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1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分子生药学
分子生药学栏目编者按203-204

摘要:分子生药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药的鉴定、生产和成分的一门科学[1]。1995年,黄璐琦在《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分子生药学"(Molecular Pharmacognosy)的概念[2]。经过20余年的发展,分子生药学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2012年,

丹参蛋白激酶SmSnRK2.4的克隆及表达分析205-212

摘要:蔗糖非酵解型蛋白激酶家族2(SnRK2)在逆境植物信号转导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根据丹参转录组数据从丹参c DNA中克隆得到一个SnRK2家族基因,命名为Sm SnRK2.4,属于Ⅰ类SnRK2。Sm SnRK2.4基因包含8个内含子,9个外显子,其开放阅读框1 068 bp,编码355个氨基酸,推测其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0.63 k Da,将其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 MAL-c2X上,原核诱导表达出与预测蛋白大小一致的目的蛋白。依据丹参基因组序列,Plant CARE分析Sm SnRK2.4起始密码子ATG上游3 0 0 0 bp的启动子系列,结果显示该序列包含I-box,GA-m otif,H SE,LTR,TC-rich repeats等逆境胁迫响应元件,以及GARE-m otif,P-box,ABRE,CGTCA-m otif等激素响应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Sm SnRK2.4在丹参根中的含量较高,在茎中和叶中含量相当,ABA和PEG胁迫响应分析表明,Sm SnRK2.4对PEG渗透胁迫响应显著,对ABA胁迫响应微弱。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Sm SnRK2.4基因在丹参干旱胁迫下次生代谢产物积累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山茱萸次生代谢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挖掘213-219

摘要:为探讨山茱萸中环烯醚萜等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遗传基础,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果实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得96 032条unigenes,平均长度590.53 bp;其中共有35 478条unigene能被NR,Swissprot,COG,GO,KOG,Pfam和KEGG等7个公共数据库注释。通过对注释所得的unigene进行KEGG代谢通路的分析发现,共有84个unigene与环烯醚萜类成分的生物合成有关;487条unigene参与山茱萸其他次生代谢相关物质代谢调控。研究发现,共有153条unigene参与山茱萸次生代谢产物的氧化/羟基化;72条unigene参与次生代谢产物的糖基化。该研究首次对山茱萸转录组进行了分析,并获得了山茱萸环烯醚萜类等次生代谢生物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为山茱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也为后续探讨候选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雷公藤牻牛儿基焦磷酸合酶基因TwGPPS克隆与表达分析220-225

摘要:根据雷公藤悬浮细胞转录组数据设计特异引物,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克隆雷公藤牻牛儿基焦磷酸合酶基因TwGPPS1,TwGPPS2全长cDNA,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蛋白表达研究。首次克隆得到TwGPPS1核苷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278 bp,编码425个氨基酸蛋白,预测蛋白等电点为6.68,相对分子质量为47.189 kDa;TwGPPS2核苷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269 bp,编码422个氨基酸蛋白,预测蛋白等电点为6.71,相对分子质量为46.774 kDa;进一步构建了原核重组表达载体pET-32a-TwGPPS1,pET-32a-TwGPPS2,并成功诱导出TwGPPS1,TwGPPS2重组蛋白,为深入研究此关键酶基因功能和雷公藤萜类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

分子生药学学科在新“形势”下培养中药材产业人才的教学研究226-230

摘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说明我国中药材产业进入新的、高水平的发展机遇期;另一方面,"屠呦呦"效应不仅助推了该产业的发展,也预示着该产业的国际竞争日渐剧烈。在机遇与竞争高位并存的新"形势"下,中药材产业现代高级技术人员的培养成为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中药学等相关专业的前沿课程,分子生药学是生药学与分子生物学结合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对培养现代中药材产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显得尤为重要。分子生药学不仅继承传统生药学的观念,弥补其不足,还处于分子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不断地推陈出新,进而促进生药学的发展。这些也是分子生药学的教学难点,很难有统一的教学模式,因此,该文从全国分子生药学教学的现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课程自我理论和实践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阐述可能的教学模式,培养高级中药材产业人才,满足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中国中药杂志专论
生态农业——中药农业的必由之路231-238

摘要:作为世所公认的当代最先进的农业模式,中药生态农业在中药农业这一领域全面推行是需要商榷的。该文首先分析了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区别和联系,指出生态农业并非不需要常规农业的投入。然后介绍了世界各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生态农业与化学农业的区别及其特点,针对化学农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指出生态农业必将替代化学农业。最后,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和问题,从中药材具有独特的品质特征,中药农业生产中独特的生境要求,以及中药农业具有独特的应用及市场特性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药生态农业的独特优势,提出生态农业是中药农业的必由之路。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儿茶素氧化产物及形成机制研究239-253

摘要:儿茶素是茶叶核心成分,对茶叶品质影响极大。儿茶素能进一步氧化聚合形成新的红茶多酚,但其形成机制仍然不太清楚。文章综述了低分子量儿茶素氧化聚合产物及其可能的形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茶黄素类、茶红素类乃至茶褐素类化合物及儿茶素药理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254-258

摘要: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是心脏X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等微循环病变的共同发病机制。随着现代影像学的迅速发展,CMD的发生和防治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CMD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及评价药物作用的必不可少的工具,选择合适的CMD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是开展CMD实验研究首先面临的问题。临床及实验研究显示,中医药在CMD的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如何进一步阐明中药作用机制寻求最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将是中医药干预CMD的研究重点。该文将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的建立评价方法及中医药防治冠状动脉微血管环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实验及中医药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何首乌临床研究进展与安全应用思考259-263

摘要:总结何首乌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何首乌功效、适应症及不良反应,保证何首乌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对近些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何首乌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不良反应也多种多样,目前以治疗高脂血症、白发、脱发、高血压病、白癜风等为主,不良反应有肝损伤、过敏反应、精神症状、慢性肠炎等。何首乌功效、适应症及不良反应的研究仍有不足,下一步研究宜立足临床,从药材的真伪、疾病的证型、不良反应发生的时相、个体异质性、配伍等方面入手。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基于多元功效成分的当归药材产地现代干燥加工方法研究264-273

摘要:为建立当归药材产地现代干燥加工方法体系,该研究以3种酚酸(酯)类、6种苯酞类及多糖类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为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干燥后样品外观性状等指标,对经不同干燥加工方法所得当归药材样品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经控温控湿、中短波红外及微波真空干燥法加工后的当归药材所含绿原酸、阿魏酸显著高于新鲜样品及产地传统干燥方法加工样品;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控温控湿干燥法加工样品,其整体化学特征与产地传统干燥方法加工样品较为近似,可作为当归药材产地现代干燥加工的适宜方法。以产地传统干燥加工方法所得当归药材样品为参照,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当归药材控温控湿干燥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综合考虑能耗、干燥时间等其他参数,最终确定当归药材产地现代干燥加工适宜工艺为:采用控温控湿干燥法,第一阶段干燥温度40~45℃,相对湿度25%以下,干燥目标水分50%,缓苏时间12~24 h,第二阶段干燥温度60~65℃,相对湿度20%以下,风速35~40 Hz。该研究为当归药材产地现代干燥加工方法的选择以及工艺参数优化提供了支撑,也为根及根茎类药材产地加工共性技术的形成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玄参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条件及干燥过程中酶活性变化的研究274-279

摘要:采用p NPG法测定玄参中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通过单因素及均匀设计实验对提取液的种类、反应体系、反应时间、温度、以及底物浓度等提取条件与反应条件进行了筛选,并在此基础上测定了新鲜玄参在40100℃干燥温度中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柠檬酸磷酸缓冲液提取效果较好,50℃环境下反应30 min时酶促反应产生的吸光度最大,均匀设计实验确定最佳提取液pH 7.0、酶反应体系pH 6.0、底物浓度20 mmol·L-1。酶活性变化受干燥温度和失水率影响,60100℃干燥过程中温度升高,随着失水率加快酶活性迅速下降,而40,50℃干燥过程中一定的酶活性始终存在。该研究为环烯醚萜苷类水解机制和最佳干燥工艺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正交法优选愈骨葆方的最佳水提取工艺280-284

摘要: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愈骨葆方的最佳水提取工艺。通过血清药理学,以提取物对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的影响作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表设计试验,对加水量(A)、加热时间(B)、浸泡时间(C)及煎煮次数(D)4个因素进行考察,分析最佳提取条件,并验证该工艺的有效性。通过该实验得出愈骨葆方最佳提取工艺:8倍加水量,加热时间60min,浸泡时间30 min,煎煮1次。按此工艺获得的愈骨葆方含药血清能显著地促进成骨相关基因的转录。该实验建立了愈骨葆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该复方中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多指标优选银桑降糖颗粒辅料研究285-289

摘要:该文通过研究各辅料对提取物的吸湿性影响,对制剂内多糖测定的干扰以及对小鼠血糖值的影响筛选了辅料种类,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以吸湿性,成型性和流动性为指标,测定了吸湿量,颗粒得率以及休止角,结合物料外观性状,筛选了辅料配比及用量,并测定了颗粒的相对临界湿度。优选的银桑降糖颗粒最佳辅料为桑叶清膏-微晶纤维素-四角蛤蜊粗多糖10∶9∶1.67,所得颗粒成型性,流动性好,且不易吸潮液化,其相对临界湿度为73%。经研究优选所得银桑降糖颗粒制剂工艺和处方科学可行,可以明显改善提取物易吸湿液化的性质,提高制剂稳定性,适合工业化生产,并为其他制剂筛选辅料提供借鉴。

基于凝血活性和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的黄槐复方提取工艺研究290-297

摘要:运用纤维蛋白原平板法,以凝血酶为参照,建立体外凝血活性测定的方法,以体外凝血活性为指标,筛选黄槐复方提取路线,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黄芩苷、芦丁提取转移率和浸膏得率的综合评分值为因变量,乙醇浓度、溶剂用量、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利用星点设计3因素5水平试验,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通过效应面法优选黄槐复方提取工艺,并测定其凝血活性。结果表明凝血酶浓度在0.416 U·m L-1与沉淀圈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7 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3.8%,RSD4.7%;黄槐合提浸膏的沉淀圈面积38.81 mm2,比分提浸膏沉淀圈面积大;黄槐浸膏的日用量的活性84.28 U。黄槐复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6倍量40%乙醇,提取3次,每次2 h,综合评分值预测值为94.26,验证值为88.34,与预测值偏差为6.28%,最佳提取工艺制得的中间体凝血活性较好。所建立的方法可以简便、快速、准确地测定黄槐复方的凝血活性,可用于后续工艺的筛选以及质量控制。

鸢尾苷元胃内漂浮型缓释片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的研究298-302

摘要:研究鸢尾苷元胃内漂浮型缓释片的制备工艺及释放机制。采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K15M)、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十八醇、碳酸氢钠为辅料,湿法制粒压片,以体外漂浮性能和体外释放性能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处方进行筛选与优化。优化的处方为鸢尾苷元33.3%、HPMCK15 M16.7%、PVPP 20.0%、十八醇13.3%、碳酸氢钠5%、预胶化淀粉10.7%。制得的片剂在人工胃液中10 s内起漂,体外持续漂浮时间〉12 h;10 h累积释放度在70%以上。Ritger-Peppas方程拟合分析表明,该缓释片有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双重作用。鸢尾苷元胃内漂浮型缓释片外观与可压性良好,且具有良好的漂浮性能和释药特征。

中国中药杂志化学
八角枫根中1个新的生物碱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303-306

摘要:对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运用硅胶、凝胶、MCI-gel树脂及RP-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同时用MTT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从八角枫根的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生物碱类化合物(1~3),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8-羟基-3-羟甲基-6,9-二甲基-7H-苯并[de]异喹啉-7-酮,其对NB4,A-549,SHSY5Y,PC-3,MCF-7的IC50分别为4.2,3.5,5.7,2.8,3.9μmol·L-1,该化合物具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龙州山橙的生物碱类成分研究307-310

摘要:对龙州山橙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高效制备液相等方法,对龙州山橙的总生物碱进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1H,13C-NMR,MS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该研究共分离得到7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scandine(1),tabersonine(2),melodinine N(3),melodinine P(4),melodinine T(5),19-epimeloscandonine(6),16-hydroxy-19 S-vindolinine(7)。化合物均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发现化合物1~7均表现出一定的体外细胞毒活性。

不同产地百合药材中8种活性成分的分析与评价311-318

摘要:该研究采用UPLC-TQ-MS联用技术,对百合中8种成分进行分析测定。35个批次百合药材中王百合苷E、王百合苷F、王百合苷C及王百合苷B的质量分数分别在0.604 0×10-118.62×10-1,0.680 0×10-244.75×10-2,0.700 0×10-329.65×10-1,0.170 0×10-14.724 mg·g-1;绿原酸、咖啡酸、原儿茶醛及阿魏酸的质量分数分别在6.827×10-316.07×10-3,0.111 0×10-479.71×10-3,0.593 7×10-32.962×10-3,2.606×10-245.89×10-2mg·g-1。进行主成分分析,绘制PCA(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得分图及VIP图,35批百合药材被分成以产地为区分的2组,2个主产地百合样品中,阿魏酸和咖啡酸在2个产地的百合中含量差异较大,其他6种成分含量在两产地间相差较小。通过主成分分析的F综合评分,可将样品进行排序,结果发现,在综合排名的前10位,有8种百合为安徽霍山百合。建立基于的UPLC-TQ-MS用于百合多指标的质量评价方法,具有准确、高效、便捷等优点,为百合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