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中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5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综述、政策法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专题笔谈、经验交流、药事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1-5302
  • 国内刊号:11-2272/R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55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
  • 综合影响因子:2.41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中药 2015年第1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毒性研究专题

药物过敏和类过敏的临床前评价要求概述

摘要:药物过敏和类过敏反应是主要的不可预测药物不良反应。过敏反应一般由药物、药物代谢产物或药物添加剂的免疫原性引起;类过敏反应可能是由药物刺激或激活炎症介质的释放而引起的。药物过敏和类过敏反应的临床前评价属于免疫毒性评价的范畴。由于不同类型过敏和类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不同,目前没有任何一种体内或体外方法可以预测所有类型的反应。近年来FDA,SFDA,OECD,ICH,WHO等颁布了一系列针对药物免疫毒性临床前评价的指导原则,但目前关于新药临床前过敏和类过敏反应评价的要求和方法尚未完全统一。该文主要就药物过敏和类过敏的临床前评价要求进行综述。
2685-2689

毒理基因组学及其在中药安全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摘要:随着组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毒理基因组学受到业界的高度重视,并在中药安全性研究中应用日渐广泛。毒理基因组学技术可从全基因组水平考察机体暴露于毒物后的系统变化,被广泛用于毒性生物标志物发现、毒性机制及毒性预测等研究。该文简要总结了毒理基因组学的研究现状,并着重综述了其在揭示中药毒性作用机制、发现潜在毒性标志物、研究配伍毒性规律等中药安全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690-2695

中药遗传毒性研究思路和方法

摘要:中药遗传毒性研究是中药安全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药的遗传毒性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得到重视。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遗传毒性评价方法主要有以遗传基因突变为指标的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小鼠淋巴瘤tk试验)、以染色体畸变为指标的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和以DNA损伤为指标的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3种。该文结合中药特点就现代中药遗传毒性研究进展、遗传毒性评价方法、中药遗传毒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新技术在遗传毒性评价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综述。
2696-2700

黄素单加氧酶3的基因多态性及其在药物代谢和毒性中的作用

摘要:黄素单加氧酶3(flavin-containing monooxygenase 3,FMO3)是一种重要的肝微粒体酶。多项研究表明,FMO3基因存在多态性,并且这种多态性具有广泛性,不仅存在于人类也存在于动物中,既存在于同一种族内也存在于不同种族间。尚有研究表明FMO3基因表达的FMO3酶在某些含氮和含硫的药物代谢和毒性中发挥一定作用。作者对FMO3的基因多态性及其在药物代谢与毒性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2701-2705

中药轻粉临床外用的风险评估

摘要:轻粉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外用含汞中药,其毒性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然而,目前含轻粉中药临床外用,尚没有统一的限量标准。危险度评价是一种评估有害物质潜在健康效应的安全性评价方法,该研究尝试应用基于毒性数据的危险度评价,分析轻粉临床外用的风险,以指导含轻粉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通过收集国内外有关轻粉(或氯化亚汞)经皮毒性相关文献资料,按照危险度评价的4个步骤,以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MOS)作为评价指标,根据MOS=1时,推算其外用每日最大暴露量。已有轻粉单次外用剂量为1.5 g可致人死亡的报道;根据大鼠破损皮肤长期接触(1个月)轻粉的LOAEL为0.096g·kg^-1·d^-1,推算得到临床疗程2周内每日外用轻粉的NOAEL为1.46 mg·kg^-1·d^-1(体重60 kg的患者),当MOS=1时,其外用每日最大暴露量为1.1 g。建议成年患者,临床单次外用轻粉低于1.5 g;2周内每日轻粉用药量超过1.1 g时,应该监测肝肾功能的变化。
2706-2710

3种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评价及其机制探讨

摘要:该文以不良反应报道较多的3种中药注射剂——鱼腥草、生脉和清开灵注射液为代表,借助小鼠类过敏反应模型,将含有0.4%伊文思蓝(EB)的各中药注射剂、阴性和阳性对照一次性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30 min后,比较各组小鼠耳廓蓝染情况,以对中药注射剂的类过敏反应进行评价;另外单独将各中药注射剂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分别于5 min和30 min后取血浆和血清,ELISA法测定其中的组胺,VEGF,TNF-α和IL-10的含量,并对耳和肺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从而探讨其可能的类过敏反应机制。结果显示除鱼腥草注射液外,临床1.5倍和3.3倍浓度的生脉和清开灵注射液均可以引发小鼠发生以血管通透性增高为主要表现的轻微类过敏反应,低于此浓度则不发生;另外这2种注射液均导致小鼠血中组胺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但VEGF,TNF-α和IL-10含量变化不明显,提示生脉和清开灵注射液诱发ICR小鼠的类过敏反应发生可能与组胺释放增加有关。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各致敏注射液组小鼠耳、肺组织呈现明显的炎性改变;因此研究初步认为炎性机制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是中药注射剂的类过敏反应主要原因。
2711-2716

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临床前评价:动物品系和性别差异研究

摘要:类过敏反应在首次用药后发生,与过敏反应需要抗原致敏后再次激发2个阶段的致病机制不同。该研究探讨2种中药注射剂诱导不同品系和性别小鼠发生的类过敏反应,为小鼠类过敏反应检测模型在动物品系和性别上的选择提供依据。用ICR,昆明,BALB/C,C57小鼠进行2种中药注射剂的类过敏试验,比较4种小鼠的敏感性,并比较雌雄性动物的差异。各小鼠均一次性静脉注射含有0.8%伊文思蓝(EB)的受试物,以耳廓蓝染发生率和EB渗出量作为类过敏反应评价指标。在ICR和昆明小鼠上,2种中药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均在一定剂量下诱导出类过敏反应,在同种注射剂同剂量下ICR的类过敏反应更明显,说明ICR小鼠更敏感。只有1种注射剂在BALB/C小鼠上呈现出了类过敏反应,且反应程度较ICR和昆明小鼠明显减弱;2种注射剂在C57小鼠上均未诱导出类过敏反应。雌雄动物比较结果显示,1种注射剂雌雄动物未见明显差异,而另一种注射剂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敏感。因此,进行中药注射剂小鼠类过敏试验,ICR小鼠是较为理想的试验品系,应该作为首选动物;其次可选用昆明小鼠。BALB/C和C57小鼠敏感性较低,不建议用于中药注射剂类过敏试验。中药注射剂对小鼠类过敏反应显示有一定雌雄性别差异,雄性小鼠更为敏感。
2717-2722

三七总皂苷制剂致类过敏反应的相关机制研究

摘要:探究三七总皂苷制剂诱发类过敏反应的病理特点以及致类过敏反应的物质基础。采用小鼠类过敏试验模型,适应性饲养1 d后,将雄性ICR小鼠随机分成5个实验组,分别为空白组、阳性对照组、三七总皂苷制剂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一次性静脉注射含0.4%伊文思蓝(EB)的相应受试物,给药30 min后,记录各组动物耳廓蓝染数,进行耳廓蓝染程度评分,并定量测定耳廓EB渗出量。另做2批动物,只给予相应的受试物,30 min后,取外周血和肺脏,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相关的细胞因子,肺脏HE染色。结果表明,三七总皂苷制剂中、高剂量静脉注射均可引起小鼠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耳廓明显蓝染,提示可能有致类过敏的作用。病理结果显示三七总皂苷制剂的类过敏反应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明显。组胺、VEGF以及TNF-α的含量在三七总皂苷制剂中、高剂量时明显升高(P〈0.05,P〈0.01)且呈现出剂量依赖关系,与耳廓蓝染程度保持一致,而IL-6和IL-10含量在三七总皂苷制剂低、中剂量时没有明显升高,当其增为临床4倍浓度8倍剂量时较空白组均明显升高(P〈0.05,P〈0.01)。其产生类过敏作用可能与组胺,VEGF,TNF-α有关,但可能当其类过敏程度达到一定高的程度时,IL-6和IL-10才可能在类过敏反应中发挥作用。
2732-2736

热毒宁注射液对大鼠肝脏CYP450酶的影响

摘要:研究热毒宁注射液对大鼠肝脏CYP450酶酶活性及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将SD大鼠腹腔注射7 d后,处死,制备大鼠的肝微粒体,与探针药物共孵育,利用LC/MS法测定各同工酶特异性底物在大鼠肝微粒的代谢产物的生成量,间接反映各同工酶的活性。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考察热毒宁注射液对大鼠肝脏CYP450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酶活性方面,热毒宁注射液与空白组比较可抑制CYP2B1,2C12,2C13,2D2的酶活性,诱导CYP3A1的酶活性,对CYP1A2酶活性无明显影响。mRNA表达方面,热毒宁注射液对CYP2B1,3A1,1A2,2C11,2D1,2E1 mRNA的表达具有诱导作用。通过对上述结果分析,可以看出热毒宁注射液在酶活性和mRNA水平均对CYP3A1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合用时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对CYP2B1,2C12,2C13,2D2的酶活性均具有抑制作用,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时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或潜在风险。
2737-2742

薯蓣皂苷致肝毒性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摘要:薯蓣皂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有关薯蓣皂苷毒理及其机制方面研究较少。该文从细胞水平上检测薯蓣皂苷(dioscin)对肝脏的毒性,同时对薯蓣皂苷作用于HepG2细胞后CYP1A在mRNA、蛋白水平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对CYP1A转录调控子芳香烃受体(AhR)的表达也进行了检测,旨在探索薯蓣皂苷的肝毒性及其可能的机制。将0.5-32μmol·L-1薯蓣皂苷作用于Hep G2细胞12 h,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细胞膜损伤,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活性氧(ROS)的生成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YP1A及其转录调控子AhR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CYP1A1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薯蓣皂苷0.5-32μmol·L-1作用于Hep G2细胞可以显著抑制细胞活性,与对照组相比,LDH释放量显著升高,ROS的生成量显著增大,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并坏死。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YP1A及芳香烃受体(AhR)mRNA表达升高;在蛋白水平上,薯蓣皂苷作用于细胞后CYP1A1蛋白表达升高,且AhR的拮抗剂白藜芦醇(Res)与薯蓣皂苷合用后能使CYP1A1的表达下调。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大剂量薯蓣皂苷具有肝细胞毒作用,这可能与其能激活芳香烃受体(AhR),诱导CYP1A表达进而产生毒性作用有关。
2748-2752

基于胃寒证的吴茱萸水提物镇痛及伴随毒副作用机制

摘要:对吴茱萸水提物在胃寒证小鼠模型上镇痛作用的药效剂量范围及机制进行初步研究。制备胃寒证小鼠模型,采用经典的小鼠热板法,灌胃不同剂量吴茱萸水提物,观察其镇痛及伴随毒副作用,检测血清ALT,AST,PGE2,NO,NOS,MDA,SOD,GSH,GSH-Px,BUN,CR及肝脏ALT,AST;并通过相关的毒性反应积分表,记录小鼠的伴随毒性症状。吴茱萸水提物在药后30 min有明显的镇痛作用,60 min达到峰效应,呈现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血中和肝内ALT和AST水平升高,血中PGE2,MDA,NO,NOS水平的增高,SOD,GSH,GSH-Px水平下降,BUN,CR水平无明显变化,肝体比值增加,肾体比值无明显变化。吴茱萸水提物发挥镇痛效应的机制与抑制疼痛介质释放、过氧化损伤及NO损伤有关;在发挥镇痛效果的同时还会伴随着对肝脏产生一定的毒性,毒性机制主要为氧化损伤,呈现与肝毒性损伤相并行的“量-时-毒”关系。
2753-2759

山豆根对实热证小鼠抗炎作用的效-毒-证关联评价

摘要:建立小鼠咽喉实热证模型,给予山豆根水提组分,检测血中热证指标和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通过考察并比较山豆根水提组分对小鼠发挥抗炎作用剂量下的伴随毒副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研究,阐释有毒中药山豆根“功效-毒性-证候”相关性。结果山豆根水提组分对混合致炎液所致咽喉实热证模型小鼠的耳肿胀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连续多次给药可引起小鼠血中ALT,AST活性明显升高,肝脏系数增大,血中PGE2,SOD,MDA,NO,NOS,GSH,GSH-Px等指标有明显改变。表明,山豆根水提组分对混合致炎液所致咽喉实热证模型小鼠耳肿胀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比对正常动物强,药效剂量下的山豆根还可产生一定的肝脏毒副作用。山豆根对咽喉实热证小鼠的抗炎作用及肝毒性机制均与过氧化损伤有关。
2760-2764
中国中药杂志资源与鉴定

人参总皂苷对4龄粘虫的取食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摘要:测定了人参茎叶总皂苷对4龄粘虫的取食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非选择拒食活性、选择拒食活性和生长发育抑制作用。在室内模拟4龄粘虫的自然生长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叶碟法测定测定人参茎总皂苷对其的拒食活性和生长发育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人参总皂苷对4龄粘虫的取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0,10,5 g·L^-13种质量浓度的人参总皂苷分别处理高粱叶片后饲喂4龄粘虫,8 h后,3种不同浓度的人参总皂苷的非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88.67%,64.40%,47.36%,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62.49%,44.29%,34.19%;与对照相比较,人参总皂苷处理后4龄粘虫的发育历期延长了13 h。人参总皂苷对4龄粘虫的取食和生长发育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抑制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2787-2791

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药用真菌猪苓在中国潜在适生区

摘要:从中国12个省采集到猪苓40个分布数据,结合Worldclim网站上1950—2000年生物气候数据,用最大信息熵模型模拟猪苓潜在的地理分布。结果表明经ROC曲线分析法验证,Maxent生态位模型的AUC值为0.959,表明预测地理分布有一定的准确性。依据模拟分布值0.5-0.8标定的猪苓分布区域,排除其潜在分布区域,再结合这些区域的地理间隔性,从宏观景观上将猪苓的地理分布格局划分为3个区块: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4省小部分地区;云南、贵州、四川3省交界地区,西藏的东南部地区;山西大部分地区,陕西大部分地区,陕西与甘肃、宁夏交界的东南部。刀切法检测表明,温暖季节平均降雨量对猪苓的分布增益贡献最大,其次依次最干季度平均温度为及年平均温。该研究反映出了猪苓在中国基本的地理分布格局以及潜在分布区域,为猪苓的生境保护以及资源引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2792-2795

丹参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与有效成分相关性分析

摘要:以5个不同地域丹参为材料,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探究了不同产地丹参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特征与有效成分积累规律,进一步分析了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5个不同产地的丹参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结构与有效成分的积累量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二者相关性分析显示一些内生真菌与丹酚酸B、咖啡酸等几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
2800-2806

铁皮石斛转录因子基因DoWRKY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摘要:WRKY转录因子是植物中发现的新型转录调控因子,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代谢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中克隆得到一个新的WRKY转录因子基因cDNA全长,命名为DoW RKY1,提交GenBank获得登录号KF71613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全长cDNA为1 704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1629bp,编码1条由54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具有2个WRKY保守结构域,属于WRKY家族第Ⅰ类转录因子。酵母单杂交表明,DoW RKY1可以激活下游报告基因(His3,Ade2)的表达,具有转录激活功能,属于转录激活子。半定量RTPCR显示,DoWRKY1在根、茎、叶和类原球茎中均有表达。qRT-PCR分析表明,DoW RKY1响应茉莉酸甲酯(MeJ A)和壳聚糖(chitosan)诱导,分别在2h和1h,表达量达到最高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铁皮石斛次生代谢过程的调控功能奠定基础。
2807-2813

赤芝不同部位油脂组成分析

摘要:收集不同产地、品种、采收部位和潮次的赤芝孢子粉和子实体,对其含油率、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全国不同产地的破壁孢子粉含油率为23.61%-34.17%;浙江主栽赤芝品种子实体含油率为0.81%-1.87%,未破壁孢子粉为0.07%-0.24%,破壁孢子粉为27.54%-34.17%,赤芝孢子粉含油率远远大于子实体,破壁加工可提高孢子粉中油脂提取率150-340倍。赤芝孢子油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其中油酸和亚油酸质量分数分别为53.26%-58.16%,10.69%-16.87%;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显示,孢子粉和子实体的脂肪酸组成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测定脂肪酸组成,尤其是油酸、硬脂酸、棕榈酸的含量,可以鉴别赤芝类产品来源的组织类型。研究还发现同一品种赤芝1潮孢子粉和子实体中含油率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2潮。
2814-2819

雪峰虫草性状和显微特征研究

摘要:该文应用性状和显微鉴定法,对雪峰虫草不同批号样品的子座和虫体性状、组织、表面和粉末进行观察。研究发现雪峰虫草的形态、大小、腹节环纹等性状特征明显,虫体体表菌丝、体壁纹理、腹足趾钩等表面显微特征为稳定的鉴别特征,可作为雪峰虫草的鉴别依据,其中腹足趾钩呈椭圆形二行环,内环趾钩呈长条形,外环趾呈钩状具有特异性。
2820-2824