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17年第1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中医诊疗指南应用评价专题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临床应用评价研究3233-3237

摘要:该文评价《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适用性和临床应用情况,为《指南》修订提供依据。由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完成,评价方法包括适用性评价和应用性评价。适用性评价采用调查问卷方法,评价《指南》的熟悉和使用情况、质量水平、临床适用情况等;应用性评价采用前瞻性病例调查分析方法,评价《指南》的临床应用符合度和应用效果(包括疗效、安全性、经济性)。结果显示,《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包括中医病证部分(简称中医指南)和西医疾病部分(简称西医指南)。适用性评价结果显示,中医、西医《指南》整体熟悉和使用程度相当,熟悉程度分别为85.43%,84.57%,使用程度分别为52.10%,54.47%;《指南》整体质量较好,其中适用范围和术语使用合理性评分较高,分别为91.94%,93.35%,辨证论治相关内容合理性均在75%以上;适用情况评价较好,其中安全性评分最高;综合评价显示,中医、西医《指南》的适用比例分别为77.73%,75.46%。应用性评价结果显示,《指南》与临床实际应用的符合度较高,除"其他治法"和中医《指南》的"调摄预防"以外评分均达到90%以上;应用效果评价显示,安全性〉经济性〉疗效;综合评价结果,选择较好的比例(≥7分)在75%~80%。《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了较好的普及和应用,质量水平较高,临床适用性较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但存在缺少循证医学方法和创新性等不足,需要在修订中不断完善。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临床应用评价研究3238-3242

摘要:《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临床应用评价是为了整体了解该指南的质量水平和临床应用情况。采用调查问卷和前瞻性病例调查分析方法,开展基于临床医生问卷调查的适用性评价和基于临床病例观察的应用性评价。适用性评价,医生熟悉和使用《指南》的比例分别为85.06%,62.76%,按照职称分类,中级职称人员熟悉和使用率较高,初级职称人员较低;《指南》质量水平评价,除调摄预防(70.80%)、其他治法(87.82%)合理性较低,其他条目评价合理性较好的比例均在96%以上;适用情况评价,除"简便性"评分略低(82.07%),其他条目评分较好的比例均在91%以上;综合评价,《指南》适用的比例为94.94%。应用性评价,指南应用符合度除组方用药(88.43%)、其他治法(67.96%)、调摄预防(65.86%),其他辨证论治内容符合率均在96%以上;应用效果评价较好以上的比例,疗效92.96%,安全性99.89%,经济性97.45%。该研究表明《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质量水平较好,临床基本适用,可作为中医儿科常见病的规范性诊疗方案推荐使用;但存在部分不适用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指南》应加强调摄预防、其他治法方面内容的修订。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临床应用评价研究3243-3246

摘要:对《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进行临床应用评价,为《指南》修订提供依据。评价分为适用性评价和应用性评价两部分,前者采用调查问卷方法,由中医师独立填写《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适用性调查问卷》;后者采用前瞻性病例调查分析方法,由主管医生填写《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病例调查表》。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完成适用性评价调查问卷151份,应用性评价观察了1 016例患者。结果显示:88.74%熟悉《指南》,45.70%使用过《指南》;《指南》的质量、应用相关项目在适用性和应用性评价中比较一致,除"调摄预防"外,其他项目好评度均超过85.00%。提示《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质量较高,并且能够较好指导和应用于临床。未来《指南》修订过程中,应改进"调摄预防"部分内容,并纳入循证医学证据,以最终提高临床使用率。

《肿瘤中医诊疗指南》临床应用评价研究3247-3251

摘要:评价《肿瘤中医诊疗指南》的适用性和临床应用情况。评价方法包括适用性评价和应用性评价。适用性评价采用调查问卷方法,评价《指南》熟悉和使用情况、质量水平、临床适用情况等;应用性评价采用前瞻性病例调查分析方法,评价《指南》临床应用符合度和应用效果(包括疗效、安全性、经济性)。采用统计学基本描述、构建不同比较组进行交叉或分层统计学检验、多因素分析以及混杂因素处理等多种分析方法。适用性综合性评价结果显示,《指南》内容完全适用和基本适用者为63.03%,不适用者4.24%;应用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指南》"总体疗效与技术水平"、"满意度"、"在临床实践中的适用性"较好的累计统计分别为85.46%,80.43%,69.40%。该研究表明基地单位医师对《肿瘤中医诊疗指南》的认知度较高,低年资医师是主要使用群体,临床指南总体临床适用、临床应用符合度较好,但《指南》的诊疗方案的质量和适应性等尚需改进。指南在支持证据、方法学规范及临床使用性上有所欠缺,应尽快通过修订进一步提高质量。

《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临床应用评价研究3252-3256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和病例调查的方法,9家医院以中华中医药学会的7个肛肠科病种的中医常见病诊疗指南为研究对象,评价研究指南的质量和临床应用效果,包括适用性评价和应用性评价。263位临床医生接受《指南》的适用性调查,其中89.35%对《指南》比较熟悉,36.12%使用过该《指南》。在辨证论治相关内容中,评价合理性较高的是诊断要点(96.96%)、治则治法(96.20%)、辨证分类(88.59%);合理性较低的为调摄预防(65.02%),88.21%临床医生认为《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完全适用和基本适用。通过观察1 309份病例,对《指南》进行应用性评价,符合度较高的为西医疾病诊断(98.70%)、中医疾病诊断(90.76%);较低的为调摄预防(49.27%)。《指南》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较好,分别为97.02%,95.11%。综合评价较好,总体疗效与技术水平、满意度、临床适用性7~9分的分别为81.52%,80.60%,79.30%,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临床应用评价研究3257-3261

摘要:该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和前瞻性临床病例观察的方法,对《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质量水平和应用效果分别进行了适用性以及应用性评价。适用性评价包括指南使用情况、质量水平、临床适用情况等,评价结果显示指南熟悉率85.37%,使用率48.78%,不同职称人员评价熟悉、使用程度不同,初级职称人员最低(70.97%,29.03%);《指南》整体质量水平较好,其他治法与调摄预防合理性评分稍低(80.49%,85.37%),与《指南》应用符合度评价一致。应用性评价包括《指南》应用的符合度、效果评价、综合评价等内容,评价结果显示安全性评分最高,其次是经济性和疗效;适用性综合评价表明,完全适用的比例为29.27%,适用比例达到87.80%,应用性综合评价的3项指标评分显示,选择7~9分的累计在75.65%,73.89%,71.12%。通过适用性和应用性评价,《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整体质量水平较好,临床应用安全性高,疗效和经济性较好。但是《指南》在制定方法和一些内容上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此外,需要加强《指南》应用推广策略研究,促进《指南》的认知和使用。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临床应用评价研究3262-3266

摘要:为评价《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临床适用性和应用性,采用调查问卷和前瞻性病例调查分析方法,在全国16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对11个病种的《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开展适用性评价和应用性评价。结果显示,361位临床医生接受《指南》的适用性调查,其中87.26%比较熟悉,25.21%使用过该《指南》,辨证论治相关内容中,评价合理性较高的为组方用药(91.69%)、辨证分类(86.98%),合理性较低的为调摄预防(44.6%),75.62%临床医生认为《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完全适用和基本适用。前瞻性观察2 935份病例,对《指南》的应用性进行评价,《指南》与临床实际应用一致性较高的为中医疾病诊断、西医疾病诊断,分别占98.30%,94.11%;较低的为调摄预防,占59.39%。《指南》的安全性、经济性较好,分别为95.64%,94.75%。《指南》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总体疗效与技术水平、《指南》满意度、在临床实践中的适用性7~9分的分别为77.38%,74.00%,76.90%。该《指南》临床符合度较好,可作为临床治疗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规范性方案,但也存在部分内容适用性较差、不符合临床实际的情况,有待进一步修订。

中国中药杂志专论
人参无公害农田栽培技术体系及发展策略3267-3274

摘要:随着国家对伐林栽参可用林地的逐步限制,农田栽参将成为人参种植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而无公害生产是未来人参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多年农田栽参研究数据及产区调研结果,该文制订了人参无公害农田栽培技术体系。该体系包括人参生态适宜性数值区划确定农田栽参栽培用地、无公害种植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该文提出农田栽参土壤修复,建立病虫害综合防治平台,培育适宜农田栽培的抗逆新品种,建立人参无公害种植产地溯源系统等技术策略,以促进农田栽参种植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药标准煎液科学问题的探讨3275-3281

摘要:该文在梳理中药配方颗粒发展历程与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中药标准煎液的概念,将其作为中药配方颗粒的模式标准,标化配方颗粒的生产过程及质量标准。按照"药材标准化、工艺规范化、生产智能化、质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仓储信息化"的原则统一标准;通过标准煎液和传统汤剂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疗效的研究进行一致性评价,阐释科学问题,旨在保证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稳定、均一,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中国枸杞属种间亲缘关系和栽培枸杞起源研究进展3282-3285

摘要:系统总结了近年来中国枸杞属有关野生枸杞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状况,详细回顾了栽培枸杞起源的时间、地点、方式及祖先种等方面研究所取得的现有证据,总结了枸杞栽培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为栽培枸杞是在野生种的基础上,通过突变和人工选择发展出不同品种(系)。为寻找栽培枸杞起源的有力证据,充分利用枸杞种质资源,加强对中国枸杞属的野生资源的考察和评价,利用分子手段研究我国野生枸杞与栽培枸杞间的关系,加强对野生枸杞的研究,野生枸杞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药用植物活性成分调控p65核转运总结与展望3286-3293

摘要:NF-κB作为细胞内最重要的核转录因子,参与许多细胞内信号通路的传导以及遗传信息的转录与调控,其信号传导通路主要包括IκB激酶的活化、IκB蛋白降解以及p65的核转运,其中p65核转运结合DNA是NF-κB发挥作用的关键。NF-κB的异常激活是诱发氧化应激、炎症、癌症等的主要因素,因此维持NF-κB活性平衡和调控p65的核转运对相关课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该文综述了药用植物中主要活性物质多酚类、皂苷类、生物碱等对p6 5核转运的调控作用并对NF-κB上游通路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天然活性物质开发成功能性食品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蝎毒素药用价值研究进展3294-3304

摘要:传统中药采用全蝎及其毒液来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已有千年的历史,其主要药用活性成分来自蝎毒液的多肽和酶,特别是含量丰富的神经毒素多肽(俗称蝎毒素)。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毒液多肽成分逐渐从不同蝎种中分离出来,为新的药物设计与开发提供了众多的候选多肽分子。在神经、免疫、感染、心血管、肿瘤等方面疾病中,蝎毒液及其多肽成分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由于独特的结构与功能,蝎毒素也常作为分子骨架用于开发新的特异性药物。该文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具有良好药用前景的蝎毒素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为相关药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数据基础。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白木香转录因子AsMYB1和AsMYB2克隆及表达分析3305-3311

摘要:MYB类转录因子是数量最多、功能最多样化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该研究根据白木香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结果设计引物扩增白木香中MYB基因,利用RT-PCR技术从白木香中首次克隆得到2个MYB基因c DNA全长,分别命名为AsMYB1,AsMYB2,并对MYB蛋白质进行跨膜结构分析和聚类分析,预测其生物学信息;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AsMYB基因在不同组织,及在NaCl、低温(4℃)、重金属(CdCl_2)、干旱(甘露醇)4种非生物胁迫和脱落酸、水杨酸、赤霉素、茉莉酸甲酯4种外源激素处理下的表达差异。该研究中克隆获得的AsMYB1基因全长1 063 bp,编码353个氨基酸;AsMYB2基因全长1 081bp,编码359个氨基酸。2个基因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AsMYB1,AsMYB2基因的转录水平受到不同生物胁迫和外源激素的影响,说明MYB基因对白木香防御反应和激素信号传导具有重要的作用。

施用氮磷钾肥对渝丘陵地区槐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3312-3319

摘要:以盛产期双季米金槐为研究对象,考察氮磷钾肥用量对渝丘陵山区槐米的产量(包括构成因素)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施用量对槐米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品质影响显著,施用尿素1.0~2.0 kg/株时可显著增加花枝上的圆锥花序、总状花序、花蕾数、单株产量及品质(总黄酮、芦丁、槲皮素、染料木素、山奈酚和异鼠李素的含量),过磷酸钙1.0~1.5 kg/株时也可显著增加花蕾数、单株产量和品质,氯化钾施用量处理没有表现出显著增加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现象,但是施用氯化钾0.6~0.9 kg/株处理的各指标均优于低钾或不施钾的处理。从槐米高产和优质角度综合考虑,确定在渝丘陵山区槐米规范化生产上施尿素1.5~2.0 kg/株、过磷酸钙1.5~2.0 kg/株和氯化钾0.6~0.9 kg/株为佳。

芦根及其混淆品的鉴定3320-3325

摘要:该文对芦根及其混淆品(芦竹根、南荻根和芒根)的原植物形态、性状、横切面组织构造和粉末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比较,确定芦根及其3种混淆品的主要鉴别特征,为禾本科植物资源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中药杂志分子生药学
葫芦二烯醇的异源高效合成研究3326-3331

摘要:葫芦二烯醇具有抑制炎症和抗癌活性,同时为罗汉果甜苷和葫芦素等重要中药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基本前体。为获得高效生产葫芦二烯醇的酿酒酵母细胞工厂,该研究首先从罗汉果中克隆到葫芦二烯醇合酶(CBS)基因,通过在三萜化合物底盘菌WD-2091中异源表达和发酵后,产物经过GC-MS鉴定获得产量为27.44 mg·L~(-1)工程菌。再进一步调控工程菌中葫芦二烯醇合酶基因表达,最终成功获得葫芦二烯醇提高202.07%,产量为82.89 mg·L~(-1),高密度发酵达到1 724.10 mg·L~(-1)的酿酒酵母细胞工厂313-SL-CB。该研究为推动葫芦烷型四环三萜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及高效细胞工厂创建提供了基础。

川芎转录组SSR分析与EST-SSR标记的开发3332-3340

摘要:该研究通过组装川芎根转录组数据获得24 422个unigene,随后对得到的unigene进行了SSR检测,共检测到4 073个SSR位点。对检测到的EST-SSR进行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单核苷酸重复最多,占41.0%。SSR所在序列功能注释结果显示在Nr中有2 201条序列能够被注释,同时SSR所在序列还被注释到49个GO分类和242个KEGG代谢通路中。利用SSR检测结果进行了EST-SSR标记开发,合成其中235对引物进行验证,74对扩增效果较好。利用74对EST-SSR引物对34个川芎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收集的川芎资源多样性较好,UPGMA聚类显示川芎资源分为两大类,聚类结果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PCo A分析与UPGMA聚类结果类似。该研究首次对川芎进行EST-SSR分析和标记开发,对推动川芎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品种纯度检测、基因定位和分子育种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基于转矩流变性的中药微丸润湿剂用量筛选研究3341-3349

摘要:挤出滚圆法制备中药微丸过程中,同时具有润滑作用和黏合作用的润湿剂,其用量直接影响软材、挤出物的性质,进而影响微丸的成型质量。本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5种单味中药作为模型药物,以MCC为成球剂,设定20%,30%,40%3个载药量,共75种制剂原料,测定转矩流变曲线,获得最大转矩(T_(max))及对应的加水量(WT_(max)),并在其指导的加水量条件下挤出、滚圆。结果表明,对于75种含中药的制剂原料,在转矩流变性曲线第2个最大转矩力所对应的加水量(WT_(max-2))条件下得到圆球的制剂原料共有74个,提示MTR可用于指导中药微丸最佳润湿剂用量的优选。转矩流变仪不仅可用于指导挤出滚圆法制备纯MCC微丸的最佳润湿剂用量筛选,也可用于指导含中药提取物微丸的最佳润湿剂用量筛选,在制备中药微丸时,可减少大量的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