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and Pediatrics(Electronic Edition)

  • 11-9273/R 国内刊号
  • 1673-5250 国际刊号
  • 1.9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CA 化学文摘(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华妇幼临床医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论坛、标准·方案·指南、论著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 2010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专家约稿
妇科肿瘤腹腔镜诊治存在的若干问题及争论153-155

摘要:妇科肿瘤腹腔镜手术能否彻底切除盆腔淋巴结,是目前颇具争议的问题。近年来多位学者对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的有效性和彻底性进行比较,并有学者在腹腔镜下进行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后,再开腹重新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发现,约100%腹膜后淋巴结能通过腹腔镜手术切除。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专家述评
血管瘤治疗的进展及普萘洛尔临床应用问题156-159

摘要: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为10%。由于血管瘤发病率高,可能造成个体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多种危害,其治疗方法也众多,但均存在一定不足或不良反应,尤其是对部位特殊、类型特殊血管瘤的治疗处理,一直是临床和研究的热点。自从法国医师Leaute-Labreze等于2008年在《新英格兰医学》上首次介绍普萘洛尔(propranolol,心得安)用于血管瘤的治疗后,开创了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先河。本文就血管瘤的治疗及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机制、临床应用等相关问题进行简要述评如下。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论著
新生儿及儿童脑白质发育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均值的变化160-164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及儿童脑白质发育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信号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均值变化.方法 选择2006年12月至2008年1月在本院采取3.0T磁共振检查的100例正常新生儿及儿童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年龄分为A1组(n=7,<1个月),A2组(n=18,1个月~1岁),A3组(n=6,1~2岁), A4组(n=23,2~5岁),A5组(n=24,5~10岁),A6组(n=22,10~15岁).为观察从儿童到青年过渡时期脑白质发育的磁共振成像信号表观弥散系数,另将14例15~20岁青少年纳入B组进行研究(本研究遵循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者监护人或本人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用3.0T磁共振机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扫描,在脑室周缘脑白质取6个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 ROI)进行表观弥散系数测量,并取表观弥散系数均值进行分析.结果 ①新生儿及儿童的顶叶脑白质表观弥散系数均值与年龄增长呈明显负相关,其降低趋势在2岁前较明显,2岁后仍持续下降,但下降趋势明显减缓.②相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正常新生儿及儿童侧脑室周缘脑白质表观弥散系数均值比较,仅A4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43),其他5组及总体男、女儿童的表观弥散系数均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③114例正常新生儿、儿童及青少年的侧脑室周缘脑白质左、右两侧表观弥散系数均值(左侧为1039.319×10-5 mm2/s,右侧为1026.295 ×10-5 mm2/s)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t=0.613, P〉0.05).结论 表观弥散系数均值作为磁共振成像的定量指标,其变化可反映脑白质发育过程变化.表观弥散系数均值变化,可早于常规磁共振成像变化.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消息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荣获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优秀连续型电子出版物164-164

摘要: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2010年4月24~25日在京隆重举行。会议期间宣布了《关于表彰先进专科分会、先进地方医学会、优秀期刊的决定》,共有6种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被评为优秀连续型电子出版物。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论著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永久性右脐静脉及预后165-167

摘要:目的 实施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胎儿永久性右脐静脉(persistent right umbilical vein, PRUV)的产前诊断及临床预后.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对中、低危妊娠孕妇,采用超声系统筛查胎儿永久性右脐静脉及其他结构异常及胎儿染色体检查(本研究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受试对象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永久性右脐静脉为20例(20/7692, 0.26%). 其中,永久性右脐静脉合并其他结构异常胎儿为4例(20%,4/20),孤立性永久性右脐静脉为16例(80%,16/20).14例孤立性永久性右脐静脉胎儿产后生长发育正常.行胎儿染色体检查为9例,其中21-三体综合征为1例,且合并严重结构异常.结论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永久性右脐静脉时,应对胎儿进行系统筛查,以排除严重胎儿结构异常.80%胎儿永久性右脐静脉是孤立性的,妊娠结局良好.胎儿永久性右脐静脉合并多种胎儿结构异常时,应进行胎儿染色体检查.

昆明市官渡区社会人群宫颈癌筛查结果分析168-171

摘要:目的 探讨昆明市官渡区社会人群中妇女宫颈癌流行病学情况,为本地区宫颈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9月,昆明市官渡区常住人口中,25~55岁自愿参加全免费宫颈癌筛查的2506例有性行为妇女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38.7岁.将其按文化程度、年龄和年经济收入进行分组(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对宫颈癌的筛查采用传统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法、醋酸肉眼检查(visual inspection assay,VIA)法,对结果呈阳性患者,进行13种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检测,同时行阴道镜检查,并取病变组织活检,经组织病理学确诊宫颈癌前病变宫颈上皮瘤(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癌.对本地区不同经济收入、年龄和文化程度妇女的宫颈癌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506例受检妇女中,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为3.91%(98/2506),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阳性率为0.52%(13/2506),宫颈癌检出率为0(0/2506),宫颈癌前病变检出率(病理学诊断为≥CIN Ⅰ者)为0.199%(5/2506).文化程度越高妇女的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阳性检出率越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经济条件越差妇女的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阳性检出率越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39~55岁妇女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阳性率高于年龄小于39岁妇女,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对39~55岁、文化程度低、经济状况差的妇女,应重点加强定期宫颈癌筛查,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宫颈癌的危害.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病例报告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1例171-171

摘要:患者女性,36岁。因“右侧附件切除术+部分大网膜切除术后病理学诊断为卵巢囊腺癌12d”于2009年3月23日入院。病史采集:既往月经规律,G1P1,7d/30d,量中,无痛经。17d前因“下腹疼痛1h”在外院就诊,超声检查示:子宫上方可见一实质性稍低回声团块(74cm×50cm),边界清,边缘整,其内回声不均匀;急诊术中见:腹膜充血,腹腔有脓血样渗液约100mL,子宫正常大小,左侧附件外观正常,右附件区扪及一12cm×10cm×10cm肿物,大部分肿物被充血状大网膜包裹,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论著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调控的胞嘧啶脱氨酶基因对宫颈癌细胞株的选择性杀伤作用研究172-174

摘要:目的 探讨由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启动子驱动的含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 deaminase,CD)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对宫颈癌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方法 将自行构建复制的缺陷型腺病毒载体Ad-hTERTp-CD,由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调控的携带胞嘧啶脱氨酶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分别感染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研究组)及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uman embryo lung fibroblast cells, hELF)(对照组),采用不同滴度重组腺病毒及不同浓度氟胞嘧啶(5-flurocytosine,5-FC)作用于Hela细胞(研究组)后,通过MTT法,检测研究组和对照组受染细胞的存活率,观察分析腺病毒载体对两种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MTT法检测到研究组细胞存活率随病毒滴度和氟胞嘧啶浓度的增加,不断降低;而同样处理,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对照组)也有部分杀伤作用,但远较Hela细胞(研究组)弱,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本实验构建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hTERTp-CD对Hela细胞具有靶向杀伤作用.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病例报告
西咪替丁致精神症状1例174-174

摘要:患儿女性,10岁1个月,体重为25.5kg。2008年9月22日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进食呕吐,在外院接受西咪替丁治疗致精神症状”后转人本院。病史采集:9月20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9.8℃,头胀痛,予“抗病毒冲剂”口服,无好转。1d后仍发热,进食非喷射性呕吐(食物及清亮液体),无抽搐,外院予头孢曲松钠抗感染,利巴韦林抗病毒,KCl、vitC和vitB6等对症治疗,并予西咪替丁0.1g静脉输注(止吐、保护胃黏膜)(具体用量不详)。输注快结束时,患儿突然出现烦躁,反复抓扯衣物,言语和神志不清,表情恐惧,持续约5h,予安乃近、异丙嗪等后,逐渐缓解,但精神差,自觉眼干涩,喉痛。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论著
射频热凝固子宫内膜治疗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前、后子宫内膜中存活素、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与机制探讨175-181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DUB)患者经射频(radiofrequency,RF)热凝固子宫内膜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6~12个月时,子宫内膜病理学类型及生存素(survivin) 、雌激素受体(estradiol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水平比较,探讨经射频热凝固子宫内膜治疗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远期效果和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2003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住院,接受射频热凝固子宫内膜治疗的76例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纳入研究组(n=76).研究组射频热凝固子宫内膜治疗前,进行诊断性刮宫取内膜组织,行病理学诊断结果示,单纯性增生为32例、复杂性增生为28例、增生期样内膜为16例.研究组按照射频治疗采取方式不同,分为A式RF组(n=23):采取全内膜凝固(A式凝固法),B式RF组(n=53):采取选择式凝固(B式凝固法).将同期在本院住院,经药物治疗的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38例纳入对照组(n=38).对照组药物治疗前,子宫内膜诊断性刮宫治疗病理学诊断结果示,单纯性增生为16例、复杂性增生为12例、增值期内膜为10例.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排除其他妇科疾病和妇科肿瘤等,近1个月未接受激素类治疗(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6~12个月时,生存素、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结果 ①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随访6~12个月时,子宫内膜诊断性刮宫病理学类型比较,经χ2检验显示,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②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生存素、雌激�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消息
本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列为来源期刊181-181

摘要:2010年5月17日,美国化学文摘社发来文件,本刊自2010年起被世界六大著名检索期刊之一的美国《化学文摘》(CA)列为来源期刊。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论著
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182-184

摘要: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cytomegalovirus, CMV)肝炎的疗效.方法 将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在本院住院确诊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并在本科治疗的90例患儿随机分成更昔洛韦+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组32例(A组):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更昔洛韦和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更昔洛韦治疗组30例(B组):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C组,n=28):常规保肝治疗(本研究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三组患儿肝功能各项指标,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和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以A组改善更显著[TBIL:(186.78±20.93)μmol/L vs. (27.29±7.62)μmol/L ;ALT:(84.85±17.88)U/L vs. (34.35±8.21)U/L ];三组患儿TBIL和ALT降至正常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以A组所需时间最短[TBIL:(9.81±3.22)μmol/L ;ALT:(22.54±9.54)U/L ].A,B组抗CMV-IgM转阴率(96.9%,90.0%)明显高于C组(3.6%,P〈0.05);B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26.7%,23.3%)明显高于A组(9.4%,6.3%)和C组(3.6%,3.6%;P〈0.05),而三组心肌型肌肝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升高和皮疹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更昔洛韦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消息
卫生部妇社司围生营养项目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挂牌184-184

摘要:2010年4月28日,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围生营养保健项目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挂牌。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张伶俐处长、四川省卫生厅韩梅处长、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毛萌院长、张文琴副书记、相关科室负责人、产科医护人员参加挂牌仪式。仪式由医院产科主任刘兴会主持。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论著
小儿热性惊厥236例临床分析185-187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236例小儿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36例热性惊厥患儿经治疗后,未再次出现惊厥症状,其中86例惊厥难以完全控制患儿,给予地西泮+苯巴比妥钠联合治疗,疗效满意.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5 d.出院后随访1年,复发为45例,其中复发1次为32例,2次以上为13例,共6例(2.5%)确诊为癫痫.结论 小儿热性惊厥的发作与高热密切相关,感染性疾病为主要基础疾病.对该病进行积极的综合治疗,预后一般较好.对于极少数有发展为癫痫的高危热性惊厥患儿,可采取适当干预措施,但不能随意对其长期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小资料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简介187-187

摘要:《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承办的妇幼医学实用性专业学术期刊,是国内以多媒体光盘与纸质导读同时发行的少数几份刊物之一。杂志编辑部设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内,毛萌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院长,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副院长)担任总编辑。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论著
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和预防188-191

摘要:目的 探讨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高危因素及早期诊断和预防.方法 利用维普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1989至2009年国内文献报道的425例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治疗时间为(1~90)d,平均为24.3 d,按本组患者发病时间, 将其分为孕早期组(n=12,2.82%),孕中、晚期组(n=90,21.18%)及产后组(n=323,76.00%)[三组患者年龄、住院治疗时间、治疗采取措施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程度等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三组患者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和预后,探讨该病早期诊断和预防措施.结果 425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孕产妇的高危因素中,以子痫前期、剖宫产术、产后出血最常见;孕早期和孕中、晚期组误诊率分别高达100%和65.63%;产后组误诊率及死亡率分别为 29.80%和 8.63%.CT 检查和 MRI/MRV 检查阳性率分别为54.42%和 94.04%~100.00%.结论 产前和产后2周是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高发期.该病产前误诊率极高,孕早期不容忽视.重视高危因素、及早干预是预防该病的关键,对产前疑似患者应尽早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病例报告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38例191-191

摘要:患儿男性为29例,女性为9例;年龄〈1岁为6例,1~3岁为26例,4~6岁为6例。2009年4月至10月,本院门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布的《手足口病治疗指南》(2008年版)诊断标准诊断手足口病患儿991例,其中44例收入院治疗,38例(3.83%)为重症患儿。38例重症患儿发病季节分布:4~6月为28例,7~9月为10例;临床症状均伴皮疹表现;发病3d内就诊为17例,4d以上就诊为21例。其中,37例伴发热,21例体温为(37.5~38.9)℃,17例〉39℃;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论著
人工通便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影响192-194

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通便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4月至2009年2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需行鼻饲奶粉喂养早产儿3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人工通便组(n=15)和对照组(n=1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胃泌素水平,同时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 人工通便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对照组低(26.67% vs. 66.67%),达全胃肠喂养及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短[(10.21±2.81) d vs. (16.59±3.37) d, (9.39±3.62) d vs. (14.17±2.54)d ],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人工通便可促进早产儿胃泌素分泌,可有效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