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1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西红花品质评价研究进展405-412

摘要:作为在国际市场上流通的名贵香料和传统药材,西红花的品质评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我国虽在江浙等地有西红花的规模种植,但对西红花的品质研究,尤其是国产西红花与国外传统产区西红花品质的比较研究还少见,不利于国产西红花进入国际贸易市场。该文从西红花化学成分、真伪及掺假鉴别、人为添加染料的检测、品质评价检测指标及方法、国际市场等级规格品质评价、影响样品品质的因素等方面出发,对西红花品质评价现状进行综述。

多元组学背景下地黄连作障碍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413-419

摘要:连作障碍的研究虽然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但目前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根本原因是其形成体系的复杂性。该文从连作植物根际土壤多元因子的互作关系入手,详细阐述了栽培植物连作障碍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提出了栽培药用植物、自毒化感物质和根际微生物间复杂的多元互作是驱动连作障碍形成的根本原因,指出了植物功能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以及微生物宏组学相结合的多元组学技术在深入理解特定生境多因子互作关系研究中的优势。同时,该文以地黄为例,从根际化感自毒物质累积效应、根际微生态的灾变及连作植株的分子响应等多元角度综述了地黄连作障碍形成的分子机制,并详细总结了多元组学技术在这些机制研究中的运用和进展。该文为从分子水平上系统地揭示栽培药用植物连作障碍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免疫检测技术在中药质量快速评价中的应用420-427

摘要:中药质量评价分为有效性和安全性2个方面,现有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以仪器检测方法居多,不能满足生产及生活中简单、快速、现场化的实际需求。免疫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检测快速、检测成本低、仪器依赖性低、易于现场化等优点,在临床检验、食品安全检测及环境污染监测等领域应用广泛。近些年来,免疫检测技术逐渐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领域,涉及中药有效成分的定量检测,中药有害物质检测,中药外源性污染物检测等方面。该文综述了应用较广的酶联免疫检测法和胶体金免疫检测试纸条技术的原理及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该技术在中药质量现场快速检测中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中药化学成分对UGT1A1表达调控及活性作用研究进展428-432

摘要: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是一种重要的Ⅱ相代谢酶,不仅介导了大量临床药物、非药外源物的代谢清除,同时还在维系机体内源性物质代谢平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UGT1A1表达/功能的改变不仅会引起药物/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还可导致内源性物质的代谢紊乱,引发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及肝损伤等毒副作用。目前已发现多种临床药物及中药成分等外源物可调控UGT1A1的活性。该文结合国内外在药物代谢及毒理学相关领域新近研究进展,综述了不同类型中药化学成分(如黄酮类、香豆素类、生物碱类等)对UGT1A1表达调控及活性作用,包括中药化学成分对UGT1A1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和中药化学成分对UGT1A1酶的诱导作用。该文能够为UGT1A1介导的中药-药物相互作用提供深入的理解和一定的参考,有助于未来指导临床上中药制剂的合理使用。

植物药活性成分环阿屯醇药理、生理活性及其研究展望433-437

摘要:环阿屯醇为植物甾醇类化合物,也是诸多甾醇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关键前体物质之一,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抗阿尔兹海默症等多种活性,且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该文综述了国内外文献关于环阿屯醇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并对环阿屯醇及"环阿屯醇途径"中甾醇类化合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概述,以为其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小檗碱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438-442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与糖代谢异常有关的慢性肾脏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糖尿病可通过多种途径损害肾脏,包括肾脏血管、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均可受累。因此,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必须采取综合的治疗过程,选择合适的药物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小檗碱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疗效,而其机制与小檗碱降血糖、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降血脂、抗炎等作用有关。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人参根际真菌群落多样性及组成的变化443-449

摘要:连作障碍导致人参减产减收,影响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土壤真菌群落参与关键生态过程,其多样性及组成的变化与连作障碍相关。该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人参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组成的变化,阐述人参栽培模式对根际微生态的影响,为克服连作障碍提供策略。与森林土壤相比,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多样性增加趋势下降;真菌群落Sordariomycetes,Alatospora,Eurotiomycetes,Leotiomycetes,Saccharomycetes,Mucorales,Pezizomycetes的丰度增加。皮尔森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指标影响人参根际真菌群落的丰度,pH与Dothideomycetes和Alatospora的丰度显著相关,有效钾含量与Dothideomycetes,Alatospora,Mucorales的丰度显著相关,土壤总氮含量与Sordariomycetes,Mucorales的丰度显著相关。结果表明,施肥是影响人参根际微生态的关键因素之一,优化施肥体系是克服人参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之一。

气候变化下骆驼刺潜在地理分布区预测450-455

摘要: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豆科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维药。预测气候变化对该物种分布范围的影响对于其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骆驼刺在中国的42个地理分布点和19个环境因子图层,采用MaxEnt模型分析了骆驼刺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基于该模型预测IPCC AR5的2050年及2070年的RCP2.6,RCP8.5气候情景下骆驼刺的潜在分布范围。结果表明:最冷季平均温(bio11)、年平均温(bio1)、最冷季平均降雨量(bio19)、年均降雨量(bio12)、最湿月降雨量(bio13)、最湿季平均温(bio8)、年温的变化范围(bio7)是影响骆驼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在当前气候条件下,骆驼刺的适宜生境占我国总面积的7.85%,集中分布在新疆大部,甘肃北部及中部,内蒙古西部,宁夏北部。由模型预测可知:2050—2070年,RCP2.6,RCP8.5气候情境下,骆驼刺适宜生境总体呈减少的趋势。

中国中药杂志分子生药学
ITS2二级结构系统发育信息在茄属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中的应用价值456-464

摘要:ITS2是中药鉴定的核心DNA条形码之一,基于ITS2的中药鉴定方法已被纳入《中国药典》,但分辨力不足仍是制约其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进一步挖掘其有助于中药鉴定的遗传信息。在细胞内,ITS2以二级结构形式发挥功能,这种结构所蕴含的丰富遗传信息是核酸序列所无法体现的。该研究以茄属Solanum 26个物种的40个样本为研究对象来探究ITS2二级结构在茄属药用植物鉴定中的价值。作者利用Pic XAA-R,MASTR和Loc ARNA软件来比对二级结构,利用RNAstat软件将二级结构信息转为系统发育信息,最后利用最大简约法进行建树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将ITS2二级结构转化为系统发育信息后信息位点增加了88.57%,物种关系树上50%,75%,90%以上支持率的支系分别增加了19.05%,66.67%,66.67%,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茄属几种药用植物的鉴定问题。鉴于以上结果,作者建议将ITS2二级结构信息作为系统发育信息的有益补充加入到目前DNA条形码分析中。

唇形科植物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酶编码基因及其氨基酸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465-472

摘要: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酶(geranylgeranyl pyrophosphate synthase,GGPS)是二萜类物质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该文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9种唇形科植物的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酶的核苷酸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结构、理化性质、信号肽、导肽、跨膜结构域、疏水性/亲水性和亚细胞定位特征、二级结构、蛋白质功能域、三级结构和进化关系进行了初步预测和分析,并构建了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酶蛋白家族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9种唇形科植物的GGPS氨基酸序列理化性质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亲水性蛋白,有叶绿体转运肽,不存在信号肽,没有跨膜结构域;大多数定位于叶绿体,少数定位于线粒体。蛋白质二级结构中最主要的结构元件是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含有多聚异戊二烯基合成酶的活性结构域、2个天冬氨酸富集区结构域、活性位点残基盖结构域和镁离子结合位点结构域。研究结果将为GGPS的酶学特性及二萜类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黄连属部分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SCoT分析473-477

摘要:采用SCoT分子标记分析4种黄连属药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并用POPGENE计算遗传参数,TREECONW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8条引物共检测到434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430条;各遗传参数均表明黄连属药用植物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极为丰富(种间PPB=99.1%,N_a=1.990 6,N_e=1.329 3,H=0.212 2,I=0.337 8),但种内遗传多样性较低(种内PPB=16.8%,N_a=1.168 2,N_e=1.073 0,H=0.043 7,I=0.067 7);遗传分化系数G_(st)=0.794 0,说明79.4%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间;同种黄连属药用植物的不同植株均聚在一起,证实SCoT分子标记可作为黄连属药用植物亲缘关系研究的有效方法之一。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麦芽炒制过程中近红外在线监测模型的建立及“炒香”终点判断研究478-485

摘要:炒麦芽一直沿用"炒黄炒香"的入药传统,而"炒黄炒香"终点的判断一直是炒制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该实验建立指标成分与NIRS之间的定量校正模型用于快速检测总还原糖、总氨基酸、总黄酮、A_(420)及含水量,并提出基于"成分变化率"的炒制终点判断方法。以近红外光谱仪采集不同炒制时间样品光谱,建立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定量分析模型,并对光谱预处理、建模波段等参数进行优选;采用HCA,PLS-DA研究成分与"炒香"的关系,确定炒制终点。所建立的校正模型性能良好,采用所建模型进行在线分析,预测结果与实际测定值相关系数均大于0.9,预测相对偏差小于10%;HCA方法将在不同炒制时间的麦芽分为4类,PLS-DA分析表明总还原糖对区分不同炒制时间的麦芽具有显著的贡献率,当总还原糖的变化率为80%时,即可判断"炒香"终点的到达。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可快速准确地测定麦芽不同炒制时间样品中总还原糖、总氨基酸、总黄酮、A_(420)及含水量,并可判断"炒香"工艺终点,为中药炒制工艺的评价及终点判断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基于动物偏好指数与电子舌评价关联的中药涩味整体量化表征方法研究486-492

摘要:目前的涩味表征主要采用感官评价,具有高度的主观性与模糊性,缺少客观、统一、量化的评价指标,不利于涩味强度的精准表征。为此,该文建立了基于动物偏好指数与电子舌评价体内外关联的中药涩味整体量化表征方法。首先,采用涩味标准物鞣酸进行双瓶喜好实验的方法学优化及验证,确定标准实验动物为140~180 g的雌性大鼠,得到鞣酸浓度-动物偏好指数的函数关系Y=ln(1.682 6-0.441 66X),r=0.997 3。然后,利用优化后的方法对典型涩味中药诃子、矮地茶、青果、儿茶、大腹皮进行评价,计算其2 g·L~(-1)时的涩味强度分别相当于0.56,0.29,0.24,0.34,0.25 g·L~(-1)鞣酸的涩度。最后,采用电子舌进行验证,将其主成分分析(PCA)图中欧氏距离与样品偏好指数及换算的鞣酸浓度分别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上述体内、体外实验结果相互佐证,共同表明由动物偏好指数换算得到的结果客观、真实、可靠。该方法的建立,为中药涩味的精准量化以及掩味效果的客观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工具,也为药品、食品领域其他味觉的量化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范例。

基于大鼠鼻腔灌流法筛选芍药苷经鼻给药制剂的吸收促进剂493-497

摘要:该实验筛选了芍药苷经鼻给药制剂的吸收促进剂,建立了HPLC测定灌流液中芍药苷的方法,采用改良的大鼠鼻腔灌流模型,筛选吸收促进剂的种类和用量。为了避免鼻腔的分泌和吸收对灌流液体积的影响,采用体积校正法计算剩余药量,各时间点剩余药量的百分率取对数后与对应时间进行回归,回归直线的斜率即为吸收速度常数。结果显示,羟丙基-β-环糊精和水溶性氮酮能够显著提高芍药苷的鼻腔吸收,其中水溶性氮酮吸收速度常数最大,对芍药苷的促渗效果最好。当灌流液中水溶性氮酮的质量浓度由5 g·L~(-1)逐渐升高为20 g·L~(-1)时,吸收速度常数逐渐变大,20 g·L~(-1)时达到峰值;当其质量浓度增加至30 g·L~(-1)时,吸收速度常数变小,表明水溶性氮酮质量浓度为20 g·L~(-1)时促渗效果最好。

乳剂型凝胶剂预混辅料的初步研制498-504

摘要:该实验旨在研究乳剂型凝胶剂预混辅料。以最为常用、成本低廉和工艺简单等为标准筛选辅料和设计配方。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进行实验设计,以主观评分为指标,使用Design-Expert 8.0.6 Trial进行数据拟合与分析,绘制三维效应曲面图和二维等高线图。结果确定最佳范围为A(卡波姆940):0.05~0.065 g;B(蓖麻油):1.00~1.12 m L;C[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吐温-80)]:0.15 m L。选取最佳配方为卡波姆0.057 5 g,蓖麻油1.1 m L,吐温-80 0.15 m L。对制得的基质进行了初步稳定性评价和一些流变学特性如黏度、触变性的考察。并以此最佳配方为基质,分别以98%芦丁、98%盐酸小檗碱和98%盐酸小檗胺为主药制备乳剂型凝胶制剂,以0.9%生理盐水为接收液,1 h内3种制剂的透皮量均在1%以下。可见,该基质具有发展成为预混辅料的潜力。该配方制得的乳剂型凝胶基质具有较好外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较好黏度和触变性,在1 h内无皮肤刺激性。

热毒宁注射液物理指纹谱研究及应用505-509

摘要:基于药品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其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该研究提出建立热毒宁注射液物理指纹谱,提升其质量标准。采用物理化学的思路和方法对热毒宁注射液进行质量研究,构建由8个指标(酸碱度、电导率、浊度、折光率、渗透压摩尔浓度、表面张力、相对密度、运动黏度)组成的对照物理指纹谱,以雷达图直观展现,并对12批样品进行验证。发现3批效期内的热毒宁注射液,其物理指纹谱符合要求,相似度高于0.999;另外过期的9批样品,其物理指纹谱不满足要求。结果表明物理指纹谱法可用于控制热毒宁注射液的质量,对中药注射液质量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中国中药杂志化学
黄独鲜块根化学成分研究510-516

摘要:通过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等方法,对鲜黄独块茎Dioscorea bulbifera的95%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学技术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鲜黄独药材分离鉴定了18个化合物,依次为6-羟基-2,10,10-三甲氧基-9-蒽酮(1)、薯蓣皂苷元(2)、豆甾醇(3)、3,7-二甲氧基-5,3,4-三羟基黄酮(4)、2,7-二羟基-3,4-二甲氧基菲(5)、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菲(6)、2,7-二羟基-4-甲氧基菲(7)、2,7-二羟基-3,4-二甲氧基-9,10-二氢菲(8)、壬二酸(9)、8-表黄独素E(10)、1,7-双-(4-羟基苯基)-4E,6E-庚二烯-3-酮(11)、黄独素B(12)、二十五烷酸-α-单甘油酯(13)、2,7-二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14)、1,7-双-(4-羟基苯基)-1E,4E,6E-庚三烯-3-酮(15)、6-乙氧基-1H-嘧啶-2,4-二酮(16)、3,5,4'-三羟基联苄(17)、黄独素F(18)。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7,9,13,1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灵芝三萜化合物的抗肿瘤靶点预测与活性验证517-522

摘要:研究发现灵芝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但其作用靶点尚不清楚,该试验主要研究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并对其可能的作用靶点进行预测。采用Discovery Studio软件的Lib Dock模块,以灵芝子实体中的26种三萜类化合物作为配体,分别与抗肿瘤作用明确的11个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获得对接的打分结果,评判配体与靶点蛋白受体结合的亲和力,从而进行灵芝三萜类化合物抗肿瘤的虚拟筛选,探讨可能的作用靶点。同时,MTT实验检测26种灵芝三萜类化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的抑制能力,计算IC_(50),以此反映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对接结果表明,对接位置数目大于5,且对接得分高于100,可以作为判断化合物是否具有活性的阈值,据此筛选出8种灵芝三萜类化合物可能具有抗肿瘤活性,其中5个具有多靶点作用的三萜成分。MTT细胞实验显示,灵芝酸Y对肺癌细胞H460显示了一定的抑制活性,IC_(50)为22.4μmol·L~(-1),其次是7-oxo-ganoderic acid Z2,IC_(50)为43.1μmol·L~(-1)。其他三萜类化合物对被测肿瘤细胞株未显示活性或活性很弱。该研究建立的分子对接虚拟筛选方法可用于灵芝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初步筛选,通过该方法的筛选,结合MTT细胞毒活性实验结果,发现灵芝酸Y具有抗肿瘤,尤其抗肺癌开发的潜在可能性,7-oxo-ganoderic acid Z2和ganoderon B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抗肿瘤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研究结果可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