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and Respiratory Diseases

  • 11-2147/R 国内刊号
  • 1001-0939 国际刊号
  • 2.6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华结核和呼吸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3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华结核和呼吸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专家论坛、专题笔谈、论著、短篇论著、综述、讲座、病例报告。

中华结核和呼吸 200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述评
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面临的挑战和机遇81-82

摘要:经过近50多年的努力,目前肺癌的治疗已具有规范化和循证化的特点,建立在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的肺癌诊断治疗指南是其重要的标志,如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中国肺癌诊断治疗指引》和美国的《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肺癌指引中国版》,这两个指南的最大特点是以临床分期为基础的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也就是肺癌的规范化分期治疗模式。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专题笔谈
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现状与挑战83-85

摘要:进入21世纪,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点击率”最高的肿瘤相关新名词,时至今日,靶向治疗药物显示了有效性甚至是奇迹般的疗效,其中有些靶向治疗药物已成为国际肿瘤学界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和规范。所有这些都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目前肿瘤内科治疗正处于从单纯细胞毒药物到分子靶向治疗的过渡时期,靶向治疗药物日新月异,围绕分子靶向药物的各种新的治疗方案、治疗策略层出不穷,这将为改善肺癌患者长期生存和总体疗效提供有效手段,并使肺癌变成“慢性病”的短期目标成为现实。作为21世纪肺癌治疗最具希望的治疗策略,靶向治疗以其独特的疗效和安全方便的应用方法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也遇到了许多传统治疗未出现的问题和挑战。现对近来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现状和问题谈一点看法,希望对肺癌临床研究工作者有所帮助.

非小细胞肺癌辅助化疗的热点问题86-87

摘要:肺癌是世界各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结果显示,世界各国当年的肺癌新发病例共89.6万例,占所有癌症患者的11.8%。近20年的追踪发现,每年肺癌的新病例以约0.5%的速率增长,目前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指除了小细胞癌以外的所有类型的肺癌,占肺癌总数的75%-80%。NSCLC的治疗需依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病理类型和临床(TNM)分期进行全面考虑,通常在能够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Ⅰ、Ⅱ和部分Ⅲ期患者)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对手术可以切除的患者,尽管接受了根治性手术,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复发和远处转移(30%-50%)。中山大学附属肿瘤中心1757例NSCLC手术治疗的结果显示,Ⅰ、Ⅱ和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5%、33%和14%。另有文献报道在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远处转移。因此,术后辅助化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也是临床上争论较多的问题。现将近年来NSCLC术后辅助化疗的热点问题综述如下。

应重视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综合治疗与患者的生存率88-90

摘要:根据国际抗癌联盟1997肺癌分期和美国癌症研究联合会2002年的分期标准,Ⅲ期肺癌包括Ⅲ小ⅢЗ期,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包括4种情况:T3N1M0、T1N2M0、T2N2M0和T3N2M0,ⅢЗ期包括7种情况:T4N0M0、T4N1M0、T4N2M0、T1N3M0、T2N3M0、T3N3M0、T4N3M0,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LANSCLC)是指除含有N2、N3、T4之一的Ⅲ期患者,占就诊肺癌患者的1/3以上,以往多以手术或放疗为主,国内外大宗病例研究结果显示,ⅢA期手术的5年生存率为23%-26.3%,ⅢB期手术的5年生存率为6%-7%,单纯常规放疗60Gy的5年生存率约为4%-6%,三维适形放疗为19%。近几年的多中心随机研究和荟萃分析结果表明,放化综合治疗的疗效优于化疗、放疗和手术的单一治疗,值得提倡。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共识90-94

摘要:化疗是肺癌重要的、应用最多的治疗方法,临床医生对其疗效和毒性均已熟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已有转移,预后差,中位生存期一般为5—6个月,1年生存率约10%。治疗的目的是延长患者的生命,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小细胞肺癌规范化治疗及其进展94-97

摘要: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发病率占肺癌的15%-20%,近年来欧美国家的发病率有所下降,我国目前尚无SCLC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SCLC易发生血行转移,确诊时约2/3有远处转移,80%以上为胸腔内转移,故SCLC系全身性疾病已成不争的事实。SCLC对化放疗敏感,大部分患者初治效佳,但一旦复发转移,即产生继发性耐药,因此其5年总生存率低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美国退伍军人分期将SCLC分为限局期与广泛期,前者肿瘤局限于一侧胸腔,包括纵隔、对侧肺门及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后者肿瘤超出以上范围,包括恶性胸腔、心包积液及远处转移。近年来二者在治疗策略及方案上均有一定进展。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论著
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98-102

摘要:目的 探讨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靶向人群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接受过1个周期以上含铂化疗方案无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每天口服250mg吉非替尼直至疾病进展,观察疗效、生存时间和不良事件。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率,COX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2001年7月至2005年5月,共有115例人组,随访至2006年9月30日,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患者依从性为100%。症状改善中位时间为8d。完全缓解为4.3%(5/115),部分缓解为39.1%(45/115),稳定为27.0%(31/115),进展为29.6%(34/115),有效率为43.5%(50/115),疾病控制率为70.4%(81/115)。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8和11个月;1、2年无肿瘤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32.2%(事件78例)、5.6%(事件103例)和41.7%(死亡67例)、21.5%(死亡87例);3年总生存率为12.3%(死亡93例)。腺癌是惟一的疗效预测因子,脑转移占治疗失败的39.4%(28/71)。Ⅲ度以上的皮肤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2%(6/115)。结论 对于接受过多周期化疗而病情难以控制的ⅢЗ、Ⅳ期肺腺癌患者,吉非替尼是目前治疗的首选,可取得长期的疗效并能安全耐受,其靶标人群为肺腺癌患者。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消息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暨肺部疑难病例论坛通知102-102

赣州市医学会成立结核病专业委员会102-102

摘要:赣州市结核病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大会于2006年11月18日在赣州召开,率先成立了全省第1个地(市)级结核病专业委员会。本次会议有来自市肺科医院、市疾病控制中心、各县(市)医院、结核病防治所(科)的代表共72人参加,省结核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雷建平出席了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选举产生了由市肺科医院肖承康院长任主任委员、由46名委员组成的市结核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论著
微卫星多态性分析鉴别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肺内转移与第二原发癌103-107

摘要:目的 利用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探寻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肺内复发转移与第二原发肿瘤(Second primary tumor,SPT)的分子遗传学差异以助鉴别诊断。方法 1994年1月至2002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1例Ⅰ-ⅢA期NSCLC患者,术后2—7年(中位2.8年)发现病理类型与原发NSCLC相同的肺内孤立肿瘤(腺癌7例,鳞癌14例),将之与相应的原发NSCLC石蜡包埋组织配对,以非恶性肺组织为对照,在显微组织切割基础上分离其DNA,应用PCR为基础的微卫星分析方法检测8个定位于染色体3p、9p及17p区域的高密度微卫星位点,确定每一位点在相应配对肿瘤组织中杂合性丢失的异同,并结合临床特点分析肺内孤立肿瘤是复发转移还是SPT。结果 根据临床及影像学特点,9例患者肺内孤立肿瘤转移的可能性较大,其中7例配对肿瘤组织在3p、9p及17p8个微卫星标志上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的位点相同,提示肺内孤立肿瘤与原发NSCLC具有共同的克隆起源,支持肺内转移癌的诊断。4例肺内孤立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倾向SPT,其配对肿瘤3p、9p及17p上8个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条带不一致,表明肺内孤立肿瘤克隆起源相异于原发NSCLC,支持临床SPT的诊断。另8例肺内孤立肿瘤患者术前不能判定系SPT还是肺内转移,其中6例配对组织3p或3p与17P微卫星位点杂合性丢失模式一致,但9p或17p杂合性丢失不一致,临床随访发现该6例肺内孤立肿瘤术后6—13个月内可见肺内或远处转移,支持肺内孤立肿瘤为转移癌的诊断;2例配对肿瘤虽有一致的9p或17p微卫星位点杂合性丢失,但3p的杂合性丢失模式不一致,临床倾向SPT。结论 对NSCLC术后肺内孤立病灶,3p、9p、17p微卫星多态性分析其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有助于鉴别系肺内转移还是SPT,其中3p的杂合性丢失可能是鉴别诊断的重要生物学�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消息
支气管哮喘临床关键技术应用学习班通知107-107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论著
长期缺氧对肺腺癌SPCA1细胞谷胱甘肽转移酶表达及耐药性的影响108-111

摘要:目的 探讨长期缺氧对SPCA1细胞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表达的影响及耐药性的改变。方法 SPCA1细胞常氧(20%O2)和缺氧(0.5%O2)条件下作用16h后,提取RNA和蛋白,用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GST-π mRNA的表达情况,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IF-1α蛋白;制备细胞悬液,用流式细胞仪测定GST-π表达;通过克隆形成实验分析SPCA1细胞对阿霉素和丝裂霉素的药物敏感性。通过 RNA干扰技术下调HIF-1α表达后,分为对照组和干扰组,观察GST-π的表达。结果 设常氧组GST-π mRNA表达率为1,缺氧组为12.2。常氧组GST-π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5.78±1.25)%,缺氧组为(72.13±2.11)%。与常氧组比较缺氧组HIF-1α表达明显增加。计算1%克隆存活的药物浓度,阿霉素处理细胞,常氧组浓度为(0.29±0.05)μg/ml;缺氧组浓度为(0.48±0.07)μg/ml;丝裂霉素处理细胞,常氧组浓度为(0.71±0.10)μg/ml;缺氧组浓度为(0.79±0.12)μg/ml。干扰HIF-1α后,HIF-π mRNA与对照组比较下降了70%,而GST-π mRNA稍有下降。GST-π蛋白表达常氧条件下对照组为(32.14±1.23)%,干扰组为(30.88±1.65)%;缺氧条件下对照组为(64.78±2.45)%,干扰组为(67.42±2.21)%。结论 长期缺氧可诱导SPCA1细胞HIF-1α和GST-π表达增加,对阿霉素耐药性增加,对丝裂霉素没有影响,HIF-1α和GST-π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消息
全国器官移植与免疫功能缺陷患者肺部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高级研修班通知111-111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论著
粉尘螨抗原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bet和GATA3及FOXP3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112-115

摘要:目的 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粉尘螨刺激前、后T-bet mRNA、GATA-3 mRNA、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及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25例哮喘患者和15名健康人为研究对象,每例受试者又分为变应原刺激组和未经变应原刺激的自体对照组,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受试者PBNC培养后T-bet mRNA、GATA-3 mRNA、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哮喘患者PBMC中FOXP3、T-bet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3±0.4、0.42±0.24,与健康人(0.4±0.3、0.39±0.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8、0.38,P均〉0.05),哮喘患者GATA-3(1.0±0.3)的表达与健康人(0.8±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P〈0.05);健康人PBNC经变应原刺激后FOXP3的表达(0.72±0.61)与未经变应原刺激的自体对照组(0.27±0.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P〈0.01);而T-bet、GATA-3的表达分别为0.3±0.4、0.9±1.0,与未经变应原刺激的自体对照组(0.3±0.6、0.8±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7、0.77,P均〉0.05);哮喘患者PBNC经变应原刺激后T-bet、GATA-3的表达分别为0.49±0.42、2.1±1.7,与未经变应原刺激的自体对照组(0.16±0.06、0.6±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2、5.15,P均〈0.01);但哮喘患者PBNC中经变应原刺激后FOXP3的表达为0.5±0.4,与未经变应原刺激的自体对照组(0.4±0.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P〉0.05);经变应原刺激后哮喘患者PBNC中△T-bet、△GATA-3、△FOXP3的表达分别为0.33±0.39、1.58±1.44、0.11±0.32,与健康人(0.03±0.40、0.11±0.53、0.43±0.6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0、3.79、2.08,P分别〈0.05、〈0.01、〈0.05);哮喘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对“通讯作者”有关事宜的说明115-115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论著
罗格列酮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T淋巴细胞转录因子T-bet/GATA-3表达的调控116-120

摘要: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T淋巴细胞转录因子T-bet与转录因子GATA-3表达的调控、对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及与地塞米松(DXM)作用机制的异同。方法 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A组)10例及健康自愿者(B组)10名。分离、纯化、培养外周血T淋巴细胞,根据实验要求将两组分为3、24h组,再根据不同的干预分为:未干预对照组(A1组、B1组)、罗格列酮干预组(A2组、B2组)及DXM干预组(A3组、B3组);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γ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4(IL-4)的水平,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T淋巴细胞T-bet mRNA、GATA-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A组3、24h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IFN-γ/IL-4和T淋巴细胞的T-bet mRNA、T-bet mRNA/GATA-3 mRNA水平分别为357±31、783±47、5.5±1.0、8.4±1.5、18.7±3.7、11.9±2.9、1.20±0.11、0.290±0.020.与B组3、24h(659±41、1394±120、11.5±3.0、17.4±4.0、29.0±4.0、18.9±4.0、3.82±0.81、0.870±0.0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59、5.95、14.87、6.25、6.06、4.63、10.23、18.67,P均〈0.05),A组3、24h IL-4、GATA-3 mRNA水平分别为65±6、96±9、16.4±4.2、41±6,与B组3、24h(57±5、83±7、7.8±2.2、2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9、3.90、5.77、7.76,P均〈0.05);A、B组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4、IFN-γ/IL-4在3h水平分别为357±31、65±6、5.5±1.0、659±41、57±5、11.5±3.0,与24h(783±47、96±9、8.4±1.5、1394±120、83±7、17.4±4.0)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8、9.48、5.03、18.21、9.01、3.53,P均〈0.05):A、B组T淋巴细胞T-bet mRNA和T-bet mRNA/GATA-3 mRNA在3h时分别为18.7±3.7、1.20±

腱鞘结核15例的误诊原因及对策121-123

摘要:目的 探讨腱鞘结核的误诊原因及减少误诊发生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15例腱鞘结核患者诊治过程,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结果 本组病例发病到确诊时间为2—36个月,平均为(16±10)个月;其中12例术前误诊。病例均采用手术切除并全身化疗的治疗方式,除1例术后2个月失访外,其余病例随访2.5—7.0年,平均4.6年,未见复发或身体其他地方出现结核灶。失访1例为红斑狼疮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术后1个月发现病变对侧腕、踝关节结核。结论 缺乏典型临床表现、过分依赖实验室检查是延误早期确诊的重要原因;应对可疑病例进行常规结核排查,穿刺抽液进行病原学检查,术中病理检查有利于确诊。

器官移植术后结核病25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124-126

摘要:目的 探讨器官移植术后结核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分析总结了25例器官移植术后结核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了文献复习。结果 68%(17/25)的患者起病时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和胸闷,肺结核、胸膜炎、血行播散性结核、淋巴结核和肾结核较为常见,72%(18/25)的患者侵犯2个以上器官。影像学多为范围广泛的软性病灶、粟粒结节、胸腔积液、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和空洞。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平均确诊时间为38d,治疗总有效率为76%(19/25)。因极度免疫功能低下和肝肾功能损害,无法使用抗结核药物是影响器官移植术后结核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应对免疫抑制并发的结核病引起高度重视,正确诊断和及时处理是降低其死亡率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