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中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5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综述、政策法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专题笔谈、经验交流、药事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1-5302
  • 国内刊号:11-2272/R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55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
  • 综合影响因子:2.41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中药 201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民族药——藏药专题

藏药鉴定及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摘要:藏药的品种鉴定和质量控制是其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保证藏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简要概述了近10年来藏药在品种鉴定、质量标准化及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DNA条形码、红外光谱、1H-NMR代谢组学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实例,旨在为藏药的现代化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559-561

青藏高原藏药资源与品质评价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藏医药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造成藏药材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升高,加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导致常用藏药材的资源匮乏、品种短缺,同时藏药长期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和多基原藏药品种多等问题。目前,资源短缺、质量控制标准落后成为制约藏医药事业和藏药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瓶颈问题。因此,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藏药研究的关键,藏药资源调查和藏药标准化是目前工作的核心问题。该文就青藏高原藏药资源调查及品种整理、种质资源库的建立、野生抚育与人工繁育、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以及用DNA条形码、1H-NMR代谢组学等新技术新方法应用诸方面进行述评,以期为解决青藏高原藏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品种鉴定和质量标准化等问题提供参考。
562-566

龙胆科藏药“蒂达”类的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摘要:应用ITS2序列对多基原龙胆科藏药"蒂达"进行DNA条形码鉴定,为保障该类药材的准确鉴定及其临床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以青藏高原地区龙胆科中獐牙菜属Swertia、花锚属Halenia、扁蕾属Gentianopsis、喉毛花属Comastoma、肋柱花属Lomatogonium 5个属,共计13个种,151份实验样本为研究对象,提取"蒂达"药材的基因组DNA、扩增ITS2序列并双向测序。采用Codon Code Aligner V3.7.1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ITS2序列经比对后长度为231 bp,13个种共31种单倍型,G+C平均含量达61.40%。最小距离法和NJ树结果显示,龙胆科藏药"蒂达"类11个种能够各自聚为一支相互区分,并表现出良好的单系性,二叶獐牙菜和华北獐牙菜不能准确鉴定。ITS2序列可准确、稳定的鉴别龙胆科藏药"蒂达"类药材,从而为进一步构建复杂多基原藏药品种真伪鉴别方法提供了科学参考。
567-571

基于DNA条形码及UFLC技术的藏药翼首草相关性的品质评价研究

摘要:该研究基于DNA条形码和UFLC技术从生物物种遗传和化学指纹图谱鉴别等方面进行藏药翼首草的品质评价研究。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翼首草进行品种鉴定;采用UFLC对翼首草地上地下部位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并运用SPSS、灰色关联度等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同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翼首草遗传信息与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DNA条形码技术可准确鉴定翼首草药材;UFLC指纹图谱分析发现藏药翼首草地上、地下不同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通过遗传信息与化学相关性研究揭示了翼首草遗传基因可能对其所含药效成分环烯醚萜苷类次生代谢产物的产生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藏药翼首草遗传和化学相关研究为其为其品质评价及资源保护提供新思路。
572-577

基于DNA条形码和1H-NMR代谢组学二维方法的多基原藏药沙棘鉴定

摘要:沙棘为典型多基原藏药,混用现象时有发生。该文旨在构建一种基于DNA条形码和~1H-NMR代谢组学的二维鉴定方法,为沙棘药材的准确鉴定与应用提供参考。应用ITS2和psb A-trn H序列以对中国沙棘、江孜沙棘和西藏沙棘进行DNA条形码鉴定,分析其种内及种间变异、遗传距离等,构建系统发育邻接(NJ)树。同时采用基于1H-NMR代谢组学方法获得3种沙棘药材的代谢物指纹谱图,对所得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DNA条形码结合1H-NMR代谢组学可以发掘3种沙棘种间的遗传和化学特征的差异性,并对3种沙棘进行准确鉴定。基于DNA条形码和1H-NMR代谢组学建立的多基原藏药沙棘二维鉴定方法准确可靠,能为藏药鉴定和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578-585

HPLC测定藏药“巴尔达尔”黄酮类成分含量及指纹图谱的研究

摘要:研究藏药巴尔达尔Hippophea gyantsensis黄酮类3种指标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同时建立藏药巴尔达尔的HPLC指纹图谱,全面评价其内在质量。采用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流动相乙腈-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60 nm,流速1.0 m L·min-1,柱温30℃,进样量10μL;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软件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建立了10个批次藏药巴尔达尔的共有图谱,提取了12个色谱峰作为指纹图谱共有峰,成功测定藏药巴尔达尔中山柰素-3-O-β-D-槐二糖-7-O-α-L-鼠李糖苷、异鼠李素-3-O-β-D-槐二糖-7-O-α-L-鼠李糖苷、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的含量。该研究首次采用HPLC建立藏药巴尔达尔的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为江孜沙棘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依据。
586-591

藏药小檗皮的质量标准研究

摘要:为建立藏药小檗皮的质量标准,提高其质量控制水平,该研究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相关方法,测定小檗皮药材的水分、灰分和浸出物的含量;以主要有效成分木兰花碱、药根碱、巴马汀、小檗碱为指标,分别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研究。结果该药材的TLC鉴别斑点清晰、分离度较好;18批药材的测定结果表明水分为8.39%~12.23%,总灰分为4.50%~9.96%,酸不溶性灰分为0.10%~0.69%,浸出物为20.62%~37.13%,药材中木兰花碱、药根碱、巴马汀、小檗碱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5.98%,0.63%,0.30%,2.50%。该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小檗皮药材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592-596

藏药蔓菁膏抗缺氧作用的量-效/毒关系及质量标准研究

摘要:为评价藏药蔓菁膏抗缺氧作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建立蔓菁膏质量标准。该文采用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初步评价安全性;采用小鼠常压耐缺氧、小鼠急性脑缺血性缺氧、小鼠亚硝酸钠中毒模型研究蔓菁膏的抗缺氧作用;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附录相关方法对不同批次蔓菁膏的水分、灰分、水中不溶物进行测定,采用蔓菁对照药材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蔓菁膏中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1小鼠经口给予蔓菁膏的LD50为56.73 g·kg-1,Dm为86.80 g·kg-1·d-1,Dn为35.55 g·kg-1·d-1;2蔓菁膏具有提高缺氧耐受力的作用,确定有效剂量为0.388 g·kg-1·d-1;3建立了蔓菁膏薄层鉴别和多糖含量测定方法。所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操作、准确、简便,制定标准限度合理,已被《四川省藏药材标准》收载,同时蔓菁膏具有明显的抗缺氧作用且安全性良好,为蔓菁膏的临床安全有效用药和保健品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597-602

藏药柳茶水提物对胃癌耐药细胞BGC823/5-FU增殖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摘要:研究藏药柳茶水提物(Liu Tea extracts,LTE)对人胃癌氟尿嘧啶耐药细胞株BGC823/5-FU的增殖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将LTE作用于人胃癌耐药细胞BGC823/5-FU,采用MTT检测其对细胞增殖、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以及与5-氟尿嘧啶(5-FU)的联用效应,应用CompuSyn软件计算联合用药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流式细胞术(FCM)检测LTE对BGC823/5-FU细胞凋亡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质量浓度(100,200,400 mg·L-1)LTE对5-FU作用下胃癌耐药细胞中P-gp,Bcl-2,Bax及Caspase-3(17KD)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LTE能够有效的抑制胃癌耐药细胞株BGC823/5-FU的生长,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LTE能够促进细胞发生凋亡,800 mg·L-1的LTE作用细胞24 h后凋亡率可高达46.2%(P〈0.01)。LTE与5-FU联用后CI〈1,说明两药具有较好的协同抑制耐药细胞增殖的作用。非细胞毒性剂量LTE可显著降低化疗药物5-FU,CDDP,PTX,ADM对BGC823/5-FU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P〈0.05),一定程度上逆转耐药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逆转倍数分别为2.35,1.68,1.96,0.52。蛋白检测结果显示,随着柳茶水提物浓度的增加,耐药细胞内Bcl-2表达逐渐下降,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耐药蛋白P-gp的表达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中无显著变化。LTE能有效抑制胃癌耐药细胞株BGC823/5-FU的生长,并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其化疗耐药。抑制抗凋亡蛋白的表达、激活促凋亡蛋白、诱导耐药细胞发生凋亡可能是其作用的主要机制。
603-608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油橄榄叶提取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摘要:橄榄油是"地中海膳食模式"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很多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地中海饮食的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皮肤癌和结肠癌等癌症的发病率均低于世界其他人群。地中海饮食的健康效果,不仅归因于橄榄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等营养素,还与以抗氧化作用而得名的酚类化合物有关。研究表明,油橄榄叶中含有的抗氧化活性成分大大多于油橄榄果实,橄榄苦苷和类黄酮等多酚类物质是油橄榄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油橄榄于1956年代少量传入我国,后在福建、两广、台湾、四川、陕西、云南等地广泛种植,甘肃陇南是油橄榄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在每年冬天修剪油橄榄时会产生大量油橄榄叶,可以成为高附加值产品(酚类化合物)的丰富来源。该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油橄榄叶提取物生物活性包括抗微生物、抗肿瘤、抗氧化、对大脑及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抗糖尿病和镇痛、抗炎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可能的机制进行分类汇总,同时展望了油橄榄叶提取物的发展前景,油橄榄叶提取物的活性成分种类多、含量高,并存在抗氧化协同作用,为油橄榄叶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油橄榄叶提取物具有丰富且廉价的来源和良好的生物利用率,为医药和保健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613-618

民族药诃子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摘要:诃子在我国民间用药较广泛,在藏药和蒙药中有"药中之王"之称,用于治疗多种疾病。诃子所含的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含三萜酸类、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酰简单酯类化合物及蒽醌类物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诃子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及抗癌等药理活性。该研究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文献,对诃子的药理活性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诃子抗肿瘤研究进展重点描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诃子植物资源和诃子各药理作用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619-623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不同采收期老鸦瓣生物量积累及药材品质研究

摘要:探索不同采收期老鸦瓣生物量积累及药材品质动态变化规律,为确定老鸦瓣合理采收期提供依据。从蕾期至休眠期9次取样,测定各时期生长指标、各器官生物量、鳞茎折干率、水溶性浸出物和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老鸦瓣植株干物质分配比例随着植株生长中心转移发生变化,鳞茎是干物质分配的主要器官。全生育期植株总干物质积累及鳞茎干物质积累呈递增趋势,且果实成熟期最高。果实成熟期与枯萎期和休眠期的鳞茎生物量没有显著差异。鳞茎生物量积累与其他形态指标间的关系系数随采收期不同差异较大,蕾期、花期及果实成熟期地上部分某些形态指标与鳞茎生物量呈负相关;在坐果期,除根外,其他形态指标与鳞茎生物量间全为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鳞茎折干率随采收期的延长呈上升趋势,于休眠期达最高。水溶性浸出物在生长前期含量最高,后期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且果实成熟期含量最低。多糖含量则呈W型变化,于果实成熟期含量最低,休眠期含量最高。综合考虑,兼顾光慈姑药材产量和品质,老鸦瓣应在枯萎期或休眠期初期采收为佳。
624-629

中华大蟾蜍皮肤Cathelicidin家族新型抗菌肽的鉴定及其抗菌活性

摘要:对中华大蟾蜍皮肤转录组进行了测定,通过对得到转录组数据的组装、注释和序列比对得到1个新型Cathelicidin家族前体c DNA。按照Cathelicidin家族抗菌肽的加工方式,推导出该前体可能编码2个成熟的中华大蟾蜍Cathelicidin家族抗菌肽,命名为BG-CATH25,BG-CATH29。圆二色散测定了合成BG-CATH25,BG-CATH29的二级结构特征,结果揭示BG-CATH25,BG-CATH29在不同缓冲体系中以无规则卷曲的构象为主。对实验所用4种细菌的抗菌活性研究表明BG-CATH25,BGCATH29对嗜水气单胞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MIC分别为1.25,10 mg·L-1。
630-635

穿心莲甲羟戊酸5-焦磷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摘要:穿心莲内酯是穿心莲的主要药效成分,广泛用于抗炎。为了对它的生物合成进行遗传调控,提高内酯类成分的合成量,作者在转录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穿心莲内酯生物合成途径中甲羟戊酸5-焦磷酸脱羧酶基因的3个克隆,包含的ORF均长1 260 bp,分别在4个位点具有单碱基的差异。它们编码由419个残基组成的氨基酸序列;保守结构域中均具有11个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分别决定催化反应的特异性和活性;N端不含有质体定位的信号肽;与丹参的MVD蛋白(Gen Bank号AEZ55675.1)一致性较高。在穿心莲茎和叶片中,MVD基因的表达量分别在花蕾期和初花期最高,但各时期表达量的倍数差异不大。该研究获得的MVD基因,为后续进行详细的功能解析,并进一步应用于穿心莲内酯的遗传调控,奠定了基础。
636-642

干旱胁迫对柴胡中皂苷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及皂苷含量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究干旱胁迫对柴胡皂苷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和皂苷含量的影响,以期从终产物,基因水平揭示柴胡皂苷合成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该研究以定植5个月的柴胡苗为研究材料,通过添加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环境,利用HPLC测定不同胁迫程度下,柴胡根中皂苷a和d含量的变化,同时以β-tubulin为内参基因,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T-q PCR)分析皂苷合成途径中4个关键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R),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IPPI),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PS)和β-香树素合成酶(β-AS)基因的表达。通过研究发现,干旱胁迫处理显著提高了柴胡中皂苷的含量,且当PEG为10%时,柴胡皂苷a和d质量分数最高,分别达到0.648%,0.781%;同时,各基因表达量结果显示,4个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调,其中FPS和β-AS上调极显著(P〈0.01);此外,相关性分析表明,HMGR,IPPI,FPS,β-AS的表达量和皂苷含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干旱胁迫下,柴胡通过调节皂苷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来调节次生代谢物皂苷的合成,从而对逆境做出响应。
643-647

厚朴叶质量双分子评价候选基因的筛选

摘要:该文将双分子标记法用于厚朴与凹叶厚朴木质素类成分的评价中,首先通过比较厚朴和凹叶厚朴化学成分,发现二者叶片中magnolignanⅠ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然后进行厚朴与凹叶厚朴转录组测序,并选择与厚朴木质素类成分结构最相似的p-hydroxyphenyl lignin,进行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挖掘。通过比较厚朴木质素类成分相关同源基因在厚朴和凹叶厚朴中的表达水平和结构变异,筛选获得1个编码肉桂醇脱氢酶基因片段作为厚朴木质素类成分双分子评价的候选标记,为进一步建立厚朴优劣双分子评价方法提供技术支撑。
648-653

分子生物技术在我国生药学领域的应用历程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相关论文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梳理并探讨了分子生物技术在我国生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历程与发展现状,结果表明:分子生物技术的引入是生药学现展的实际需求;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研究中已形成稳定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主要涵盖中药分子鉴定、药用植物分子系统学、药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保护、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调控、道地药材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与育种等7个方面;知识产出具有可持续性,并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独立的知识体系已基本形成,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654-658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共研磨法制备吸入用丹酚酸-丹参酮复合微粉及其表征

摘要:建立了一种将丹参中的脂溶性和水溶性有效成分共微粉化的方法,制备得到了适用于肺部吸入给药的丹酚酸-丹参酮复合微粉。以湿法球磨粉碎为制备方法,复合微粉1~5μm体积分数为评价指标,采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效应面法进行工艺优化。通过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布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等对复合微粉进行质量评价,并测定其流动性和引湿性。结果显示最优制备工艺条件下得到的丹酚酸-丹参酮复合微粉粒径分布均一,D50为2.33μm,1~5μm体积分数为80.82%,休止角为(50.60±1.13)°,临界相对湿度约为77%。共微粉化使药物微粒的粒径显著减小,药物的无定形物稍有增加,对粉体的流动性、吸湿性无显著影响。该研究表明湿法球磨可用于性质差异大的多种成分的共微粉化,制备得到适于吸入的丹酚酸-丹参酮复合微粉,为进一步吸入粉雾剂的制备提供基础。
659-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