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and Pediatrics(Electronic Edition)

  • 11-9273/R 国内刊号
  • 1673-5250 国际刊号
  • 1.9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CA 化学文摘(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华妇幼临床医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论坛、标准·方案·指南、论著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 2008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专家约稿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现状及进展1-6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EMS以痛经、慢性盆腔痛和不孕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良性病变,但具有浸润、转移、复发等恶性生物学行为,严重影响着育龄期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异位子宫内膜可存在于身体不同部位,但绝大多数位于卵巢、宫骶韧带、子宫直肠陷凹等部位。该病的治疗原则包括减灭和去除病灶、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病例报告
子宫黏膜下血管平滑肌瘤误诊1例6-6

摘要:患者女性,32岁,因“持续性下腹痛3d”于2006年7月27日以“不全流产”入本院。病史采集:既往体健,未生育,家族史无特殊。平素月经规律,(4~5)d/28d,量中,无痛经,末次月经为2006年5月28日。停经46d时出现阴道少量出血.外院诊断为双胎,行保胎治疗。7月19日外院超声提示其中一胚胎停育,遂行人工流产术。术中见绒毛组织,术后阴道持续出血。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专家述评
脑发育异常与先天性代谢缺陷7-9

摘要:先天性代谢缺陷可导致患儿全身多器官系统发育异常,并出现各种复杂的临床表现。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在孕期形成,因此代谢中断可导致个体大脑形成不良,孕期第1~第3个月最易受影响。人脑的发育在孕期第3至第4周伴随着神经管的出现和闭锁开始,而后者在脊索(初级神经形成)诱导下,由外胚层形成。若初级神经形成中断,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管缺陷,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论著
三组四色抗体的流式细胞术监测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10-14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敏感的三组四色抗体流式细胞术.监测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lineag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三组四色荧光抗体组合(CD45/CD19/CD19/CD34,CD45/CD19/CD10/CD13和CD45/CD19/CD22/CD34)检测18份初诊为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骨髓样本(A组)和67份该病治疗后缓解患儿骨髓样本(B组)的白血病相关异常免疫表型(leukemia-associated aberrant immunophenotyping,LAIP)细胞。A,B两组样本来源于2004年6月至2007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住院和定期随访的42例患儿,年龄为1~12岁;男性患儿为30例,女性为12例。同时.检测12份正常儿童骨髓(C组)作为对照(同期在本院就诊)。结果由于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髓的白血病相关异常免疫表型细胞与正常骨髓B细胞,在流式散点图中分布位置有差异,从而筛选出8个有价值的双参数散点图,以监测临床缓解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微小残留病。本方法在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组和B组患儿骨髓中的微小残留病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9%(16/18)和48新(32/67);白血病相关异常免疫表型细胞在A,B两组样本中分别为(67.8±36.4)%(x±s)和(0.056±0.083)%(x±s),A组患儿均明显高于B组患儿(P〈0.01)。分析3例复发患儿复发前的跟踪监测结果发现。复发前均检测到微小残留病呈阳性,并且其白血病呈相关异常免疫表型细胞均明显升高。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灵敏、快速、易于标柞化操作的监测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微小残留病的方法。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消息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拟举办“2008发育与疾病国际研讨会”14-14

摘要:为庆祝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建立20周年和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建院20周年,由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和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主办的“2008发育与疾病国际研讨会”,将于2008年11月20至22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隆重召开。会议将以“基础、临床和公共卫生携手共进”为主题,研讨胚胎细胞发育、出生缺陷、新生儿和儿童疾病及妇科肿瘤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论著
宫颈癌中EphA2,nm23-H1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15-18

摘要:目的检测EphA2蛋白和nm23-H1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标本取自2002年3月至2005年12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手术切除的56例宫颈癌石蜡标本(实验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phA2,nm23-H1蛋白在56例宫颈癌(12例有淋巴结转移.44例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石蜡标本和在12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对照组)中的表达,分析EphA2和nm23H1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EphA2蛋白实验组的阳性表达率(85.7%,48/56)明显高于对照组(25.0%,3/12)。实验组中,12例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EphA2蛋白的阳性率为100%,44例不伴随淋巴结转移患者EphA2蛋白的阳性率为81.8%(36/4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nm23-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48.2%,27/56)低于对照组(91.7%,11/12)。实验组中.12例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3%(1/12),44例不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为59.1%(26/4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EphA2和nm23-H1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这提示,EphA2和nm23-H1蛋白可望为宫颈癌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产程中血糖水平管理与新生儿低血糖的关系19-22

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产程中血糖水平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的关系,探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产程中血糖管理的方法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02年8月至2007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分娩的435例孕期确诊为糖代谢异常,并进行产程血糖监测的单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妊娠期糖耐量减低(gestational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GIGT)组孕妇为206例)(GIGT组),妊娠期糖尿病A1型(GDMA1)组孕妇为136例(GDMA1组),妊娠期糖尿病A2型(GDMA2)组孕妇为93例(GDMA2组)。比较三组不同程度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产程中产程随机血糖水平与新生儿低血糖水中发生率的关系。结果妊娠期糖耐量减低、妊娠期糖尿病A1型、妊娠期糖尿病A2型三组孕妇所产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2.9%,2.9%及1.1%,三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602)。产程随机血糖浓度〈7.8mmol/L的孕妇与产程随机血糖浓度≥7.8mmol/L(未用胰岛素治疗)的孕妇所产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比较,GIGT组为3.0:1.3,GDMA1组为0.0:1.8,GDMA2组为0:0,各组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三组新生儿出生后即刻血糖水平与产程平均血糖水平不相关(P=0.260,0.861及0.296)。结论基于孕期的良好治疗和新生儿期的适当处理,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产程中血糖对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影响有限,对高危新生儿出生后的严密血糖监测、及时喂养,可能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期因子与宫颈癌的相关性研究23-26

摘要:目的探讨中期因子(midkine,MK)在各种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07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病理科存档的141例石蜡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6例宫颈癌、1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Ⅰ级(CINⅠ组)、1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Ⅱ~Ⅲ级(CINⅡ~Ⅲ组)、15例慢性宫颈炎(对照组)的宫颈组织标本中,中期因子的表达与定位。双盲法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评价。结果①宫颈癌组、CINⅠ组、CINⅡ~Ⅲ组及对照组的宫颈组织中,中期因子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6%,13.3%,40.0%。6.67%,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中期因子表达随宫颈病变加重而升高。②在宫颈癌组织中,中期因子表达随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增加.并在宫颈局部癌灶直径≥4cm的癌组中,表达明显增高(P〈0.05)。而各组间病理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表达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中期因子表达与宫颈病变程度有关,随着宫颈病变的加重,中期因子表达呈逐渐增高趋势。这提示,中期因子与宫颈癌发病,可能有一定关系。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消息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09年征订启事26-26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科学家首次用单细胞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26-26

摘要:2008年7月9日举行的欧洲人类繁殖及胚胎学协会第24届会议上,科学家称人类第一次成功通过单细胞(处于四细胞阶段的胚叶细胞)培育出了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此项研究的成功,意味着未来将有可能在不破坏胚胎细胞的更早阶段进行人体胚胎干细胞系的培养。胚叶细胞在胚胎早期发育的何阶段失去形成人体所有细胞特性,迄今尚未明确。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论著
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纳洛酮治疗乙型脑炎43例疗效分析27-29

摘要:目的观察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纳洛酮治疗乙型脑炎的疗效。方法将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85例乙型脑炎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分组征得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对治疗组患儿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400mg/(kg·d)],连续治疗5d;纳洛酮每次静脉输注(0.01~0.02)mg/kg,每天1~3次,连续治疗5d~7d。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综合法治疗(抗病毒治疗+营养支持+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平均退热时间、抽搐时间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呼吸衰竭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对两组患儿随访半年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死亡率及后遗症发生率(遗留神经精神症状体征.且脑电图及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异常)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纳洛酮治疗乙型脑炎,可通过不同环节,共同阻止脑部病变的进一步发展,较快纠正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恢复意识、减少病残、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为目前治疗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

血红蛋白氧合酶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中的作用30-33

摘要:目的探讨血红蛋白氧合酶(hemeoxygenase,HO)的生理状态下主要存在形式血红蛋白氧合酶-1、血红蛋白氧合酶-2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患者与正常晚孕妇女胎盘中的表达规律,以及其产物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在外周血的变化,研究血红蛋白氧合酶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5年5月至2005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刮宫产分娩的56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观察组,其中,观察组A患者为8例.观察组13为22例)与26例正常晚孕妇女(对照组)胎盘组织中HO-1mRNA,HO-2mRNA的表达和定位。并应用血气仪检测外周血中碳氧血红蛋白(COHb)的变化。结果①HO-1mRNA和HO-2mRNA在观察组胎盘滋养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②血红蛋白氧合酶-1在观察组胎盘滋养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血红蛋白氧合酶2在观察组胎盘滋养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并且随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的加重,血红逐逝越弱,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③碳氧血红蛋白在观察组外周血中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红蛋白氧合酶可能参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

文献引用本刊文章的规范格式33-33

脆性组胺三联体、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与宫颈上皮内瘤变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研究34-36

摘要:目的研究脆性组胺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在宫颈涂片中的表达及在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4年6月至2005年6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科门诊宫颈计算机辅助细胞学检测涂片(computer—assisted cytology test,CCT)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74例)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40例)的可疑宫颈病变患者114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宫颈组织中脆性组胺三联体、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脆性组胺三联体蛋白在正常宫颈上皮中表达,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癌中表达缺失,在宫颈上皮内瘤变Ⅰ、宫颈上皮内瘤变Ⅱ、宫颈上皮内瘤变Ⅲ及宫颈癌组织中,其表达缺失率分别为13.3%,30.0%,60.0%和71.4%。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表达升高,在宫颈上皮内瘤变Ⅰ、宫颈上皮内瘤变Ⅱ、宫颈上皮内瘤变Ⅲ及宫颈癌组织中,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7%,60.0%.80.0%,85.7%,而且其染色强度明显升高。各组间脆性组胺三联体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01)。结论脆性组胺三联体蛋白表达缺失,是宫颈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其表达缺失程度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分级有关,高级别的癌前病变缺失率明显增高;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的表达,在宫颈癌前病变中逐级增高,可用于评估癌前病变的恶变潜能。

输卵管妊娠患者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的相关因素及其防治37-41

摘要:目的探讨输卵管妊娠患者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治疗后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persistent ectopic pregnancy.PEP)的相关因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本院接受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治疗的470例输卯管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术前血HCG水平及术后递降率等因素与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的相关性,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确定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的相关因素最佳临界点。结果470例患者中,共计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33例(7.02%.33/47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发生与同侧输卯管妊娠史、术前血HCG水平、术后第9、第12天血HCG递降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停经时间、非同侧输卯管妊娠史、输卯管完整性、腹腔内出血、附件包块大小、下腹部手术史、盆腔粘连、妊娠部位、术后第3、第6天血HCG递降率无相关性(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发生与患者术前血HCG水平、术后第9、第12天血HCG递降率仍呈相关关系(P〈0.05)。以术前血HCG水平大于3390mlU/ml结合术后第9天血HCG水平递降率小于41%为阈值。预测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97%和85.91%。结论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发生与患者术前血HCG水平及术后第9、第12天血HCG递降率相关,当术前血HCG水平大于3390mIU/mL,并术后第9天血HCG递降率小于41%时,应及时应用甲氨蝶呤(MTX)等预防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发生。

改良经闭孔无张力阴道悬吊术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伴轻度阴道前壁膨出的影响42-43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经闭孔无张力阴道悬吊术(tension—free vaginal tape-obturator,TVT—O)对伴轻度阴道前壁膨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11月至2008年1月哈尔滨211医院采用童晓文经闭孔无张力阴道悬吊术式治疗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3例伴阴道前壁膨出(轻度为11例,中度为2例).15例为单纯性压力性尿失禁。结果本组28例患者术后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均消失.平均手术时间为20min,平均出血量为40mL;术后6个月内随访结果示,本组10例术前伴阴道前壁轻度膨出者(1例失访)中,2例膨出明显改善,其他均未加重。结论改良经闭孔无张力阴道吊带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具有手术创伤小、悬吊疗效可靠的特点,并适合于伴有轻度阴道前壁膨出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

凉山州371例住院患儿麻疹临床特征及预防策略探讨44-46

摘要:目的探讨凉山州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特点。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371例麻疹患儿的流行病学特点、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儿性别、民族、预防接种、发病地区方面数据采用Χ^2检验。麻疹纳入标准为:发病前10d~14d有麻疹接触史;出疹前经过2d~4d的前驱期,表现为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畏光、流泪;口腔黏膜见麻疹黏膜斑;身体自上而下皮疹,3d~4d出齐,并按出疹先后消退,遗留色素沉着。不典型病例依据:1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1gM抗体。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病流行高峰期为秋、冬季,62.0%(230/371)患者来自农村.76.5%(284/371)发病年龄〈3岁,22.6%发病年龄〈8个月,婴儿发病有明显增加趋势。62.5%患儿末接种麻疹疫苗,未接种率彝族与汉族间,农村与城镇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本组不典型麻疹病例为42例(11.3%,42/371)。结论小儿麻疹发病年龄趋向低龄化,3岁以下婴幼儿为高发人群,易感人群的积累和传染源的增加是此次麻疹流行的主要原因。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短篇论著
组织多普勒成像联合Tei指数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左心功能评价47-49

摘要: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危害儿童的生命健康。Tei指数是无创评价心脏整体功能的新指标,可用于不同病理生理状态下的心功能评估。且与心功能评价的“金标准”心导管检查测得的心功能参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如果能够用这种简单、无创伤、有效的方法对早期CHD患儿心功能进行准确和综合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