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妇产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华妇产科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11-2141/R 国内刊号
  • 0529-567X 国际刊号
  • 2.7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华妇产科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3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华妇产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论著、论著摘要、综述、讲座、会议纪要、技术交流、国际学术动态

中华妇产科 2006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妇产科杂志述评
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与母-胎界面免疫耐受145-147

摘要: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是指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自然流产,且不存在染色体、解剖、内分泌和自身免疫异功能常以及生殖道感染等病因。生殖免疫学观点认为,正常胚胎不被母体排斥有赖于母.胎界面的免疫耐受,一旦这种免疫耐受格局被打破,将导致URSA的发生。免疫调节是一种精细、复杂、在不同水平由多因素参与的免疫生物学现象。目前国内外最新的研究也表明,

中华妇产科杂志自然流产的研究
两种不同遗传学分析方法用于诊断自然流产组织的比较148-151

摘要:目的探讨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与绒毛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用于自然流产组织遗传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妊娠49—91d的自然流产患者38例,在无菌条件下经宫颈取绒毛,其中难免流产的新鲜组织标本27份,过期流产的陈旧组织标本11份。每份组织标本均采用绒毛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同时采用CGH技术对全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CGH技术诊断成功率为100%(38/38),而绒毛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诊断成功率为82%(31/38)。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为90%(28/31),在3例出现不同诊断结果的病例中,1例绒毛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染色体核型正常,而CGH技术显示3q^22_q^24缺失;另2例绒毛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为3倍体,但CGH技术诊断结果显示正常。在7例绒毛细胞培养失败而仅有CGH技术诊断结果者中,3例为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另4例正常。结论CGH技术用于诊断自然流产组织是可行的。绒毛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CGH技术诊断成功率高,且对非平衡染色体结构重排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以作为绒毛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的补充方法。

中华妇产科杂志会议征文
第三届全国产科热点问题学术会议暨第二届产科主任论坛征文通知151-151

中华妇产科杂志自然流产的研究
复发性流产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QB1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152-154

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流产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QB1(HLA-DQB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分析36例无不良妊娠史的正常妇女(对照组)和6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观察组,其中抗心磷脂抗体阳性31例,抗心磷脂抗体阴性30例;早期流产28例,晚期流产22例,早晚期流产(2次以上的流产分别发生在早期或晚期)11例]的DQB1基因型。结果(1)观察组0201等位基因频率为16.4%(20/1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6/72),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QB1第57位非天门冬氨酸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早期流产者0201等位基因频率为23.2%(13/56),明显高于晚期流产者的4.5%(2/4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流产者0303等位基因频率为27.3%(12/44),明显高于早期流产者的7.1%(4/56),两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中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者0303等位基因频率为26%(16/62),明显高于抗心磷脂抗体阴性者的7%(4/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QBl第57位非天门冬氨酸可能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有关,DQB1*0201等位基因可能与早期流产有关,DQB1*0303等位基因可能与晚期流产及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者的流产发生有关。

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基因第一外显子49位点A/G基因多态性研究155-158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基因第一外显子49位点A/G基因多态性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168例URSA患者(URSA组)和117例有正常生育史的妇女(对照组)CTLA-4基因第一外显子49位点A/G多态性,并比较等位基因G/A、基因型AA/AG/GG、表型A+(AA+AG)/G+(GG+AG)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URSA组等位基因G的出现频率为68.4%(230/336),对照组为59.4%(139/2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GG的出现频率URSA组为48.8%(82/168),对照组为33.3%(39/117),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URSA组基因型AG、基因表型A+(AA+AG)的频率分别为39.3%(66/168)、51.2%(86/168),对照组分别为52.1%(61/117)、66.7%(78/11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LA-4基因第一外显子49位点A/G多态性与URSA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并可能参与流产发生的免疫病理过程。

白血病抑制因子在正常早孕、先兆流产及难免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的表达159-161

摘要:目的测定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在正常早孕、先兆流产及难免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探讨LIF在先兆流产及难免流产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正常早孕妇女(正常早孕组,30例)、先兆流产患者(先兆流产组,30例)及难免流产患者(难免流产组,30例)血清孕酮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技术——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酶连接(SP)法对LIF在3组妇女绒毛组织中的表达进行组织学定位和半定量分析;采用蛋白印迹法对3组妇女绒毛组织中LIF的相对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1)血清孕酮及hCG水平在正常早孕组、先兆流产组及难免流产组分别为(95±26)、(90±26)、(36±17)nmol/L及(75±14)、(68±13)、(13±3)kU/L。正常早孕组与先兆流产组血清孕酮及hCG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难免流产组与其他两组妇女血清孕酮及hCG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3组妇女绒毛组织中LIF均呈现阳性表达,阳性染色主要位于滋养细胞胞质中,胞核无明显着色。(3)正常早孕组、先兆流产组及难免流产组LIF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7±0.13、1.06±0.10、0.30±0.02,难免流产组与其他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正常早孕组与先兆流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F对妊娠的正常维持有一定的保护作用,LIF在早孕绒毛组织中的低表达,可能与hCG及孕酮水平下降有关,是导致难免流产的原因之一。

中华妇产科杂志临床研究
全身麻醉对剖宫产产妇分娩新生儿的影响162-164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妇实施全身麻醉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阻滞下行择期剖宫产产妇各20例,分别组成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阻滞组。全身麻醉组产妇先后静脉注射芬太尼每公斤体重2.0μg、异丙酚每公斤体重1.5mg及维库溴胺每公斤体重0.08mg,并给予气管插管。胎儿娩出前给予笑气吸入(笑气:氧气为1:1)。硬膜外阻滞组产妇应用1.73%碳酸利多卡因5m1(含1:200000肾上腺索)椎管内注入。两组分别于胎儿娩出后30min抽取新生儿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记录两组新生儿出生后3—5d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结果(1)血气分析:全身麻醉组新生儿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O2)、氧饱和度(SPO2)及红细胞压积(Hct)分别为7.34±0.08、(40±11)mmHg(1mmHg=0.133kPa)、(73±17)mmHg、(96.8±1.0)%、(53±5)%;硬膜外阻滞组新生儿分别为7.35±0.05、(41±8)mmHg、(71±17)mmHg、(96.6±1.0)%、(54±6)%。(2)NBNA:全身麻醉组新生儿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一般状态分别为(12.6±0.7)、(7.2±0.7)、(7.4±0.6)、(5.6±0.8)、(5.9±0.3)分。硬膜外阻滞组分别为(13.4±0.8)、(7.3±0.5)、(7.3±0.8)、(5.6±0.6)、(5.9±0.3)分。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采用常规剂量药物实施全身麻醉对新生儿安全无明显影响。

中华妇产科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中华妇产科杂志》电子信箱和电子版网址164-164

中华妇产科杂志临床研究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胎盘滋养细胞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165-168

摘要:目的探讨在体外条件下,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能否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对胎盘滋养细胞的感染。方法将胎盘滋养细胞传至6孔板中,用含10%新生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在37℃、5%CO2孵箱中培养。细胞传人24h后进行HBV感染阻断实验。实验分为A组:2%DMEM3ml+HBV阳性血清0.5ml;B组:2%DMEM3ml+HBV阳性血清0.5ml(HBV阳性血清加入前,先与80U的HBIG在37℃条件下孵育30min)。C组:2%DMEM 3ml+HBV阳性血清0.5ml(HBV阳性血清加入前,先与40U的HBIG在37℃条件下孵育30min);D组:2%DMEM 3ml与40U的HBIG在37℃条件下孵育30min后+HBV阳性血清0.5ml;E组:2%DMEM3ml+40U的HBIG;F组:2%DMEM3ml+HBV阴性血清0.5ml。24h后,移去各孔中的培养液后,用0.01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彻底清洗各细胞培养孔,2%DMEM 4ml继续培养,每隔12h(12~84h)收集各细胞培养孔中的培养上清液,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HBsAg水平[以吸光度(A)值表示],PCR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结果PBS清洗前A、B、C、D、E、F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HBsAg水平分别为2.697、0.040、0.102、0.198、0.036、0.040;A、B、C、D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为阳性,E、F组HBV DNA为阴性。A、B、C、D、E、F组培养12—84h上清液中HBsAg水平均值分别为1.550±0.270、0.032±0.016、0.100±0.087、0.052±0.044、0.034±0.020、0.034±0.022;A组HBsAg水平与B、C、D、E、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4h的细胞培养上清液,A组HBV DNA阳性;B、C、D、E、F组HBV DNA阴性。结论体外实验研究表明,HBIG可以有效阻断HBV对胎盘滋养细胞的感染。

中华妇产科杂志病例报告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宫内外同时妊娠二例168-168

摘要:2004年5至7月,我院收治了2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后宫内外同时妊娠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中华妇产科杂志临床研究
不同表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类型的研究169-172

摘要:目的探讨我国东北地区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及贝克型肌营养不良症(BMD)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类型分布与表型的关系,并用于产前基因诊断。方法采用多重PCR法检测124例来自东北地区的DMD(106例)及BMD(18例)男性患者的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情况,并对30例高危胎儿行产前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检测。结果124例患者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检出率为49%(61/124),其中41例(41/61,67%)缺失分布于外显子45—53,13例(13/61,21%)缺失分布于外显子8—19,5例(5/61,8%)在上述两个外显子缺失区内均有缺失,2例(2/61,3%)缺失分布于外显子34和43;缺失型患者中有9例发生整码缺失(为BMD患者),49例发生移码突变(为DMD患者)。30例高危胎儿中,17例为男性胎儿,其中10例为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型,缺失位点与先证者相同;13例为女性胎儿,无一例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结论DMD及BMD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主要分布于两个区域,外显子8附近区域可能是东北地区该基因缺失高发区;缺失类型与临床表型有一定的关系,当基因发生整码缺失时,临床表型为BMD,而发生移码突变时,临床表型为DMD。

中华妇产科杂志会议征文
第二届全国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其相关疾病诊治新进展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172-172

中华妇产科杂志临床研究
未经促排卵的未成熟卵母细胞行体外成熟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173-176

摘要:目的探讨未经任何药物刺激的未成熟卵母细胞行体外成熟(IVM)治疗不孕症的临床价值。方法40例不孕患者接受54个IVM周期,其中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26例,经其他辅助生育技术失败14例。在未采用任何药物刺激的前提下,于月经周期的第9—12天,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对两侧卵巢内直径≤10mm的卵泡进行穿刺取卵。对取出卵母细胞于体外培养24~48h,待第一极体出现后,进行卵母细胞质内单精于注射(ICSI),18h后观察受精情况,继续培养24—48h,直至胚胎移植,移植前行激光辅助胚胎孵化。结果54个IVM周期中,有7个周期取消,取消率为13%;共移植周期47个,共获得未成熟卵母细胞857个,平均每周期18.2个。体外培养48h后,卵母细胞成熟率为73.7%(632/857),正常受精率为75.3%(476/632),卵裂率为91.2%(434/476)。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平均为8.9mm,平均移植胚胎4.3个(2—6个);1例生化妊娠,19例临床妊娠,每取卵周期的临床妊娠率为35%(19/54),每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为40%(19/47)。26例PCOS不孕患者共移植周期34个,1例生化妊娠,15例临床妊娠,每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为44%(15/34)。结论未经促排卵药物刺激的卵母细胞行IVM用于治疗各种原因的不孕症,尤其是PCOS不孕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华妇产科杂志消息
全国小儿与青春期妇科学学习班即将举办176-176

摘要:为提高妇产科医师的小儿与青春期妇科学的理论知识及有关疾病的诊治水平,《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定于2006年5月在广州召开首届全国小儿与青春期妇科学学习班。届时将邀请国内外相关学科的著名专家学者,就目前临床小儿与青春期妇科疾病诊治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包括:(1)小儿与青春期女性生殖器官的生理解剖特点及其检查方法;(2)青春期性行为、妊娠及避孕;

中华妇产科杂志会议征文
全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学术研讨会暨学习班征文通知176-176

中华妇产科杂志临床研究
家族性复发性葡萄胎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分析177-181

摘要:目的探讨家族性复发性葡萄胎(FRM)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FR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2例FRM及6例散发性葡萄胎患者及葡萄胎组织的DNA进行微卫星多态性检测,以鉴定葡萄胎的遗传学起源。结果2例FRM患者均为罕见的双亲来源的完全性葡萄胎(BiCHM);6例散发性葡萄胎患者中,1例部分性葡萄胎为双亲三倍体,其余5例完全性葡萄胎均为孤雄完全性葡萄胎。2例FRM患者在葡萄胎之后都继发了侵蚀性葡萄胎或绒毛膜癌,并发生了肺转移,但经过化疗和(或)肺叶切除,均已达到完全缓解。结论从遗传学起源上分类,FRM常为BiCHM,具有较高的恶变率及转移率。通过基因分析可确定葡萄胎的遗传学起源,对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中华妇产科杂志消息
全国经阴道子宫系列手术及盆底重建手术学习班通知181-181

中华妇产科杂志基础研究
钙离子载体A23187联合嘌呤霉素激活行卵母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后未受精卵母细胞的研究182-185

摘要:目的观察钙离子载体A23187联合嘌呤霉素对卵母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后未受精卵母细胞的激活作用。方法将体外成熟(IVM)-ICSI和常规ICSI后未受精卵母细胞,按行ICSI后体外培养的时间,分为IVM-ICSI 22h组(33个)、IVM—ICSI 44h组(18个)、ICSI44h组(37个)、ICSI68h组(25个),分别采用钙离子载体A23187联合嘌呤霉素进行激活处理。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来源于双原核合并第二极体合子的激活胚胎进行性染色体分析。结果钙离子载体A23187联合嘌呤霉素能激活行ICSI后22—68h未受精的卵母细胞。其中IVM-ICSI22h组卵母细胞激活率为88%(29/33)、总卵裂率为62%(18/29)、4细胞阶段胚胎发育率为28%(5/18),1个胚胎发育到桑椹胚阶段;而IVM-ICSI44h组、ICSI44h组、ICSI68h组的未受精卵母细胞激活率分别为56%(10/18)、65%(24/37)、52%(13/25);总卵裂率分别为20%(2/10)、42%(10/24)、46%(6/13),仅ICSI44h组有1个胚胎发育到4细胞阶段。FISH对激活胚胎的分析显示,4个胚胎为XX,9个胚胎为XY。结论钙离子裁体A23187联合嘌呤霉素能有效激活行ICSI失败的卵母细胞;行ICSI后22h内,是对未受精卵母细胞进行辅助激活较为理想的时机。激活的双原核合并第二极体胚胎中有雄原核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