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妇产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华妇产科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11-2141/R 国内刊号
  • 0529-567X 国际刊号
  • 2.7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华妇产科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3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华妇产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论著、论著摘要、综述、讲座、会议纪要、技术交流、国际学术动态

中华妇产科 200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妇产科杂志新年致辞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1-2

摘要:新年伊始,我们和全国人民一道正投入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热潮中。也许有人会以为,我们从事的就是科学工作,当然是科学发展了。其实不然,慎思我们的工作,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则会深刻地体会到,惟其是科学工作,就更应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对科学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至关重要,这便是作为新年致辞或与同道们学习讨论的初衷。

中华妇产科杂志述评
重视阴道微生态与阴道炎诊治的关系3-5

摘要:感染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其中生殖道感染对女性来说又具特殊性。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人体体表、体腔内存在大量并不致病的微生物群,称正常微生物群。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并与人体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微生态学(microecology)即是这样一门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学科。其萌芽于19世纪末,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微生态学的发展,

中华妇产科杂志阴道微生态
妇科门诊不同阴道症状就诊者阴道微生态状况调查6-8

摘要:目的了解妇科门诊因不同阴道症状而就诊的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2006年3月至2007年10月,选择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门诊因外阴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阴道分泌物有异味等症状就诊的6982例女性,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pH值、H,O,含量检测,并经革兰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炎性反应状况等)状况评价。结果6982例就诊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750例,占10.74%(750/6982);阴道微生态失调6232例,占89.26%(6232/6982);后者包括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729例,占10.44%(729/698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1527例,占21.87%(1527/6982);BV合并VVC95例,占1.36%(95/6982);菌群异常1229例,占17.60%(1229/6982);菌群正常但阴道pH值、清洁度、乳杆菌功能异常2652例,占37.98%(2652/6982)。结论妇科门诊不同阴道症状就诊者阴道微生态可表现为正常状态,也可表现为失调状态;阴道微生态评价能够指导临床医师全面评价阴道微生态状况。

中华妇产科杂志专家论坛
母胎医学的发展状况和趋势16-18

摘要:半个世纪以来,医学科学飞速发展,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新的诊断技术、治疗方法及干预措施的出现,亚临床学科不断涌现和发展,一方面从医学角度改善和提高了人群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满足了不断增加的患者的需求和期望。20世纪末,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的发展,给产科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飞跃,非侵入性成像技术、超声引导下的胎儿取样技术、介入性手术的逐渐成熟,

中华妇产科杂志临床研究
超声引导下经阴道卵巢内激光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剂量研究27-31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激光剂量对超声引导下经阴道卵巢内激光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排卵障碍患者的临床及内分泌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7月就诊于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的对枸橼酸氯米芬治疗无反应的PCOS不孕患者56例,随机分为A、B、C、D共4组,行超声引导下经阴道卵巢内激光治疗,激光治疗的剂量以卵巢内凝固点数表示,每个凝固点采用功率为3~5W的激光持续作用1~3min,直径约为10mm。其中A组为1个点,B组为2个点,C组为3个点,D组为4~5个点。比较治疗后6个月内各组患者自发排卵率、妊娠率及月经周期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1)C组和D组治疗后自发排卵率分别为71%(10/14)和79%(11/14),均高于A组(0)和B组(21%,3/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治疗后6个月累积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3%(6/14)和36%(5/14),均高于A组(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B组(14%,2/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的自发排卵率及累积临床妊娠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的各项性激素水平,各组患者之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黄体生成素(LH)、睾酮水平及LH/卵泡刺激素(FSH)比值,A组[分别为(11.9±3.1)U/L、(3.9±1.6)nmol/L和2.1±0.5]、B组[分别为(10.4±3.9)U/L、(3.3±1.1)nmol/L和2.0±0.6]分别与C组[分别为(6.3±2.6)U/L、(2.2±0.7)nmol/L和1.1±0.3]、D组[分别为(5.8±2.5)U/L、(2.1±0.4)nmol/L和1.0±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治疗后的平均LH、睾酮

新型口服避孕药屈螺酮炔雌醇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观察38-44

摘要:目的观察屈螺酮炔雌醇片(商品名:优思明)用于健康育龄期妇女的避孕效果、出血模式、副作用及避孕以外的其他作用。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768例要求避孕的健康育龄期妇女,以3: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屈螺酮组(服用屈螺酮炔雌醇片,573例)和去氧孕烯组(服用去氧孕烯一炔雌醇,195例),均服药13个周期,在服药后的第4、7、10和13个周期进行随访,观察身高、体重、月经情况等。在服药前和服药后第7、13个周期完成月经不适问卷(MDQ)。结果屈螺酮组的方法失败率(Pearl指数)为0.208/百妇女年,优于去氧孕烯组的0.601/百妇女年。两组受试者的出血模式相似,发生出血和(或)点滴出血、仅有点滴出血的天数、次数及每次出血最长时间在各个参考时相基本相似。第7个周期与服药前比较,两组受试者用药后在经期水潴留和食欲增加方面的MDQ量表评分变化、月经间期水潴留和身心健康感方面的MDQ量表评分变化,屈螺酮组(分别为-0.297、-0.057、0.033、0.150分)较去氧孕烯组(分别为-0.108、0.023、0.231、-0.023分)改善明显,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肤异常方面,第13个周期月经前期时,屈螺酮组的改善率(18.0%,89/494)较去氧孕烯组(11.3%,19/168)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房疼痛或触痛方面,在第7个周期经期时,屈螺酮组改善率(12.6%,62/494)较去氧孕烯组(5.4%,9/168)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螺酮组妇女的体重呈下降趋势,去氧孕烯组反之;在第13个周期随访时,两组体重的变化(与服药前比较)分别为-0.28、0.57k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屈螺酮炔雌醇片�

中华妇产科杂志基础研究
间隙连接蛋白43的磷酸化调节在卵巢上皮性癌化疗耐药中的作用50-55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间隙连接蛋白43(Cx43)、非磷酸化Cx43及蛋白激酶C(PKC)的表达,探讨Cx43的磷酸化调节在卵巢癌化疗耐药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9例化疗敏感(化疗敏感组)和28例化疗耐药(化疗耐药组)卵巢癌患者癌组织中以及PKC抑制剂——星孢菌素处理后的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SKOV3/DDP细胞中Cx43、非磷酸化Cx43及PKC蛋白的表达,并采用三磷酸腺苷一生物荧光肿瘤药敏实验(ATP—TCA)检测SKOV3/DDP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1)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化疗耐药组Cx43和非磷酸化Cx4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和14%)明显低于化疗敏感组(分别为83%和59%,P〈0.05);化疗耐药组PKC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化疗敏感组(分别为64%和31%,P〈0.05)。卵巢癌组织中,PKC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Cx43、非磷酸化Cx4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626和-0.714,P〈0.05)。(2)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星孢菌素处理后SKOV3/DDP细胞中PKC蛋白的表达强度减弱,Cx43及非磷酸化Cx43蛋白的表达强度增强,随着星孢菌素处理时间的延长,Cx43蛋白的表达强度进一步增强。(3)ATP—TCA检测显示,体外培养的SKOV3/DDP细胞对紫杉醇和顺铂均耐药;紫杉醇和顺铂分别联合星孢菌素处理后细胞敏感度增加,其中联合低浓度(1×10^-8mol/L)星孢菌素者为中度敏感,联合高浓度(1×10^-7mol/L)星孢菌素者为高度敏感。结论PKC通过对Cx43的磷酸化作用导致Cx43蛋白的表达下降,降低卵巢癌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这种效应可以被星孢菌素逆转。

中华妇产科杂志短篇论著
子宫颈病变组织中PIK3CA mRNA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关系62-64

摘要: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实验室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有着密切的联系。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蛋白激酶B(Akt)信号传导通路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机制参与肿瘤发生、发展,其中作为P13K催化亚单位的编码基因——PIK3CA基因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日益引起关注。本实验采用原位杂交法在mRNA水平上检测PIK3CA基因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PCR技术在DNA水平上检测宫颈病变组织中HPV的感染状态,

中华妇产科杂志综述
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与子宫破裂的发生68-70

摘要: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有剖宫产史的孕妇也日益增多,有剖宫产史孕妇再次妊娠分娩问题及相应并发症的出现逐渐成为我国产科临床面临的常见问题。1916年,Cragin提出“1次剖宫产,次次剖宫产的说法”(once a cesarean,always a cesarean)。1980年,美国提出剖宫产术后阴道试产(trialoflabor,TOL)的概念,此后开展了大量的关于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 section,VBAC)的研究。

中华妇产科杂志会议征文
第三届全国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慢性盆腔痛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70-70

中华妇产科杂志综述
哺乳闭经避孕法的研究进展77-78

摘要:产后初期的避孕由于其特殊性,需同时考虑母儿因素,产妇对避孕方式的选择主要是以不影响自身健康和哺乳为前提,哺乳闭经避孕法(1actational amenorrhea method of contraception,LAM)是一种古老的避孕方法,其作为产后初期一种自然的有效避孕方法,在产后初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及前景。但由于过去人们不能很好地解释哺乳导致闭经及生育受抑的原理,且未能正确使用LAM,使得LAM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不可靠的避孕方法。直到1988年,

《中华妇产科杂志》稿约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