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17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专论
谈经典名方的化学、生产和质量控制研发和监管1819-1824

摘要:经典名方是中药方剂的杰出代表,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是中医药宝库中最精华部分。为支持经典名方开发,国家及相关管理部门先后了相关鼓励性政策,但是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目前还未能形成共识,因此经方的开发仍然任重道远。该文在分析主要发达国家对植物药研发、注册和管理规定的基础上,结合经典名方的实际,对其未来研发可能遇到的难关和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建议,首次提出了“基于传统制法的对照汤剂”用于经典名方“原汁原味”研发的一致性评价,强调在质量一致性策略中的全成分质量平衡一致性和生物效价一致性用于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和成品质控,同时提出应充分关注和考证处方的组成、剂量、药材基原等问题。此外,还就经典名方产品上市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办法提出了建议,以期达到能抛砖引玉,推动经典名方简化注册的进程。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化石类矿物药龙骨的现代研究与应用进展1825-1829

摘要:龙骨是古代哺乳动物的化石,是一种较常用的化石类矿物药,现代临床多用其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治疗失眠、焦虑等各种神经官能症。目前龙骨现行质量标准不够系统完善;除此之外,因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国家对古生物化石保护力度的加大,龙骨的临床应用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目前,研究人员在对龙骨成分、锻造等分析的基础上,也在进行着龙骨药材的替代性研究。该文综述了化石类矿物药龙骨的现代应用及研究,以探讨化石类矿物药龙骨的现代应用及其可替代性。

啤酒花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1830-1836

摘要:啤酒花是桑科葎草属植物啤酒花的未成熟带花果穗,广泛用于酿造业以增加啤酒香气及苦味。该文结合相关文献,对啤酒花的化学成分(树脂类、挥发油、多酚、多糖等)及药理活性研究作一简单概述,为之后进一步的开发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中医药干预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1837-1841

摘要: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由各种血管因素引起的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到痴呆的一类综合征。在进展至血管性痴呆之前,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预防和延缓VCI的发展,甚至逆转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中药单药、有效部位、复方制剂等具有改善血管性认知功能的作用。该文从VCI的概念、发病机制、细胞和分子机制、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中国中药杂志信息
《中国中药杂志》第八届中医药青年学者沙龙会讯1841-1841

摘要:《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主办、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承办的"《中国中药杂志》第八届中医药青年学者沙龙——“以开放的视野,在传承中发展,实现中医药原始创新”,于2017年5月4-7日在上海成功举办。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中药注射剂中安全性相关物质5-羟甲基糠醛的研究进展1842-1846

摘要:筛查出安全性相关物质进而建立相应的限量标准是提高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重要研究内容。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5-HMF)广泛存在于含糖类中药注射剂中,被认为是重要安全性相关物质。该文综述了5-HMF毒副作用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其在中药注射剂中含量及限度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及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多项研究证实5-HMF及其代谢产物具有潜在毒性,但中药注射剂中5-HMF及其代谢产物的安全性研究仍十分匮乏;且不同中药注射剂甚至不同厂家的同一中药注射剂产品中5-HMF含量相差极大。为确保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疗效,亟待全面、系统地开展中药注射剂中5-HMF的毒副作用研究,建立相对统一的限量标准及过程质控方法。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淹水胁迫对杭菊花色苷及合成相关酶和基因的影响1847-1852

摘要:测定不同开放程度杭菊头状花序花色苷含量及其相关基因表达量和相关酶活性和含量,分析淹水胁迫对杭菊头状花序开放过程中花色苷合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杭菊CHS基因表达量和CHS酶含量随杭菊头状花序开放程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花色苷含量、DFR基因表达量和DFR酶活性均随杭菊头状花序开放程度的增加而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花色苷与DFR基因和DFR酶呈显著正相关,而与CHS基因和CHS酶无显著相关性。说明淹水胁迫对杭菊花色苷的合成及其相关酶和基因有显著影响,但不改变它们在杭菊头状花序开放过程中的变化规律,DFR基因和DFR酶的变化规律与花色苷一致,确实为花色苷合成的关键基因和关键酶,而CHS基因和CHS酶含量与花色苷的含量无显著相关性,CHS基因和CHS酶是否为杭菊花色苷合成关键基因和关键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苦豆子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及SaLDC启动子缺失分析1853-1859

摘要:药用植物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对其功能基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已有苦豆子再生体系的基础上,对农杆菌菌液浓度、农杆菌侵染时间、农杆菌与苦豆子愈伤组织的共培养时间、愈伤组织预培养时间、乙酰丁香酮添加方式和乙酰丁香酮浓度6个遗传转化因子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预培养15 d的苦豆子愈伤组织中农杆菌菌液浓度A600为0.9、侵染时间15min、农杆菌与愈伤组织共培养48 h、并在侵染液中添加AS 200μmol·L^-1时,GUS瞬时转化效率高达83.33%。以苦豆子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获得Sa LDC上游1 260 bp的启动子序列(Gen Bank登录号KY038928),将不同长度(310,594,765,924,1 260 bp)的启动子缺失片段分别与GUS报告基因融合,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经农杆菌介导转化苦豆子愈伤组织,GUS瞬时表达结果显示,5个不同长度的Sa LDC启动子片段均可驱动GUS在苦豆子愈伤组织中的表达,表明克隆所得的Sa LDC启动子具有启动活性,以310 bp的片段启动活性最强,为进一步分析该启动子功能奠定了基础。

滇重楼花药开闭运动的影响因子及细胞形态学调控机制探讨1860-1864

摘要:为了研究滇重楼花药开闭运动的影响因子及细胞形态学调控机制,观察花药开闭运动现象与对应生态因子变化,设计不同光照、温度、湿度试验和人工淋雨试验,观察各因子对花药开闭运动的影响,制作石蜡切片,观察花药开闭运动时细胞形态变化。结果表明花药早开晚闭运动由外界生态因子调节,总体趋势是高温、强光、低湿利于花药开裂,低温、弱光、高湿利于花药闭合。该实验中,各生态因子对花药开裂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湿度、温度、光照,各生态因子对花药闭合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光照、湿度、温度,雨天雨滴的直接接触导致花药的快速闭合。从其细胞形态结构变化看,花药早开晚闭运动就是一个花粉囊壁细胞失水开裂和吸水闭合的过程,推测不同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引发了细胞内不同的生理活动,导致细胞渗透压变化,进而导致花药开裂或闭合。而花药遇雨闭合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调节过程,雨点落在花药上,直接浸泡花药,导致花药细胞渗透压变化吸水闭合。

中国沙棘叶黄酮类成分与生态因子相关性及其生态适宜性研究1865-1870

摘要:为了解决野生藏药资源日益濒危问题,推动藏药野生资源保护与适宜区的发展和提供人工栽培种植新方法,该文采用HPLC对不同产地中国沙棘叶中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进行含量测定,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分析不同产地中国沙棘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与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该文基于Maxent模型结合运用ArcGIS软件,对中国沙棘进行适宜区区划研究。分析得出不同产地间中国沙棘叶中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含量差异明显,且影响槲皮素积累的主导因子为海拔高度、1月份均降水量和8月份均降水量,影响山柰素含量积累的主导因子为海拔高度、最冷季度降水量、12月份均降水量和3月份均气温,影响异鼠李素含量积累的主导因子为8月份均降水量、1月份均降水量、最冷季度降水量和海拔高度;实验结果表明中国沙棘在我国地区分布的适宜指数为0~0.708,适宜区面积59.05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6.13%,较适宜区面积达55.25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5.73%。对中国沙棘叶黄酮类成分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及中国沙棘生态适宜性研究,该法操作简单可行、结果可靠,为藏药资源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藏药翼首草生态适宜性研究1871-1876

摘要:研究翼首草的生态适宜性,为翼首草GAP种植选址和区域发展提供参考。通过中国数字标本馆、文献和实地考察等收集67个翼首草分布点,利用Maxent和GIS技术对翼首草进行适宜性分析。发现翼首草潜在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东部、四川西部、青海南部、云南西北部、甘肃南部;对翼首草生长和分布贡献率大的主要生态因子为海拔(62%)、最暖季风降水量(14.4%)、降水量变异系数(7.2%)、最干季度平均温度(3.5%)、土壤导电率(3%)、阳离子交换总量(2.4%)、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2.2%)。应用Maxent模型对翼首草进行生态适宜性研究,其准确度高,可为翼首草野生抚育及GAP种植选址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基于化学成分和生物效应的栝楼桂枝汤质量评价研究1877-1882

摘要:该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方法,分析测定栝楼桂枝汤中的24种化学成分,在此基础上,结合吗替麦考酚酯诱导的斑马鱼神经元损伤药效模型对栝楼桂枝汤进行神经保护生物活性评价,旨在探讨建立一种综合化学成分与生物效应的栝楼桂枝汤质量评价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可行,基本稳定可靠,可为中药复方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变温干制对白花丹参有效成分的二次提升研究1883-1893

摘要:该文研究了不同变温干制条件对白花丹参有效成分的影响,为优选白花丹参产业化干制工艺提供基础。为保证丹参活性成分含量,设计多种变温干制工艺,分别为低温30℃高温60℃、低温30℃高温70℃、低温30℃高温80℃、低温40℃高温60℃、低温40℃高温70℃、低温40℃高温80℃,采用鼓风干燥箱对白花丹参进行变温干制,利用HPLC测定不同干制条件下白花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变化;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当采用低温40℃-6 h-高温80℃干制3 h的工艺时,丹参中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最高,质量分数分别是0.35,2.76,0.78,4.47 mg·g^-1,其中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的含量分别比阴干样品增加2.9%(P〉0.05),45.3%(P〈0.05),34.5%(P〈0.05),丹参酮ⅡA的含量减少44.1%(P〈0.05)。其相应水溶性成分迷迭香酸及丹酚酸B的含量当采用低温30℃-6 h-高温70℃干制3 h的工艺时达到最高,分别是3.83,55.44 mg·g^-1,分别比阴干时增加62.3%(P〈0.05),109.1%(P〈0.05)。变温干制显著影响白花丹参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相对于传统的阴干工艺,低温干制增加白花丹参中水溶性成分的含量,对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等脂溶性成分含量也有明显促进作用,变温干制可以有效缩短干燥过程,为丹参产业化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山楂叶颗粒溶出行为的关键颗粒物理特性参数1894-1900

摘要:研究颗粒的关键物理特性参数对山楂叶颗粒溶出行为的影响。以山楂叶提取物为模型药物,将提取物以不同的工艺分别与微晶纤维素或淀粉等比例混合,其中部分混合粉体再加入适量润滑剂和崩解剂,分别采用摇摆挤压与高速搅拌湿法制粒。以金丝桃苷平衡溶出量与溶出速率常数为指标评价颗粒溶出行为,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颗粒溶出的关键颗粒物理特性参数。山楂叶颗粒中金丝桃苷平衡溶出量与吸附热常数和单层吸附量呈正相关,与吸湿速率常数呈负相关,溶出速率常数随着Hausner率、单层吸附量和吸附热常数值的增大而减小,随着Carr指数和比表面积的增加而增大。吸附热常数、单层吸附量、吸湿速率常数、Carr指数、Hausner率和比表面积是影响山楂叶颗粒溶出行为的关键颗粒物理特性参数。

LC-MS/MS同时测定痛安注射液中13个成分的含量1901-1907

摘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UPLC-MS/MS)建立了同时测定痛安注射液(TAI)中丁香脂素、N-反式阿魏酰酪胺、白屈菜红碱、青藤碱、黄连碱、血根碱、白屈菜碱、木兰花碱、别隐品碱、原阿片碱、杜鹃素、次罂粟碱、二氢血根碱共13个有效成分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用于痛安注射液的质量控制。采用Agilent Zorbax SB-Aq C18柱(2.1 mm×150 mm,3.5μm)色谱柱,流动相A为0.1%甲酸水溶液,B为乙腈,梯度洗脱(0.01~2 min,5%B;2~8 min,5%~30%B;8~11 min,30%~95%B;11~13 min,95%B;13~13.1 min,95%~5%B;13.1~14 min,5%B),流速0.5 m L·min^-1,柱温25℃;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条件下检测,多反应离子监测(MRM)进行定量。结果所测上述13个待测成分在测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0);加样回收率在95.70%~104.8%,RSD均小于1.9%,10个批次样品中上述13种成分的质量浓度依次为0.021 2~0.029 0,0.001 7~0.002 3,0.000 9~0.001 3,5.952~6.205 2,0.195 4~0.240 5,0.002 0~0.002 9,0.693~0.798 2,0.069 3~0.078 2,0.089 29~0.102 9,0.386 5~0.420 1,0.014 3~0.015 9,0.755 3~0.842 1,0.008 2~0.011 2 g·L^-1。经方法学验证,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以为综合评价痛安注射液的质量提供参考。通过对10个批次的痛安注射液进行分析测定,并根据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批次痛安注射液的质量并无明显差异,从而为痛安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中国中药杂志化学
赤芝水提取物中的三萜类成分1908-1915

摘要: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HPLC等色谱技术手段,从赤芝水提物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灵芝三萜酸和18个已知类似物。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新化合物为2β-acetoxy-3β,25-dihydroxy-7,11,15-trioxo-lanost-8-en-26-oic acid(1)。通过与文献数据比较,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ganoderic acid H(2),12β-acetoxy-3β,7β-dihydroxy-11,15,23-trioxo-lanost-8,16-dien-26-oic acid(3),ganoderenic acid D(4),ganoderic acid C1(5),ganoderic acid G(6),3β,7β-dihydroxy-11,15,23-trioxo-lanost-8,16-dien-26-oic acid(7),ganoderic acid B(8),ganoderic acid C6(9),3β,15α-dihydroxy-7,11,23-trioxo-lanost-8,16-dien-26-oic acid(10),ganoderic acid A(11),ganolucidic acid A(12),lucidenic acid E2(13),lucidenic acid N(14),lucidenic acid P(15),lucidenic acid B(16),lucidenic acid A(17),lucidenic acid C(18),lucidenic acid L(19)。虽然化合物2~19在赤芝中已经报道,但是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因此,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赤芝的化学成分,尤其是填补了赤芝传统水煎剂化学成分研究的空白。

豆叶九里香的化学成分研究1916-1921

摘要:利用开放的硅胶、ODS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豆叶九里香Murraya euchrestifolia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MS,NMR等波谱学数据对化学结构进行解析。结果从豆叶九里香95%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部位共分离并鉴定了18个化合物,分别为sakuranetin(1),eriodictyol-7,4'-dimethyl ether(2),isosakuranetin(3),5-hydroxy-7,4'-dimethoxyflavanone(4),eriodictyol-7-methyl ether(5),lichexanthon(6),5,6,7-trimethoxycoumarin(7),5-hydroxy-6,8-dimethoxycoumarin(8),8-hydroxy-6-methoxy-3-n-pentylisocoumarin(9),ethyl caffeate(10),4-hydroxy-3,5-dimethoxycinnamic acid ethyl ester(11),methyl 3-(5'-hydroxyprenyl)-coumarate(12),(E)-coniferol(13),β-hydroxypropiovanillone(14),3-hydroxy-7,8-didehydro-β-ionone(15),3β-hydroxy-5α,6α-epoxy-7-megastigmen-9-one(16),grasshopper ketone(17),4-hydroxy-3,5-dimethoxybenzaldehyde(18),其中化合物1~15和18为首次从九里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6和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UPLC-Q-TOF/MS^E结合诊断离子过滤方法快速分析大黄中酚类成分1922-1931

摘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E)结合诊断离子过滤方法对掌叶大黄中的酚类成分进行快速分析鉴定。首先,负离子模式下对酚类代表性单体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表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和原花青素B2进行分析,综合文献报道,总结质谱裂解途径,确定诊断离子;然后,应用诊断离子过滤快速筛选掌叶大黄提取液中的酚类成分,结合保留时间、质谱碎片信息、裂解行为和精确质量数(计算分子式)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在掌叶大黄中共鉴定了63个酚类成分(36个简单酚酸类化合物、8个类黄酮类化合物和19个鞣质类化合物),其中包括6个潜在的新化合物。诊断离子过滤方法可对大黄中酚类成分进行快速分析,并完善了中药大黄的药效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