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 11-2272/R 国内刊号
  • 1001-5302 国际刊号
  • 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中药是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专题、综述、 制剂与炮制、化学、 药理、药代动力学、临床

中国中药 2016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专论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策略1367-1375

摘要:该文通过探讨国内外饮片标准汤剂相关研究状况,结合实验数据,提出中药饮片标准汤剂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临床应用为基础,参考现代提取方法,经标准化工艺制备而成的单味中药饮片水煎剂,并规范了工艺参数和质量标准建立原则,建立标准汤剂的药效物质基准与生物学基准,提出了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制备及质量标准流程。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作为一种标准物质和标准体系,能够用于标化临床用药,规范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包括配方颗粒在内的新型饮片形式,保障用药的准确性和剂量的一致性,解决目前饮片形式多样性带来的监管困境。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研究将为配方颗粒、经典复方标准汤剂和中药药对标准汤剂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中国中药杂志999感冒灵处方合理性及工艺优化研究
999感冒灵醇沉工艺得失均衡研究1376-1379

摘要:醇沉工艺是现代中药生产中常用的精制方法,其目的是去除杂质而提高药品疗效。但是,由于包裹损失等原因,醇沉过程难免会造成有效成分部分损失。所以,判定醇沉工艺优劣的重要依据在于相关物质的得失均衡。作为感冒药,感冒灵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和良好的使用,其生产工艺的各环节需要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该文着眼于感冒灵水提液醇沉工艺过程的去除杂质和保留有效成分的平衡关系,选择了有效成分蒙花苷的保留率和干浸膏得率作为评价指标,前者反映有效成分保留,而后者反映杂质去除。研究工作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醇沉时间、初始乙醇浓度、终点乙醇含量及初膏密度等多种工艺因素对感冒灵醇沉的影响,在得失均衡的原则下确定了感冒灵醇沉工艺的优化参数是,醇沉时间为16 h,初始乙醇浓度为95%,终点乙醇含量为70%,初膏相对密度为1.10。该研究的意义在于,它为感冒灵醇沉工艺优化提供实验研究基础,同时对于其他中药口服剂的醇沉工艺优化也有借鉴作用。

999感冒灵浓缩过程蒙花苷热降解规律研究1380-1382

摘要:蒙花苷为999感冒灵颗粒处方中野菊花代表性黄酮类成分,是感冒灵颗粒剂重要的中药有效成分。蒙花苷属于热敏性化合物,易受热降解,其热稳定性差是影响感冒灵质量控制的难题之一。该研究以成分保留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了溶液浓缩温度、真空度和浓缩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作用,探讨了浓缩过程蒙花苷受热降解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蒙花苷的热降解变化符合一级反应特征,浓缩过程只要控制温度和时间,可有效地避免蒙花苷损失。该研究成果对于感冒灵颗粒剂生产工艺有指导作用,中药水提液的浓缩温度宜控制在85℃以下,浓缩时间不超过9.3 h,以保证蒙花苷损失率不超过10%;如果浓缩温度在85℃以上,要控制同样的蒙花苷损失率,浓缩时间则不能超过5 h,以保证浓缩液中蒙花苷损失量小于10%。

感冒灵提取过程近红外光谱在线检测技术研究1383-1387

摘要:中药材提取过程是感冒灵颗粒剂生产过程的首个环节,对药品质量影响显著。该文在线采集感冒灵中药材提取过程近红外光谱图,以高效液相色谱和差重法为参照方法,采用一阶导数法处理近红外光谱,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分别建立提取液中蒙花苷、绿原酸和固含量的定量校正模型。采用相关系数(r)、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校正集均方差(RMSEC)和验证集均方差(RMSEP)等指标优化建模参数,考察模型性能。3种质量控制指标的模型相关系数均达到0.95以上,蒙花苷和绿原酸、固含量的RMSEC和RMSEP分别为0.010 4和0.009 47,0.009 34和0.142,0.055 5和0.008 42,在线分析所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测定值相关系数均大于0.97,其预测相对偏差(RSEP)分别为8.14%,8.17%,9.86%。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实现感冒灵中药提取过程多指标的在线检测和实时监控,该技术可用于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缩小中间体批次差异性,保证药品质量稳定性,也为后续的产品质量回溯提供了实时生产数据。

999感冒灵主要药效学及其作用机制研究1388-1396

摘要:观察999感冒灵全方中中药组分与化学药组分配伍后在药效学作用上的协同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机制。分别在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胸膜炎非特异性炎症模型和酵母菌致大鼠发热模型和肺炎克雷白杆菌细菌生物被膜(Klebsiellar pneumonia,KPN)模型上,比较感冒灵全方、化学药组分和中药组分的抗炎、解热作用的异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感冒灵全方组小鼠伊文思蓝渗出量明显减少,小鼠的耳肿胀度明显减小,化学药组分和中药组分组均未见显著性差异;感冒灵全方组、化学药组分组、中药组分组大鼠胸腔渗出液TNF-α和IL-1β浓度明显降低,感冒灵全方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和IL-8,化学药组分组大鼠血清TNF-α,IL-8和中药组分大鼠血清IL-8浓度明显降低;感冒灵全方组和化学药组分组大鼠分别于药后4-8 h体温升高值明显减小,中药组分组大鼠的体温升高值无明显差异。感冒灵全方在55-13.75 g·L^-1、中药组分在45-22.5 g·L^-1、西药组分在10 g·L^-1时可显著降低细菌生物被膜的活菌量。扫描电镜显示,感冒灵全方(55 g·L^-1)和西药组分(10 g·L^-1)可破坏KPN生物被膜,中药组分(45 g·L^-1)可在一定程度上破坏KPN生物被膜。结果表明,感冒灵全方具有明显的抗炎和解热作用,对成熟KPN生物被膜具有破坏作用。感冒灵化学药组分和中药组分在抗炎和抑制成熟KPN生物被膜内活菌量方面显示明显的协同作用,但在解热方面未观察到明显的协同作用。

999感冒灵颗粒及组分对小鼠急性毒性和饥饿状态下肝毒性影响的研究1397-1404

摘要:比较999感冒灵全方及不同组分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比较在饥饿和正常饮食状态下,感冒灵对小鼠肝毒性的影响。为临床安全性再评价及合理的安全使用提供实验依据。小鼠分别单次给予全方,化学药组分及中药组分,连续观察14 d,测定全方组与化学药组的LD50和中药组最大耐受量;小鼠分为饥饿和饮食组,单次给予全方,观察14 d,计算LD50;小鼠分为饥饿和饮食组,单次给感冒灵后6 h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指数,计算TD50,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全方组LD50为4.42g·kg^-1,化学药组LD50为0.64 g·kg^-1。中药组最大耐受量接近24.24 g·kg^-1。全方组与化学药组小鼠的毒性表现基本相似,体重、摄食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部分存活动物有肝、心组织病变;全方组表现程度较轻,恢复较快;饥饿组小鼠LD50为2.56 g·kg^-1,饮食组LD50为6.93 g·kg^-1;饥饿组小鼠肝TD_(50)为1.29 g·kg^-1,饮食组小鼠肝TD50为6.30 g·kg^-1。999感冒灵全方毒性较小,可能与中西药组分配伍后有一定的减毒作用有关。正常饮食状态和饥饿状态相比,小鼠LD50及肝TD50数值明显变大,毒性减小。从安全性角度提示在不饥饿状态或餐后服用感冒灵更为安全,上述试验为全方的临床安全使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缬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概况1405-1414

摘要: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了缬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并对该属药用植物的药理活性进行了总结。缬草属植物除含有一定的挥发油外,化学成分主要集中于单萜类、倍半萜类、木脂素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等。其中单萜类成分主要以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为主,根据其结构是否裂环分为环戊烷环环烯醚萜和裂环环烯醚萜。药理研究表明该属植物具镇静、解痉、抗抑郁、抗肿瘤、抗A1阿糖腺苷受体性和细胞毒性,并对心血管有一定作用。鉴于目前缺少对缬草属研究的系统回顾和综述,该文对近年来发表的缬草属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丹参雄性不育与可育近等基因系差异片段的发掘1415-1421

摘要:利用雄性不育系培育新品种和生产杂种一代,在产量、品质等方面均具有独特优势。前期课题组已通过多代连续杂交获得丹参雄性不育与可育近等基因系。该文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采用AFLP和BSA技术对378对引物进行筛选,发现7对引物和26个标记与丹参育性调控基因紧密连锁,由此构建出连锁遗传图谱。以前期发现的E11/M4-208标记为模板,运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在不育和可育系中分别扩增出2 028,2 027 bp的差异片段,发现4个突变碱基位点均处于内含子中。在所有差异标记中发现E01/M09-418,E05/M13-308,E05/M04-750,E01/M01-204 4个与丹参育性调控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与拟南芥1,3,5号染色体相似性达100%。其中与育性调控基因距离很近(2.1 c M)的E01/M09-418与同处于拟南芥第3号染色体的核不育基因MS2相似度高达100%。不育系中获得的2 028 bp片段与MS2基因在两处相似度达100%。与拟南芥第5号染色体相似度100%的E05/M04-750,与杨树POP085-M05基因和拟南芥中低亲和力钙逆向转运蛋白序列具有较高相似性,且E非常低。该文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功能性差异序列的发现,为后续准确锚定丹参基因组中育性调控基因及揭示其功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于新疆紫草转录组的对羟基苯甲酸香叶基转移酶(PGT)基因的挖掘及生物信息学分析1422-1429

摘要:对羟基苯甲酸香叶基转移酶(PGT)在紫草素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中起重要作用。该文主要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从新疆紫草转录组中获得6个PGT基因,并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进行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构域预测结果显示,6个PGT蛋白序列均包含Ubi A异戊烯基转移酶家族保守结构域及异戊烯焦磷酸结合位点NDxx Dxxx D和可能的芳环的结合位点GX(K/Y)ST AL;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PGT与同源的对羟基苯甲酸多异戊烯转移酶(PPT)属于2个不同的进化枝;基因表达分析表明在紫草素类化合物产量较高的新疆紫草红色高产系悬浮细胞及植株的地下部分,其PGT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白色低产系及植株的地上部分,说明新疆紫草PGT基因的表达量与紫草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呈正相关。该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对羟基苯甲酸香叶基转移酶(PGT)的功能及特性奠定了基础,并为紫草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及代谢调控提供依据。

膜荚黄芪的转录组测序质量评估及其SSR位点信息分析的研究1430-1434

摘要:该实验采用Roche 454 GS FLX测序仪获得黄芪的转录组数据,使用454 Sequencing System Software分析软件进行转录组从头拼接;利用MISA工具筛选了黄芪转录组测序获得的9 893条unigenes,对其SSR位点信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进行测序所得的reads的平均长度为413 bp,约86%的reads参与了拼接,拼接的N50长度为1 205 bp,所测得的unigene数量基本涵盖了全部转录组信息;黄芪转录组搜索到1 729个SSR位点,SSR的发生频率为9.24%,SSR在黄芪整个转录组中出现的频率为13.42%,SSR的平均距离为7.97 kb。一共发现核心重复序列127种,占优势的是二核苷酸型中的TG/AC型,出现的频率占总SSR位点的4.25%。黄芪转录组的测序结果揭示了黄芪转录组的整体表达特征,并得到大量黄芪转录组unigene序列,并且黄芪转录组SSR位点出现频率高,类型多样,多态性潜能高。

溴氰菊酯残留测定方法及其在金银花中残留动态研究1435-1438

摘要:研究溴氰菊酯在金银花中的残留动态规律,为金银花安全监控及生产中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对照、喷施推荐剂量、高倍剂量共3个处理,重复3次。于喷施农药后2 h,1,2,3,4,5,7,9,11,13,15 d,采集样品。建立气相色谱测定方法对田间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建立的金银花中溴氰菊酯测定法,在3个不同添加水平溴氰菊酯回收率均在76.4%-86.9%,RSD小于11%,在5-500μg·L^-1线性关系良好,符合农残测定要求;田间试验得到残留动态方程为高倍剂量C=5.992 2e^-0.338t,推荐剂量C=1.536 9e^-0.31t,残留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降解规律,农药半衰期为2.09-2.24 d。建议在蚜虫发生期按推荐剂量喷施溴氰菊酯乳油,距离采花至少间隔7 d,以保证金银花药材安全。

灰毡毛忍冬种子质量检验方法与分级标准研究1439-1445

摘要:参照《中国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研究扦样、净度、千粒重、真实性、水分、生活力、相对电导率、发芽等灰毡毛忍冬种子质量检验方法;对38份不同来源的种子做质量检验,采用K-均值聚类制定质量分级标准。结果表明:灰毡毛忍冬种子最少试验量为7.5 g,过20目筛进行净度分析,五百粒法测定千粒重,种子粉碎高恒温(130±2)℃烘干3 h测定水分含量,0.1%TTC溶液25℃避光染色5 h测定生活力,1.0 g种子在25℃超纯水中浸泡12 h测定相对电导率,4℃下沙藏层积80 d后置于15℃光照纸床进行发芽试验;不同来源种子按质量分为3个等级,初步制定了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生产上建议使用Ⅰ级和Ⅱ级种子。

白及种子萌发及原球茎发育过程的细胞组织学观察1446-1449

摘要:为探讨白及种子发育成苗的机制,对组织培养条件下种子萌发过程和原球茎发育过程进行了形态学和石蜡切片细胞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白及种子吸水膨胀后,出现极性,远离胚柄端分化出绿色芽点,芽点发育成子叶,同时种胚突破种皮形成原球茎,另一端则出现成群的白色绒毛状假根。原球茎顶端分生组织的发育遵循原套-原体学说,内部分化出多束维管束后,白及由原球茎过渡到根状茎阶段。其中根原基的发育始于根状茎维管束,为内起源。当根状茎逐渐膨大,内部基本分生组织分化为成熟薄壁组织后,假鳞茎开始形成。白及种子的发育共经过种胚、原球茎、根状茎和假鳞茎4个阶段。

药桑Morus nigra在重庆的引种研究1450-1455

摘要:药桑Morus nigra是新疆特有的黑桑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南疆地区、种群数量少,采用嫁接引种。其次生代谢产物含量高,是民间常用的传统中药,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价值。为解决药桑引种难的问题,作者从2011年起成功建立了药桑组织培养快繁体系,随后将药桑组织培养苗移栽到田间进行引种实验。作者首次报道了药桑引种到重庆田间的生长和病虫害状况,发现组织培养药桑能形成发达的根系,其生长状况优于嫁接药桑,主要受到蓟马危害。该研究建立的药桑引种技术,为药桑的规模化栽培和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中国中药杂志化学
栽培尼泊尔菊三七中的木脂素类化合物1456-1460

摘要:采用溶剂提取、萃取粗分离、硅胶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纯化技术,从采自北京郊区的尼泊尔菊三七栽培品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并参考文献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7S,8R-9'-O-乙基-去氢双松柏醇-9-乙酸酯(1)、9'-O-乙基-去氢双松柏醇(2)、去氢双松柏醇-9,9'-二乙酸酯(3)和(+)-梣皮树脂醇(4)。1为新的2,3-二氢苯并呋喃-8,3'-新木脂素型化合物,2~4均为首次从尼泊尔菊三七中分离得到的木脂素类化合物。对4个化合物在DMSO-d6溶剂中的^1H-和^13C-NMR数据进行了全归属。

中国沙棘和西藏沙棘叶中化学成分的UPLC/Q-TOF-MS快速分析1461-1468

摘要:基于UPLC/Q-TOF-MS技术对中国沙棘和西藏沙棘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比较两沙棘叶中成分差异。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T3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以乙腈(A)-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5 m L·min^-1;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离子源相关参数:毛细管电压为2 000 V,锥孔电压为40 V,离子源温度为100℃,碰撞气体为氩气,鞘流气流量为900 L·h^-1,鞘流气温度为450℃。结合质谱数据及文献数据,分析、推断出35个化合物,主要为黄酮类成分。其中,29个化合物为两沙棘共有成分,剩余的6个成分中,2个成分为中国沙棘特有,其余为西藏沙棘独有,研究表明两沙棘叶在成分组成上差异较小。采用UPLC/Q-TOF-MS技术,可有效地对中国沙棘和西藏沙棘叶中成分进行快速分析,为今后合理开发利用沙棘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雷公藤药材中5个有效成分1469-1473

摘要:该文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同时测定雷公藤药材中5种有效成分的方法,并比较了不同产地及来源的雷公藤药材中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别。以乙腈-2%甲酸铵水为流动相洗脱,Waters ACQUITY UPLC-CSHC18S柱(2.1 mm×100 mm,1.7μm),以电喷雾离子源为接口,正离子模式扫描,质谱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结果表明,5种有效成分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7 8),加样回收率在96.72%~103.2%,RSD为1.0%~2.4%。该研究所建立的方法稳定性、精密度、重复性良好,适用于雷公藤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不同来源的雷公藤药材中成分含量差异显著,雷公藤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亟待提高,而对雷公藤药材实施多指标的含量控制是保证其临床药用安全可控的必要途径。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首乌藤中13种成分1474-1479

摘要: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首乌藤中二苯乙烯(二苯乙烯苷、虎杖苷、白藜芦醇)、蒽醌(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素-8-β-D-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黄酮(表儿茶素、芦丁、金丝桃苷、紫云英苷、槲皮素)及酚酸(没食子酸)等13种成分的方法。采用Waters BEH C18(2.1 mm×100 mm,1.7μm)色谱柱,流动相为水(含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柱温35℃,流速0.25 m L·min^-1,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扫描方式进行检测。采用TOPSIS法对13种成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13种成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1 5,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在95.24%-102.3%,RSD均小于5%。TOPSIS分析显示广州产的样品综合质量较好。所建立的方法准确、专属性、重复性较好,可用于首乌藤中多元功效物质或指标成分的同时测定,为首乌藤药材内在质量的综合评价和全面控制提供新的方法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