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and Respiratory Diseases

  • 11-2147/R 国内刊号
  • 1001-0939 国际刊号
  • 2.6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华结核和呼吸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3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华结核和呼吸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专家论坛、专题笔谈、论著、短篇论著、综述、讲座、病例报告。

中华结核和呼吸 2008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述评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研究呼唤多学科合作241-242

摘要:2007年11月,全国第2届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DILD)和风湿免疫性疾病肺损伤学术会议在桂林市召开。两天的学术交流使来自全国呼吸、风湿免疫、病理、影像学界的近300名同仁深切感到:多学科密切合作已成为目前DILD领域开展临床诊治和科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术语“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变迁242-242

摘要: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最初被称为Hamman-Rich病,源于1944年内科医师Hamman和病理科医师Rich首先报道了4例在Johns Hopkins医院死于原因不明、急性快速进展的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病例,此后人们一直用Hamman-Rich病描述任何弥漫性特发性纤维化性肺疾病。1957年,Rubin和Lubiner发现与Hamman-Rich病相似的组织改变也可见于某些系统性疾病(如风湿性疾病),尤其重要的是这种疾病并不像当初所认为总是急性和致命性的,部分病例的病程可长达6年。自此,人们对本病的认识有了新的扩展。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专题笔谈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与间质性肺疾病的关系243-244

摘要:随着医学的发展,间质性肺疾病(ILD)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因为ILD发病率占呼吸系统疾病的15%,远超出以往的估计。引起ILD的原因众多,不同病因引起的ILD的治疗方法不同,其预后又因类型和治疗时机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因此,及时诊断和明确ILD的病因对确定治疗方案和改变预后的意义重大。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简讯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网上在线订阅通知244-244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专题笔谈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诊断与治疗245-246

摘要:通常认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DILD)是发病隐袭、进展过程缓慢的一种肺疾病,近年来,人们发现某些DILD患者在稳定期或稳定期过后会出现突然呼吸状况恶化。1993年,日本学者首先报道了3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急性加重期(AEIPF)病例,并提出了诊断标准,认为AEIPF是IPF疾病自身的急性恶化,而不是由感染、肺栓塞、急性左侧心力衰竭和气胸等明确原因所致,但这一概念当时并未得到广泛认同。目前,AEIPF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然而,非IPF以外的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DPLD),如特发性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INSIP)和胶原血管病继发间质性肺炎(CVDIP)急性加重鲜有报道,由于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临床上常出现误诊和延误治疗的情况。

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及病理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247-249

摘要:间质性肺疾病(ILD)对人类的危害与日俱增,但其诊断一直是临床和病理医生感到困惑的问题。目前我国ILD的病理诊断还远不能适应临床的要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近年来的临床实践我们认识到,临床、影像和病理诊断(clinico-radiologic-pathologic diagnosis,CRP诊断)对正确诊断ILD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日常的临床诊断过程中,CRP的诊断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笔者就ILD的CRP诊断必要性、临床医生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病理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提出一些看法,供临床和病理科医生参考。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文献速览
气管内肺泡Ⅱ型细胞移植逆转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249-249

摘要:背景和目的:干细胞移植被认为是能够修复肺纤维化的治疗途径,但因研究结果不尽一致,限制了干细胞作为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的应用。肺泡Ⅱ型细胞是肺上皮的前体细胞,上皮细胞损伤后能够快速增殖、分化成肺泡Ⅰ型细胞。在肺纤维化过程中,肺泡Ⅱ型和Ⅰ型细胞消亡,代之以大量的纤维母细胞增生,提示肺泡Ⅱ型细胞的消失损害了修复机制,在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气管内肺泡Ⅱ型细胞移植能否中止和逆转博来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论著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肺间质性病变的临床特征250-254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病理确诊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肺受累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1980年1月至2006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经病理确诊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肺受累患者共26例,其中6例进行尸检,5例行开胸肺活检或经胸腔镜肺活检,15例行经皮肺活检,进行临床、影像和病理学及预后综合分析。结果26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8岁(19—65岁),男10例,女16例。胸部X线主要表现为磨玻璃样变,双肺斑片状阴影和网格影。病理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DAD)5例;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2例;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富细胞型6例,混合型8例;机化性肺炎4例;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泼尼松+环磷酰胺的治疗。中位随诊时间为15个月(6—10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1~253个月)。26例患者中18例病情改善或稳定,8例死亡,其中5例病理表现为DAD,2例为NSIP混合型,1例为UIP。结论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肺受累患者的胸部CT及病理表现多样,病理诊断为DAD者预后差。

普通型间质性肺炎与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急性加重的临床与病理表现255-259

摘要:目的研究间质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的临床和病理表现。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协和医院自1999年4月至2007年6月间经肺部病理活检证实的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和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急性加重患者各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为急性加重前的间质性肺炎病理的结果,1例为急性加重后的尸检结果。结果6例中男2例,女4例,年龄29—57岁(中位年龄51岁)。急性加重前的病理表现:3例为UIP(1例为特发性,1例为皮肌炎继发,1例为结缔组织病继发),2例为NSIP(1例为特发性,1例为皮肌炎继发),1例尸检为弥漫性肺泡损伤合并NSIP(皮肌炎继发)。6例中2例在急性加重前1周曾行胸腔镜肺活检术,5例发热,2例白细胞数增高,5例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6例的痰培养和血培养无阳性发现。急性加重时氧合指数为200mm Hg(四分位间距为158~237mm Hg,1mm Hg=0.133 kPa),4例ESR增快,2例C反应蛋白升高。胸部CT示在原有病变基础上出现磨玻璃影和实变影。5例使用糖皮质激素35—1000mg/d,2例使用静脉人血丙种球蛋白,住院期间死亡4例,3例使用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均死亡,存活出院者1例稳定,1例好转,其后2例均失访。结论UIP和NSIP都可出现急性加重,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及发热,无特异性,诱因不清,广谱抗生素治疗无反应,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静脉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可能有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文献速览
环磷酰胺治疗对硬皮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结局的影响259-259

摘要:背景和目的:硬皮病肺研究项目(the scleroderma lung study)纳入了158例硬皮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安慰剂对照的口服环磷酰胺试验,结果发现在治疗1年后,肺功能、皮肤厚度计分、患者症状等治疗相关效益均显示出来,但治疗结束后这些效益的持续时间尚不清楚。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硬皮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一组给予环磷酰胺2mg//kg治疗,另一组给予外形相似的安慰剂,每日1次,共12个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论著
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肺间质病变中的意义264-267

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继发间质性肺疾病(RA-ILD)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RA组29例,RA-ILD组28例(其中早期RA-ILD组16例,中晚期RA-ILD组12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人员29名。采用ELASA法检测血清中MMP-9、TIMP-1和TGF-β1水平。计量资料用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关节分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RA组和RA-ILD组血清TIMP-1水平[(645±220)和(536±188)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392±92)μg/L],RA—ILD组血清TGF-β1水平[(13.1±10.0)μg/L]明显高于RA组和对照组[(3.9±2.9)和(2.4±1.7)μg/L],RA组与RA—ILD组血清TIMP-1水平、RA组与对照组血清TGF-β1的水平无明显差别。各组血清MMP-9水平和MMP-9/TIMP-1均无明显差别。中晚期RA—ILD组血清TIMP-1水平[(690±110)μg/L]明显高于早期RA—ILD组[(420±147)μg/L],中晚期RA—ILD组血清TGF—β1水平[(17.9±8.2)μg/L]明显高于早期RA—ILD组[(9.5±9.9)μg/L]。中晚期RA—ILD组血清MMP-9/TIMP-1(0.9±0.1)明显低于早期RA—ILD组(1.2±0.4)。早期RA—ILD组血清MMP-9水平[(537±309)μg/L]与中晚期RA—ILD组[(595±110)μg/L]无明显差别。结论血清TGF-β1可以作为RA患者ILD的诊断标志,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RA—ILD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MMP-9/TIMP-1下降能反映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血清MMP-9水平不能作为RA—ILD的诊断指标及ILD肺部病变严重程度的判定指标。

胸部受累的巨淋巴结增生症10例临床分析268-271

摘要:目的提高对少见胸部受累的巨淋巴结增生症的认识,减少误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方法2000年1月至2006年5月对10例胸部受累的巨淋巴结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研究。结果10例胸部受累的巨淋巴结增生症患者均为女性,其中5例多中心型患者的年龄为29—49岁,临床表现多样,外周淋巴结多处肿大伴多系统损害,影像学表现为间质性肺炎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病理分型均为浆细胞型,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化疗后4例部分缓解,1例死于心肺衰竭。5例局灶型患者的年龄为13—49岁,均无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无异常,病灶均位于右侧纵隔,直径6—9cm,病灶呈均匀显著强化,病理分型均为透明血管型,经手术切除肿块,5例随访均存活。结论胸部受累的巨淋巴结增生症易误诊,有多发淋巴结肿大或局灶巨大淋巴结者应警惕该病的发生。诊断的关键在于早期多次、多部位淋巴结病理检查,与血管同步显著强化的影像学表现具有诊断价值。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人类白细胞抗原易感基因的研究272-276

摘要:目的研究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易感基因的位点。方法选择1999年11月至2006年3月的24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为患者组,比较其临床特点,采用t检验比较红霉素治疗前、后实验室数据的变化。另选53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寡核苷酸微阵列基因芯片对HLA-A、HLA-B,DR位点进行检测,采用SAS6.12软件对疾病的相关性进行卡方检验评估,筛选我国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HLA易感基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患者组HLA—A2频率为20.83%(5/24),对照组为66.04%(35/53),两组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2,P〈0.01);HLA—A2频率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呈负相关(比值比=0.12);而患者组HLA—A11频率为58.33%(14/24),对照组为26.42%(14/53),两组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7,P〈0.01);HLA—A11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呈正相关(比值比=3.9);但在HLA-B位点的检测中未发现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有易感基因。尽管患者组在HLA-B54、HIA-B55、HIA-B56的频率分别为12.5%(3/24)、16.67%(4/24)、8.33%(2/24),高于对照组的频率[5.66%(5/53)、3.78%(2/53)、3.78%(2/53)],经统计处理两组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08、3.82、0.70;P均〉0.05);此外,患者组HLA-DRB5 * 010/020频率为37.5%(9/24),对照组为16.98%(9/53),两组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P〈0.05),必须考虑病例数较少所造成的误差。结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HIA易感基因主要位于HLA—Ⅰ类分子A和B位点之间,但HLA-A2可能是中国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发病率相对较低的因素。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简讯
中日弥漫性肺疾病临床诊治专题研讨会暨疑难肺部疾病临床诊治新进展学习班通知281-281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论著
重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的临床特点282-286

摘要:目的总结重症慢性呼吸道疾病(CRD)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4年10月至2007年2月在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重症监护室(RICU)住院的149例痰或BALF分离出曲霉的CRD患者资料。以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149例CRD患者中共收集16例IPA病例(COPD1 1例,COPD合并支气管哮喘4例,支气管扩张症1例),其中3例确诊,10例临床诊断,3例拟诊。12例在人RICU前使用过大量糖皮质激素,15例使用广谱抗生素。15例临床表现为严重气道痉挛,9例行无创通气失败,14例因严重呼吸衰竭而需有创机械通气。12例X线胸片可见明显渗出影。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在疾病后期迅速增高;早期气管镜检查可见气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气道痉挛,痰液黏稠,后期气道黏膜可出现伪膜;早期真菌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低(2/12),后期阳性率高(10/12);早期治疗的患者存活率高(4/4),晚期治疗效果差(11/12),由呼吸衰竭迅速进展为多脏器衰竭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结论CRD合并IPA并不少见,预后差。根据临床特点进行早期诊断及经验性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综述
特发性肺纤维化病因学的新认识294-296

摘要: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病因不明,病变局限于肺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外科肺活检病理结果显示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的组织改变。根据ATS和ERS的有关定义,IPF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已知原因的间质性肺疾病,如药物毒性、环境暴露和结缔组织疾病等,但是大量的证据显示,环境因素也许在IPF发病中具有病因学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许多环境因素可以导致IPF的发生或致使其持续存在,如吸烟、病毒感染、胃食管反流、木尘或金属粉尘、药物等。目前认为IPF是患者在遗传学或其他方面易感并对某种特殊侵害发生反应的疾病,宿主的遗传因素与环境暴露相互作用导致进展性肺损伤。因此,对IPF发病的传统认识可能面临挑战。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讲座
与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相似的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的鉴别诊断297-300

摘要: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是一组以肺间质和肺泡腔具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炎症和纤维化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其原因不明。到目前为止,依据其病理类型可分为:特发性肺纤维化[病理学上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脱屑型间质性肺炎(DIP)、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疾病(RBILD)、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急性间质性肺炎(AIP)、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LIP)和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7种,这组疾病在胸部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细网格状影和小结节影,或上述多种形态的混合影像。IIP与其他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DPLD)可以有类似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如不加以鉴别,很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为此,笔者归纳了一些鉴别要点。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简讯
更正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