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中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5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综述、政策法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专题笔谈、经验交流、药事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1-5302
  • 国内刊号:11-2272/R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55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
  • 综合影响因子:2.41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中药 2015年第1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中药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及其应用专题

基于“中药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的大黄抗高血脂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大黄是治疗高脂血症的一味常用中药,但其所含化学成分复杂,至今仍然难以明确其各种成分在血脂调节中的具体作用,因此要系统地对大黄治疗高血脂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该文通过多个数据库的整合,利用实体语法系统模型,构建大黄治疗高脂血症的分子作用网络,网络包括有231个节点和638条边。从此推断药物作用靶点与疾病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大黄可以通过促进胆固醇排泄,抑制凝血因子改善血液流变学特征,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维持体内脂肪代谢平衡,抑制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合成途径达到调节血脂的目的。该研究为新药开发及有效成分的配伍提供了参考,为中药作用机制的系统解析提供了新的途径。
3703-3708

基于“中药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的金钗石斛降糖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构建金钗石斛降糖生物网络,阐释金钗石斛治疗2型糖尿病的分子作用机制。检索数据库和文献整理金钗石斛中的化学成分,通过疾病相关数据库收集整理2型糖尿病相关靶点,利用"中药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构建金钗石斛-2型糖尿病整体生物网络。通过对网络的分析,阐明金钗石斛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机制包括5个方面:1通过降低甘油三酯等调节脂质代谢;2减少胰岛素抵抗;3保护胰岛细胞;4促进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释放肽(GIP)的分泌;5抑制钙离子通道。以网络药理学为指导,通过"中药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初步阐明了金钗石斛降糖的分子作用机制,为金钗石斛的二次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3709-3712

基于“中药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的丹参治疗心血管疾病作用机制解析

摘要:丹参作为临床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虽然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已有研究,但是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系统解析的报道却并不多见。该研究基于"中药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综合数据挖掘技术,以生物反应数据库为背景构建丹参有效成分靶点与心血管疾病相关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网络,以期从网络药理学的角度系统解析丹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丹参主要通过以下10条途径来治疗心血管疾病:促进脂质代谢;抗炎;调节血压稳定;负向调节凝血因子;抗血栓形成;调节细胞增殖;抗应激损伤;促进血管新生;抑制细胞凋亡;调节血管收缩与扩张;促进伤口愈合。该研究结果较为系统地解析了丹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新药的研发,尤其是中药组分配伍的现代中药研发提供了线索。
3713-3717

基于“中药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的四逆散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四逆散作为调和肝脾的经典名方,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各种疾病,且疗效显著。近年来发现四逆散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上有效,如抑郁症。但是,目前四逆散抗抑郁症机制还不是很清楚,该文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中药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研究四逆散方剂,探索其多成分-多靶点-抑郁症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四逆散的315个化学成分中有263个能够作用于抑郁症的19个靶点,通过调控第二信使G-蛋白偶联受体转导通路、c AMP环核苷酸系统、神经系统及其递质、免疫炎症反应、神经内分泌、钙离子及其他离子转运等多途径、多靶点发挥抗抑郁作用。这些结果为四逆散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及探讨抑郁症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3723-3728
中国中药杂志综述

小分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敲除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应用的愈加广泛,其生产技术也日臻完善。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也日益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课题。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这门技术给中药有效成分的敲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该文就小分子单克隆抗体制备与敲除技术进行了综述。就其制备过程中的几个步骤,如:半抗原的制备,半抗原与载体偶联,人工抗原的鉴定及偶联比率的测定,动物免疫与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单克隆抗体的大规模制备;小分子单克隆抗体的敲除技术的免疫亲和色谱柱的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笔者相信这门技术会使得中药的研究上更高一个层次,并且提高中药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3737-3741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人参灰霉菌和人参黑斑菌对人参总皂苷的化学趋向性响应研究

摘要:采用平板法和孢子悬滴萌发法分别测定了人参灰霉菌和人参黑斑菌在3种趋化参数(浓度、温度和p H)下对人参总皂苷的化学趋向性响应。结果表明,人参灰霉菌在20℃和p H 6的培养条件下,对20 mg·L-1的人参总皂苷表现出较强的化学趋向性,趋化移动指数(CMI)为1.293 0,趋化生长速率(CGR)为0.476 0,孢子萌发率(SGR)为53%,菌丝干重(DWM)为0.452 6 g·L-1;而人参黑斑菌则在25℃和p H 6的培养条件下,对2 mg·L-1的人参总皂苷表现出较强的化学趋向性,趋化移动指数(CMI)为1.235 4,趋化生长速率(CGR)为0.537 0,孢子萌发率(SGR)为67%,菌丝干重(DWM)为0.494 8 g·L-1。显示人参灰霉菌和人参黑斑菌分别对低(2 mg·L-1)、中(20 mg·L-1)浓度的人参总皂苷具有正向的化学趋向性响应,而且受此趋化影响下的孢子萌发率、菌丝生长速率及菌丝生长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但随皂苷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3742-3747

羌活不同地理种群ITS序列变异及系统发生分析

摘要:利用核糖体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对我国羌活31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经PCR扩增测序,获得长度为634~635 bp的ITS核苷酸序列,其平均G+C量(57.8%)显著高于A+T量。在羌活31个居群402条序列中共检测到31个变异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4.88%,其中,简约信息位点为12个,共有31种单倍型。AMOVA分析结果显示:羌活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发生在居群间(57%)。以宽叶羌活为外群构建的NJ树显示:31个单倍型并没有按地理分布形成明显的族群,各地理单元中的单倍型相互混杂,没有明显的地理分化模式。
3748-3753

不同氮素形态与配比对桔梗生长及桔梗皂苷D含量的影响

摘要:研究不同形态氮素处理对桔梗生长和桔梗皂苷D含量的影响,为桔梗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借鉴。采用盆栽方式,对桔梗进行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处理,测定桔梗生长相关指标,包括生物量、光合参数及NR,GS活性,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和SOD,POD,CAT活性,桔梗皂苷D含量。结果表明:NH4+-N/NO3--N为0∶100处理,桔梗叶片NR活性、硝态氮含量、净光合速率及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叶片中GS活性在NH4+-N/NO3--N为25∶75处理最大,铵态氮含量在NH4+-N/NO3--N为75∶25处理为最大值。随着NO3--N比例的增加,SOD活性先降后升,CAT活性先升后降,MDA含量先降后升,且CAT与MDA呈完全相反变化趋势,均在NH4+-N/NO3--N为25∶75处理分别达到最大值与最小值。桔梗皂苷D含量也随NO3--N比例增加而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NH4+-N/NO3--N为25∶75处理达到最大值,较酰胺态氮处理升高了25.81%。不同氮素形态及配比对桔梗光和特性、氮素代谢和抗逆调节指标、产量及质量影响显著。NH4+-N/NO3--N为25∶75处理较适宜桔梗生长及桔梗皂苷D含量的累积。
3754-3759

穿心莲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ApPDS的基因克隆及功能鉴定

摘要: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穿心莲植株中克隆得到了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PDS)的全长c DNA,预测有一个1 752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序列已登录Gen Bank,登录号KP982892),编码584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穿心莲PDS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芝麻、广藿香、黄芩等其他植物的PDS有很高的同源性,该蛋白包含一个共有的氨基酸脱氢酶的辅酶结构域NAD(H)-binding domain。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进行组织表达模式分析,发现PDS基因在穿心莲的根、茎、叶、花中均有表达,表达量为叶﹥花﹥茎﹥根。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GS)的方法在穿心功莲体内鉴定Ap PDS的功能,构建VIGS载体p TRV2-PDS,经农杆菌浸染穿心莲叶片,植物表型观察、定量RT-PCR检测Ap PDS基因的表达,结果观察到叶片轻微变黄和明显的基因下调,鉴定了Ap PDS在体内的功能。该研究首次克隆并鉴定了穿心莲PDS基因,为进一步研究穿心莲中新基因尤其是穿心莲内酯类二萜生物合成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3760-3765

黄柏类药材颜色数量分类探讨

摘要:通过收集市场上黄柏类药材的商品28批样品,利用分光测色仪测量其外表面、内表面、断面的颜色Lab色彩空间值,采用Ward联接法和平方Euclidean距离对28组数值进行聚类分析。同时邀请"国医大师"金世元教授依据传统经验对28批黄柏样品进行鉴定、质量评价和分级。将传统经验结果与分光测色仪测量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黄柏类药材可以通过颜色数值聚类成关黄柏和川黄柏,并按照质量进行分类,且与传统经验鉴别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
3766-3769
中国中药杂志制剂与炮制

不同蒸制时间对人参活性成分及其药代动力学行为与抗炎作用的影响研究

摘要:选用优质人参分别高压蒸制0,2,4,8 h后制备人参提取物,并利用HPLC研究人参蒸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发生的变化;采用UFLC-MS/MS多反应监测(MRM)定量分析,以地高辛为内标物在负离子模式条件下,研究灌服不同蒸制时间的人参提取物的小鼠体内人参皂苷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差异;以及通过给灌胃人参提取物1周后的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建立炎症模型,运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炎症模型小鼠血浆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探讨不同蒸制时间对人参发挥抗炎作用的影响。经测定灌服蒸制8 h的人参提取物可明显降低炎症模型小鼠血浆中的TNF-α和IL-1β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人参经蒸制后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入血成分相应改变,人参经蒸制8 h后有助于起到抗炎效果,为进一步揭示人参发挥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和量效关系提供实验依据。
3770-3774

TPGS修饰多烯紫杉醇前体囊泡口服递药系统的构建及表征

摘要:该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新型的载多烯紫杉醇的TPGS修饰前体囊泡口服递药系统(Doce-TPGS-PN),并对其水化后的物理化学特性和体外释放进行考察。首先,以制得前囊泡水化后的粒径、包封率和突释量为指标,考察脂质材料的种类、TPGS修饰方法、TPGS加入量及表面活性剂和胆固醇的比例对前囊泡水化后性质的影响,筛选最优处方和制备工艺。其次,对最优处方制得DTX-TPGS-PN的形态、粒径、表面电荷、包封率及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考察。结果表明,Doce-TPGS-PN系统水化后,粒径为(93±6.5)nm,Zeta电位为(-83.95±3.69)m V,包封率(97.31±0.60)%,在PBS中的释放分为前0.5 h的速释相和之后的缓释相。实验证明,该研究成功构建了Doce-TPGS-PN这一新型口服给药系统,且其具有良好性质。
3775-3779

响应面法对六味地黄方醇沉工艺的优化研究

摘要:优化六味地黄方醇沉工艺,获得最优的醇沉工艺,为醇沉过程苷类控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P-B试验设计,以莫诺苷、马钱苷、芍药苷为指标,考察醇沉前液密度、醇沉温度、搅拌速度、加醇浓度、静置温度、静置时间、醇含量、加醇方式、离心、醇洗10个参数对醇沉工艺的影响,得出六味地黄方浸膏苷类醇沉关键工艺参数。并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关键工艺参数与醇沉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与探讨,得出关键工艺参数之间的交互影响以及与指标成分的相关性方程。通过对各个指标结果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并对二次回归方程求解得到六味地黄方苷类醇沉的最优工艺参数:醇沉前浸膏密度为1.13 g·m L-1,加入95%乙醇醇沉至含醇量为34%,580 r·min-1搅拌15 min,静置17 h,离心得到醇沉上清液,验证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接近。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六味地黄方苷类醇沉工艺确定工艺参数的方法合理可行。
3794-3799
中国中药杂志化学

还阳参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及反相HPLC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还阳参Crepis crocea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方法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还阳参酯素Ⅰ(1)、8β-(2-羟基-2-甲基-3-氧代丁酮酰氧基)糖美菊素(2)、tectoroside(3)、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4)、大波斯菊苷(5)、七叶内酯(6)、原儿茶醛(7)、反式-4-羟基肉桂酸(8)、咖啡酸(9)、2-羟基-3-(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10)、2-羟基-3(4-羟基苯基)丙酸乙酯(11)和顺式-3,4-二羟基-β-紫罗兰酮(12)。还阳参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12个化合物以愈创木烷内酯型倍半萜类化合物为主,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还阳参酯素Ⅰ(1)。除化合物4,9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3800-3804

川白芷根极性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该文研究川白芷Angelica dahurica var.formosana cv.Chuanbaizhi根极性化学成分。采用硅胶和高效液相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共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叔-O-β-D-吡喃葡萄糖基-(R)-白当归素(1)、(2″S)-3″-O-β-D-吡喃葡萄糖基水合氧化前胡内酯(2)、印枳苷(3)、仲-O-β-D-吡喃葡萄糖基白当归素(4)、异秦皮定-7-O-β-D-吡喃葡萄糖苷(5)、苄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6)、花椒毒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7)、异戊烯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8)、东莨菪苷(9)、(2'R)-5'-羟基印枳苷元-5'-O-β-D-吡喃葡萄糖苷(10)、(2'S,3'R)-3'-羟基印枳苷(11)、茵芋苷(12)、苄基-O-β-D-呋喃芹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3)和前胡苷Ⅳ(14)。其中,化合物2,5,6,8,10~13等8个化合物为首次从川白芷根中分离得到。
3805-3810

贵州獐牙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对龙胆科Gentianaceae獐牙菜属植物贵州獐牙菜Swertia kouitchensis 90%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利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1H-NMR,13C-NMR,MS)进行结构鉴定。从中分离鉴定了28个化合物,包括6个裂环烯醚萜、2个酮及其苷、3个少见的内酯烯胺酮、2个三萜、1个木质素和14个其他类化合物,分别为红白金花内酯(erythrocentaurin,1)、erythrocentaurin dimethylacetal(2)、獐牙菜苦苷(swertiamarin,3)、vogeloside(4)、2'-O-actylswertiamarin(5)、狭叶獐牙菜苷D(swertianoside D,6)、獐牙菜烯胺酮A~B(gentiocrucines A~B,7~8)、gentiocrucine(9)、1-羟基-3,7,8-三甲氧基酮(1-hydroxy-3,7,8-trimethoxyxanthone,10)、1-羟基-3,5,6-三甲氧基酮(1-hydroxy-3,5,6-trimethoxyxanthone,11)、3-表-蒲公英赛醇(3-epitaraxerol,12)、erythrodiol 3-O-palmitate(13)、(+)-丁香脂素((+)-syringaresinol,14)、咖啡酸(caffeic acid,15)、松柏醛(trans-coniferyl aldehyde,16)、松柏醇(trans-coniferyl alcohol,17)、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18)、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4-hydroxy-3-methoxybenzoic acid,19)、3,4-二羟基苯甲醛(3,4-dihydroxybenzoic aldehyde,20)、2,3-二羟基苯甲酸(2,3-dihydroxybenzoic acid,21)、对羟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 acid,22)、3-乙酰氧基苯甲酸(3-acetoxybenzoic acid,23)、间羟基苯甲酸(3-hydroxybenzoic acid,24)、间羟基苯甲醇(3-hydroxybenzoic alcohol,25)、烟酸(nicotinic acid,26)、2-糠酸(2-furoic acid,27)、尿嘧啶(uracil,28)。其中化合物1~4,6~28为首次从贵州獐牙菜中分离得到。
3811-3817

菊苣小分子化合物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的分子对接研究

摘要:黄嘌呤氧化酶是治疗高尿酸血症药物的关键靶点,中药菊苣提取物具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但作用机制仍未探明。该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及数据库收集菊苣已知小分子化合物建立配体库,从PDB数据库下载黄嘌呤氧化酶X-ray晶体三维结构文件,采用Autodock 4.2分子对接软件虚拟筛选出菊苣中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通过与原配体TEI(非布司他)相比较,筛选出70个与靶蛋白有较好结合作用的化合物。对接结果有助于阐释降尿酸作用机制,为菊苣治疗高尿酸血症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3818-3825

不同加工方法野菊花HPLC与NIRS指纹图谱分析

摘要:该文研究了不同加工方法(直接晒干、蒸后晒干、炒后晒干)野菊花药材的高效液相(HPLC)与近红外光谱(NIRS)指纹图谱。采用NIRS分析软件中的判别分析法对不同加工方法野菊花进行判别分析,并与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结果相比较,分析结果一致。NIRS与HPLC指纹图谱各具特点,2种方法结合,能够快速、准确地用于不同加工方法野菊花药材的鉴别。
3826-3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