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16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植物来源BAHD酰基转移酶家族研究进展2175-2182

摘要:由酰基转移酶介导的酰基化修饰在天然产物结构改造中普遍存在,对丰富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结构多样性,提高化合物的稳定性、脂溶性、改善生物利用度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BAHD酰基转移酶家族是植物中特有的对次生代谢产物进行酰基化修饰的一类蛋白,与多种活性酰基化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有重要关系。该文对植物来源BAHD酰基转移酶家族的基本性质、三维结构、催化机制、功能研究及进化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该类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不同年龄拟巫山淫羊藿光合日变化研究2183-2189

摘要:淫羊藿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药用植物。因野生资源的过度利用而资源紧张,进行人工栽培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拟巫山淫羊藿是首个实现人工栽培的物种,但种植生产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用CI-340型光合测定系统原位测定了自然条件下生长的一、二、三年生拟巫山淫羊藿叶片光合作用的日变化,测量了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C)、胞间CO_2浓度(C_i)、光合有效辐射(PAR)、相对湿度(RH)、气温(T_a)、表观叶肉导度(ALMC)、蒸腾速率(E)、叶温(T_l)、水分利用效率(WUE)等光合生理因子和环境因子,并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净光合速率和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拟巫山淫羊藿叶片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E)、表观叶肉导度(ALMC)、气孔导度(C)均呈双峰变化,其净光合速率具有典型的"午休"现象。2一年生植株的净光合效率、表观叶肉导度和气孔导度显著高于二、三年生;而胞间CO_2浓度则基本上是三年生〉二年生〉一年生。3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表观叶肉导度(ALMC)、胞间CO_2浓度(C_i)、空气温度(T_a)是影响拟巫山淫羊藿光合速率主要的因子,影响大小的顺序为表观叶肉导度〉胞间CO_2浓度〉空气温度。

螺螨酯在枸杞果实中的消解动态研究2190-2193

摘要:研究螺螨酯在枸杞鲜果、干果中的消解动态,为其在生产中的安全使用提供依据。参照《农药残留试验准则》进行螺螨酯消解动态试验,采用乙腈超声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残留检测分析。结果显示,24%螺螨酯悬浮剂在枸杞鲜果中的半衰期为6.9~11.2 d,在枸杞干果中的半衰期为8.5~10.4 d,属于易消解农药。参照欧盟制定的螺螨酯在枸杞中的最高残留限量(0.5 mg·kg~(-1)),建议推荐剂量(60 mg·kg~(-1),54 g·hm~(-2),4 000倍)1次施药的条件下,鲜用枸杞的安全间隔期为5 d以上,制干枸杞的安全间隔期为21 d以上。

不同水分条件对三七种子后熟与萌发的生理影响研究2194-2200

摘要:以三七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对三七种子后熟及萌发过程中种子含水量、活力和抗氧化酶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5%含水量沙埋层积处理相比,5%含水量沙埋层积处理下三七种子含水量稳定,种子活力比其高51%,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较小,粗脂肪和可溶性总糖含量显著降低。随PEG 6000处理浓度的升高,三七种子的萌发特性指标均显著降低;抗氧化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丙二醛含量,水溶性蛋白和总糖含量显著增加;萌发特性指标与渗透物质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0,P〈0.01),与丙二醛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00,P〈0.01)。综上所述,三七种子因具有脱水不耐受特性,最佳沙埋含水量为5%,成熟后萌发过程最大PEG 6000耐受浓度为15%。

重庆市缙云山黄芩属植物的核型及进化趋势分析2201-2207

摘要:采用常规压片法,对缙云山部级自然保护区4种黄芩属Scutellaria植物:缙云黄芩S.tsinyunensis、岩藿香S.franchetiana、韩信草S.indica和柳叶红茎黄芩S.yunnanensis var.salicifolia的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并与已报道的黄芩S.baicalensis、阿拉善黄芩S.alaschanica比较分析,以期为该属的起源与分化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除岩藿香的染色体为24条,其他3种黄芩属植物,染色体都为26条。4种植物都为二倍体植物,且染色体均为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比较对称,属于较原始的类型。缙云黄芩的核型公式为:2n=2x=26=24m+2sm,核型为"1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5.28%;柳叶红茎黄芩的核型公式为:2n=2x=26=26m,核型为"1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6.11%;岩藿香的核型公式为:2 n=2 x=24=20 m+4 sm,核型为"2 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8.50%;韩信草的核型公式为2n=2x=26=20m+6sm,核型为"2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8.41%。6种黄芩属植物中,阿拉善黄芩最为进化,缙云黄芩、柳叶红茎黄芩进化程度较低。

基于多糖和黄酮类成分的铁皮石斛优良内生真菌筛选2208-2212

摘要:为了揭示铁皮石斛内生真菌与功效成分的关系,该研究利用HP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21种铁皮石斛内生真菌菌丝及发酵液提取物中糖类和黄酮类成分。结果表明:21个供试菌株发酵产物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均可检测到黄酮类成分,对比色谱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特征,发现DO49可产柚皮素,DO23,DO81,DO83可产芦丁;21个供试菌株发酵产物水提取物中均检测到多糖,但不同菌株单糖的组成存在差异,参照单糖种类以及甘露糖/葡萄糖的峰面积比,筛选与铁皮石斛多糖相关的优良菌株DO23,DO26,DO81,DO54,DO55,DO83。综合糖类和黄酮类两类成分,筛选出优良菌株DO23,DO81,DO83,既能产生与铁皮石斛相同的黄酮成分,又能产生单糖组分与铁皮石斛相近的多糖。

中国中药杂志中药资源普查
重庆药用植物新记录2213-2215

摘要:通过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庆(试点)渝东南片区调查,发现重庆药用植物1个新记录科,即番荔枝科Annonaceae;2个新记录属,即瓜馥木属Fissistigma、鹿茸草属Monochasma;6个新记录种,即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凹叶瓜馥木Fissistigma retusum、鹿茸草Monochasma sheareri、毛茛叶报春Primula ranunculoids、羽裂唇柱苣苔Chirita pinnatifida、圆扇八宝Hylotelephium sieboldii,凭证标本均存于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标本馆。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分析
硫磺熏蒸对黄芩药材及饮片质量影响分析2216-2220

摘要:硫磺熏蒸会导致中药材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国家对于中药材及饮片的加工贮藏已不再建议使用硫磺熏蒸的方法。该文为分析硫磺熏蒸对黄芩药材质量的影响,采用蒸馏-离子色谱法对180批黄芩饮片,26批黄芩药材,测定二氧化硫残留量;采用LC-MS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比较硫黄熏蒸前后,黄芩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并分析硫熏前后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结果,以《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二氧化硫残留限量≤150 mg·kg^(-1)计算,74批不合格,不合格率35.9%。不合格样品全部为饮片。通过指纹图谱对比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硫熏前后黄酮类成分未发生明显变化,但黄酮苷类成分呈下降趋势,黄芩苷含量变化明显。硫磺熏蒸过程中黄酮苷类成分水解成苷元,导致苷类成分下降,此问题对黄芩质量产生影响。黄芩饮片在炮制加工过程中的打硫现象非常严重,提示监管的重点环节在饮片生产过程。

中药提取物粉末物理指纹谱研究及应用2221-2227

摘要:中药口服固体制剂原辅料的物理性质与产品质量密切相关。该文借鉴中药化学指纹图谱的概念,提出构建中药提取物粉末物理指纹谱的方法,物理指纹谱由5个一级指标(堆积性、均一性、流动性、可压性和稳定性)和12个二级指标(松密度、振实密度、粒径〈50μm百分比、相对均齐度指数、豪斯纳比、休止角、粉末流动时间、颗粒间孔隙率、卡尔指数、内聚力指数、干燥失重、吸湿性)构成,并以雷达图定量直观展示。以三七总皂苷(PNS)提取物为例,介绍了物理指纹谱在不同来源或不同批次提取物粉末质量一致性评价中的应用,通过对12个二级指标的集成,构建参数指数、参数轮廓指数和良好可压性指数,用于预测PNS提取物粉末及其与常用药用辅料构成的制剂处方的压缩特性,为中药粉末质量评价和中药固体制剂处方开发及工艺控制提供新的思路。

^1H-NMR代谢组学技术用于牛黄解毒片中对雄黄具有配伍减毒作用的主要化学成分群的研究2228-2234

摘要:利用^1H-NMR为基础的代谢组学技术,探讨牛黄解毒片中对雄黄具有配伍减毒作用的主要化学成分群。将24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空白组、R组(雄黄组)、RRSPG组(雄黄配伍大黄、黄芩、桔梗和甘草组)、RC组(雄黄配伍大黄总蒽醌、黄芩总黄酮、桔梗总皂苷、甘草总黄酮和甘草总皂苷组),对各组大鼠尿液及血清样品^1H-NMR谱图进行模式识别分析。结果显示雄黄组大鼠尿液及血清样品代谢轮廓和空白组差异明显,RC组大鼠代谢轮廓同空白组相似,向空白组回归,RC组各化学成分可通过调节能量代谢、胆碱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肠道微生物代谢等方面而起到降低雄黄毒性的作用。

UHPLC-LTQ-Orbitrap鉴定苦碟子注射液化学成分及其在大鼠血浆中的移行成分2235-2244

摘要:应用UHPLC-HR-MSn技术分析检测苦碟子注射液中原型成分及其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物。尾静脉注射苦碟子注射液后,收集给药前后的大鼠血浆,经固相萃取进行处理后,采用ACQUITY UPLC BEH C_(18)(2.1 mm×100 mm,1.7μm)色谱柱和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流动相系统进行梯度洗脱。应用LTQ-Orbitrap质谱负离子模式检测苦碟子注射液中的化学成分以及血浆样品中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根据精确相对分子质量数据和多级质谱碎片,结合对照品比对,从苦碟子注射液中分析鉴定了53个成分,包括18个有机酸、15个黄酮、18个倍半萜内酯、2个核苷;从大鼠血浆中分析检测了38个原型及代谢产物,主要代谢途径为甲基化、羟基化、水解、葡萄糖酸酸化及它们的复合反应等。应用UHPLC-LTQ-Orbitrap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较为全面地阐明了苦碟子注射液化学成分及其在大鼠血浆中的移行成分,为进一步研究苦碟子注射液体内代谢过程以及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

表面包覆改性技术改善中药浸膏粉体流动性及吸湿性研究2245-2249

摘要:研究表面包覆改性技术改善中药浸膏粉体流动性及吸湿性。以1%疏水性气相纳米二氧化硅为表面改性剂,穿心莲浸膏粉为模型药,应用3种不同工艺包覆模型药,以休止角、压缩度、平板角、黏附度为指标综合评价各粉体流动性,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各粉体粒径及粒径分布,FEI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粉体表面形态与结构,能谱仪测量粉体表面硅(Si)元素含量,药典法测定粉体吸湿性。3种工艺都能改善浸膏粉体的流动性,其中先分散再经高速搅拌混合还可以改善浸膏粉体的吸湿性,且其所得粒子表面二氧化硅含量更高,改善原理可能与改性剂附着于粉体表面有关。

交联聚维酮固化厚朴酚磷脂复合物的研究2250-2254

摘要:实验采用交联聚维酮固化厚朴酚磷脂复合物,考察固化对厚朴酚磷脂复合物流动性、溶出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影响。DSC,IR,SEM等物相表征结果表明,厚朴酚以无定形态存在于固化物中;流动性试验结果表明,固化粉末流动性优于其磷脂复合物;溶出度实验结果表明固化粉末能够显著促进厚朴酚的溶出;口服生物利用度实验中,固化粉末较厚朴酚磷脂复合物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交联聚维酮固化厚朴酚磷脂复合物的制备方法较为简单,不仅能提高磷脂复合物流动性和溶出度,还增加了厚朴酚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中国中药杂志化学
赤芍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2255-2260

摘要:通过MCI树脂、Sephadex LH-20和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相结合,从赤芍乙醇提取中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个15化合物,经MS和NMR,CD等波谱技术分别鉴定(+)-(7R,8R)-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2-异丙叉基丙二醇(1),(-)-(7R,8S)-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2-异丙叉基丙二醇(2),senecioyllomatin(3),O-angeloyllomatin(4),(+)-cis-3'-senecioyloxy-4'-angeloyloxy-3',4'-dihydroseselin(5),二氢欧山芹素(6),2,5-二羟基苯乙酸苄酯(7),3,6-二甲基-5-羟基苯并呋喃(8),(S)-楝叶吴萸素A(9),2,3-二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10),2,5-二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11),2,5-二羟基-4-甲基苯乙酮(12),4-羟基苯甲酸乙酯(13),香草酸(14),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15)。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9均为首次从芍药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山豆根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研究2261-2266

摘要: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型MPLC以及制备型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从山豆根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1H,13C-NMR)分析,分别鉴定为3-(4-hydroxyphenyl)-4-(3-methoxy-4-hydroxyphenyl)-3,4-dehydroquinolizidine(1),lanatine A(2),cermizine C(3),senepodine G(4),senepodine H(5),jussiaeiine A(6),jussiaeiine B(7),(+)-5α-hydroxyoxysophocarpine(8),(-)-12β-hydroxyoxysophocarpine(9),(-)-clathrotropine(10),(-)-cytisine(11)和(-)-N-methylcytisine(12),化合物1~7首次从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抗病毒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1,3,6~10具有抗柯萨奇病毒B3型(CVB3)活性,IC_(50)介于0.12~6.40,SI(SI=TC_(50)/IC_(50))介于5.6~50.1。抗菌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1,3,7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的活性,MIC分别为8.0,3.5,6.0 g·L~(-1);化合物1,3,7,12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33591)的活性,MIC分别为18.0,7.5,8.0,12.0 g·L~(-1)。化合物2,6,7具有抑制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的活性,MIC分别为1.0,3.2,0.8 g·L~(-1)。

中药金樱子根中三萜类化学成分研究2267-2272

摘要: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对金樱子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金樱子根的乙酸乙酯及丙酮提取部位中分离得到了12个三萜类化学成分,分别鉴定为:(2R,19R)methyl 2-acetyloxy-19-hydroxyl-3-oxo-urs-12-en-28-carboxylate(1)、坡模酮酸(2)、18,19-seco,2α,3α-dihydroxy-19-oxo-urs-11,13(18)-dien-28-oic acid(3)、swinhoeic acid(4)、千花木酸(5)、2α,3β,19α-trihydroxy-24-oxo-urs-12-en-oic acid(6)、委陵菜酸(7)、阿江榄仁尼酸(8)、1β-羟基蔷薇酸(9)、quadranosideⅧ(10)、高山地榆苷(11)、rubuside B(12)。其中,化合物1~4,6,9,11~12为首次从金樱子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6,11~12为首次从蔷薇属分离得到。

多穗金粟兰的化学成分研究2273-2279

摘要:对金粟兰属植物多穗金粟兰Chloranthus multistachy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其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并利用核磁共振(NMR)、质谱等现代波谱技术对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从多穗金粟兰根的氯仿萃取部位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了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zederone epoxide(1),chlomultin C(2),curcolonol(3),sarcaglaboside A(4),zedoarofuran(5),(1E,4Z)-8-hydroxy-6-oxogermacra-1(10),4,7(11)-trieno-12,8-lactone(6),chloranoside A(7),没药素A(8),(8α)-6,8-dihydroxycadina-7(11),10(15)-dien-12-oic acid-γ-lactone(9),党参内酯(10),粗叶木内酯A(11),12,15-epoxy-5αH,9βH-labda-8(17),13-dien-19-oicacid(12),12R,15-dihydroxylabda-8(17),13E-dien-19-oic acid(13),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14),反式-N-p-香豆酰酪胺(1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6),2'-羟基-4,4',6'-三甲氧基查耳酮(17),岩白菜素(18)和enedione(19)。化合物1,2,4,7~10和12~19为首次从多穗金粟兰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19为首次从金粟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尖叶假龙胆中酮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2280-2283

摘要:采用硅胶、ODS柱色谱和制备型HPLC等色谱技术从尖叶假龙胆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酮类成分,经MS和NMR等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1,7-二羟基-3-甲氧基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1),紫药苷(2),1,3,8-三羟基-4,5-二甲氧基酮-1-O-β-D-吡喃葡萄糖基(6→1)-O-β-D-吡喃葡萄糖苷(3),1,2,8-三羟基-5,6-二甲氧基酮-2-O-β-D-吡喃葡萄糖苷(4),1,3,7,8-四羟基酮-1-O-β-D-吡喃葡萄糖苷(5),1,3,5,8-四羟基-5,6,7,8-四羟基酮(6),1,3,5-三羟基酮(7),1,3,5,8-四羟基酮(8),1,2,8-三羟基-5,6-二甲氧基酮(9),雏菊叶龙胆酮(10),芒果苷(11),当药醇苷(12)。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假龙胆属中分离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