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16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糖尿病研究专题
糖尿病与肠上皮紧密连接屏障的关系和小檗碱的干预作用研究进展1973-1977

摘要:肠上皮紧密连接是小肠黏膜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肠黏膜的通透性和完整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可防止细菌内毒素及毒性大分子物质进入体内,从而使机体保持内环境稳定。多项研究证明小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与糖尿病存在密切联系。因此,保护肠上皮紧密连接、维护黏膜屏障在糖尿病的防治中有着重要意义。小檗碱在糖尿病治疗的应用中疗效显著,然而药理学研究发现其生物利用度极低,有学者认为小檗碱降血糖的作用靶点主要在肠道。研究显示,小檗碱确有调节肠道菌群、调控肠道激素分泌、保护肠道屏障、抑制葡萄糖吸收、减轻慢性低度炎性反应等作用,近来发现其亦可能通过影响肠上皮紧密连接、保护肠黏膜屏障而发挥降糖作用。现就肠上皮紧密连接屏障功能异常与糖尿病的相互联系及小檗碱通过保护肠上皮紧密连接相关降糖机制做一综述。

芪蛭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组织中InsR,PI3K,GLUT2,p-JNK蛋白表达的影响1978-1982

摘要:观察芪蛭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大鼠降糖的效果,并探讨其降糖的初步作用机制。该实验采用高糖高脂配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制备成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连续给药6周后,检测各组动物血糖、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组织中胰岛β细胞的数量;蛋白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胰岛素受体(InsR)、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葡萄糖转运体2(GLUT2)及磷酸化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芪蛭降糖胶囊能够降低糖尿病动物的血糖和血清GSP水平,提升血清中胰岛素含量和胰岛β细胞的数量,提高肝组织中InsR,PI3K,GLUT2蛋白表达,降低p-JNK蛋白的表达。总之,芪蛭降糖胶囊降糖的作用较为稳定,其降糖机制可能与增加胰岛β细胞的数量而提升血清中胰岛素的含量,提高肝组织中InsR,PI3K,GLUT2蛋白表达并降低p-JNK蛋白表达从而减少肝组织的胰岛素抵抗有关。

小檗碱对脂肪胰岛素抵抗细胞PPARγ及脂肪分泌因子表达的影响1983-1989

摘要:脂肪分泌细胞因子与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IR)密切相关,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该实验主要研究小檗碱对脂肪胰岛素抵抗(IR)细胞PPARγ和脂肪分泌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小檗碱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分子机制及微滴数字PCR(ddPCR)方法的应用优势。该实验采用ddPCR绝对定量分析简单直观确定合适的内参基因,ddPCR和荧光定量法(qPCR)方法比较研究不同剂量(10,20,50,100μmol·L-1)小檗碱干预IR 3T3-L1脂肪细胞中PPARγ、脂联素、抵抗素和瘦素mRNA表达;加入GW9662研究PPARγ和脂联素mRNA表达的内在关联。ddPCR结果发现β-actin在脂肪细胞中表达稳定,适合作为内参基因对定量PCR数据标准化。ddPCR和qPCR方法均显示与IR模型组相比,10,20,50,100μmol·L-1小檗碱呈现剂量依赖降低脂联素mRNA表达(P〈0.01)。对于PPARγ,qPCR显示20,50,100μmol·L-1小檗碱呈现剂量依赖降低其表达(P〈0.01),而ddPCR仅在50,100μmol·L-1降低其表达(P〈0.05)。PPARγ特异拮抗剂GW9662干预实验表明脂联素基因表达受PPARγ直接调控(P〈0.05)。ddPCR探针法检测到各剂量小檗碱均剂量依赖显著降低抵抗素和瘦素mRNA表达(P〈0.01)。结果揭示小檗碱调节脂联素起到胰岛素增敏作用并非通过PPARγ依赖途径在转录调控水平上调脂联素表达,推测可能是在翻译后调控水平上调高聚体脂联素比例。小檗碱下调抵抗素和瘦素表达减轻脂解改善IR。ddPCR比qPCR具有更好线性范围和灵敏度,对低丰度表达基因检测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牡丹皮苷/酚组分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1990-1998

摘要:通过建立高糖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肾病(DN)大鼠模型,以肾功能参数和病理组织学检查(HE染色、透射电镜)评价牡丹皮苷/酚组分对DN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发现,与模型组相比,牡丹皮苷/酚组分高、低剂量组(0.808,0.404 g·kg-1·d-1)能够显著改善血肌酐、血尿素氮、尿蛋白等肾功能参数的异常情况。从HE染色和透射电镜的结果得知模型组大鼠的肾小球基底膜大部分增厚,系膜细胞明显增殖以及足细胞结构破坏,然而牡丹皮苷/酚组分干预后能够有效保护肾小球结构损伤。此外,为了探讨该组分对抗DN大鼠肾损伤的作用机制,实验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了各组大鼠肾组织中TGF-β1,纤连蛋白(FN)以及Ⅳ胶原蛋白的表达量,并对TGF-β1下游效应因子Smad2/3,p38MARK的磷酸化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牡丹皮苷/酚组分能够有效拮抗TGF-β1的活性,下调其诱导的细胞外基质(ECM)中纤连蛋白(FN)以及Ⅳ胶原蛋白的表达,对抗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更重要的是,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干预Smad,MARK通路的传导对抗TGF-β1诱导的ECM堆积,从而保护DN大鼠肾损伤。

基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桑叶多组分药效相互作用研究1999-2006

摘要:采用柱色谱法对桑叶提取物中黄酮、生物碱、多糖组分进行富集分离;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利用蔗糖为底物,以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桑叶多组分进行评价;采用等效线法、周-特氏联合指数法和等辐射分析法评价2组分间的药效相互作用及量效特点,为揭示桑叶降血糖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成分分析表明,桑叶提取物中,黄酮质量分数为5.3%,有机酚酸质量分数为10.8%,1-脱氧野尻霉素(DNJ)质量分数为39.4%,多糖质量分数为18.9%。活性评价表明,桑叶黄酮、生物碱、多糖组分均具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抑制率随各组分浓度的增加而升高,3个组分中桑叶生物碱抑制活性最强。桑叶生物碱与桑叶黄酮配伍、桑叶生物碱与桑叶多糖配伍均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但多糖与黄酮组配伍未见明显的协同作用,从而证实了桑叶多组分调节血糖的相互作用,为桑叶多组分降血糖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的揭示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HIS数据的糖尿病死亡人群临床特征及中西药物联合应用分析2007-2014

摘要:为了解糖尿病死亡人群临床特征以及合并用药分布情况,从全国20家三甲综合医院医院信息系统中提取糖尿病死亡患者住院信息,运用频数统计以及关联规则方法,分析糖尿病死亡人群的一般信息、合并疾病、联合用药、死亡时间规律等。结果发现糖尿病死亡人群中,中老年人居多,且男性大于女性;共病频率较高的疾病有高血压病、肺部感染、冠心病、脑梗死、肾功能不全;联合用药规律是西药胰岛素、呋塞米、多巴胺、尼可刹米、碳酸氢钠联合使用的频率最高,中药三七、柴胡等与西药联合使用频率次之,而中药之间联合使用的频率最低。死亡人群中以中老年人居多且男性大于女性;死亡时辰以申时、酉时最多,为阳明欲解时。因此,真实世界中糖尿病死亡人群以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居多,临床应注意早期预防;临床用药方案基本符合糖尿病临床治疗指南,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类药物是治疗糖尿病的常用中药。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青蒿道地药材研究综述2015-2018

摘要:青蒿入药有2000多年的历史,根据现代研究结果推断,1700多年前的《肘后备急方》中所记治疗疟疾的青蒿应该来源于黄花蒿。基于本草资料从治疗暑热、截疟等方面,青蒿的道地产区应在历史上的荆州(今湖北)及其周边地区;从抗疟成分青蒿素含量高低的角度,青蒿道地产区应在重庆、广西及周边省份。研究表明:黄花蒿在秋季花盛开时采收,抗疟用青蒿素含量较高;黄花蒿放置半年后青蒿素可降解30%左右,一般需放置阴凉干燥处贮藏。野生黄花蒿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试验田选育出的黄花蒿其青蒿素质量分数最高可达2%。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不同内生真菌对齿瓣石斛幼苗生长的效应2019-2024

摘要:石斛属植物根部存在大量功能未知的内生真菌,从中筛选获得生长阶段有效共生真菌是药用石斛仿生态栽培深入开展的关键。该研究利用单菌丝团分离法从齿瓣石斛植株根部分离得到的6株内生真菌,与齿瓣石斛无菌播种幼苗进行共生培养实验。培养90d以后,与对照组相比,FDdS-1,FDdS-2,FDdS4菌株处理对幼苗产生明显致死或致病作用,而接种FDdS-5,FDdS-9,FDdS-12菌株处理的齿瓣石斛幼苗则健康生长,并表现出不同的生长效应,其中,FDdS-5菌株对幼苗的株高、鲜重、干重、茎粗和根数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FDdS-9菌株仅对幼苗的株高有显著促进作用,而FDdS-12菌株则对齿瓣石斛幼苗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显微观察发现FDdS-5菌株处理的幼苗根部皮层形成菌丝团共生结构,可以判定FDdS-5为齿瓣石斛的菌根真菌。经分子鉴定,菌株FDdS-5和FDdS-9分别和蜡壳菌属Sebacina的2种真菌相似度最高。将FDdS-5菌株应用于齿瓣石斛的仿生态栽培,可望能有效的促进齿瓣石斛幼苗生长和缩短幼苗生长周期,研究结果为齿瓣石斛的野外回归和人工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撑。

杀虫灯与诱集植物联合防控白木香黄野螟效果研究2025-2029

摘要:黄野螟是近几年在我国白木香种植区大面积发生的一种食叶性害虫,目前发现其成虫对频振式杀虫灯和开花的蜜源植物具有很强的趋性。该文于黄野螟各代成虫羽化期,调查野外成虫补充营养的蜜源植物种类;同时,在室内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黄野螟成虫对其嗜食蜜源植物的行为反应;再将频振式杀虫灯悬挂在这些植物附近,评价其诱虫效果。结果显示,黄野螟成虫补充营养的蜜源植物种类诸多。假蒿和檀香是黄野螟成虫嗜食的蜜源植物,将其作为诱集植物与白木香同期、按条带式或棋盘式种植在白木香林间或林缘,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5%~10%,并与频振式杀虫灯联合应用,每盏灯每日可诱杀几百头至上千头黄野螟成虫。由此可见,利用频振式杀虫灯与诱集植物结合是对白木香害虫黄野螟诱集歼灭的双重“诱杀”,是一种实用、高效、生态环保的防治技术。

立体栽培模式对老鸦瓣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2030-2035

摘要:为研究立体栽培对老鸦瓣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探索老鸦瓣立体栽培的可行性,于老鸦瓣生长旺期采用LI-3100型叶面积仪测量立体栽培上、中、下3层与对照植株总叶面积并用LI-6400XT型光合仪测定叶片光合参数,测定各器官生物量及其生物量分配;并于采收期收获地下子鳞茎后进行子鳞茎更新方式及产量分析。结果表明,立体栽培中层光照强度最低,老鸦瓣叶生物量所占比例最高,而子鳞茎总鲜重与子鳞茎总干重及产量增幅(鲜重)均为各处理中最低,且显著低于对照,其中子鳞茎鲜重比对照降低22.84%。立体栽培下层光强适中,老鸦瓣净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率高,鳞茎所占生物量比例最高,且下层子鳞茎总鲜重、子鳞茎总干重及产量增幅(鲜重)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综合老鸦瓣生物量、光合特性及产量指标,总体上立体栽培条件下老鸦瓣生长状况与非立体栽培条件下无显著差异。相同土地面积的立体栽培产量比对照提高了161.66%(鲜重)、141.35%(干重)。通过大棚立体栽培可提高空间利用率,有效提高老鸦瓣产量,同时实现老鸦瓣高密度种植。

三七几丁质酶基因PnCHI1的克隆及表达特性分析2036-2043

摘要:几丁质酶(chitinase,EC3.2.1.14)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体中,催化水解几丁质(chitin),在抗真菌防卫反应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几丁质酶还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参与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该实验基于三七Panax notoginseng中编码几丁质酶的EST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快速扩增cDNA末端技术,克隆得到1个新的几丁质酶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PnCHI1。PnCHI1的cDNA全长为1022bp,含有822bp的开放阅读框,26bp5′-非翻译区以及174bp的3′-非翻译区,编码具有273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属于糖苷水解酶19家族成员,进化树分析表明PnCHI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属于Ⅳ类几丁质酶。qRT—PCR分析结果显示,植物信号分子水杨酸、茉莉酸甲酯、H2O2和乙烯处理可均明显诱导三七根中PnCHI1的转录水平;三七叶片接种人参链格孢Altemaria partax后,PnCHI1的表达量迅速升高,呈波动上升趋势.外源茉莉酸甲酯预处理三七根部,PnCHI1的表达水平上升,接种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后,PnCHI1的转录水平急剧上升,接种后4h达到最高转录水平;而无菌水预处理三七受茄腐镰刀菌侵染过程中,PnCHI1的表达量逐渐上升,至48h达到最大值。上述结果表明PnCHI1参与三七对根腐病菌以及黑斑病菌的防卫反应。

白及种子质量检验方法研究2044-2048

摘要:参照《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对不同产地的白及种子进行质量测定,旨在为制定白及种子检验规程和质量分级标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白及种子采用过20目筛后进行净度分析;质量测定宜采用千粒法;水分测定采用高恒温(133±2)℃干燥法,烘干时间为3 h;发芽床选用滤纸床,发芽温度30℃较为适宜,种子萌发需要光照,发芽首末次计数时间为4~20 d;1%TTC溶液中40℃条件下,染色7 h测定生活力。

割秧对黄芩生长以及药材、茎叶的产量和质量影响研究2049-2054

摘要:通过测量不同割秧茬数处理下黄芩的生长指标,并采用紫外和HPLC测定药材中总黄酮、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和茎叶中总黄酮、野黄芩苷、黄芩苷、芹菜素、木犀草素的含量。该文发现在保证不过度影响药材质量和产量的前提下,进行两茬割秧处理后,不仅黄芩药材和茎叶的产量增加,分别可达193.60,63.21 kg/亩,其所含活性成分含量也具有一定的提高。其中,黄芩药材中所含总黄酮,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的质量分数分别可达18.52%,15.13%,4.03%,1.04%,0.30%,0.12%。在两茬处理下的黄芩茎叶中并未检测到木犀草素,但其他活性成分如总黄酮、野黄芩苷、黄芩苷、芹菜素的质量分数分别已经达到7.00%,0.96%,0.35%,0.04%。故为获取优质黄芩药材和高产药材及茶原料,从药用植物资源合理利用和推动药茶两用黄芩一体化发展出发,定期割秧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栽培采收技术被广泛推广。

川贝母转录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2055-2060

摘要:研究川贝母表达基因的密码子的使用模式,探讨其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特点,为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实现贝母碱的异源生物合成提供理论依据。以川贝母转录组9 843条全长转录本序列为数据来源,使用Codon W软件对川贝母表达基因的密码子GC含量特点、有效密码子数和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频率各项参数进行计算、统计,分析发现,川贝母表达基因密码子偏好程度整体水平不高。该研究确定了15个密码子为川贝母最优密码子UUG,CUU,AUU,GUU,UCA,CCU,CCA,ACU,ACA,GCA,UAU,CAU,AAU,AGA和GGA,最优密码子偏好A/T结尾。计算结果显示26个川贝母生物碱合成相关基因中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稀有密码子所占比例较低。根据稀有密码子比例,逐个分析26个关键酶基因在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体系中表达时可采用的密码子优化方案。该研究为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异源合成川贝母生物碱奠定了前期研究基础。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代谢组学方法评价当归不同炮制品挥发油抗大鼠急性炎症作用的研究2061-2069

摘要:运用代谢组学分析方法评价当归不同炮制品挥发油抗大鼠急性炎症的作用及其机制。采用当归炭挥发油(C-VOAS)、酒当归挥发油(J-VOAS)、土当归挥发油(T-VOAS)和油当归挥发油(Y-VOAS)分别干预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检测大鼠血浆HIS,5-HT,PGE2和TNF-α含量的变化。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代谢指纹图谱,应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单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探讨血浆中与炎症相关差异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显示C-VOAS和J-VOAS对炎性介质HIS,5-HT,PGE2和细胞因子TNF-α具有极显著的抑制效果(P〈0.01),T-VOAS和Y-VOAS对其亦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P〈0.05)。代谢组学分析发现,与正常对照相比,大鼠急性炎症模型血浆中14个内源性差异代谢物的代谢被干扰(P〈0.05或P〈0.01);与急性炎症模型组相比,J-VOAS和C-VOAS能有效地回调多数代谢物水平,而T-VOAS和Y-VOAS的回调能力次之(P〈0.05或P〈0.01)。研究表明当归的不同炮制品挥发油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急性炎症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作用途径各有特点,其中J-VOAS和C-VOAS抗炎效果最好,Y-VOAS和T-VOAS次之。因此,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可应用于阐明当归不同炮制品挥发油抗炎作用机制,为当归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UHPLC—Q—TOF—MS分析枳壳炮制前后成分变化2070-2080

摘要:利用UHPLC—Q—TOF-MS对同一批枳壳药材生品饮片及其炮制品进行分析,比较炮制前后成分变化,探讨粤港枳壳饮片发酵炮制机制的物质基础。通过比对生品与炮制品的正负离子模式离子流出峰,并以化合物炮制前后离子峰面积比为炮制前后变化指数进行比对。结果发现枳壳经发酵炮制后,产生圣草酚-7-O-葡糖苷、橙皮素-7-O-葡萄糖苷、5-去甲基川陈皮素等3个新生成分,并可显著增加柚皮素和橙皮素成分,以及明显增加柠檬苦素,sudaehinoidA,黄柏酮酸,诺米林酸等柠檬苦素类衍生物成分。提示粤港枳壳饮片所采用的发酵为主的方法对提升炮制品的生物活性和生物利用率,增强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加强保护和进一步推广。

基于化学成分和药理效应的荆芥传统分段加工与一体化加工工艺比较2081-2086

摘要:测定荆芥经饮片一体化加工与传统分段加工后所得产品中挥发油的含量,并采用GC-MS测定挥发油中8个代表性化合物(薄荷酮、胡薄荷酮、1-辛烯-3-酮、d-柠檬烯、β-石竹烯、β-香叶烯、薄荷呋喃、3-辛酮)的含量,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考察荆芥2种加工方法抗炎作用的差异。通过对荆芥不同加工产品挥发性成分含量与功效的比较,阐述荆芥药材、饮片一体化加工工艺的合理性。结果显示,荆芥一体化工艺加工产品8个化合物含量均高于传统工艺产品;2种加工方法均能降低小鼠耳廓肿胀度、降低致炎小鼠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的含量,产生抗炎作用。经过同剂量间比较,一体化加工工艺的抗炎作用整体上优于传统加工工艺。相比传统分段加工工艺,一体化加工在保证饮片质量的同时,提高了效率、节约时间及人工成本,具有合理性。

采收及加工方法对金边蚂蟥抗凝血酶活性影响的研究2087-2092

摘要:研究了采收及不同加工方法对金边蚂蟥抗凝血酶活性的影响规律。分别设置了6种加工方法,4个部位和5个体重等级,采用凝血酶直接滴定法分别对各处理样品进行抗凝血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加工方法中,金边蚂蟥鲜品经冷冻干燥处理后其抗凝血酶活性最高,达1303.56U·g^-1,而90℃烘干样品最低,为15.44U·g^-1;在不同部位中,金边蚂蟥头部的抗凝血酶活性最高,为226.42U·g^-1,尾部仅为102.12U·g^-1;在不同体重级别中,金边蚂蟥体重≤10g时,抗凝血酶活性最高,为328.86U·g^-1,体重≥40g时,抗凝血酶活性最低,为87.71U·g^-1。综上所述,采收及不同加工方法对金边蚂蟥抗凝血酶活性均有显著性影响。在金边蚂蟥加工中应该选取体质量在20-30g的金边蚂蟥,优先选用超低温冷冻干燥方法进行干燥,其次选用晒干方法进行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