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and Pediatrics(Electronic Edition)

  • 11-9273/R 国内刊号
  • 1673-5250 国际刊号
  • 1.9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CA 化学文摘(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华妇幼临床医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论坛、标准·方案·指南、论著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 201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述评
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研究现状249-255

摘要:胃肠外营养(PN)导致的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是早产儿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病因复杂,包括早产和低出生体重、长时间禁食、静脉营养、感染等。目前临床对于PNAC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但早期的胃肠内营养(EN)、改善PN溶液配方及微生态制剂等,对于预防早产儿PNAC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的研究现状256-260

摘要: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Tim)基因家族于2001年被发现,目前发现的人类Tim基因包括:Tim-1、Tim-3和Tim-4。Tim-3是Tim家族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双重调节作用。在卵巢癌、宫颈癌患者体内,Tim-3表达显著增高,其表达程度与癌症进展和转移有关。正常妊娠期间,母胎界面固有免疫细胞Tim-3表达量上调,阻断Tim-3表达,则可导致妊娠物丢失;而自然流产孕妇特异性免疫细胞Tim-3表达量,则较正常妊娠孕妇增加。另外,Tim-3异常表达与子痫前期、胚胎反复移植失败及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等有关。进一步探索Tim-3的致病机制,将为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干预治疗,提供更多途径与靶点。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简介260-260

摘要:《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承办的妇幼医学实用性专业学术期刊,是国内以多媒体光盘与纸质导读同时发行的少数几份刊物之一。杂志编辑部设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内,母得志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常务副院长)担任总编辑。

叶酸受体α在妇科肿瘤临床应用的现状261-264

摘要:叶酸受体(FR)是一种富含半胱氨酸的糖基磷脂酰肌醇偶联蛋白,可分为FRα、β及γ3种亚型。其中,FRα于妇科肿瘤中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抗FRα抗体、FRα介导的成像技术和叶酸偶联药物靶向治疗等方面。随着对这些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FRα作为妇科肿瘤的生物学标志物之一,愈来愈显示出较高的潜在临床价值。笔者拟就FRα在妇科肿瘤临床应用的现状进行阐述。

肿瘤标志物在卵巢癌的研究现状265-269

摘要: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3大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卵巢癌导致的患者病死率居于妇科肿瘤首位,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由于卵巢癌早期临床症状隐匿,不易被发现,70%卵巢癌患者被发现时已是卵巢癌晚期。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临床分期为Ⅰ期的卵巢癌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OS)率可达90%,而随着病情的进展与加重,或肿瘤复发、转移等因素影响,FIGOⅣ期卵巢癌患者的5年OS率〈5%。因此,寻找针对卵巢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高特异度和高敏感度的肿瘤标志物,成为卵巢癌研究的热点。卵巢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可提高卵巢癌患者的OS率和临床治疗疗效。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269-269

摘要:为提升学术影响力,实现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效果的最大化,《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正式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您只需登陆微信,查找公众号“妇幼临床医学杂志”,添加“关注”后,即可成为本刊的微信平台用户。添加《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将及时收到本刊定期的妇幼前沿学术进展和权威专家指南解读,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患者卵巢肿瘤切除术的麻醉管理270-275

摘要: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症状包括精神障碍、癫痫发作、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以及中枢性通气不足等,对该病患者需要进行呼吸支持治疗。直接作用于NMDA受体NR1亚单位的免疫球蛋白(Ig)G抗体的产生,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该病与卵巢畸胎瘤存在高度相关性,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对合并卵巢畸胎瘤的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进行卵巢肿瘤切除术联合免疫治疗后,多数患者可完全恢复。对于此类患者进行卵巢肿瘤切除术的理想麻醉方法,临床迄今尚未达成共识。笔者拟就抗NMDA受体脑炎卵巢肿瘤切除术的麻醉管理进行阐述,为此类患者手术治疗的麻醉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标准·指南·方案
《美国胎儿影像指南(2014)》胎儿MRI检查部分解读276-280

摘要:产前超声检查是筛查胎儿异常及针对性检查的主要方式。胎儿MRI检查的安全性和软组织分辨率均较高,当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疾病无法确切诊断时,胎儿MRI检查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而这些信息可为胎儿疾病治疗及分娩方式的选择等提供依据,尤其是在胎儿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方面,胎儿MRI检查具有明显优势。笔者拟对《美国胎儿影像指南(2014)》中胎儿MRI检查部分进行解读,旨在指导产前诊断、超声、产科及影像学医师的相关临床工作。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论著
AMP-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调控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神经元凋亡机制281-286

摘要:目的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的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核转录因子FOXO3a及凋亡蛋白活化型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C3)表达水平变化,探讨抑制AMPK/FOXO3a信号通路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64只7d龄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缺氧缺血组(HI组)、假手术组(sham组)、AMPK特异性抑制剂Compound C干预组(干预组)、二甲基亚砜(DMSO)溶剂组(对照组),每组SD大鼠各为16只。建模方法:对HI组SD大鼠在乙醚麻醉下进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采用氧、氮混合气体(8%O2、92%N2)缺氧处理2.5h;对sham组SD大鼠仅分离右侧颈总动脉,不结扎,不进行缺氧处理;对干预组和对照组SD大鼠分别于右侧脑室内注射等量Compound C和DMSO,30min后,采用氧、氮混合气体(8%O2、92%N2)进行缺氧处理。分别于建模24h后处死4组SD大鼠,取大脑皮质,采用Western印迹法定量检测各组SD大鼠模型大脑皮质的AMPK蛋白、p-AMPKα蛋白、总FOXO3a蛋白、细胞核FOXO3a蛋白、细胞质FOXO3a蛋白及CC3表达水平;应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法,检测凋亡神经元细胞。结果 (1)与sham组相比,HI组及对照组SD大鼠模型大脑皮质的AMPK蛋白水平与总FOXO3a蛋白水平均无显著变化,并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AMPKα蛋白水平及细胞核FOXO3a蛋白水平均显著增高,细胞质FOXO3a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CC3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HI组及对照组相比较,干预组SD大鼠模型大脑皮质p-AMPKα蛋白水平及细胞核FOXO3a蛋白水平显著降低,细胞质FOXO3a蛋白水平显著增高,凋亡蛋白CC3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sham组相比,HI组及对照组SD大鼠模型大脑皮质神经元细胞凋亡水平(TUNEL呈阳性细胞表达水平)均显�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临床特点并文献分析287-292

摘要:目的探讨1例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OTCD)患儿的临床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9月13日,因"间歇性呕吐7d,抽搐1d"于南京市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救治的1例10月龄OTCD男性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其临床病历资料,主要包括新生儿期串联质谱(MS/MS)检测结果、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检索万方、中国知网及PubMed数据库中关于OTCD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OTCD的临床特点。结果 (1)病史采集结果:本例患儿出生72h常规进行MS/MS检测的结果显示,瓜氨酸正常;10月龄时,其临床表现为呕吐、嗜睡及抽搐,血氨〉200μmol/L,MS/MS检测结果为正常,尿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结果提示大量乳清酸和尿嘧啶,应用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技术,明确其致病位点为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OTC)基因c.386G〉A(p.Arg129His),患儿母亲携带c.386G〉A(p.Arg129His)突变。对患儿采取低蛋白饮食,精氨酸及苯甲酸钠降血氨等治疗,效果欠佳,并于入院后第20天,家属放弃抢救后死亡。(2)文献检索结果:在本研究检索条件下,共检索到10篇临床资料相对完整的有关OTCD的国内文献,共计纳入12例OTCD患者,以及国外文献5篇,共计纳入5例OTCD患者。其临床特点均显示,OTCD临床表现主要为非特异性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症状,41.2%(7/17)患者血液样本中瓜氨酸降低,94.1%(16/17)患者尿液样本中乳清酸和尿嘧啶增高,35.3%(6/17)患者进行了OTC基因外显子测序,均发现突变位点,患者病死率高,预后较差。结论 OTCD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依靠MS/MS、尿GC/MS检测,以及基因检测(OTCD诊断金标准),进行诊断。OTCD患者病死率高,预后差,迄今临床对其尚无标准治疗方案,临床医师需提高对OTCD的认识和诊断、治疗水平。

早孕期妇女日后母乳喂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93-298

摘要:目的探讨早孕期妇女日后母乳喂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母乳喂养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6月,于成都市某三甲医院产科门诊建卡的576例早孕期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早孕期妇女日后母乳喂养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表》对受试者进行调查。该调查问卷包含早孕期妇女的一般人口学资料(18个条目)、乳房情况(4个条目)、日后母乳喂养意愿(26个条目)等3个部分,共计48个条目。对所有受试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乳房情况及日后母乳喂养意愿进行统计学描述,对早孕期妇女日后母乳喂养影响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本研究共计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0%。(2)这576例早孕期妇女中,97.4%(561/576)孕妇日后愿意进行母乳喂养,90.6%(522/576)孕妇有信心进行母乳喂养,74.0%(427/576)孕妇了解母乳喂养益处,43.9%(253/576)孕妇了解非母乳喂养危害,82.8%(477/576)孕妇表示需要母乳喂养指导。90.3%(520/576)早孕期妇女乳房外形正常,其中,日后愿意进行母乳喂养的早孕期妇女所占比例为98.1%(510/520);76.7%(442/576)早孕期妇女乳头类型正常,其中,日后愿意进行母乳喂养的早孕期妇女所占比例为98.9%(437/442)。不同乳房外形、乳头类型早孕期妇女日后愿意进行母乳喂养的比例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78,P=0.002;χ~2=16.25,P〈0.001)。(3)早孕期妇女日后母乳喂养意愿影响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房外形、乳头类型及了解或部分了解非母乳喂养危害,均为早孕期妇女日后母乳喂养意愿的独立影响因素(OR=3.544,95%CI:1.028~12.218,P=0.045;OR=5.858,95%CI:1.858~18.477,P=0.003;OR=0.062,95%CI:0.014~0.269,P〈0.001;OR=0.900,95%CI:0.025~0.322,P〈0.001)。结论早孕期�

本刊常用缩略语总汇298-298

不同子宫内膜准备方案对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299-302

摘要:目的探讨2种子宫内膜准备方案对于接受冻融胚胎移植(FET)受试者的临床妊娠结局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苏北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施行FET的947个周期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采用自然周期子宫内膜准备方案的501个FET周期,纳入自然周期组,采用人工周期子宫内膜准备方案的446个FET周期,纳入人工周期组。回顾性分析2组受试者临床病历资料,统计学比较2组FET周期一般临床资料、临床妊娠结局及不同年龄受试者的临床妊娠率差异。结果 (1)2组FET周期的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不孕年限、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基础雌激素及孕激素浓度、基础卵泡刺激素(FSH)及促黄体激素(LH)水平,以及移植胚胎数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FET周期临床妊娠结局,包括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及活产率分别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组FET周期年龄≤30岁及〉30~35岁受试者的临床妊娠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自然周期组年龄〉35~40岁受试者的临床妊娠率,较人工周期组高,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1,P=0.025)。结论自然周期和人工周期2种子宫内膜准备方案,对FET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对于年龄〉35~40岁女性施行FET,选择自然周期子宫内膜准备方案,可能优于人工周期。

新生儿低血糖的产科相关因素分析303-309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低血糖的产科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出生并于生后30min内检测血糖水平并且确诊为新生儿低血糖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并纳入病例组。采用系统抽样法,随机抽取同期在本院出生并且血糖水平处于正常参考值范围的92例新生儿为对照组。对2组新生儿低血糖患儿的母亲年龄、孕次、产次、孕前人体质量指数(BMI)、妊娠合并和(或)并发症、分娩方式,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及是否为早产儿、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LBWI)、大于胎龄(LGA)儿、小于胎龄(SGA)儿、双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上述新生儿低血糖的产科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结果 (1)2组新生儿胎龄、生后30min血糖水平及早产儿、LBWI发生率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81、-19.907,χ2=8.725、5.545;P〈0.05)。2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性别构成比及巨大儿、SGA儿、LGA儿发生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16、1.815、1.512,P〉0.05)。(2)病例组92例新生儿低血糖患儿中,83例(90.2%)无临床症状表现,仅9例(9.8%)有临床症状表现,但临床症状均不典型。(3)病例组患儿母亲孕前BMI及孕前超重或肥胖构成比均高于对照组[(23.9±4.5)kg/m~2 vs(21.5±2.7)kg/m~2,45.7%vs 12.0%],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45,χ~2=25.468;P〈0.05),但2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孕次、产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83,Z=-0.492、-0.603;P〉0.05)。(4)2组新生儿母亲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及剖宫产分娩率、择期剖宫产分娩率分别比较(40.2%vs 12.0%

胃镜下探条扩张术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修补术后吻合口狭窄及相关因素分析310-315

摘要:目的探讨胃镜下探条扩张术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CEA)修补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临床应用与疗效,以及多次胃镜下探条扩张术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至2014年6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收治的因CEA修补术后吻合口狭窄施行胃镜下探条扩张术治疗的2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接受的胃镜下探条扩张术治疗次数,将其分为A组(n=11,扩张术治疗次数≤2次)与B组(n=14,扩张术治疗次数〉2次)。统计学比较2组患儿的胃镜下探条扩张术相关因素。对2组胃镜下探条扩张术治疗后存活的患儿,于末次扩张术治疗后开始随访,随访内容主要包括进食及生长发育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9月。对2组患儿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时与受试者家长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2组患儿的年龄、性别构成比等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1)本研究25例CEA修补术后吻合口狭窄患儿,首次接受胃镜下探条扩张术治疗时的年龄为27~575d;所有患儿共计接受胃镜下探条扩张术治疗76次,每例患儿平均约接受3次胃镜下探条扩张术治疗;胃镜下探条扩张术后并发症:1例患儿术后发生食管瘘,1例患儿发生食管水肿。(2)本研究A组患儿末次胃镜下探条扩张术治疗前狭窄指数(SI)值显著高于B组患儿,末次胃镜下探条扩张术探条最大直径显著小于B组患儿,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29,P=0.002;t=4.263,P〈0.001)。(3)本研究接受治疗的25例患儿中,1例患儿因末次胃镜下探条扩张术后发生食管瘘而死亡。对存活的24例患儿于末次胃镜下探条扩张术后的进食及生长发育情况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最长为42个月,平均为7.4个月;91.2%(22/24)患儿生长

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及影响因素316-320

摘要:目的探讨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江苏省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孕妇中,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的45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本研究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孕期体重增长情况调查表》,对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情况进行调查。对孕前体重过低、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孕妇孕期体重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458例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长(15.6±4.5)kg,孕期体重增长过多(EGWG)发生率为41.5%(190/458);孕前体重过低、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孕妇的分娩孕龄及孕期体重增长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这4种不同孕前人体质量指数(BMI)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情况构成比比较,差异却有统计学意义(χ2=61.436,P〈0.001),孕前体重过低及正常体重孕妇,孕期以符合体重增长为主(分别占53.3%及54.2%),而孕前超重及肥胖孕妇,孕期则以EGWG为主(分别占72.2%及83.3%)。(2)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孕期体重增长值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孕次、孕前BMI、产次、家庭月收入、居住地、学历及年龄;随孕妇居住地在城市、孕次增加及年龄增大,孕期体重增长值越大;而随学历、家庭月收入、孕前BMI及产次增高或增加,孕期体重增长值越小(均为P〈0.001)。包含这7个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0.909,建立的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7 582,P〈0.001)。结论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受孕次、孕前BMI、产次、家庭月收入、居住地、学历及年龄影响。

腹腔镜检查联合连续硬膜外阻滞治疗对于慢性盆腔痛的近期及远期总体疗效321-325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检查联合连续硬膜外阻滞治疗,对于慢性盆腔痛(CPP)的近期(治疗结束第6个月时)及远期(治疗结束1年时)总体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住院治疗的临床确诊为CPP,并符合本研究纳入与排除标准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这80例CPP患者的年龄,将其分为≤35岁组(n=14)、〉35~45岁组(n=21)、〉45~55岁组(n=38)、〉55岁组(n=7)。同时,根据其腹腔镜下检查的不同病理学类型结果,将其再分为正常盆腔组(n=10)、慢性盆腔炎组(n=16)、盆腔黏连组(n=26)及盆腔淤血组(n=28)。以上疾病类型在同一位患者中若有交叉,则以病理学类型结果严重者,将该例患者纳入相应疾病组。分别对腹腔镜检查联合连续硬膜外阻滞治疗不同病理学类型组、不同年龄组CCP患者的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腹腔镜检查联合连续硬膜外阻滞治疗对不同病理学类型组、不同年龄组CCP患者的近期与远期总有效率分别为96.3%(77/80)与92.5%(74/80),93.8%(75/80)与91.3%(73/80),总有效率均〉91%。不同病理学类型组及不同年龄组CCP患者的近期与远期总有效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P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复杂,目前临床对CPP的治疗方法尚不统一。采用腹腔镜检查联合连续硬膜外阻滞治疗CPP,其治疗的近期及远期总有效率均较高。

“2017血栓与止血及临床输血进展研讨会”会议纪要325-325

摘要:2017年4月14至16日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中华医学会《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联合主办的“2017血栓与止血及临床输血进展研讨会”【本项目负责人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牛挺教授,项目编号:2017—03—04—014(国)】在成都成功召开。本次会议包括2项主题,第1项主题为牛挺教授和四川省血友病之家会长余中先生等积极策划的2017世界血友病日公益活动“HearTheirVoice倾听她/他们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