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16年第2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中药现代化专题——中药组学前沿技术
中药科技发展20年概述(1996—2015年)4085-4089

摘要:中药现代化战略实施20年来,在中药基础理论、物质基础、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体内过程、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评价、质量标准体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推动了中医药科学内涵的诠释,支撑了中药产业发展,推动了中医药国际化进展。

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4090-4095

摘要:代谢组学是全局性研究小分子代谢物的一门科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复杂体系。代谢物是药用植物代谢合成的产物,是中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随着本草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中药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将会迎来蓬勃发展。该文介绍代谢组学技术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以及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药用植物鉴别和质量评价,品种选育和抗逆研究,代谢途径解析,代谢网络、代谢工程研究及合成生物学研究。通过整合本草基因组,转录组和代谢组学等研究,最终为药用植物品种选育、创新药物研发和质量安全性评价奠定基础。

中药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4096-4102

摘要:蛋白质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有许多较为成功的实例。作者回顾了前人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中药复杂体系的研究工作,并提出建立一门专门针对中药研究的蛋白组学,即中药蛋白质组学。该文对中药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策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综述和思考,希望为从事中药蛋白质组学研究者提供一点思路。

中药体内代谢基因组研究4103-4111

摘要:基因作为中药体内代谢及药效发挥的基础,以基因表达、调控及修饰为研究方向,进行中药多组分、多环节、多靶点的体内代谢研究,有助于中药体内代谢过程、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人作为一个超级生物体,1%的基因遗传自父母,其余99%的基因来自分布人体各部位,主要源自肠道菌群的微生物,即人体自身基因组和“第二基因组”分别从遗传和“环境”角度对中药体内代谢产生影响。该文以典型研究案例为线索,探讨中药体内代谢基因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基因组和肠道宏基因组研究,以及基于上述(宏)基因组个体差异引发的个体化医疗。

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关键技术4112-4118

摘要:结构复杂多样的天然产物是新药发现的重要源泉。通过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来实现天然产物的异源合成,被认为是解决复杂、稀缺天然产物来源问题最具前景的途径。DNA组装技术与基因组编辑技术是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研究的两大关键技术。前者可以将多个元件组装成超长DN段,实现代谢途径的重建,后者可以通过底盘基因组的改造,增加底盘与外源途径的适配性。该文综述了DNA组装技术与基因组编辑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提供帮助。

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解析策略4119-4123

摘要:天然产物合成途径解析既是本草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也是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石。该文综述了近期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天然合成生物合成途径解析的一般策略:即首先通过同位素示踪实验结果和化学反应原理、已分离鉴定的中间产物等信息推测出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然后利用共表达分析和/或基因簇发掘筛选出途径中的候选基因;最后对所有候选基因进行异源表达和酶活性检测确定参与代谢途径的酶,并可在原物种中进行该酶基因的抑制或过表达研究,进一步确认该酶在原物种体内的功能。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将有助于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为新药研发提供新的化合物来源,并可为中草药的分子育种研究提供“功能性分子标记”,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动中药农业的发展。

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及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4124-4128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来源于植物的一类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癌、抗氧化、抗炎、降低血管脆性等多种药理作用。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合成途径已经研究得比较清晰,即首先合成二氢黄酮类的柚皮素或松属素,然后进一步通过分支途径合成黄酮、异黄酮、黄酮醇、黄烷醇和花色素等。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为其合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已成功在大肠杆菌或酵母中合成了黄酮类化合物,如柚皮素、松属素和非瑟酮等。合成生物学研究为黄酮类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来源,将进一步推动黄酮类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发,使其在人类饮食和健康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长春花萜类吲哚生物碱生物合成与调控研究4129-4137

摘要:长春花含有多种具有重要药理活性的萜类吲哚生物碱(TIA)。TIA的生物合成与调控及其合成生物学研究受到广泛关注。3α(S)-异胡豆苷是TIA生物合成的重要节点,由裂环马钱子苷和色胺缩合而成。前者通过环烯醚萜途径生成;后者通过吲哚途径生成。由3α(S)-异胡豆苷分别经过多步酶促反应生成文多灵和长春质碱,然后两者缩合生成α-3,4-脱水长春碱,进而生成长春碱和长春新碱。AP2/ERF和WRKY等多种转录因子参与了TIA合成的调控。长春花TIA生物合成途径的逐步解析为其合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已在酿酒酵母实现了3α(S)-异胡豆苷和文多灵等的异源合成。长春花TIA生物合成与调控的研究将为TIA类药物的生产和研发提供支撑。

人参属药用植物转录组研究进展4138-4143

摘要:五加科人参属中含有多种药用植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人参,西洋参和三七。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转录组测序成为挖掘功能基因、筛选分子标记、阐明代谢途径的有力工具。人参等植物的转录组测序为其功能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因信息。该文综述了近年来人参、西洋参、三七转录组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人参皂苷合成途径的代谢调控及候选基因的挖掘,以期为这3种药用植物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借鉴。

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及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4144-4149

摘要:紫杉醇是一种从红豆杉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显著抗癌效果的萜类次生代谢产物。作为有效的抗癌药物,目前生产主要依赖于红豆杉,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建立新的紫杉醇来源途径已成为研究热点。目前,紫杉醇合成途径基本框架已经确定;参与紫杉醇合成相关酶基因大部分已被克隆和鉴定;已经在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中异源合成了紫杉醇的前体物质紫杉烯和5α-羟基紫杉烯。该研究对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及紫杉醇药物中间体在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工程细胞中的合成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生物合成紫杉醇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中药功效成分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4150-4157

摘要:中药功效成分是中药发挥防病治病等重要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大多数的中药功效成分都来自药用生物次级代谢产物衍生物。目前中药功效成分的获取主要是从源生物中直接提取,提取成本高,收益极低。中药微生物合成生物学,通过在微生物中导入目标产物的合成途径,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生产目标成分,是一项具有发展前景的中药活性物质获取途径。通过异源宿主发酵大规模产中药功效成分,解决了中药功效成分含量低,提取分离困难,未来将极大缓解中药功效成分供需不足的局面。该文从中药功效成分合成生物学实例进展以及中药功效成分合成生物学策略2个方面对中药功效成分合成生物学进行综述。

基于454 ESTs的麻黄转录组研究4158-4164

摘要:该研究应用454 GS FLX Titanium高通量测序技术对5年生草麻黄Ephedra sinica的草质茎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48 389条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 sequence tags,ESTs),序列平均长度为373 bp。所得序列与Gen Bank中麻黄的EST合并拼接,获得18 801条一致性序列(unigene)。通过与公共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对所得转录本进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其中56.0%(10 531条)的unigenes与其他生物的已知基因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源性。进一步分析获得了19条可能参与麻黄生物碱生物合成的序列(共编码9个关键酶),97条细胞色素P450序列,以及大量转录因子序列。该研究为麻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麻黄转录组学的研究提供了海量数据,对于麻黄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长春花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4165-4168

摘要:以长春花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以期为相关基因的异源表达、基因的预测、物种的进化研究提供指导。该研究以长春花的30 437条蛋白质编码序列为数据来源,对长春花密码子组成和密码子偏性的各项参数进行了计算和统计分析。计算了长春花萜类吲哚生物碱(terpenoid indole alkaloids,TIAs)生物合成途径中25个关键酶基因含有大肠杆菌或酿酒酵母稀有密码子的比例。结果显示,长春花基因的平均GC量为42.47%,密码子第3位碱基平均GC量为35.89%。长春花中共有28个密码子的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RSCU)大于1,其中26个以A或T结尾。25个关键酶基因含有大肠杆菌稀有密码子的比例明显高于酿酒酵母稀有密码子的比例。长春花主要偏爱使用以A和T结尾的密码子;相比于酿酒酵母,其密码子使用特点与大肠杆菌的差异更大,推测酿酒酵母可能是长春花基因更合适的异源表达宿主。

龙骨马尾杉PcHDR1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4169-4174

摘要:该研究采用RT-PCR方法对龙骨马尾杉Phlegmarirus carinatus(Desv.)Ching 1-羟基-2-甲基-2-(E)-丁烯基-4-焦磷酸还原酶[1-hydroxy-2-methyl-2-(E)-butenyl 4-diphosphate reductase,HDR]基因Pc HDR1的编码区进行克隆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序列分析。根据实验室已获得的龙骨马尾杉转录组数据,从中获得1条编码HDR的转录本,采用RT-PCR方法获得该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所克隆的Pc HDR1基因编码区长为1 437 bp,编码478个氨基酸残基,Gen Bank登录号为JQ957845。Pc HDR1与银杏Ginkgo biloba的HDR序列同源性最高,达78%。生物信息学预测Pc HDR1蛋白没有跨膜区,具有Lyt B保守结构域,不含信号肽。该研究克隆并获得了龙骨马尾杉Pc HDR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并对其编码的蛋白进行了序列分析及结构域预测,为进一步研究HDR的功能奠定基础。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不同浓度氮磷配比对丹参生长和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4175-4182

摘要:以一年生丹参种苗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定期浇灌营养液进行盆栽试验。于不同生长时期动态取样,测量丹参株高、地上鲜重、根鲜重、根干重及活性成分含量等指标。研究氮磷元素对丹参生长、干物质积累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以期探寻兼顾产量和质量的氮磷配比及适宜施肥量。结果表明:1高浓度氮肥有利于丹参地上干物质积累,低浓度氮肥促进丹参干物质积累向地下转移,N1P1配比使丹参干物质积累向地下转移的时间提前;2回归分析表明在丹参生长前期(7月初以前),将氮肥和磷肥分别按1.521,0.355 g·L^-1的浓度作为基肥施入可促进丹参生长,在丹参生长后期(8月中旬以后),氮肥和磷肥按2.281,0.710 g·L^-1的质量浓度进行追肥可促进根干物质积累;3丹参的5种活性成分含量均随氮肥浓度升高而降低,随磷肥浓度升高而升高。氮肥-磷肥2∶3配施较适合丹参酚酸类成分的积累,按1∶2配施较适合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

基于psbA-trnH序列DNA条形码技术的绵马贯众鉴定研究4183-4187

摘要:利用psbA-trnH序列对绵马贯众药材、基原植物进行真伪鉴定。对实验样本的psbA-trnH序列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及产物测序,为扩大研究范围,从Gen Bank中下载了3属8种植物的psbA-trnH序列。利用DNAMAN 8.0软件进行峰图的查看、拼接及比对,使用MEGA 6.0软件计算K2P遗传距离并建立系统聚类树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sbA-trnH序列可对绵马贯众、其基原植物粗茎鳞毛蕨,以及同科属植物进行鉴别,其中绵马贯众与其基原植物粗茎鳞毛蕨的psbA-trnH序列完全一致,并可与其他易混药材及植物明显区分。表明psbA-trnH序列对绵马贯众药材、基原植物及其混伪品的鉴别具有可行性,为后续蕨类药材的鉴定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

拮抗黄芪根腐病菌的根际促生菌的室内筛选与鉴定4188-4193

摘要:该文以黄芪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为靶标,采用平板对峙和牛津杯法对被筛菌株进行了抑菌活性评价,并测定了抑菌效果显著且稳定性良好菌株的促生性能,结果显示:菌株G10的活体和发酵液均表现出了明显且稳定的抑菌效果;同时,还具有溶磷能力、固氮能力、淀粉酶活性、产IAA和产HCN等5项促生长特性。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以及BBL CrystalTM细菌鉴定仪鉴定结果均表明:菌株G10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综上,枯草芽孢杆菌G1 0具备了多功能菌株的基本特征,是开发黄芪根腐病专用微生物农药的有效物质基础。

中国中药杂志化学
博落回中1个新的6,6a-断苯菲啶生物碱4194-4196

摘要:研究博落回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以及制备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从博落回叶95%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1个生物碱,鉴定为6'-羟基-2',3'-二甲氧基山椒酰胺(1)。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