5.03)mmHg vs.(26.81±3.82)mmHg,t=2.860,P=0.005]。两组间切口疝及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1.64% vs.11.48%,χ2=4.710,P=0.030;16.13% vs.3.28%,χ2=4.265,P=0.039)。标准大骨瓣减压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常规骨瓣减压组(11.5% vs 32.8%,χ2=8.038,P=0.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虽可显著降低重度颅脑创伤患者的死亡率,但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较差。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征稿启事15-15

摘要:《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是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临床医学类学术期刊,以光盘附带纸质导读的形式面向全国发行。ISSN1674-0785,CN11-9147/R,邮发代号:80-728。

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16-20

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4例,均为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连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和治疗组50例,均予以标准化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丁苯酞软胶囊。认知功能评定采用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和简明智力状态检查(MMSE)量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测定,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进行。运用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χ2检验、秩和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患者血清Hcy、hs-CRP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t=5.4273、4.3459,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认知功能损害及血管性痴呆分别占88%、87%和64%、70.4%。治疗组总体认知功能显著改善,其中命名、记忆力、注意力和语言能力改善显著(z值分别为-2.75、-3.09、-2.63、-2.82,P均〈0.05)。血清Hey浓度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后1个月痴呆的危险因素(OR值为3.563,95%C10.799~5.637)。结论丁苯酞可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Hcy浓度有关。

投稿中常见不规范名词20-20

摘要:1.名词欠规范(箭头后为正确名词):一时性脑缺血→一过性脑缺血,血沉→红细胞沉降率,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阳性细菌,分子量→相对分子质量,细胞浆→细胞质,机理→机制,光密度→吸光度,细胞系→细胞株,副作用→不良反应,冠脉→冠状动脉,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X光片→X线片,哈-格氏早衰综合征→哈-格早衰缩合征,梗塞→梗死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基础研究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与紧密连接相关蛋白5在糖尿病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的表达变化21-25

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与紧密连接相关蛋白5(Claudin-5)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GLP。1在糖尿病大鼠脑微血管病变中的可能机制。方法(1)8周龄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高脂组(模型组,30只)与普通饲料组(对照组,30只),分别予以高脂饲料和普通饲料喂养8周。(2)8周后高脂组予以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0g/kg,建立2型糖尿病(T2DM)大鼠模型。(3)成模4周后测定大鼠体重及空腹血糖变化。(4)处死各组大鼠,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GLP-1R及Claudin-5蛋白表达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i±s)表示,数据经正态检验后采用完全随机设计t检验。结果(1)对照组大鼠体重由基础值(163.00±10.10)g增加至(331.10±17.40)g;模型组大鼠体重由基础值(165.00±12.10)g增加至(421.30±18.82)g,两组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0.935、-104.124,均P〈0.05)。(2)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由基础值(5.370±0.552)mmol/L升高为4周时的(22.100±3.069)mmol/L,显著高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t=29.190,P〈0.05)。(3)成模8周后模型组大鼠海马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上,GLP-1R表达弱于对照组(t=-31.787,P〈0.05),且Claudin-5表达呈弱阳性,对照组大鼠Claudin-5呈强阳性表达(t=-24.288,P〈0.05)。结论高糖可同时下调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GLP-1R与Claudin-5蛋白的表达水平。

本刊对来稿推荐信及更改作者的要求25-25

摘要:1.来稿必须附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推荐信,并加盖单位公章,只在稿件上盖章无效。 2.介绍信的内容必须包括该稿作者姓名及文题全称,并应说明:(1)稿件内容真实;(2)稿件内容不涉及保密;(3)无一稿两投;(4)作者署名及顺序无争议。

左乙拉西坦对外伤性癫痫预防作用的实验研究26-29

摘要:目的建立外伤性癫痫模型,观察左乙拉西坦fLEV)干预对大鼠行为学以及海马苔藓纤维出芽的影响,探讨LEV对外伤性癫痫的预防作用。方法(1)外伤性癫痫模型建立: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立体定向注射5出浓度为0.2mol/L的氯化铁于右侧运动皮层,癫痫发作分级采用Racine(1972)评分标准,除死亡外发作至4级以及4级以上的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2)实验分组:正常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7d;模型对照组,右侧运动皮层注射氯化铁,而后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7d;低剂量预防组,右侧运动皮层注射氯化铁,造模清醒后立即给予LEV150mg/kg,1次/d,连续灌胃7d;高剂量预防组,右侧运动皮层注射氯化铁,造模清醒后立即给予LEV300mg/kg,1次/d,连续灌胃7d。(3)行为学观察:视频监控24h大鼠行为学变化,采用Racine(1972)评分标准对癫痫发作进行观测和记录,记录大鼠造模后7d内癫痫发作次数。(4)海马苔藓纤维出芽Timm染色:大鼠造模后15d,海马冰冻切片做Timm染色,观察右侧海马CA3区苔藓纤维出芽情况,并选用Cavazos的标准对其进行评分。(5)统计学分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组间比较,评价LEV对外伤性癫痫的预防作用。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LEV低、高剂量预防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及苔藓纤维出芽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36、5.88、18.39、8.12,均P〈0.05),低剂量预防组与高剂量预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22、3.58,均P〈0.05)。结论LEV在外伤性癫痫模型中可以减少癫痫发作次数,抑制苔藓纤维出芽,提示LEV有预防外伤性癫痫的作用。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循证医学
全身低温治疗脑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30-33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全身低温治疗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等方法,全面收集有关全身低温治疗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的研究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15个随机对照试验符合纳入标准并被录用行Meta分析,分析显示:全身低温可以降低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OR0.48,95%CI(0.29,0.79),P=0.004],提高治疗有效性同时不增加肺炎的发生率[OR1.31,95%CI(0.79,2.17),P=0.3],但是会提高心律失常的发生率[OR2.62,95%ci(1.04,6.63),P=0.03]。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全身低温并没有降低随访期的死亡率[OR1.54,95%CI(0.62,3.87),P=0.36],但是会提高肺炎[OR6.50,95%CI(2.60,16.23),P〈0.0001]和心律失常[OR4.44,95%CI(1.75,11.26),P=0.002]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亚低温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不显著,治疗同时应注意相关并发症。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免疫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34-37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研究发现,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与AD的发病密切相关,而其中炎症反应及促炎细胞因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AD患者脑内可见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其活化可产生神经保护作用,但诱发致炎因子分泌过度反而加剧了疾病的进程。

血清尿酸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38-40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慢性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的神经退行性病变。尿酸作为天然的抗氧化剂,可以有效清除体内部分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但是尿酸水平过高时,其还具有促氧化性质,导致氧化应激反应。血清尿酸对阿尔茨海默病究竟是保护因素还是危害因素存在争议。如何找到一个合适范围的血尿酸浓度,既能避免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又能延缓甚至于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41-44

摘要:血管性痴呆(VaD)是因脑缺血后缺血组织缺氧和出血性脑损害所导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VaD目前已经成为致我国人民精神和躯体残疾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日益增高。VaD患者生活水平下降,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其发病机制不明确。VaD是老年期痴呆中有希望预防和治疗的痴呆,因此各方面研究日益受重视,探索其发病机制尤为重要。

趋化因子CXCL12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及其机制45-48

摘要: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参与炎症反应、诱导细胞迁徙和归巢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且与神经的产生、内分泌及变性等均密切相关。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证明,CXCL12及其传导通路在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时期具有加重损伤及促进功能重建的双重作用,有可能成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近期发作及预后的一个新的生物学指标,为脑卒中预防及治疗开创新的途径。

化疗对非神经系统肿瘤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49-53

摘要:化疗是肿瘤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临床上对化疗的外周毒性作用已经普遍认识,但对其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如何了解甚少。认知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涉及注意、记忆、执行、信息整合,化疗对其有无影响值得关注。有证据表明,化疗可能损害非神经系统肿瘤患者的认知功能,降低其生存质量。

投稿常见文字差错53-53

摘要:示例如下(箭头后为正确用字):前驱病变→前期病变,愈复期→复期,异性蛋白→异种蛋白,过渡超载→过度超载,转酞酶→转肽酶,1%饿酸→1%锇酸,嗽口→漱口,环胞素→环孢素,期未→期末,阿斯匹林→阿司匹林,神经未梢→神经末梢,肾孟肾炎→肾盂肾炎,甲氨喋呤→甲氨蝶呤,服帖→服贴,松驰→松弛,均浆→匀浆,海棉→海绵,从新→重新,

垂体腺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54-56

摘要:垂体腺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因其细胞增殖和内分泌特性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行为。随着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垂体腺瘤的认识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癌基因及抑癌基因、干细胞、miRNA、激素等各方面综述了垂体腺瘤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探讨未来垂体腺瘤基础研究的可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