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妇产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华妇产科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11-2141/R 国内刊号
  • 0529-567X 国际刊号
  • 2.7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华妇产科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3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华妇产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论著、论著摘要、综述、讲座、会议纪要、技术交流、国际学术动态

中华妇产科 2007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妇产科杂志述评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策略793-794

摘要: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表现为子宫脱垂等盆腔器官膨出(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等一系列盆底损伤与缺陷的疾病。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日益重视,PFD的发病、预防及修复与重建逐渐受到关注。盆底支持和缺陷组织基础研究的深入、新的理论的建立、盆底组织修复观念的更新,女性PFD的治疗策略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中华妇产科杂志会议纪要
第二届全国女性盆底学学术会议纪要795-796

摘要:第二届全国女性盆底学学术会议于2007年4月13—15日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位医生、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300余篇,论文涉及妇科泌尿学基础研究、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研究等各方面。会议采用主题发言、大会发言、专题讨论、手术演示等形式,紧凑、有序地进行。本次会议旨在普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诊疗规范,交流临床经验,推广新理论、新技术,建立中国妇科泌尿学专家队伍,促进妇科泌尿学的发展。

中华妇产科杂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经阴道子宫骶骨韧带高位悬吊术治疗子宫脱垂的临床探讨797-801

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子宫骶骨韧带高位悬吊术(HUS)治疗子宫脱垂的解剖生理基础、适应证、手术技巧、输尿管损伤的预防及临床近、中期疗效。方法2003年6月至2007年9月,采用经阴道HUS悬吊阴道穹隆、重建耻骨宫颈筋膜及直肠阴道筋膜,治疗中、重度子宫脱垂50例。患者平均年龄60.1岁,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4~51个月)。同时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POP-Q)法对子宫脱垂程度及手术后结果进行评价,以术后C点值≤POP-QⅠ度计算成功率。结果术中50例中、重度子宫脱垂患者的宫骶韧带均可在后腹膜坐骨棘内后侧、经长组织钳钳夹牵拉、清楚触及和辨认,并均成功对阴道穹隆进行了悬吊和筋膜重建。术中应根据对输尿管解剖部位和相邻关系的准确认识、术中触摸、掌握缝合进针深度及方向、膀胱镜检查并确认输尿管开口位置等方法避免输尿管损伤。50例中,无一例输尿管损伤。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POP-Q法C点值由术前1.5cm降为术后的-7.5cm;主、客观成功率均达100%。结论经阴道HUS悬吊并重建阴道穹隆、耻骨宫颈筋膜、直肠阴道筋膜是利用自身组织作为悬吊点治疗子宫脱垂,符合恢复解剖生理、保留功能及微创原则,主、客观成功率高。

生物反馈联合盆底电刺激疗法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分析802-804

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疗法对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影响疗效及复发的相关因素以及预后评价。方法46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根据治疗意向随机进入前瞻性研究,其中绝经前患者19例,绝经患者27例。应用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治疗仪进行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46例中43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3%,每次治疗平均时间为40min。绝经前患者治疗4—30次,平均10次,显效时间为第1—10次,平均为第3.6次;绝经患者治疗6—30次,平均9.8次,显效时间为第1—10次,平均为第4.2次;不同体重指数(〈24或≥24kg/m^2)和尿失禁程度(轻、中、重)者治疗次数存在差异,但对疗效无显著性影响(P〉0.05)。治疗后随访3—22个月,40例有完整随访资料,失访6例,9例患者治愈,4例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治疗有效者仍选择手术治疗,3例患者复发,复发患者主动接受再次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治疗,仍然有效。结论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疗法能够有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绝经与否,体重指数以及尿失禁程度均不影响疗效。

脱细胞生物组织补片在盆底重建手术中的应用805-807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脱细胞生物组织补片在盆腔器官膨出患者盆底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2006年5月至12月期间接受盆底修补和重建手术并应用脱细胞生物补片的盆腔器官膨出患者20例,其中子宫脱垂19例,子宫切除术后阴道穹隆脱垂Ⅱ度1例;合并存在膀胱膨出20例、直肠膨出17例。20例患者中17例同时行阴道前后壁修补术,3例行阴道前壁修补术;阴道前壁置入补片15例,阴道后壁置入补片2例,阴道前壁和后壁同时置入补片3例。结果20例患者总手术时间平均为113.1min(70~180min),其中放置补片的时间平均为10min。术中出血平均为175ml(50~300ml)。术后恢复良好,平均随访9.3个月(6~12个月),未发现补片侵蚀阴道黏膜情况,无感染发生。随访期间4例(20%)患者出现盆腔器官膨出复发,3例为膀胱膨出Ⅰ度,复发时间均为6个月复查时,其中2例随访12个月时仍为膀胱膨出Ⅰ度,另1例随访8个月时也为膀胱膨出Ⅰ度,未见加重;1例为膀胱膨出Ⅱ度,复发时间为6个月复查时;所有复发患者均无临床症状。结论脱细胞生物组织补片用于盆底重建手术,方法简单,操作容易,未见补片侵蚀发生,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808-811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产科相关因素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选取健康初产妇120例,其中阴道分娩72例(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48例(剖宫产组),于分娩后6至8周间进行尿失禁问卷调查、盆底肌电图测定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妇分娩后SUI的发生率分别为21%(15/72)、10%(5/48)。阴道分娩组盆底肌电图右侧活力值、功值分别为12.9±0.8和59±5,左右两侧平均功值为78±5;剖宫产组右侧活力值、功值分别为17.3±1.7和95±17,左右两侧平均功值109±15,两组各项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的年龄(P〈0.01)、分娩前体重指数(P〈0.01)、新生儿出生体重(P〈0.01)及第二产程时间(P=0.003)是产后发生SUI的高危因素;年龄、分娩前后体重指数差、第一产程时间、会阴侧切口长度和角度对盆底肌电图的部分测量值有影响。结论阴道分娩后SUI发生率与选择性剖宫产相似;产科相关因素可以影响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及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

中华妇产科杂志会议征文
妇产科临床、基础研究及科研方法学探讨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811-811

中华妇产科杂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妊娠晚期初产妇下泌尿道尿控功能的变化812-814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初产妇下泌尿道尿控功能的变化及特点。方法应用会阴超声尿动力学检测方法,检测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产科接受系统产前检查的初产妇共83例(研究组,孕36~40周,胎儿先露未衔接),及同期无分娩史、非妊娠、认知能力正常的育龄女性28例(对照组,排卵期)的下泌尿道尿控功能。下泌尿道尿控功能指标包括:最大尿道关闭压(MUCP)、最大静态尿道压(MUP)、功能尿道长度(FUL)、腹压漏尿点压(VLPP)、残余尿量(PVRBV)、膀胱初始尿意感容量(VFDV)。结果研究组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504±404)g,MUP为(110±22)cmH2O(1cmH2O=0.098kPa),MUCP为(96±22)cmH2O,FUL为(44±9)mm,对照组MUP为(98±20)cmH2O,MUCP为(79±8)cmH2O,FUL为(37±4)mm,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VFDV为(141±44)ml,PVRBV为(6.2±2.7)ml,对照组为(149±41)ml,PVRBV为(5.7±1.8)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33例于孕24~38周出现漏尿症状,其中14例表现为VLPP〈90cmH2O。研究组中VLPP≥90cmH2O和〈90cmH2O者MUP、MUCP和FU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有漏尿症状和无漏尿症状者除MUCP明显降低外,MUP、FU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产妇妊娠晚期的静态尿道关闭功能明显增强;而动态尿道关闭功能明显降低,并与漏尿症状相关;VFDV无明显变化。

子宫颈癌患者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下泌尿道的尿动力学特点815-817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在广泛性子宫切除手术前后下泌尿道的尿动力学特点。方法选择Ⅰb—Ⅱa期宫颈癌患者46例,分别于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前及术后进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26例(57%)患者术前排尿模式正常但术后需借助于腹压排尿;排尿后残余尿量明显增加,术后为(205±201)ml,而术前为(5±3)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正常尿意膀胱容量较术前显著增加,分别为(365±108)、(286±84)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大膀胱容量较术前显著增加,分别为(670±174)、(402±124)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顺应性显著下降[分别为(15±5)、(102±64)ml/cmH2O(1cmH2O=0.098kPa),P〈0.01];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显著下降[分别为(11±5)、(39±14)cmH2O,P〈0.01];功能性尿道长度缩短[分别为(31±7)、(39±7)mm,P〈0.01]。结论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下泌尿道功能障碍,其尿动力学特点表现为膀胱感觉功能减退,逼尿肌功能受损,而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中华妇产科杂志临床研究
不同分娩方式对低危孕产妇分娩结局及卫生经济学指标的影响818-821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低危孕产妇分娩结局及卫生经济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对2002年9月至2007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分娩的3751例孕37-41周^+6的低危孕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分娩的干预方式不同分为3组:择期引产组(包括药物及手术引产)501例、择期剖宫产组1634例和自然临产组1616例,分别对3组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及住院费用以及分娩结局(产后出血、产褥病率、尿潴留、输血情况、切口愈合情况、产时副损伤)、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等进行统计比较。结果(1)一般情况分析:自然临产组孕产妇住院天数(4.8d)与择期引产组(6.3d)及择期剖宫产组(6.3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择期剖宫产组孕产妇住院费用(3472元)明显高于择期引产组(3201元)及自然临产组(2293元),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是择期引产组中的剖宫产患者住院费用明显高于择期剖宫产组及自然临产组中的剖宫产患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产时及产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孕产妇产时及产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是择期引产组为12.4%、择期剖宫产组为0.9%,自然临产组为6.8%。(3)产后出血(≥500ml)发生率:择期引产组、择期剖宫产组和自然临产组分别为3.0%(15/501)、0.6%(9/1634)和1.2%(19/1616),3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尿潴留发生率:择期引产组、择期剖宫产组和自然临产组分别为4.6%(23/501)、0和3.3%(54/1616),择期剖宫产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择期引产组与自然临产组(P〈0.01),择期引产组与自然临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5)有无分娩中或产后输血:择期引产组、择期剖宫产组和自然临产组率孕产妇有

血清蛋白指纹图谱用于建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模型的研究822-825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蛋白指纹图谱的变化,筛选并建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清标志物诊断模型。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分析25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研究组)和30例年龄、孕次、产次相匹配的正常足月孕妇(对照组)终止妊娠前的血清蛋白,获得IMAC3-Cu蛋白芯片表达图谱。用Biomarker Wizard和Biomarker Pattern软件分析并建立蛋白指纹图谱诊断模型。盲法分析验证该诊断模型。结果在相对分子质量2000~50000范围内,有10个蛋白质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析、筛选出相对分子质量为39837、6196、15529、43248和22292的5个差异蛋白,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模型。应用该模型诊断研究组25例患者全部被正确检出,其敏感性为100%(25/25);对照组30例孕妇中有27例被正确排除,其余3例被误诊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特异性为90%(27/30)。阳性预测值为89%(25/28),阴性预测值为100%(27/27)。盲法验证该模型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7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中有多种异常表达的蛋白质;由5个差异蛋白组成的血清蛋白指纹图谱诊断模型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血清标志物诊断模型。

中华妇产科杂志消息
“拜耳先灵杯”达英-35临床应用征文有奖征集825-825

中华妇产科杂志临床研究
低剂量米非司酮对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中子宫自然杀伤细胞数量及其亚型含量的影响826-829

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米非司酮对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中子宫自然杀伤(uNK)细胞数量及其亚型含量的影响。方法收集正常妇女植入窗口期的子宫内膜14份,将每份内膜组织平均分为3部分,分别用浓度为65nmol/L米非司酮(A组)、200nmol/L米非司酮(B组)和0nmol/L米非司酮(对照组)进行体外培养,运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uNK细胞数量及CD3^-CD56^+CD16^-亚型、CD3^-CD56^+CD16^+亚型的百分含量。结果(1)A、B及对照组子宫内膜中CD56^+uNK细胞数量分别为(148±11)、(150±12)和(121±7)个,A、B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和B组子宫内膜中CD3^-CD56^+亚型百分含量分别为(44±5)%和(48±4)%,高于对照组[(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子宫内膜CD3^-CD56^+CD16^-亚型百分含量分别为(42±5)%和(45±5)%,高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CD56^+CD16^+亚型百分含量分别为(2.70±0.24)%、(3.26±0.37)%和(2.33±0.29)%,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米非司酮可通过增加uNK细胞数量及CD3^-CD56^+CD16^-亚型百分含量,使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局部免疫微环境失平衡,从而可能导致胚胎植入的失败。

葡萄胎清宫前发生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患者的临床分析830-833

摘要:目的探讨葡萄胎清宫前发生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间,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葡萄胎患者及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患者的病历资料。首先将葡萄胎清宫前无肺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葡萄胎清宫前发生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的患者进行比较;然后,将葡萄胎清宫前发生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与葡萄胎清宫后进展为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葡萄胎清宫前有胸部CT检查的37例初治葡萄胎患者中,发现存在肺部转移灶的患者有11例,占30%。葡萄胎清宫前有肺转移患者的停经时间[(15.0±4.0)周]、完全性葡萄胎所占的比例(91%),均显著高于葡萄胎清宫前无肺转移的患者[(10.0±2.5)周和50%],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6、0.027);而年龄、子宫体积较相应停经时间大4周、卵巢黄素化囊肿直径≥6cm、葡萄胎清宫前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水平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葡萄胎清宫前发生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患者的血β-hCG水平降至正常水平距第1次清宫术的时间间隔,明显短于葡萄胎清宫后发生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的患者,分别为(83±18)、(126±31)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β-hCG水平降至正常水平的化疗疗程数、肺部转移灶完全消失或明显吸收后不再改变所需的化疗疗程数、治疗所需总化疗疗程数以及完全缓解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葡萄胎一经诊断应尽早行清宫术,清宫术实施的时间越晚,发生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和需要进行化疗的概率就越大。若葡萄胎清宫前发生了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其治疗效果与葡萄胎清宫后发生侵蚀性葡萄胎�

中华妇产科杂志消息
《中华妇产科杂志》首次异地定稿会在上海举行833-833

摘要:《中华妇产科杂志》首次异地定稿会于2007年11月2日在上海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辑林其德教授、黄醒华教授(产科审稿组组长);本刊编委会妇科审稿组组长陈贵安教授、肿瘤审稿组组长孙建衡教授;上海编委狄文、丰有吉、程利南、万小平、童晓文、古航、林金芳、戴钟英、段涛等教授、上海审稿专家、上海医学会领导及编辑部全体成员。会议由林其德教授主持,副总编辑黄醒华教授代表总编辑郎景和教授及在京编委对此次异地定稿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中华妇产科杂志临床研究
卵巢上皮性癌相关抗原的筛选和血清学检测834-839

摘要:目的构建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腹水肿瘤细胞的cDNA文库,从中筛选能用于卵巢癌早期诊断和免疫治疗靶点的卵巢癌相关抗原。方法用3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1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癌、1例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腹水肿瘤细胞构建cDNA文库,采用改良的重组克隆表达抗原的血清学鉴定(SEREX)技术与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方法相结合的策略从文库中筛选卵巢癌相关抗原基因,并对其进行酶切鉴定、核苷酸测序分析。采用重组肿瘤抗原的微型血清学检测(SMARTA)法检测筛选出的卵巢癌相关抗原与96例卵巢癌患者和96例正常妇女的血清中相应自身抗体的阳性反应情况。结果经两轮血清学筛选和核苷酸测序分析,最终得到55个候选的卵巢癌相关抗原基因片段,代表45个基因,分为6类:(1)与已知的卵巢癌相关基因同源的基因,如BARD1基因等;(2)与其他肿瘤相关基因同源的基因,如TM4SF1基因等;(3)在一些特殊组织中表达的基因,如ILF3、FXR1基因等;(4)与一些特殊功能蛋白基因同源的基因,如TIZ、C1D基因等;(5)与胚胎来源的基因同源的基因,如PKHD1基因等;(6)其余为在基因库GenBank中无同源序列可比对的未知基因,如OV-189基因等。TM4SF1、C1D、BARD1、FXR1、OV-189基因的噬菌体重组融合抗原与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相应IgG型自身抗体反应的阳性率分别为28%、21%、23%、23%、31%,与正常妇女血清反应的阳性率分别为9%、6%、5%、8%、13%,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IZ、FXR1、OV-189基因的重组抗原与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相应IgM型自身抗体反应的阳性率分别为26%、28%、18%,与正常妇女血清反应的阳性率分别为8%、11%、7%,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XR1、OV-189基因的重组抗原与Ⅰ~Ⅱ期卵巢癌患者

中华妇产科杂志基础研究
孕鼠血清高胆酸水平对胎鼠大脑组织形态的影响840-845

摘要:目的探讨孕鼠血清高胆酸水平对胎鼠大脑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将30只清洁级成年SD孕鼠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10只。在妊娠第13~20天,A组孕鼠每天1次腹腔注射纯胆酸5.5mg·kg^-1·d^-1(高胆酸);B组孕鼠每天1次腹腔注射纯胆酸1.4mg·kg^-1·d^-1(低胆酸);C组同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妊娠第21天剖腹取胎,测定胎鼠体重及记录死亡率。测定孕鼠和胎鼠血清总胆酸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水平。同时,胎鼠断头取脑,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胎鼠大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1)3组孕鼠及胎鼠血清胆酸水平分别为:A组(22.3±8.1)μmol/L,(28.8±8.1)μmol/L;B组(9.8±3.6)μmol/L,(9.3±3.5)μmol/L;C组(3.6±1.8)μmol/L,(4.0±1.2)μmol/L。3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孕鼠血清总胆酸水平与胎鼠血清总胆酸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875,P〈0.01)。(2)胎鼠死亡率在A、B、C组中分别是30.1%,16.9%和7.1%,3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B、C组胎鼠血清NSE水平分别为(31.9±13.1),(13.9±5.9)和(9.3±3.9)ng/L,A组明显高于B组及C组(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鼠血清NSE水平与总胆酸水平呈正相关(r=0.758,P〈0.01)。(4)胎鼠大脑皮层组织光镜下病理改变:A、B组胎鼠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大脑皮层组织层次紊乱,神经元变性坏死,密度降低,胞核固缩深染。胎鼠神经元变性面积积分在A、B、C组中分别是(1.4±0.6),(1.5±0.7)和(0.7±0.3),A组和B组明显高于C组(P〈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鼠神经元变性面积积分与胎鼠血清NSE水平的r为0.282�

中华妇产科杂志会议征文
妇产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845-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