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17年第2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肾虚血瘀与妇科优势病种研究专题
补肾促卵冲剂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肾虚血瘀”作用机制的研究4445-4450

摘要:肾虚血瘀是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主要原因,肾虚是主要病理机制,血瘀是主要病理表现,是一直贯穿始终的重要因素。“补肾促卵冲剂”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继承前辈多年临床经验,结合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病因病机特点和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精选成方,既保持了中医辨证施治和“异病同治”的特色,又体现了“病证结合”的优越性。在“补肾促卵冲剂”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系统研究中,该方无急性毒性反应,未测出LD50。其高、中、低剂量组在生殖遗传毒性和致畸及围产期实验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在药效学实验中发现,其对大鼠卵泡发育与成熟、黄体形成起到明显促进作用。以“肾虚血瘀”为切入点,对无排卵型异常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催乳素血症、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黄体功能不足、卵巢早衰/卵巢储备功能下降6种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临床观察,验证了其贡献度,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特色,诠释了“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

从肾虚血瘀论治排卵障碍性不孕4451-4454

摘要:不孕症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也是难治性疾病。中医药对于本病的治疗有独特优势与确切疗效,临床围绕女性所特有的“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进行辨证论治,多采用补肾之法,兼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痰等。排卵功能障碍是造成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高趋势。肾虚血瘀是妇科疾病的常见证型,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也发现,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以肾虚血瘀较为多见,且通过一项单盲对照研究及科学评价证实了肾虚为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内在根本,血瘀是一直贯穿其始终的重要因素。肾与气血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无论肾精不足,还是肾阴阳失调,都可以导致因虚致瘀的病机改变;肾虚与血瘀互为因果,关系密切。从肾虚血瘀论治排卵障碍性不孕,临床疗效显著,通过补肾活血可以达到泌天癸、调冲任、促排卵和助孕安胎的目的。

从肾虚血瘀与心肾不交论治围绝经期睡眠障碍4455-4458

摘要: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是妇科常见的病症之一。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围绝经期妇女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中西医均在探索其病理机制和有效而安全的临床诊疗方法。围绝经期睡眠障碍属中医经断前后诸证和不寐病,肾虚是是围绝经期女性的基本特点,无论是肾精、肾气、肾阴或肾阳不足均可导致瘀血内生,其中肾虚为本,血瘀为标,在此基础上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心肾不交。在临床实践中以补肾活血,交通心肾法治疗围绝经期睡眠障碍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因此提出肾虚血瘀与心肾不交是绝经前后出现不寐的关键因素。

马堃教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用药特点4459-4463

摘要: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方法,对2012年10月—2015年10月于门诊收集的成功妊娠患者的病案处方进行数据挖掘,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马堃教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方药组成及应用,探析其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用药特点。共筛选出684首处方,中药300味,药物总频次11 156次;挖掘出68个核心组合和8个潜在新方。结果显示,使用频率前3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理气药;药物以甘、苦、辛为主,使用频次≥100的药物有28味,前10位中药依次为当归、制香附、川芎、赤芍、川牛膝、桑寄生、菟丝子、党参、女贞子、白芍;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的药对如熟地黄-川芎、熟地黄-当归、菟丝子-续断等;对处方进行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潜在新处方8个。分析结果可知,马堃教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特点明显,以补肾为本,活血之法贯穿治疗始终,重视气血关系,临证中灵活运用补血活血法,并注重肝、脾、肾三脏的调摄。

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系统评价4464-4473

摘要:系统评价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低下(DO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计算机检索CNKI,Wan Fang,VIP,CBM,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补肾活血中药治疗DOR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2017年6月。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 Man 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由于纳入研究的观察组补肾活血中药不完全一致以及对照组西药类型不同,进行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后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最终纳入11个研究,共计73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补肾活血中药与西药相比,在降低FSH、升高AMH、增加AFC和提高中医证候疗效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在升高E2方面无明显优势;在降低FSH/LH比值和提高总有效率方面与不同西药类型相比,分析结果不一致,尚不能确定其优势。纳入研究中均未报告补肾活血中药相关不良反应。补肾活血中药治疗DOR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但由于文献研究质量偏低,上述结论尚需规范性的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定坤丹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血清GPF(2α),ET,PAF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4474-4480

摘要:为观察定坤丹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定坤丹干预本病的可能疗效机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5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8例)。2组分别于经前3 d予定坤丹、妇科再造胶囊口服,连服10d,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前列腺素(GPF_(2α))、血管内皮素(ET)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子宫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大小,以及相关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2组治疗后VA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VAS疼痛疗效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22%,69.44%,愈显率分别为83.33%,30.5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22%,94.44%,愈显率分别为66.67%,2.78%,2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但愈显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能显著降低血清GPF_(2α)水平(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2组都能明显降低血清ET水平(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能有效降低血清PAF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降低患者左、右子宫动脉血流PI和RI(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进行安全性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定坤丹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GPF_(2α),ET,PAF水平,减少子宫动脉血流PI,RI,增加子宫血流灌注,纠正局部组织缺血,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标准化专题
基于全程质量控制理念的中药标准化体系研究思路探讨4481-4487

摘要:药品质量源于设计,对药品生产整个生命周期的良好设计可使药品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针对目前中药产业存在的问题,该文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以国际制造业质量控制理念为指导,结合中药产业自身特点和发展现状,提出基于全程质量控制理念的中药标准化体系建设,其内涵是建立中药以三性指标为核心的综合质量指标体系、中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标准和规范体系、中药质量追溯体系、中药全程质量控制数据监控系统和中药全程质量管理体系这相互关联的5个体系,通过“顶层设计-分步实施-系统整合”的工作流程实现中药产业的全过程系统科学研究。通过对各环节质量标准间系统关联性的分析,建立各环节及全程标准操作规程,构建高标准的中药产业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为中药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提供示范,为中药产业的标准化提供系统性的参考和依据。

基于中药质量树的中药饮片全程质量控制和管理系统的开发4488-4493

摘要:中药饮片全程质量控制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全程涉及基地环境、种子种苗、采收加工等多个环节,因此准确识别中药生产过程可能诱发质量风险的因素,及其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非常重要。目前,质量风险理念主要集中在管理、法规等方面。尚无针对中药饮片质量过程中各环节可能出现风险的综合分析及其切实的质量控制方案的分析总结。该文提出一种基于中药质量树的中药饮片全程质量控制和管理系统。该系统将中药质量树这种过程分析方法与质量风险管理有效结合,在实现中药全程质量过程控制的同时可帮助管理者实时决策。中药饮片全程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流系统通过提供个性化web界面。可实现面向用户的信息反馈,方便用户进行中药质量预测、风险评估和调控。在实施应用过程中,中药饮片全程质量控制和管理系统将基地环境、栽培和饮片加工各环节质量相关因素标识出来,可依据企业自身的生产条件扩展、修改现有的科学工作流,提供给不同的企业自己专属的质量体系,做到个性化服务。作为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模式,该文可为提升中药生产质量,实现质量标准化提供参考。

基于分子模拟技术筛选大黄、羌活、秦艽的5-LOX、LTA4H抑制剂4494-4502

摘要:5-LOX(5-lipoxygenase)和LTA4H(leukotriene A4 Hydrolase)作为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中生成炎症介质白三烯(LTs)的重要支路,是抗炎药物研究的关键靶点。大黄、羌活、秦艽3味中药具有明确的抗炎活性。该文以5-LOX,LTA4H靶点为研究载体,利用DS4.0(discovery studio)中的Hiphop模块构建靶标抑制剂药效团初步筛选3味中药的成分数据库,获得5-LOX和LTA4H潜在活性成分。利用CDOCKER模块进行进一步筛选药效团初筛所得成分,基于原配体的打分值以及关键氨基酸建立筛选规则,最终得到5-LOX潜在活性抑制剂12个,包括原矢车菊素B2-3,3'-O-双没食子酸酯、revandchinone 2在内的大黄成分6个,包括二十二烷酸在内的羌活成分4个以及褐煤酸甲酯、N-二十二烷酮-O-氨基苯甲酸乙酯2个秦艽成分;得到LTA4H潜在活性抑制剂7个,包括大黄中的revandchinone 1,revandchinone 4,羌活中的二十三烷酸、二十四烷酸以及二十烷酸甲酯,秦艽中的褐煤酸甲酯、N-二十二烷酮-O-氨基苯甲酸乙酯。该研究能够高效、低耗的筛选3味中药的5-LOX、LTA4H潜在抑制剂,为发现3味中药中发挥抗炎药效的化学质量指标提供助力,以推动对于3味中药的全程质量控制。

当归饮片生产加工工艺标准化的初步研究4503-4509

摘要:中药标准化研究是中医药走向现代化和世界化的重要举措,而中药饮片炮制加工的标准化是中药标准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当归饮片的加工工艺技术标准对其质量的提高和疗效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设计单因素实验优选当归的最佳软化、切制和干燥工艺。以阿魏酸、当归多糖、挥发油、浸出物(水、醇)含量为指标,分析不同软化、切制、干燥工艺对当归中5种成分含量的影响,采用归一距离评价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软化方法和干燥温度会对当归中5种成分的含量造成影响,但切片厚度对含量影响不大。当归饮片的最佳制备工艺:当归药材捡去沙石等非药用部位,除去霉变、虫蛀部分,用流动的饮用水抢水洗净,码放于润药池中,采用浸润法进行软化,每1 kg药材每隔2.5 h喷洒125 m L水,药材上部用洁净湿润的棉布覆盖,闷润15 h至药材内外软硬程度适宜后切薄片(1~2 mm),装盘厚度为1~2 cm,于55℃鼓风干燥6 h,期间翻动2次。

羌活饮片生产加工工艺规范化研究4510-4513

摘要:该研究以羌活醇、异欧前胡素、挥发油和浸出物(水、醇)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软化方法、切片厚度和干燥方法对羌活饮片质量的影响,采用归一距离评价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软化、切制、干燥工艺会对羌活中5种成分的含量造成影响,羌活饮片的最佳加工工艺为羌活药材捡去沙石等非药用部位,除去霉变、虫蛀部分,用流动的饮用水抢水洗净,码放于润药池中,采用闷润法进行软化,每1 kg药材每隔2 h喷洒1/8量水,药材上部用洁净湿润的棉布覆盖,闷润12 h至药材内外软硬程度适宜后切厚片(2~4 mm),于50℃鼓风干燥4 h,期间翻动2次。该工艺切实可行,为羌活饮片生产加工的标准化提供了实验依据,对羌活饮片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大黄中14种成分的含量4514-4519

摘要: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大黄中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番泻苷A、番泻苷B、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异莲花掌苷、4-4'-羟基苯基-2-丁酮、莲花掌苷、4'-羟基苯基-2-丁酮-4'-O-β-D-(2″-O-桂皮酰基-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14个成分含量的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采用0.05%的磷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268 nm。结果表明在线性范围内14个成分线性良好(r〉0.999 9);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3.1%;平均回收率在91.80%~104.1%。同时,对收集到的10个掌叶大黄和10个唐古特大黄合格样品进行定量测定,发现掌叶大黄中含量比较高的成分是芦荟大黄素,唐古特大黄中含量比较高的是4-4'-羟基苯基-2-丁酮,各样品中所有化合物的含量差异都比较大。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能同时测定大黄中14个成分的含量,为大黄药材多成分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提供一种简便的方法。

中国中药杂志专论
如何撰写一份清晰透明的临床实践指南编制说明——实例分析4520-4528

摘要:临床实践指南以文本简洁、一目了然为其实用性的前提条件,故一份临床实践指南无法装载下整个临床实践指南制订的过程,这就需要依托编制说明加以展现。目前虽然有关指南制订过程的步骤和方法均已成熟且规范,但就其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如何去体现,尚无明文规定。该文通过借鉴标准制作过程中编制说明的框架,就临床实践指南如何制作一份逻辑结构清晰,过程透明、可溯源的编制说明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辅以实例加以展示,以期为将来临床实践指南制订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一份好的编制说明有助于使用者更好地了解到指南制订的“幕后”工作,且对整个指南的编制起到无形的监督作用,对提高指南编撰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中药抑制NADPH氧化酶的研究进展4529-4536

摘要:NADPH氧化酶异常激活生成过量活性氧介导的氧化损伤是多种疾病的病理机制,中药可通过抑制NADPH氧化酶而发挥抗氧化作用,减轻组织、血管、神经等损伤,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缺血再灌注、高血压、高血糖等病理状态均有治疗意义。该文对具有NADPH氧化酶抑制作用的中药单体、复方与成药进行综述,以阐释、总结其可能的治疗意义与抑制作用的靶点机制。

反向分子对接技术在中药作用靶点预测、有效成分筛选及作用机制探索中的应用4537-4541

摘要:中药现代化研究逐步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反向对接技术也逐步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有利工具,将一个小分子药物对接在一组临床相关大分子靶标的潜在结合腔中,通过对结合特征的详细分析,根据结合紧密程度对靶标进行排名,从而潜在地鉴定可能与其作用机制或副作用相关药物的新分子靶标。近年来,为了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筛选中药有效成分以及寻找药物作用于疾病的靶点,反向分子对接技术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该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总结反向分子对接技术应用于中药作用靶点、有效成分筛选及中药潜在作用机制探索的情况,为中药临床研究及新药研发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自噬调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干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4542-4547

摘要:白血病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参与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程发展,是导致患者耐药和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自噬作为一种保守的溶酶体降解途径,参与细胞内降解和循环途径,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和功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自噬参与了白血病干细胞的分化调控,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化疗敏感性密切相关。该文就自噬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敏感性和干细胞功能的调控进行了系统综述,为靶向自噬的抗白血病药物的开发奠定基础。

脑型疟研究新进展4548-4555

摘要:脑型疟(cerebral malaria,CM)是恶性疟原虫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危及生命,CM死亡率高,生存的患者持续的脑损伤可表现为长期的认知功能障碍。CM的主要病理学特征是感染疟原虫红细胞(parasitised red blood cells,pRBC)在脑微血管中的滞留、脑实质中的点状、环状出血,以及广泛的脑内皮细胞活化、局灶性内皮细胞损伤和坏死等。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脑型疟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pRBC黏附、炎症反应级联、血管渗漏性损伤、脑部缺血缺氧等。研究表明,目前用作CM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有(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0,CXCL10)、(CXC chemokine ligand 4,CXCL4)、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等。该文梳理了近年来脑型疟基础及临床研究、药物研究的最新文献,着重从细胞因子、免疫细胞、调控因子、相关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系统总结近3年脑型疟炎症及免疫机制相关研究进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桂枝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4556-4564

摘要:桂枝汤是临床常用的中药复方之一,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传统用于治疗发热头痛、汗出恶风等外感风寒表虚症。现代研究发现,桂枝汤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苯丙烯类、单萜类、有机酸类、黄酮类及三萜皂苷类等。相关药理学实验研究表明,桂枝汤对实验动物的汗腺分泌、体温、免疫功能、胃肠蠕动及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还可发挥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镇痛、降血糖及保护心血管等药理作用。临床上多进行加减化裁,用以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诸多疾病,其治疗范围涉及循环、免疫、泌尿、生殖、内分泌、消化、神经等多个系统。该文主要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三方面综述桂枝汤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桂枝汤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